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华鳖温和气高胞菌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中华鳖温和气单胞菌病是集约化温室养鳖的主要疾病之一.1994-1997年间先后从垂死病鳖的血液和肝脏分离到94-10-28、95-3-20、96-2-1、96-3-A和97-6-13五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任选其中二菌株进行人工感染,均使鳖100%患病.发病鳖的症状与自然病鳖的症状一致,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比较了八种药物对上述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5号药的抑菌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穿孔病(又称疖疮病、空穴病),为鳖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病鳖体内分离出三株细菌,其中二株经感染健康鳖得到与病鳖相同症状。经过病原学检验和毒力感染试验,证明了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气单胞菌(Aeromonassp)和产碱菌(Alcaligemessp)。本文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菌分离、鉴定、毒力感染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病鳖肝脏,颈,腿部皮肤溃烂处分离得到菌株m-3,m-6,J-8,J-10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这四株菌为鳖皮肤溃烂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化反应的鉴定证明了J-8,J-10,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ira)M-3,M-6O为摩根氏菌(Morganellamorganii)。  相似文献   

4.
鳖保宁对中华鳖气单胞菌病的药效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常见病害进行细菌学检查,测定了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中华鳖主要病原菌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和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观察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结果表明:20例患病鳖中共分离到28株细菌,其中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分别占32.14%和21.43%;鳖保宁及相关单味药对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杀灭作用。其中鳖保宁的作用最强;鳖保宁预防鳖病害的效果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鳗烂尾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尾濒死期鳗分离到3株细菌,均为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分离的温和气单胞菌仅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和多粘菌素3种抗菌素敏感,这与该场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预防疾病从而导致细菌产生多重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华鳖气单胞菌菌细胞苗和菌化学成份疫苗研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巧真 《水产学报》2000,24(2):167-170
利用分离自中华鳖的嗜水气单胞菌Ah961004、Ah960916和Ah970516与温和气单胞菌As970510菌体及其上清制备灭活苗细胞苗和化学成份疫苗。肌肉注射中华鳖进行免疫,加强免疫15d后,用菌株Ah961004腹腔注射进行攻击,观察20d。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As970510株的菌苗及其胞外分泌物(ECP)苗组和嗜水气单胞菌Ah961004株的外膜成份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攻击的保护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斑点叉尾鮰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鮰(l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温和气单胞菌病的病原研究和药敏试验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从患病濒死尼罗罗非鱼肝脏分离到99-5-A和99-7-28菌株.经细菌学鉴定均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用这2菌株对尼罗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及尼奥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均可使其致病.发病鱼症状与自然病鱼症状一致,呈出血性败血症.再分离菌株的各种特性与原分离菌株相同,确认这2菌株皆为温和气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用35 种药物对上述2菌株进行药物抑菌试验,其中,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多粘菌素、 妥布霉素、氟哌酸、氯霉素、氨曲南抑菌效果最佳;99-5-A菌株对呋喃妥因敏感,但 99-7-28菌株对其耐药;99-7-28对复方新诺明敏感,而99-5-A菌株对其则无反应.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常见细菌病的病原鉴定及药物体外拮抗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华鳖疖疮穿孔病、腐皮病、出血性肠道坏死症、细菌性肝水肿病与白点病等5种常见鳖病的16株病原菌进行鉴定与抑菌效果测定,其中温和气单胞菌6株,类志贺邻单胞菌1株,嗜水气单胞菌6株,豚鼠气单胞菌3株。各分离株对中华鳖与实验小鼠均具强毒力。对16株病菌的体外拮抗结果统计表明,不同鳖病致病菌的药物拮抗作用存在明显差异,而病症一致采集地各异的中华鳖病菌其体外药物敏感性亦有所不同,以丁胺卡那、氟嗪酸、环丙沙星、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妥因等抗生素的抑菌效用最为显著,中高敏频次≥10。  相似文献   

10.
鳖白底板病、腐皮病并发症病原菌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中华鳖(Trionyxsinensis)的白底板、腐皮病是两种较严重的传染病,两者并发症的感染率可达80%~90%,死亡率100%。陈晓凤等[1995]研究认为白底板病的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迟缓爱德华氏菌(E.tarda)和变形杆菌(P.vulgaris)。而谢军[1996]认为该病的病原可能是病毒。腐皮病的病原也众说不一,孙佩芳等[1998]多次从患腐皮病的中华鳖血液和肝脏中分离到温和气单胞菌,而其他人也从患腐皮病鳖体内分离到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菌种,其中认为气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  相似文献   

11.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鳖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TrionyxsinensisAeromonashydrophilasepticemias)是由嗜水气单胞菌引发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不分性别和个体大小皆可感染,分布面亦广,国内外养鳖场均有发生。病原嗜水气单胞菌,属弧菌科,气单胞...  相似文献   

