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研究了饲料中不同水平n-3 HUFA(0.79%,0.83%,0.85%,0.88%,0.92%,0.94%;DHA/EPA=2.8/1)对黑鲷幼鱼生长及脂肪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1)黑鲷幼鱼肝体指数(HSI)及腹脂率(IPF ratio)随饲料中n-3 HUFA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于0.92%和0.94%组时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脂肪细胞直径呈减小趋势,其中0.94%组显著小于0.85%组;肌肉脂肪含量受n-3 HUFA的影响显著,于0.88%组时达到最低.各组全鱼水份和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肌肉及腹腔脂肪组织饱和脂肪酸(∑SFA)和C16:0含量均随饲料n-3HUFA水平增加呈下降趋势,而∑n-3 HUFA呈显著上升趋势.各组织中DHA/EPA不受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增重率为参考指标,二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黑鲷幼鱼[(8.08±0.09)g]获得最佳增重时对饲料中n-3 HUFA的需要量为0.87%DM;(2)黑鲷幼鱼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均在n-3 HUFA>0.92%时有显著下降(P<0.05);腹腔脂肪激素敏感脂肪酶(HSL)活性及基因表达水平均随饲料中n-3 HUFA的添加呈升高趋势(P<0.05),且高含量n-3 HUFA(0.94%)可使HSL活性增加近一倍.结果表明,饲料中n-3HUFA通过同步调控脂肪合成与分解两个过程影响黑鲷幼鱼脂肪代谢.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及其对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长江口中华鲟幼鱼对光照强度的选择及其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个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1~2 lx)、过渡区(10~12 lx)和亮区(200~209 lx)的时间百分比分别是(1.32%±3.50%) 、(7.17%±13.5%)和 (91.52%±14.9%);群体实验时,中华鲟幼鱼选择暗区、过渡区和亮区的数量百分比分别为(6.42%±4.13%)、(14.20%±7.45%)和(82.38%±15.2%),个体实验的时间百分比和群体实验的数量百分比在3个不同亮度区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中华鲟幼鱼具有明显的趋光行为。幼鱼在亮区围绕光源作圆周运动,其行为模式符合鱼类趋光的“信号适应”机制假说。中华鲟幼鱼猎食活体子陵吻虾虎鱼的摄食量(Fc)、摄食强度(Fi)、摄食率(Fr),在光照(206 lx)条件下,分别为(9.67±2.08) (尾/10尾·4 h)、(0.97±0.21)(尾/尾·4 h)、 (0.24±0.05)(尾/尾·h);黑暗条件下(0 lx),分别为(10.67±2.31)(尾/10尾·4 h)、(1.07±0.23)(尾/尾·4 h)、(0.27±0.06)(尾/尾·h)。处理间(光照和黑暗之间),3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华鲟幼鱼的猎食效率与光照强度无关,即幼鱼不依靠视觉捕食,属非视觉摄食类型鱼类,因此,认为中华鲟幼鱼趋光行为中,光线的信号意义大于利用视觉捕食的意义,幼鱼以光线作为信号来寻找食物丰富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四家系肌肉营养成分差异及品质选育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实验对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的岱衢洋家系、官井洋家系以及它们的正交和反交家系大黄鱼背肌肉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分分析,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不同家系大黄鱼的品质。结果表明,四个家系之间大黄鱼蛋白质含量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脂肪含量反交家系与正交家系、岱衢洋家系和官井洋家系有显著差异,官井洋家系含量最高(13.51%),反交家系家系含量最低(10.59%);水份含量的变化与脂肪含量的变化成反比,反交家系水份含量与正交家系、岱衢洋家系和官井洋家系同样都有显著差异。岱衢洋家系、官井洋家系、正交家系和反交家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7.83%±1.19%、54.45%±1.01%、54.80%±2.97%和58.39%±0.71%,其中反交家系、岱衢洋家系总氨基酸含量同官井洋家系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30.08%±0.52%,28.05%±0.35%,28.40%±1.76%,29.97%±0.41%,其中岱衢洋家系、反交家系同官井洋家系都存在显著差异(〖WTBX〗P〖WTB1〗<0.05);鲜味氨基酸总量分别为24.56%±0.26%,23.45%±0.24%,22.88%±0.61%,25.39%±0.11%,其中反交家系与其他三个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n-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DHA所占比例以反交家系最高,且同其他三个家系存在显著差异(P<0.05),岱衢洋家系EPA(C20∶5)含量同正交家系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体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配制了6种n-3/n-6 HUFA(D1:14.28,D2:9.26,D3:5.66,D4:3.06,D5:2.02,D6:1.50)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以许氏平鲉幼鱼(36.30±0.03) g为研究对象,在网箱中养殖65 d,分为6实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发现:①饲料n-3/n-6 HUFA对许氏平鲉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n-3/n-6 HUFA降低,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呈相反趋势,D2和D3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各组。