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  相似文献   

2.
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结构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 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 平均以每10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Aristichthys nobilis)(♂) 的杂交子一代(杂交F1)父母本F1一、二龄鱼生长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了杂交F1的形态、染色体组型、倍性和红细胞大小。养殖环境分别为网箱和池塘。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双亲的配合力很高连续两年试验受精率平均为59.65%, 孵化率为84.93%, 畸形率为4.09%, 两年间分别获得鱼苗1.3万和7万尾。通过生长对照试验F1一龄鱼网箱试验生长速率比母本慢25.32%池塘试验比母本快41.80%, 二龄鱼池塘试验生长速率比父母本都慢。测定了26项形态学性状23项偏向母本, 3项偏向父本。染色体计数和红细胞长径测定F1有二倍体和三倍体两种类型分别是2n=48, 16m+28sm+4t, NF=923n=72, 36m+30sm+6t, NF=138。测定了88尾杂F1红细胞长径其中二倍体7180.68%; 三倍体1719.32%。本研究旨在探讨鱼类远缘杂交的可能性和培育成养殖新品种的应用前景为鱼类远缘杂交理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肌肉cDNA为模板, 利用小清蛋白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克隆得到β小清蛋白两种不同亚型, 型、型编码区基因。将目的基因片段连接到pET28a (+)表达载体, 并在大肠杆菌[E.coli BL21 (DE3)]中诱导表达。结果表明, 经诱导的小清蛋白重组质粒菌株有特异的蛋白表达。SDS-PAGE分析显示, 目的蛋白的分子量约为13 kD, 与预期大小一致。菌体超声破碎后发现2种亚型的小清蛋白均为可溶表达。利用Ni2+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 得到高纯度的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经Western Blot 鉴定, 重组小清蛋白PVⅠPVⅡ均能与抗鲢小清蛋白单克隆抗体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小清蛋白的结构与致敏性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9–11月在库克群岛(the Cook Islands)海域利用金枪鱼延绳钓调查所获得的共计43个站点的长鳍金枪鱼 (Thunnus alalunga) 渔获率数据, 以及测得的温度、盐度、叶绿素浓度、水平海流及垂直海流数据等环境因子数据, 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各水层(40~280 m, 40 m为一层)及整个水体中各个环境因子与长鳍金枪鱼渔获率的关系, 并利用43个站点内随机选择的验证站点对不同水层的研究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长鳍金枪鱼在各水层及整个水体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分布呈偏正态分布; (2) 调查期间建模站点和验证站点内的预测CPUE与名义CPUE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3) 栖息地综合指数(IHI)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 且在水深40~80 m160~200 m及整个水体范围内能有效预测长鳍金枪鱼的分布情况; (4) 不同水层影响长鳍金枪鱼分布的因素不同, 如在较浅水层(40~80 m)长鳍金枪鱼的渔获率与水色的的关联较大, 80~120 m水层则主要受水温的影响、在混合水层所在的120~160 m水层则主要受海流的影响, 在较深的水层(160~240 m)则主要受饵料分布及水温的影响; (5) 鳍金枪鱼偏好觅食的水层应为160~240 m水层; (6)  长鳍金枪鱼IHI指数分布较高的两个海域分别为13°S–15°S, 162°W–167°W11°S–12°S, 161°W–167°W。建议在上述两个海域作业时, 应使钓具沉降到160~240 m水层, 从而在避免兼捕其他水层渔获的同时, 提高长鳍金枪鱼的捕捞效率。

