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样本采自青岛太平角, 以光照、温度、盐度及营养盐水平4项环境因子分别设置4组单因素实验, 研究其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表观光合作用、暗呼吸作用以及色素积累的影响。结果显示: (1)光照度为8 000 lx、温度为20和盐度为20的条件下生殖托的比生长速率(SGR)较大, 表观光合作用较强。光照12 000 lx抑制生殖托的光合作用与生长, 15下比生长速率比2050.64%(P<0.05), 盐度从31下降到28, 比生长速率与表观光合速率显著增大。(2)色素含量与光照度、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 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 而叶绿素c相对稳定。(3)氮磷营养盐的浓度配比对生殖托的生长、光合作用影响显著, 适宜的氮磷比(N/P)范围为51~11, 501显著抑制生殖托的生长。(4)相比氮元素而言, 磷浓度变化对生殖托光合作用影响更大, 说明磷元素对于生殖托的构建至关重要。(5)氮磷比对生殖托色素含量影响不显著, 而富氮、富磷培养液有利于色素的积累。结果表明, 上述4项环境因子对鼠尾藻生殖托的生长及光合特性均有显著影响, 适宜的培养条件为光照度8 000 lx、温度20、盐度20、氮磷浓度比(N/P)51~11。本研究旨在为鼠尾藻人工育苗技术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利用PCR结合测序方法在鲤(Cyprinus carpio)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基因内1和内含子2各鉴定1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分别命名为intron1189intron2310这两个位点均以4碱基为重复单元。以黑龙江鲤(Cyprinus cario haematopterusYL)(n=263)、德国镜鲤选育系(Cyprinus carpio L. mirrorJL)(n=229)及荷包红鲤抗寒品系(Cyprinus carpio var. wuyuanensisHL)(n=255)为研究对象评估了这两个位点不同基因型(频率>3%)与鲤4生长(135 325 d335 d445 d)生长表型的关联。结果显示2个位点在3个鲤群体中均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intron1189位点多态性主要对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有显著影响(P<0.05)intron2310位点多态性对JL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和体质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对不同基因型个体的体长和体质量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intron1189位点185/229基因型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205/221基因型YL135 d325 d体长和325 d体质量最高。在intron2310位点290/350基因型JL在各检测时段的体长及135 d325 d385 d体质量最低318/350基因型JL135 d325 d385 d体长和体质量均为最高。上述结果表明IGF-I基因内含子中的这两个高度多态微卫星位点潜在影响鲤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3.

分别给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注射生理盐水、3×106 CFU/mL(低浓度组)9×106 CFU/mL(高浓度组)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菌液,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 检测不同处理后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基因表达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 处理42 h, 注射生理盐水组对虾的Toll受体和IMD mR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 溶菌酶mRNA表达量在注射36 h后显著升高。急性感染溶藻弧菌后, 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的表达量峰值分别出现在感染后244236 h; 溶藻弧菌的感染剂量不影响上述基因表达峰值的出现时间, 但显著影响上述基因的表达峰值(P<0.05), 各基因表达量峰值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高浓度组、低浓度组、生理盐水组。急性感染初期, 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mRNA表达量呈现显著下调, 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在感染初期不存在显著下调现象。与感染前各基因的表达量相比, 高浓度溶藻弧菌感染组Toll受体mRNA表达量在2 h时显著下调, 低浓度溶藻弧菌感染组Toll受体mRNA表达量在3 h显著下调(P<0.05); 高浓度组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分别在36 h12 h时开始有显著上调, 而低浓度组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则分别在42 h24 h才有显著上调(P<0.05)。表明溶藻弧菌感染对凡纳滨对虾鳃组织中Toll受体、IMD和溶菌酶mRNA表达量有显著影响, 各基因的表达量与感染进程及溶藻弧菌剂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0.759(0.469~0.894), 多态信息含量(范围)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 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 3%, 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 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 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 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 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立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雌核发育近交系和杂交系, 以两性生殖家系作为对照组, 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和生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雌核发育近交系、杂交系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数分别为415578, 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72.33.3, 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419 20.654 90.916 7, 雌核发育杂交系的上述参数明显高于近交系, 但低于对照组。3个群体的平均纯合度分别为0.580 70.345 10.083 3, 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831 20.826 10.672 7, 杂交系小于近交系, 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生长方面, 雌核发育杂交系比近交系和对照组生长快, 差异极显著(P<0.01)。从结果可以看出, 雌核发育杂交系具有比近交系高的杂合度, 但具有与近交系相似的遗传相似度; 生长上比近交系明显快, 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结论认为雌核发育家系杂交方法可以作为一种育种手段, 用于发挥杂交优势和提高遗传相似度。

  相似文献   

6.

