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的生态化水平,分别以蔗糖、葡萄糖、淀粉为添加碳源,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0%,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在1 000 L的水体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碳源组絮团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添加碳源和芽孢杆菌),且蔗糖组絮团的形成比淀粉组和葡萄糖组早;蔗糖组和葡萄糖组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淀粉组,其亚硝酸盐峰值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5.4%和31.4%,且未换水即自行下降;添加碳源各组絮团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最高的蔗糖组达到32.6%。仔虾幼体P14时,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仔虾体长分别比对照组增长22.8%和19.2%(P0.01),差异极显著。表明在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中,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添加碳源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模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添加3种微生态制剂及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研究了其在生物絮团形成与水质调节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水中无机氮含量、悬浮物、细菌总数及幼参生长的影响,为阐明生物絮团在刺参工厂化苗种培育中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亚硝态氮易于在培育池水体中累积,可高达0.25 mg/L;添加芽孢杆菌后,水中总悬浮物含量和细菌总数均为最高值,且未检测到弧菌和大肠菌群;第20天,仅添加蔗糖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复合碳源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4 g和2.19%/d;而添加蔗糖和芽孢杆菌组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66.60 g和3.01%/d;复合碳源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随着玉米淀粉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以蔗糖为碳源,添加芽孢杆菌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和微生态结构,还可以明显促进幼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采用模拟实验与现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添加3种微生态制剂及碳水化合物作为碳源,研究了其在生物絮团形成与水质调节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水中无机氮含量、悬浮物、细菌总数及幼参生长的影响,为阐明生物絮团在刺参工厂化苗种培育中的生态环境调控作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亚硝态氮易于在培育池水体中累积,可高达0.25 mg/L;添加芽孢杆菌后,水中总悬浮物含量和细菌总数均为最高值,且未检测到弧菌和大肠菌群;第20天,仅添加蔗糖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复合碳源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44.34 g和2.19%/d;而添加蔗糖和芽孢杆菌组增重与特定生长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P0.05),分别为66.60 g和3.01%/d;复合碳源组幼参增重与特定生长率随着玉米淀粉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显示,以蔗糖为碳源,添加芽孢杆菌形成的生物絮团不仅可以改善水体水质和微生态结构,还可以明显促进幼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育苗标粗阶段生物絮团形成所需要的适合碳源,设计3种不同碳源添加组(葡萄糖组、淀粉组和蔗糖组),每个处理组设置3个重复,实验期20 d,以分析不同碳源添加后对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营养成分、细菌群落结构及水质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碳源添加量均为投喂量的80%时,形成的生物絮团可有效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3个碳源添加组水样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淀粉组水样中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浓度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最终对虾存活率统计结果显示,葡萄糖组、淀粉组、蔗糖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2.9%、54.2%、69.8%和44.3%;淀粉组的生物絮团沉降体积(BFV)显著低于葡萄糖组,蔗糖组BFV最高,在13~15 d后3组均趋于稳定;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粗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淀粉组,葡萄糖组和蔗糖组则差异不显著;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生物絮团中组氨酸、精氨酸、蛋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和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含量都显著高于淀粉组;葡萄糖组、淀粉组和蔗糖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值分别为0.93、0.89和0.92。3种类型生物絮团在门级水平的细菌群落共有18余种,其中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各组占有比例均最高,淀粉组拟杆菌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蔗糖组浮霉菌门和放线菌门含量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淀粉组。研究表明,添加不同碳源可影响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营养成分、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不同程度地改善水质。以必须氨基酸指数及存活率为评价指标,则葡萄糖和蔗糖都是凡纳滨对虾育苗标粗水体中适宜的碳源选择。  相似文献   

6.
对一株有脱氮作用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进行简易发酵,以对虾饲料及赤砂糖为培养基,通过正交实验及发酵条件优化,在对虾饲料3 g/L、赤砂糖6g/L、接种量1×108 CFU/ml、发酵温度31℃、装液量40%条件下,发酵24 h可获得活菌数为1.16× 1010 CFU/ml的发酵产物.使用发酵得到的巨大芽孢杆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添加芽孢杆菌和赤砂糖的增强絮团组的絮团形成速度较添加赤砂糖的絮团组及传统养殖的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整体上增强絮团组的亚硝酸氮水平与絮团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结束时,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组的对虾体长、体重水平均显著高于另2组.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功能益生菌发酵方式,并验证添加功能益生菌可提高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生物絮团对锦鲤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生物絮团对观赏鱼类生长影响及对养殖水质净化效果,通过设置对照组和生物絮团组(碳氮比为20:1)进行了锦鲤养殖效果对比试验。30d的试验结果显示,生物絮团组锦鲤的特定生长率相比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相比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成活率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池塘水质净化方面,生物絮团组的亚硝酸盐氮浓度和氨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呈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趋势,生物絮团系统达到稳定后,生物絮团组的二态氮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在锦鲤养殖中能有效净化池塘水质,同时可促进锦鲤生长。生物絮团通过实现饲料中蛋白质的二次有效利用,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8.