  相似文献   

6.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部分序列对中国8个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养殖群体(埃及、吉拉达、美国、鹭业、吉诺玛、宝路、广东、新吉富)的遗传多样性和相互间遗传关系进行了分析。在所分析的237个样本中, 可归结为15种单倍型, 其中单倍型BL1为宝路(BL)、埃及(EGY)、吉拉达(GLD)、吉诺玛(GNM)和鹭业(LY) 5个群体所共享, 但没有一个单倍型为所有群体共享。8群体内的核苷酸多态位点数(S)4~83, 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0.50~37.26, 单倍型多样性(h)0.190 8~0.802 3, 核苷酸多样性(π)0.000 8~0.056 9AMOVA分析与群体间两两比较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 这些罗非鱼群体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与差异(P<0.01)。利用Kimura two-parameter模型分析的系统发育关系表明: 宝路、广东和新吉富3个群体亲缘关系较近, 它们聚为一大支; 埃及、美国、吉拉达、鹭业、吉诺玛这5个群体聚为另一大支。单倍型网络(NETWORK)结果显示, 8个群体并没有明显的谱系分化。本研究结果旨为尼罗罗非鱼种质资源的聚合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摘要: 采用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研究了投喂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LE)后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s)初孵仔鱼CYP19ADMRT1基因表达以及性腺的组织学变化, 以期进一步了解P450芳香化酶(P450arom)在鱼类早期性别分化过程中的作用。RT-PCR结果显示, 对照组样品CYP19ADMRT1表达显示性二态, 雌性表达CYP19A基因, 雄性表达DMRT1基因。LE处理组在性别分化期间, 雄性样品单一表达DMRT1, 雌性样品则同时表达CYP19ADMRT1qRT-PCR结果显示: LE处理组雌性仔鱼CYP19A基因表达被显著抑; 虽然在仔鱼出膜后22 d(dph)的表达水平高于9 dph, 但仅为同日对照组的2.11%LE处理组雌性样品22 dphDMRT1基因表达量上调, 150 dph时达对照组雄性水平。55 dph的性腺组织学结果表明, LE处理可导致暗纹东方鲀稚鱼原始卵巢退化, 并向功能性精巢发育。150 dphLE处理组性腺均为精巢, 并与对照组精巢发育同步。结论认为, 暗纹东方鲀性腺分化期间P450arom是卵巢形成和维持发育所必须的, 抑制P450arom活性可导致雌性暗纹东方鲀发生雄性化逆转。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牡蛎不同组织DNA甲基化的F-MSAP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荧光标记的甲基化敏感性扩增多态性(F-MSAP)技术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6个组织进行全基因组CCGG位点甲基化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 鳃、闭壳肌、外套膜、唇瓣、性腺、消化盲囊6个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分别为: 31.77%36.41%32.00%36.47%32.77%37.92%。甲基化模式分为全甲基化和半甲基化, 在太平洋牡蛎中, 全甲基化模式与总体甲基化水平一致, 消化盲囊、唇瓣、闭壳肌组织的甲基化水平较高, 而鳃、外套膜、性腺组织的甲基化程度较低; 半甲基化位点显著少于全甲基化位点, 并且不同组织间的半甲基化位点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而从全甲基化位点及总甲基化水平分析, 不同组织之间甲基化水平差异显著。太平洋牡蛎中存在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和非组织特异性甲基化片段, 但却只在一个或部分个体中出现, 没有发现在所有研究个体中都存在的甲基化差异片段, 这可能与牡蛎较高的杂合度相关。对实验样品进行的荧光标记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AFLP)分析发现, 样品间的确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基于以上结果可以推测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可能与个体遗传背景相关联。

  相似文献   

9.