实验饲料中以酵母硒形式分别添加硒0(对照)0.20.40.60.81.0 mg/kg(饲料中硒总含量分别为0.110.230.430.660.871.09 mg/kg), 配制成6组半纯化饲料, 投喂初始体质量为(0.27±0.01) 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 进行为期6周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 当饲料硒的添加量为0.4 mg/kg, 幼蟹的增重率、存活率及全蟹体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同时, 随着饲料中硒水平的提高, 幼蟹的肝胰腺和肌肉中硒含量也相应显著升高(P<0.05)。肝胰腺和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则随着硒添加量的提高而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当硒添加量为0.4 mg/kg时达到最高, 且显著高于添加量为0.8 1.0 mg/kg的饲料组(P<0.05)。幼蟹血清和肝胰腺中丙二醛含量随着硒添加量的增加而呈现出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趋势, 其中0.4 mg/kg饲料组最低, 并显著低于对照组和1.0 mg/kg饲料组(P<0.05)。硒添加量小于或等于0.6 mg/kg的各组, 其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低于0.81.0 mg/kg饲料组(P<0.05)。结果提示, 饲料中适量添加硒(0.4~0.6 mg/kg, 硒总含量为0.43~0.66 mg/kg)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 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和抗氧化能力。以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为判据, 采用二次回归模型进行拟合发现, 当饲料中硒添加量为0.51 mg/kg (饲料中硒总含量0.59 mg/kg), 中华绒螯蟹幼蟹可获得最佳的生长效果, 因此建议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硒的适宜添加量为0.4~0.6 mg/kg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C5a肽酶(ScpB)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鱼体样本, 克隆了罗非鱼源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scpB基因, 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pET32a(+)-scpB, 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 IPTG诱导表达, 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离子金属螯合柱纯化及超滤管浓缩后, 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鉴定。纯化的重组蛋白以不同剂量(1 μg/g3 μg/g5 μg/g) 免疫尼罗罗非鱼后, 每周检测各实验组鱼体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溶菌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抗体水平变化情况, 并于免疫4周后以4LD50的剂量对其进行人工攻毒。结果显示, 该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对尼罗罗非鱼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9.66%~89.00%, 其中5 μg/g组的相对保护率最高; 受免鱼体血清中溶菌酶活性、SOD活力和抗体水平较对照组有极显著提高(P<0.01), 结果表明, 重组蛋白ScpB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和保护作用。本研究旨在为GBS多肽疫苗的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25月、6月、7月上旬、7月下旬、8月、9月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3断面15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 对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出现无脊椎动物45, 隶属于92939, 各航次调查种类数在28种至35种之间。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edwardsi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8,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各航次调查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1.482~1.719, 5月最低, 6月最高。Bray-Curtis相似性和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相近航次间群落相似性较高, 5月、6月群落与8月、9月群落差异显著。根据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 20世纪80年代相比, 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2) 20世纪80年代相比, 生物量月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3) 与断面A(距河口10 km)、断面C(距河口40 km)相比, 断面B(距河口20 km)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和多样性在各航次间波动剧烈且规律性较差, 表明断面B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受黄河水沙输入影响更大; 4) 调水调沙虽对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不是导致无脊椎动物群落更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克隆牙鲆和普通牙鲆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北戴河中心实验站养殖的双单倍体(DH)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作为亲鱼, 采用冷休克方法抑制第二极体排出, 建立牙鲆克隆家系。以普通牙鲆的一个家系作为对照组, 在同样饲养条件下进行培育。实验组和对照组均为2+ 龄鱼, 克隆家系随机抽取5, 体质量(1 398±88) g; 普通群体随机抽取10, 体质量(1 749±125) g分别采集血液进行血液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1) 克隆牙鲆的红细胞数量(RBC)血红蛋白数量(HGB)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压积(HCT)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 而在其他血液生理指标上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 克隆牙鲆在白球比(ALB/GLB)、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AST/ALT)比值、谷草转氨酶(AST) 3个指标上显著高于普通牙鲆(P<0.05), 其中AST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CHO)尿素氮(BUN) 3项指标, 克隆牙鲆极显著低于普通牙鲆(P<0.01)。克隆牙鲆血液生理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为5.50%, 普通牙鲆的则为9.21%, 其中克隆牙鲆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的变异系数仅为1.52%。克隆牙鲆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异系数平均为10.56%, 普通牙鲆的则为27.23%, 达到克隆牙鲆的2.58倍。结果证实, 克隆牙鲆个体间的一致性较好, 作为指标生物, 效果优于普通牙鲆等海产鱼类。