②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别在D2、D3组达到最大值。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2组显著小于其他各组。③各组织C20:4n-6含量随n-3/n-6 HUFA的降低均呈上升趋势,而C20:5n-3、C22:6n-3和n-3/n-6 HUFA整体呈下降趋势。④鱼体脂肪酸组成受饲料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腹脂、肌肉、全鱼、肝脏,且各组织C20:5n-3与饲料C20:4n-6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比例(5.66~9.26)的n-3/n-6 HUFA显著提高实验鱼的生长,改变体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作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许氏平鲉幼鱼饲料中n-3/n-6 HUFA的适宜比例分别是8.93和8.70。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脂肪酸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了6种不同n-3/n-6 HUFA(D1:29.54,D2:23.04,D3:18.97,D4:9.06,D5:6.86,D6:3.87)的实验饲料。以大菱鲆幼鱼(12.18±0.01)g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共分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n-3/n-6 HUFA对大菱鲆幼鱼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质效率(PER)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D6组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D2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全鱼粗蛋白和灰分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D6组肌肉粗蛋白和灰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全鱼ARA含量随着n-3/n-6 HUFA的下降呈上升趋势;全鱼中EPA、DHA、n-3/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n-3/n-6 HUFA均随着饲料中n-3/n-6 HUFA的下降呈下降趋势。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着n-3/n-6 HUFA的变化呈上升趋势;溶菌酶(LZM)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溶菌酶在D2组达到最大值,总抗氧化能力在D3组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饲料中n-3/n-6 HUFA在适宜范围(18.97~23.04)显著提高了实验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改变了鱼体组织的常规成分和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6.
研究饲料中n-3HUFA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血清生化指标、主要脂代谢酶活力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鱼粉、豆粕、酪蛋白为蛋白源,不同比例鱼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为脂肪源,配制n-3HUFA含量分别为0.36%、1.02%、1.82%、2.65%以及3.70%的5种饵料(依次编号为A、B、C、D和E)。实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31.47±0.23 g的褐菖鲉幼鱼225 ind,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15 ind),实验周期60 d。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n-3HUFA含量的饲料对褐菖鲉血清中的总胆固醇(CHO)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随着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褐菖鲉血清中的CHO以及LDL-C呈逐渐升高的趋势(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随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2)饲料n-3HUFA水平对肝脏脂肪酸合成酶的活力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中n-3HUFA含量的升高,褐菖鲉肝脏脂肪酸合成酶活力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P<0.05),脂蛋白酶活力和肝酯酶活力虽均呈现上升趋势,但各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饲料n-3HUFA水平对褐菖鲉肝脏丙二醛(MDA)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有显著的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呈现上升的趋势(P>0.05),血清中SOD以及CAT活力随n-3HUFA水平升高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  相似文献   

7.