12.
针对2014年发生在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的杂交鳢(Channa maculate♀×Channa argus♂)溃疡病,开展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和致病性研究、药物敏感性试验和中草药抑菌、杀菌试验。实验从杂交鳢脾脏中分离到一个菌株S8,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菌体直、两端钝圆。对该菌进行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和gyr B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此致病菌株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当人工感染剂量大于1.0×107CFU/尾时,能引起杂交鳢100%发病死亡。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温和气单胞菌S8对阿米卡星、头孢拉啶等药物高度敏感,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不敏感。应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了18种中草药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显示:石榴皮、五倍子、黄芩对温和气单胞菌S8的抑菌杀菌效果最佳,其次为山茱萸、地榆和芦荟。  相似文献   

13.
鳖穿孔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0,自引:4,他引:40  
孙佩芳 《水产学报》1996,20(2):120-124
鳖穿孔病是我国养鳖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对象主要是稚鳖。从垂死的鳖体中分离到M-Ⅱ-3、M-5、M-Ⅰ-3和M-Ⅱ-2四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均对健康稚鳖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由此证实这四菌株是鳖穿孔病的病原菌。对菌体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的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和普通变形菌。  相似文献   

14.
鳖“白板病”致病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凤 《水产学报》1997,21(3):309-315
对福建省福清、莆田和厦门等地区养殖鳖的“白板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菌种鉴定、人工感染及药敏试验等研究,得知该病的致病菌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同时还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和普通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  相似文献   

15.
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华鳖出血性肠炎病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强毒菌株可使幼鳖,稚鳖,鱼,小白鼠在5 ̄16h内100%死亡,对致病力强的96-7-26和98-6-26菌株进行培养,生化测定,依《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8版),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气单胞菌分离、鉴定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碱性蛋白胨水(APW)的增菌效果与气单胞菌培养基(RYAN)的选择性效果试验,以及对运动性气单胞菌(Motil aeromonads)的培养特性、鉴定特征的比较观察,建立了运动性气单胞菌细菌学分离和鉴定的实验室检测程序。对8个模拟阳性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感染菌包括4株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2株温和气单胞菌(A.sobia)和2株豚鼠气单胞菌(A.cavias)全部被分离到。对鱼粉、肉骨粉、牛肉粉、蛤蚧等60个动物产品样品,5个饲养牛蛙、鲫鱼和泥鳅的水样;6个牛蛙、鲫鱼、金鱼的病料进行检测,结果分离到20株运动性气单胞菌,其中8株嗜水气单胞菌,8株温和气单胞菌和4株豚鼠气单胞菌,实验表明,所建立的分离和鉴定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和敏感的方法,其检测程序不仅运用于进出境动物产品和环境样品的检测,也可用于动物以及淡水养殖动物气单胞菌病的诊断和监测。  相似文献   

17.
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鳖致病力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嗜水气单胞菌菌株T3、40142G,51613-1,706C,RTL531,R402L,RK1119等分别从患有红底板、腐皮、洞穴及其它症状的病鳖中分离。银鲫对T3与40142G的易感性最强,而中华鳖(与小白鼠、青蛙等一样)稍差。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中,T3的致病力最强,其致病性随水温升高而增强,随其连续传代而减弱。该菌在用橡皮塞密封的试管中4℃存放时,400d内致病力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具有典型腐皮病症状的中华鳖体中分离到P—1、P—2两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对健康鳖均产生了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从而证实这两株菌株是中华鳖腐皮病的病原菌。经对菌体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理生化反应进行鉴定,证明致病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9.
斑点叉尾暴发性败血症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从3尾表现出血症状的患病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体内各分离出一株病菌,测定结果显示致其急性死亡的致病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 onas sobria),慢性死亡的致病菌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和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对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先锋霉素Ⅵ和红霉素等已产生耐药性,而对菌必治、头孢肤肟和复达欣等高度敏感;菌株Jh-1和菌株Yh-3对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氟哌酸和丁胺卡那霉素高度敏感,而菌株Jh-2却低度敏感;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对3株致病菌均具较好的抑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遵义金鼎镇合江源养殖场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的致病原因,通过对患有腹水、鳍条充血和游动缓慢等症状的黄颡鱼进行了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纯培养菌株MLT-1,经过回归感染证实其为黄颡鱼的致病菌,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乙醇提取法获得30种中草药醇提物,固体培养基打孔测试中药醇提物对MLT-1的抑菌作用,结果显示:诃子、大黄、烟叶、樟叶、桑白皮5种中草药对MLT-1的抑菌效果较好,诃子和大黄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均为0.49 mg/mL,烟叶的MIC和MBC均为0.98 mg/mL,樟叶和桑白皮抑杀温和气单胞菌效果相同,MIC和MBC分别为0.195 mg/mL和3.91 mg/mL。结果表明诃子、大黄、烟叶、樟叶、桑白皮5种中草药可用于防治黄颡鱼温和气单胞菌细菌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