  相似文献   

10.
海州湾5种主要鱼类种群参数估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13月、5月、7月、9月和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 5种主要鱼类[包括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短鳍 (Callionymus kitaharae)长吻红舌鳎(Cynoglossus light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种群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 在这5种鱼类中, 生长系数(k)最高的是方氏云鳚(0.76), 其次是六丝钝尾虾虎鱼(0.70), 其他3种鱼类的生长系数均小于0.60; 总死亡系数(Z)最高的鱼种是方氏云鳚(4.62), 其次是长吻红舌鳎(3.55)、六丝钝尾虾虎鱼(2.99)和棘头梅童鱼(2.99), 短鳍 的总死亡率最低(1.60); 长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棘头梅童鱼的开发率(E)最高, 分别为0.740.740.73, 此外, 六丝钝尾虾虎鱼的开发率也较高(E=0.60), 而仅有短鳍 的开发率较低(E=0.43); 长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棘头梅童鱼的平均选择体长(L50)较大, 分别为145.2107.198.7 mm, 而六丝钝尾虾虎鱼和短鳍 的平均选择体长较小, 分别为60.0 mm48.4 mm; 通过计算方氏云鳚和棘头梅童鱼2种鱼类的生长表现指数(f), 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相比较, 发现同一鱼种的生长表现指数随着栖息海域纬度的降低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氧化胁迫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华  吴楠  沈竑  成永旭  吴婷婷 《水产学报》2010,34(5):733-739
为了解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毒性及致毒机理,采用24h换水式生物试验研究了溴氰菊酯对克氏原螯虾的96h急性毒性,分光光度法检测了6、12、24和48h后0.01、0.02和0.04μg/L溴氰菊酯对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等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4、48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1560、0.0993和0.0562μg/L,安全浓度为5.62ng/L;在整个暴露过程中,溴氰菊酯各个处理组都引起了氧化胁迫相关指标的变化。SOD和CAT活力的变化趋势相同,都呈抑制-诱导-抑制的变化规律,MDA含量则一直高于对照组。暴露6h后,0.01μg/L浓度组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4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98倍(P<0.05);暴露12h后,MDA仍保持较高水平,0.02μg/L浓度组MDA含量约为对照组的1.76倍(P<0.05);暴露24h后,各浓度组CAT活力分别比对照组上升了70.98%、73.05%和66.67%(P<0.01);暴露48h后,0.01、0.02μg/L浓度组的SOD活力分别下降了...  相似文献   

12.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2.0μg.L-1、10.0μg.L-1和50.0μg.L-1)的菲(PHE)和苯并(b)荧蒽(BbF)胁迫15 d和清洁海水恢复7 d中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HE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BbF胁迫下的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在胁迫第15天时被显著诱导(P〈0.05)。从b(MDA)的变化来看,PHE和BbF均可导致翡翠贻贝外套膜明显的氧化损伤,之后在清洁海水的净化过程中,这种损伤逐渐降低并恢复至正常水平。鉴于2种PAHs胁迫下翡翠贻贝外套膜SOD活力和b(MDA)均发生明显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翡翠贻贝体内的生化指标适合指示PAHs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荧光检测器同时检测养殖用水中的孔雀石绿、结晶紫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分析方法。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用紫外检测器588 nm波长检测;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用荧光检测器检测,激发波长:265 nm,发射波长:360 nm。孔雀石绿和结晶紫的线性范围5.0~2500μg/L;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线性范围1.0~1 000μg/L,四种物质的检出限均为0.5μg/L,回收率均在70%以上,RSD15%,此方法也可用于地下饮用水中孔雀石绿、结晶紫、隐色孔雀石绿和隐色结晶紫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黄贞胜 《福建水产》2016,(6):445-452
实验利用水温从18~30℃骤升和缓升两种模式,高温胁迫处理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蝌蚪后,提取其尾部肌肉和内脏团的组织液,进行乳酸脱氢酶(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碱性磷酸酶(AKP)等酶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提取液的LDH活力显著高于内脏团(P0.01);高温胁迫下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和内脏团提取液的LDH活力显著提高(P0.01)。高温胁迫下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和内脏团的GSH-Px活力均显著降低(P0.01,P0.05),且水温骤升模式下的内脏团GSH-Px活力显著高于缓升模式(P0.01)。在30℃高温胁迫时,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和内脏团SOD活力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水温骤升模式的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和内脏团SOD活力均高于缓升模式(P0.05,P0.01)。高温胁迫下CAT活力均显著下降(P0.01),且缓升模式下的棘胸蛙蝌蚪CAT活力显著高于骤升模式(P0.05,P0.01)。在两种升温模式下,高温胁迫对尾部肌肉的AKP活力均无显著影响;而在骤升模式下,高温胁迫的棘胸蛙蝌蚪内脏团的AKP活力显著提高(P0.05)。高温胁迫下的棘胸蛙蝌蚪尾部肌肉和内脏团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骤升模式下高温胁迫的棘胸蛙蝌蚪内脏团的MDA含量显著高于尾部肌肉(P0.01)。  相似文献   