以尼罗罗非鱼[体重(100.39±17.83) g]为实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饱食投喂,饲养78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肠道细菌总量,并对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鉴定,旨在研究木聚糖酶调控肠道菌群、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组和0.15%组前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中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后肠需氧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厌氧菌数量比对照组、0.05%组和0.10%组分别降低76.85%(P<0.05)、75.62%(P<0.05)、75.83%(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厌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后肠厌氧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3.13%(P>0.05)、48.30%(P<0.05)、60.62%(P<0.05)。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主要影响需氧菌Ent.,Bac.和厌氧菌Bact.,Bif.,Lac.的组成比例。0.05%组、0.10%组和0.15%组前肠Ent.比例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3.16%(P>0.05)、29.61%(P<0.05)、49.34%(P<0.05)。实验组前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后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对照组前肠Bact.比例显著高于0.10%组和0.15%组(P<0.05)。实验组中肠Bif.组成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0.15%组中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Bact.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认为,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调控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降低肠道致病菌Ent.和Bact.的组成比例,提高有益菌Bac.,Bif.和Lac.的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8.
吴红岩 《水产学报》2008,32(4):621-627
试验以硫酸锌为锌源,评价不同锌水平对奥尼罗非鱼幼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体质量为(4.13±0.32)g罗非鱼随机分配在18个水族箱中,每箱20尾,每3个箱为1个处理组,分别以添加锌为0、20、40、80、160和320 mg•kg-1的6种饲料投喂,日投喂率为鱼体重5%~9%。8周的试验结果表明:20mg•kg-1锌饲料组的增重率和鱼体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蛋白质效率、饲料转化率也明显高于其它各组;全鱼脂肪含量随着饲料锌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但320mg•kg-1锌饲料组降低;20mg•kg-1锌饲料组,脊椎骨中锌离子浓度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mg•kg-1锌饲料组(P<0.05);20mg•kg-1与40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其它各添加组(P<0.05),20mg•kg-1锌饲料组的血液中血比容显著高于0mg•kg-1组(P<0.05),与其它各组没有显著差异;肌肉中,硫代巴比妥酸反应产物(TBARS)(Thiobarbituricacid reactive substances)的量,锌为0mg•kg-1饲料组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锌添加量为20mg•kg-1饲料促进了罗非鱼生长,使鱼体抗氧化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9.
以凡纳滨对虾幼虾[体重(0.013 6±0.001 0) g]为试验对象,以鱼粉、豆粕、肉粉和花生粕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为5%、10%和15%,分别替代鱼粉8.6%、17.2%和25.8%,饲喂凡纳滨对虾45 d,研究玉米蛋白粉替代部分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摄食量、生长和肌肉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饲料中玉米蛋白粉用量不超过10%,对凡纳滨对虾日均摄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2)5%玉米蛋白粉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相对增重率、增长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2 542.8%、155.1%和1.58,前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后两者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0%玉米蛋白粉组虾的生长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15%组虾的生长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玉米蛋白粉替代鱼粉对对虾肌肉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对对虾肌肉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呈味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的影响也不显著(P>0.05)。(4)玉米蛋白粉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用量为10%。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n-3 HUFA需求量以减少鱼油使用和降低养殖成本,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的n-3 HUFA对细鳞鲑的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脱脂鱼粉、脱脂豆粕、明胶和酪蛋白为主要蛋白源,通过调节饲料中的猪油和浓缩油EPA、DHA水平,使饲料n-3HUFA的含量分别达到0.25%、0.50%、0.75%、1.00%、1.25%、1.50%,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D 0.25、D 0.50、D 0.75、D1.00、D 1.25和D 1.50),分别投喂细鳞鲑幼鱼(60.0 g±2.8 g)84 d。结果显示:饲料中n-3HUFA不同水平对细鳞鲑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但是显著影响了其末重(FW)、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着添加饲料中n-3HUFA水平的升高,FW、WGR和SGR有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3者在饲料中n-3HUFA水平为0.75%均最大。随着饲料中n-3 HUFA水平的升高,鱼肌肉18∶1n-9的含量逐渐下降,而22∶6n-3的水平相应升高。结果表明,以WGR为评价指标时,用二次曲线模型推测出细鳞鲑对饲料n-3 HUFA的需求量约为0.69%。  相似文献   

11.