对一株有脱氮作用的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进行简易发酵,以对虾饲料及赤砂糖为培养基,通过正交实验及发酵条件优化,在对虾饲料3 g/L、赤砂糖6 g/L、接种量1×10~8 CFU/ml、发酵温度31℃、装液量40%条件下,发酵24 h可获得活菌数为1.16×10~(10) CFU/ml的发酵产物。使用发酵得到的巨大芽孢杆菌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添加芽孢杆菌和赤砂糖的增强絮团组的絮团形成速度较添加赤砂糖的絮团组及传统养殖的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整体上增强絮团组的亚硝酸氮水平与絮团组和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养殖结束时,添加巨大芽孢杆菌组的对虾体长、体重水平均显著高于另2组。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功能益生菌发酵方式,并验证添加功能益生菌可提高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水温18.2-21.9 ℃和盐度30-32下,在室内200 L塑料水槽中添加不同的碳源(葡萄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等)形成生物絮团,养殖体重(0.9±0.1 )g/只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幼参2个月,探讨水体中的生物絮团对其体内主要消化酶和免疫性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淀粉、蔗糖有利于提高幼参体内消化酶(淀粉酶、蛋白酶)的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0:3:4:2:1)幼参胃蛋白酶活性(10.63 U/mg prot)显著高于其它组,复合碳源更利于提高幼参胃蛋白酶活性。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果糖:蔗糖:玉米淀粉:地瓜粉=1:2:4:1:2),幼参体壁中ALP活性最高,为2.66 U/mg;而玉米淀粉组中,幼参体液中SOD活性(204.66 U/mg )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 < 0.05)。添加碳源后制得的生物絮团可以提高幼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比例大豆浓缩蛋白和花生麸为混合植物蛋白源替代不同水平鱼粉,并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饲喂斑节对虾(Penaeus morlodoll)[(1.27±0.02)g]56d,研究不同鱼粉含量饲料对斑节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增重率(245.02%)、特定生长率(2.58%·d^-1)均在对照组获得最大值,显著高于除F1和F2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当对虾摄食F1组饲料时饲料系数最小,显著小于F3~F5组(P〈0.05)。成活率在F4组最低,显著低于F0~F2组(P〈0.05),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混合植物蛋白替代不同水平鱼粉的饲料对虾体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3)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F2组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中S01)活性在F5组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F1组最高,显著高于F2~F4组(P〈0.05),溶菌酶(LSZ)活性在F4和F5组最高,显著高于F1D~F3组(P〈0.05)。根据斑节对虾的增电率和特定生长率得出用混合植物蛋白并添加包膜氨基酸可替代饲料中20%的鱼粉,且随着饲料中植物蛋向含量的增加,对虾非特异性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盐度对斑节对虾蜕壳、存活、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平均体重1.20±0.05g的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稚虾进行为期30d的养殖试验,分别测定其在不同养殖盐度条件下的蜕壳间期、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化率。斑节对虾的成活率在盐度5时最低,低于60%,与其它盐度试验组差异显著,而其它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在5~25盐度范围内,蜕壳间期随着盐度升高而延长,盐度达30以上后又缩短,25时为最大值;盐度5、10和15之间差异显著,15、20、30和35之间差异不显著。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随盐度升高呈现双峰的波浪式变化趋势;特定增长率在盐度20(3.18±0.14)%·d^-1和25(2.98±0.26)%·d^-1时达到最高。蜕壳间期与生长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在盐度20、25、30时饲料转化率高,分别为(52.76±3.06)%、(54.90±5.14)%和(51.56±7.58)%,与其它盐度试验组之间差异显著。因此,斑节对虾养殖的适宜盐度应为20~30,在此条件下可实现较高的成活率、特定增长率和饲料转换率。  相似文献   

12.
将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O. areus)幼鱼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0、2.5 mg·L -1、5 mg·L -1、10 mg ·L -1和20 mg·L -1)的氨氮溶液中,于第0、第12、第24、第48和第72小时测定其非特异性免疫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试验幼鱼经氨氮胁迫后各试验组血清溶菌酶活力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下降显著(P ﹤0.05)。氨氮胁迫明显影响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相关抗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随胁迫时间增加各试验组肝脏 T-AOC 及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先下降后上升(P ﹤0.05)。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变化还与胁迫溶液浓度相关。低浓度组(2.5 mg·L -1和5 mg·L -1),CAT 活力在胁迫24 h 后显著下降(P ﹤0.05);高浓度组(10 mg·L -1和20 mg·L -1),CAT 活力却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除最高浓度组,各试验组 GSH-Px 活力表现为诱导效应(P ﹤0.05)。试验条件下氨氮胁迫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产生明显影响,且随浓度增加及时间延长影响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卯形鲳鳆(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的蛋白需求量,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试验。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设计6种试验饲料,蛋白质梯度分别为30.32%、35.56%、41.48%、47.86%、51.70%和54.70%。养殖试验在海水网箱中进行,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1.5m×1.0m×2.0m),每个网箱放养初始体质量(24.39±0.23)g的卵形鲳鲣30尾。试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卵形鲳够特定生长率(SGR)及饲料效率(FER)有显著影响。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试验鱼SGR及FER均显著增加(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高于41.38%时,各组无显著差异。饲料蛋白水平为47.86%组的卯形鲳够获得最好的SGR和FER。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卵形鲳鳢鱼体蛋白质量分数也显著增加(P〈0.05)。根据折线模型确定卵形鲳够适宜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5.75%。  相似文献   

14.