 20092012年于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秦岭细鳞鲑样本397尾。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 秦岭细鳞鲑鳞片上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形; 研究样本的年龄共分为5个年龄组, 其中以13龄为主, 约占85.64%; 体长(L, mm)和鳞径(R, mm)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 -5.83R2 + 208.06R + 34.99, r2=0.88);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 Lt=729.38[1-e-0.08(t+0.5)], Wt=        6 288.74·[1-e-0.08(t+0.5)]2.968 1, 雌雄个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生长系数为0.08, 拐点年龄为13.10 , 对应的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3.66 mm1 857.86 g。结论认为, 秦岭细鳞属生长缓慢型鱼类, 在所调查的保护区中秦岭细鳞鲑显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时, 应考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来扩大自然种群数量, 增强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恢复种群数量。本研究旨在了解秦岭细鳞鲑的生长规律, 为秦岭细鳞鲑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采用间接ELISA法研究菌浓度、孵育时间、温度、pH、阳离子及碳源等因子对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黏附鳗鲡(Anguilla anguilla)表皮黏液的影响。结果表明, 改良后的间接ELISA法的检测灵敏度约为9.92×104 CFU, 细菌的黏附量随菌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并符合饱和黏附动力学方程: y=0.135ln(x)-0.936(R2= 0.986); 嗜水气单胞菌黏附鳗鲡表皮黏液的最佳条件为: 温度20~28℃, pH 6.2~6.6, NaClMgCl2质量浓度分别为15~25 g/L3 g/L, 孵育时间为150 min。碳源对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作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葡萄糖和麦芽糖能显著提高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量(P<0. 05), 果糖则显著降低嗜水气单胞菌的黏附量(P<0. 05)。以上结果说明, 嗜水气单胞菌对鳗鲡表皮黏液具有较强的黏附作用, 且其黏附作用具有可控性。

  相似文献   

11.
邵辉  文华  刘伟  蒋明  吴凡  田娟  黄凤 《中国水产科学》2013,20(5):1007-1014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220.00±8.34) 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360, 随机分成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20), 1 m×1 m×1.5 m池塘网箱中饲养。分别饲喂胆碱含量为97.80(对照组)375.04565.74974.27      1 409.811 824.35 mg/kg的半纯化饲料10, 研究胆碱对吉富罗非鱼成鱼生长、饲料利用、鱼体营养组成、胆碱蓄积量及部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 经过10周的饲喂, 饲料中添加胆碱可显著提高鱼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P<0.05); 降低肝脂肪含量(P<0.05), 提高肌肉脂肪含量(P<0.05); 显著升高肝胆碱蓄积量(P<0.05); 胆碱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并随饲料胆碱含量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 肝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随着胆碱含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 血清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均随着饲料胆碱含量的增大而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胆碱可以改善吉富罗非鱼成鱼的生长性能, 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降低肝脂肪含量, 促进肝脂肪转运; 对特定生长率进行回归分析, 得出吉富罗非鱼成鱼对饲料中胆碱的最低需要量为506.43 mg/kg, 而对肝胆碱蓄积量回归分析得出的需要量为981.38 mg/kg

  相似文献   

12.