16.
谭娟  尚蕾  肖雅元 《淡水渔业》2011,41(3):39-42,21
用急性染毒法研究6种浓度(0、0.4、0.6、0.8、1.0、1.5 μg/L)的甲氰菊酯对(34.89±9.99)g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分别处理6、12、24、48、96 h后,其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胱甘肽( GS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AChE活性在...  相似文献   

17.
双重PCR检测携带有t1和tdh基因的副溶血弧菌毒力菌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常规PCR技术的基础上优化条件 ,建立并完善双重PCR技术 ,并通过检测阳性对照和待检样品 ,进一步确定其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常规PCR方法中为阳性的样品 ,包括阳性对照以及待检样品 ,在双重PCR方法中也呈现阳性 ,为阴性的样品在本方法中则也呈现阴性 ;能在血平板中出现溶血圈的在本法中也被印证含有tdh基因。由此证实本方法确实能对tl和tdh两种基因同时进行检测 ,成功地证明了同时检测tl和tdh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方法的可行性。该法不但具有常规PCR的优点 ,而且还能节省耗材和时间 ,可用于检测水产食品以及临床样品中的副溶血弧菌的毒力菌株  相似文献   

18.
西藏当曲河的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7月上旬在西藏拉萨河上游支流当曲河进行调查,采集到鱼类标本113号,经鉴定为6种和1种自然杂交鱼类。  相似文献   

19.
The defence ability of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and Marsupenaeus japonicus against the intrusion of the 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 was compared after injecting WSSV intramuscularly by recording cumulative mortality, diagnosing the virus and examining variations in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total haemocyte counts (THCs), phagocytic percentage (PP), plasma protein concentration (PPC), phenoloxidase (PO) and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activ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s in the immunological parameters of F. chinensis and M. japonicus showed similar trends. The THCs of the two speci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ostchallenge of WSSV. The virus was detected at 78 h in M. japonicus and at 42 h in F. chinensis after infection, which was in correlation with the accumulative mortality, and the variations in PO, PP, NOS and PPC in the two species. All shrimps of F. chinensis in the mortality experiment died within 66 h, much more quickly than M. japonicus, whose cumulative mortality reached 100% after 198 h. In conclusion, the immune system of M. japonicus has a stronger resistant ability to antagonize and endure the invasion of WSSV than that of F. chinensis.  相似文献   

20.
建立同时检测鲫(Carassuys auratus Linnaeus)血浆和肌肉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进行初步的代谢动力学研究。血浆样品经液-液萃取,肌肉样品经液-液萃取和固相小柱处理后,以乙腈∶水=40∶60(V/V)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采用SHIMADZU ODS柱(150mm×4.6mm;i.d.,5μm)色谱柱分离。测定鲫经口染毒后血浆和肌肉中DMP和DEP的浓度。结果表明,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5~10.0μg/mL,线性关系良好(r>0.99),定量限为0.05μg/mL,回收率95%以上,日内变异系数和日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5%。经口染毒48h内,鲫血浆和肌肉中均能检测到DMP和DEP的残留。该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准确,已经初步用于鲫血浆和肌肉中DMP和DEP的代谢动力学和残留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