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12年9月~10月于南海中部海域采集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90尾,对其耳石形态特征及计量学参数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耳石样本具有明显的背区、侧区、吻区和翼区结构,背区小,侧区和翼区宽大,吻区长窄。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按照耳石形态的差异可分为3个不同的群体。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 length,TSL)、翼区长(wing width,WL)、最大宽(maximum width,MW)与胴长之间呈对数函数关系(P〈0.05),吻区长(rostrum length,RSL)、背侧区长(dorsolateral length,DLL)与胴长之间呈线性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的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耳石的形态结构比例基本不变,即背侧区长、侧区长、吻区长、翼区长同耳石总长之比基本保持一致,分别为48.05%、60.05%、35.44%和67.59%,其中侧区长、翼区长与耳石总长的比值随胴长增大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实验设置1.0%,1.5%,2.0%,2.5%,3.0%五个不同投饵率水平,在水温30℃的条件下,选取同一种饲料,对规格为3.67±0.30g的花鳗鲡黑仔苗进行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投饵率对花鳗鲡黑仔苗的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花鳗鲡黑仔苗生长的适宜投饵率是2.0%;在此投饵率下,花鳗鲡黑仔苗的饲料转化率为(47.39±1.17)%,特定生长速率为(1.08±0.03)%/d,相对增重率为(52.49±1.04)%,存活率为100%。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新型对虾生态养殖模式,于池塘中构建围网开展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鲻(Mugil cephalus)混养试验。鲻密度依次为0尾(M0,对照组)、250尾(M250)、500尾(M500)和800尾(M800)。结果显示,鲻放养组的饵料系数均比对照组低,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M250组对虾产值(30.30×10^4元·hm-2)及总产值(31.02×10^4元·hm^-2)为各组最高,M800组对虾产值(20.96×10^4元·hm^-2)及总产值(23.30×10^4元·hm^-2)最低。试验结束后,放养较多鲻的处理组(M500和M800)的总有机碳(TOC)有约20 mg·L^-1幅度的下降,而M0和M250则变动极小,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末期鲻放养组的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均高于对照组M0,且M250组NO2-N及氨氮(NH4-N)质量分数居于各组最高(P〉0.05)。试验表明,在池塘围网混养少量鲻(M250)时对虾产量最高,而混养较多鲻(M500和M800)时饲料成本较为节约且水质指标较好。采取养殖前期多放鱼,后期适当分鱼以降低密度的措施,可能更有利于虾塘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蚯蚓和蚯蚓粪对改良鲫生长和肌肉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分别选用赤子爱胜蚓、赤子爱胜蚓粪为添加剂,配制成7组饲料,在网箱中投喂初始体重为(90.99±1.41)g改良鲫,100 d,每组3个重复.研究赤子爱胜蚓或其蚓粪对改良鲫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添加蚯蚓组和添加蚓粪组中,改良鲫特定生长率分别在5.0%和4.0%处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71±0.12和0.71±0.18.鲜蚯蚓的添加对改良鲫特定生长率影向不显著(P>0.05).添加4.0%的蚓粪可以显著提高改良鲫的特定生长率(P<0.05).饲料系数在添加蚯蚓组和添加蚓粪组中,分别在5.0%和4.0%处达到最低值分别为2.14±0.12和2.07±0.06.蚯蚓的添加对改良鲫饲料系数影响不显著(P>0.05).4.0%蚓粪的添加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降低改良鲫的饲料系数.在饲料中添加蚯蚓和蚯蚓粪皆可以提高改良鲫肌肉营养成分,但添加蚯蚓的效果更佳.赤子爱胜蚓和蚯蚓粪在改良鲫饲料中的适宜添加量分别为5.0%和4.0%.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海南岛南部海域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fbodon)亲虾在卵巢发育不同阶段的全虾、肝胰腺和卵巢的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在卵巢发育初级阶段(含I期和Ⅵ期)、中级阶段(含Ⅱ期、Ⅲ期和Ⅳ期)和高级阶段(V期)斑节对虾全虾样品中,牛磺酸(Tau)质量分数差异显著(P〈0.05),由高到低为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初级阶段;而其他的氨基酸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略有变化,但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腺和卵巢氨基酸总量随着性腺发育逐渐上升,临产时(V期)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级阶段卵巢中的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脯氨酸(Pro)、酪氨酸(Tyr)和赖氨酸(Lys)等5种氨基酸质量分数处于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