??利用PCR结合测序方法在鲤(Cyprinus carpio)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基因内1和内含子2各鉴定1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命名为intron1189intron2310这两个位点均以4碱基为重复单元。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io haematopterusYL)(n=263)、德国镜鲤选育系(Cyprinus carpio L. mirrorJL)(n=229)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var. wuyuanensisHL)(n=255)为研究对象评估了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频率>3%)与鲤4生长(135 325 d335 d445 d)生长表型的关联。结果显示2个位点在3个鲤群体中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intron1189位点多态性主要对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intron2310位点多态性对JL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intron1189位点185/229基因型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205/221基因型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体质量最高。在intron2310位点290/350基因型JL在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及135 d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318/350基因型JL135 d325 d385 d体长和体质量均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IGF-I基因内含子中的这两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潜在影响鲤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测定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 jian)和黑龙江野鲤(Cyprinus carpio haermatopterus)自交和正反交组合的形态参数, 运用方差分析和多元分析, 比较了4个自交和正反交组合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 不同组合间在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胸鳍鳍棘以及腹鳍鳍棘数量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背鳍鳍棘、背鳍鳍条、腹鳍鳍条、臀鳍鳍棘、臀鳍鳍条以及胸鳍鳍条数量上有差异(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自交组合之间的形态最为接近, 两个杂交组合与两个自交组合的趋异程度逐渐增大。用判别分析方法构建了4个判别方程, 判别准确率P176.7%~96.7%, 判别准确率P285.2%~90.6%, 综合判别率为87.5%。利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了9个主成分, 对总变异的累积贡献率为68.943%。研究结果为建鲤和黑龙江野鲤及其杂交后代的种群和亲缘关系鉴定以及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 人工纳米材料(MNMs)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和建筑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然而, 随着大量MNMs不断进入水环境, 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通过调研人工纳米粒子对水生生物毒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对人工纳米粒子在5个方面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进行综述: 1) 对水生生物个体生长的毒性效应; 2) 对肝组织、鳃组织和脑组织等在组织细胞水平的毒性效应; 3) 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DNA结构、mRNA和相关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4) 对水生生物的生殖毒性效应和机制; 5) 对其他生理作用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毒性影响。同时还分析了MNMs对食物链的影响, 进一步MNMs在水体环境中的毒理学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以期为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高碳酸盐碱度水质对江蓠的影响,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高HCO3-浓度(12243648 mmol/L)与低HCO3-浓度(1.8 mmol/L)条件下细基江蓠繁枝变型(Gracilaria tenuistipitata var. liui Zhang et Xia)的生长及生理生化特征。经过10 d的培养后发现高HCO3-浓度组中江蓠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明高HCO3-浓度有利于促进江蓠的生长。随着HCO3-浓度的增加, 江蓠的叶绿素a、藻红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 丙二醛含量呈增加趋势。当HCO3-浓度从1.8 mmol/L增加到24 mmol/L, 江蓠SG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增加的趋势, 而从24 mmol/L增加到48 mmol/L, 3种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江蓠SGRSOD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 说明HCO3-浓度的增加对江蓠生长产生一定胁迫作用, 但其具有由抗氧化酶形成的自身防御系统, 能够在一定HCO3-浓度范围内保护藻体。在本实验条件下, 江蓠对高HCO3-离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生长的最适HCO3-浓度为24 mmol/L, 超过这一浓度对江蓠生长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大型海藻对高HCO3-浓度的生长及生理生化适应性, 为运用大型经济海藻对高碳酸盐型盐碱水域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连续切片技术和显微观察法, 对胚胎至幼鱼期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消化系统(口咽腔、胃、幽门盲囊以及肠道等组织)早期发生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 在实验水温为12.016.2, 细鳞鲑胚胎期消化系统原基发生与分化的过程为, 在卵受精后125165 h, 胚胎进入原肠期发育, 随着原肠作用的进行, 脊索开始分化; 受精后201 h, 消化系统原基细胞团在脊索下方出现, 为单层的扁平细胞; 卵受精后480 h, 消化系统原基位于脊索和卵黄囊之间, 呈直管状; 卵受精后552 h, 管状消化系统内层细胞大量增殖, 外层由两层细胞构成。