To characterize the 22:6 n-3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levels of the oriental bonito Sarda orientalis, a coastal migratory tuna species, total lipids (TL) of white muscle, dark muscle, liver, pyloric cecum, gonad, and other viscera were separated into lipid classes, the constituents of TL were quantified, and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TL, triacylglycerols (TAG), phosphatidylethanolamine, and phosphatidylcholine was analyzed. The crude lipid contents of muscle and other organs were 0.8–3.2% and 2.3–9.1%, respectively. DHA was found in TL of various organs at levels ranging from 19.2% to 27.6% in muscle and 16.3% to 28.5% in other organs. The levels of DHA in muscle TAG (8.2–16.0%) were lower than or comparable to those in visceral TAG (6.9–24.0%). These findings did not coincide with those observed in active-migratory tuna species, which accumulate DHA in their muscle TAG during migrati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DHA distribution of S. orientali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bserved in active-migratory tuna species, and that the differences may be due to migration type of the fish.  相似文献   

12.
拟穴青蟹14-3-3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RT-PCR及RACE技术,从拟穴青蟹眼柄组织中克隆获得14-3-3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拟穴青蟹14-3-3基因全长1112bp,开放阅读框长744 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8.086 ku,等电点为4.675.与其他物种14-3-3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显示,拟穴青蟹14-3-3基因与斑节对虾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95%),依次为墨吉对虾(93%)、苜蓿切叶蜂(92%).聚类分析表明,拟穴青蟹14-3-3基因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墨吉对虾紧密聚为一支.经荧光定量检测,拟穴青蟹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肌肉中的表达量较高,其次为鳃、眼柄、心脏和肠,在胃中表达最少.盐度骤变实验结果表明:盐度胁迫24 h后,盐度的下降(5)或者上升(15、20、25、30)都引起了14-3-3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盐度变化的幅度越大,14-3-3基因的表达量越多.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4-3-3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杰  许国绿  沈和定  顾冰宁  杨铁柱 《水产学报》2018,42(12):1857-1868
为明确石磺钙通道蛋白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基因和蓝尼碱受体(RyR)基因的序列和结构信息,初步研究不同石磺中的Onchidium struma-IP3R/Onchidium struma-RyROs-IP3R/Os-RyR)基因表达量百分比与石磺系统进化的相关性,实验在瘤背石磺表皮转录组数据库的基础上,克隆得到2条钙通道蛋白基因Os-IP3ROs-RyR,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该基因及所编码蛋白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qRT-PCR技术分析2个基因在瘤背石磺、平疣桑椹石磺和紫色疣石磺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s-IP3R核酸序列为4 574 bp,包括2 808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935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有6个跨膜区;Os-RyR核酸序列为1 253 bp,包括1 131 bp的开放阅读框,共编码376个氨基酸,预测编码的蛋白有3个跨膜区。将瘤背石磺IP3R和RyR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发现位于钙离子通道区的G*R*GGG*GD序列处高度保守;发现3种石磺Os-IP3R/Os-RyR 的相对表达百分比的高低顺序与各石磺从陆地到浅海的梯度分布趋势相一致,依次为瘤背石磺>平疣桑椹石磺>紫色疣石磺;石磺的陆栖性越强,则Os-IP3R/Os-RyR 的相对表达百分比越高。不同种石磺的Os-IP3R/Os-RyR表达量百分比的研究能为分析海洋无脊椎动物由海洋向陆地进化学说提供新的分子生物学线索。