细鳞鲑胚后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为, 初孵仔鱼即具有富含油球的大卵黄囊, 消化系统呈简单的盲管状, 肛门尚未与外界连通; 27 DAH, 仔鱼消化系统分化加快; 7 DAH, 仔鱼已初步分化出口咽腔、食道、胃、肠以及肝; 10 DAH, 仔鱼消化器官已基本分化完毕, 肛门已向外界连通; 14 DAH, 仔鱼从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的过渡基本完成, 卵黄囊和油球吸收完毕; 19 DAH, 稚鱼胃固有膜内出现胃腺; 49 DAH, 幼鱼幽门盲囊分化完毕, 肝和胰脏功能完善; 64 DAH, 幼鱼口咽腔和胃的组织结构与成鱼基本相同, 前后肠组织结构相似; 105 DAH, 幼鱼幽门盲囊指状分支已具有2836个。细鳞鲑仔鱼的最佳人工开口驯化时间应该在1014 DAH, 可通过不断投喂适口饲料的方式来强化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本研究旨在为深入了解细鳞鲑仔鱼的消化生理、摄食转变及开口驯化时机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 研究了不同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效能, 以及对DO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本试验系统在温度为(19±1)℃, 系统循环次数为15, 养殖池DO保持在12 mg/L以上的运行条件下, 随着气水比由0.75 : 1~1.50 : 1的增加, 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率由35.0%增加至52.0%, NO2-N的去除率由8.2%增加至44.6%, 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 但对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 其平均去除率为10.14%; pH值有增加的趋势, 生物滤池进水口到出水口的pH值由7.97增加至 8.08; 气水比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同时还发现1级生物滤池进水口DO接近饱和, 1级到末级滤池间DO仅降低了10%, 系统pH7.9~8.1。本研究所获参数, 可供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循环水的条件优化作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鲵虹彩病毒(giant salamander iridovirus, GSIV)是近年中国大陆新发现的引起人工养殖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大规模死亡的病毒病原。为了揭示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差异, 本研究对2010–2012年采集自全国不同大鲵养殖区域的患虹彩病毒病的大鲵样本进行了分子检测、病毒分离培养以及病毒主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测序与比对分析。结果显示, 采自陕西、湖北、湖南、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10个样本检测为阳性, 通过细胞培养获得10株病毒流行株。对该10株流行株MCP基因的测序与比对分析发现, 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达到99.7%~100%, 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无明显差异, 证实中国大鲵虹彩病毒流行株属同一基因型。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 所选大鲵虹彩病毒与蛙病毒分别聚为一枝, 但其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旨为大鲵虹彩病毒病的疫苗研制及其免疫防控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低温、低光照强度对浒苔生长和光合作用参数的影响,设置不同的光照强度和温度培养条件,对设定条件下中国漂浮浒苔种类扁浒苔(Ulva compessa)的特定生长率进行测定,并利用Phyto-PAM荧光仪测定了低温和低光照强度条件下浒苔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结果表明,低温和低光照强度对扁浒苔生长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两者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 方差分析表明,扁浒苔在7.5℃、 ℃和12.5℃条件下的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5℃的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5℃的特定生长率(P<0.05 当光照强度为10 μmol/m2·s20 μmol/m2·s)和30 μmol/m2·s)时,扁浒苔生长率显著高于在4 μmol/m2·s)的生长率,显著低于在40 μmol/m2·s)的生长率(P<0.05)在实验范围内随温度和光强的升高,Fv/Fm有上升趋势,但显著低于对照水平(P<0.05)。综合以上结果可知,扁浒苔在温度为5℃,光照强度为4 μmol/m2·s)条件下,仍然可保持4.32%/d的特定生长率,表明扁浒苔对低温和弱光具有一定耐受性,且温度和光照共同对扁浒苔的生长产生影响,在实验范围内温度和光照强度越高,扁浒苔生长越快,最大光量子产量Fv/Fm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选取健康暗纹东方(Takifugu obscures)幼鱼, 体质量约50 g。根据设计项目分别进行取样分组, 各组设3个重复。分别采用注射、投喂不同剂量的β-葡聚糖和注射相应浓度的b-葡聚糖后于不同时间进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感染试验的方法, 探讨β-葡聚糖对暗纹东方幼鱼非特异性免疫及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 腹腔注射β-葡聚糖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C3补体外, 试验组血清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总蛋白(STP)的水平出现不同程度提高(P<0.05); 另在腹腔注射不同剂量β-葡聚糖之后, 进行嗜水气单胞菌的感染试验, 试验组累计存活率显著提高(P<0.05)且注射葡聚糖5 d后再进行感染不能提高存活率; 投喂试验中, β-葡聚糖也可以增强暗纹东方的非特异免疫功能(P<0.05), 但对增重率、饵料系数、特定生长率没有影响; 其中, 连续投喂和间断投喂所引起的免疫增强效果没有差异。考虑到免疫抑制以及降低生产成本, 建议生产采取间断投喂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