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香鱼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的序列特征、系统发育及其与鳗利斯顿氏菌侵染的相关性,实验采用RACE-PCR方法扩增出香鱼IL-17C基因c DNA序列,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检测了鳗利斯顿氏菌侵染后香鱼各组织中IL-17C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香鱼IL-17C基因c DNA序列全长1 087 bp,含534 bp的开放阅读框,在3′端非编码区存在7个m RNA不稳定信号(ATTTA)。预测该基因编码177个氨基酸,N端19个氨基酸为信号肽序列,成熟蛋白中含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不同物种的相同IL-17亚型聚为一支,香鱼IL-17C与其他脊椎动物IL-17C聚为一支;同源比对结果显示香鱼IL-17C与虹鳟的IL-17C1和IL-17C2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分别为40.72%和33.51%。q RT-PCR检测显示IL-17C基因在健康香鱼的心、肝、脾、头肾、鳃、脑、肌肉和肠等组织中均有表达,鳃和头肾中表达量较高。经鳗利斯顿氏菌侵染后,香鱼肝脏中IL-17C基因表达变化最大,菌侵染8 h时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9.17倍;其次为脾,菌侵染4 h时的表达量为对照组的6.69倍。研究表明,香鱼IL-17C基因的表达与病原菌侵染密切相关,可能在免疫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选择处于最佳生长阶段的斑马鱼用于药物代谢研究,本实验考察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全鱼、肝脏和肠道组织中CYP3A65及其上游核受体基因(PXR、AHR2)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规律。实验测定CYP3A65、PXR和AHR2相对表达量,并通过比较核受体基因与代谢酶基因mRNA之间的相关性来证实核受体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144 hpf和75 dpf两个生长阶段的斑马鱼中CYP3A65、PXR和AHR2 mRNA表达量最高;斑马鱼生长阶段中代谢酶基因和核受体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且受肝脏、肠道组织占全鱼比重的影响。研究表明,幼鱼期144 hpf斑马鱼及稚鱼期75 dpf的斑马鱼最适用于CYP3A65代谢研究;CYP3A65与PXR、CYP3A65与AHR2的mRNA表达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与AHR2的相关性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同源克隆了半滑舌鳎Dmrt3基因的部分cDNA片段,片段长度为228 bp,NJ系统发育树显示,半滑舌鳎Dmrt3基因cDNA片段与红鳍东方鲀、青鳉以及斑马鱼的Dmrt3基因cDNA片段同源性最高,首先聚为一支。实时定量分析了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在高温处理和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中的表达。Dmrt3基因在雌性和雄性的脑、垂体、性腺、肝脏、脾脏、心脏、肾脏7个组织中都有表达,但是表达量有差异,在精巢中的相对表达量高,Dmrt3基因在精巢的表达与其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极显著(P<0.01),而在卵巢中的表达很微弱,结果预示Dmrt3基因可能在雄性的性腺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温处理组的雌性、雄性和伪雄鱼的性腺组织之间Dmrt3的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极显著低于对照组的雄鱼(P<0.01)。高温处理组的伪雄鱼与对照组雌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甲基睾酮处理组的雄鱼和伪雄鱼性腺中Dmrt3的表达都显著高于对照组雄性(P<0.01)。从孵化后43 d到5月龄,Dmrt3的相对表达量很低,7月龄时表达量显著升高,9月龄时达到最高峰,12月龄时表达量下降,这也预示Dmrt3基因在半滑舌鳎性腺的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是促进生殖细胞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sox9基因在大黄鱼性别决定与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大黄鱼sox9a和sox9b 2个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规律,并检测了其在17β-雌二醇处理后的遗传雄性和17α-甲基睾酮诱导处理后遗传雌性幼鱼中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大黄鱼sox9a c DNA全长2 442 bp(NCBI登录号:MH996431),包含476 bp 5′UTR、466 bp 3′UTR、1 500 bp ORF,编码499个氨基酸。大黄鱼sox9b cDNA全长为2 199 bp (NCBI登录号:MH996432),包含335 bp5′UTR、415 bp 3′UTR、1 449 bp ORF,编码482个氨基酸。qRT-PCR分析显示,sox9a基因主要在性腺、眼、脑、肝脏中表达,精巢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卵巢;sox9b在大黄鱼各组织中广泛表达,但以精巢中表达量最高,而卵巢中只有痕量表达。在鱼苗性腺发育初期,sox9a/b的表达量都维持在较低水平;随着鱼苗长大,sox9a/b的表达量在84 dph、123 dph 2次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10 mph后又逐渐上升。17β-雌二醇处理能够显著下调遗传雄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17α-甲基睾酮处理则显著上调遗传雌性大黄鱼sox9a和sox9b基因在性腺中的表达。研究表明,sox9a/b基因与大黄鱼性别发育和分化过程密切相关,对大黄鱼精巢的发育与维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且两个基因的功能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为了体外表达黑头软口鲦上皮瘤细胞(EPC)I型干扰素(IFN-1),本实验通过RTPCR从EPC中扩增ifn-1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并转化到感受态细胞Transetta(DE3),体外纯化后检测其抗病毒活性。结果显示,ifn-1编码区大小为552 bp,编码184个氨基酸,与草鱼干扰素1(CiIFN1)亲缘关系最近。通过SDS-PAGE分析,重组表达质粒pET-32a-IFN-1在宿主菌中可明显表达约35 ku的融合蛋白条带,且部分呈可溶性表达,进而通过亲和纯化可溶性重组IFN-1(rIFN-1),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效价较高的抗IFN-1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细胞内源性的IFN-1。定量PCR显示rIFN-1与EPC细胞孵育可以诱导抗病毒蛋白Mx1的表达,并抑制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及SVCV的复制,表明rIFN-1具有抗病毒活性。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室根据前期研究发现,HcTyp-1基因可能参与了三角帆蚌贝壳珍珠层颜色的形成。本实验根据HcTyp-1基因cDNA设计引物,比较筛选获得了8个SNP位点并分析了这些位点与内壳色的相关性,然后对HcTyp-1基因进行了图谱定位。通过研究这些多态性位点与贝壳珍珠层颜色性状相关性发现,C+3057T位点基因型仅在a参数上存在显著差异,G+2985T和T+3006C 2个位点基因型分别在L、b及a、dE上存在显著差异,A+2834C、C+2919T和G+2986T这3个SNPs位点基因型在L、a及dE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连锁不平衡结果显示,HcTyp-1基因上除C+2912T、C+2983A这2个位点,其他6个位点具有显著差异,位点之间都存在强连锁不平衡。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T2和T4在白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T6和T8两种单倍型在紫色群体中出现的频率极显著高于白色群体。因此HcTyp-1基因的部分SNPs可作为三角帆蚌不同内壳色贝壳辅助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位点。另外,本研究还将HcTyp-1基因定位在三角帆蚌LG16连锁群上,这为进一步解析该基因调控珍珠颜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凌露露  梁英  黄文树  聂品  黄贝 《水产学报》2023,47(8):089414-089414
为探究鱼类TRAF3在鱼类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验利用逆转录PCR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TRAF3转录本 (AjTRAF3),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AjTRAF3的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对其表达规律、功能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AjTRAF3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jTRAF3由N端的环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以及1个螺旋结构域和C端高度保守的TRAF-C (MATH)结构域组成。qPCR结果显示,AjTRAF3在日本鳗鲡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肾,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Poly I:C刺激6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15.83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24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31.47倍。此外,本研究构建了AjTRAF3真核表达质粒,发现过表达AjTRAF3能显著上调炎症及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并能显著上调由AjRIG-INAjMAVSAjIRF3诱导的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活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jTRAF3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与AjMAVS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jTRAF3通过MATH结构域与AjMAVS相互结合,缺失该结构域后,其与AjMAVS的相互作用消失,推测AjTRAF3可通过介导RIG-I/MAVS信号转导途径调控鱼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鱼类TRAF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