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和水温遥感数据,对2008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以及与海水表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8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近年来最高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东海中南部渔场和北渔场(东海北部及黄海中南部),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43.53%,渔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高产渔区主要是2252、2163、2431、2341、234等5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澳洲鲐及少量日本鲭和竹筴鱼。北渔场产量占总产量的55.29%,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第2个为12月上旬前后的小高峰期;高产渔区主要是1261、134、981、1081、135等5个渔区(图3、表1),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海礁渔场仅在7月上中旬渔汛开始时和9月中下旬渔场转移时生产几天,占总产量比例仅为1.17%。2008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南渔场澳洲鲐资源在2007年在近6年来处于较高水平,日本鲭渔获量延续2007年的高水平,仍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2.
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鳕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鲐鳕鱼总体资源状况在近7年来处于中等水平。2009年日本鲭资源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夏秋季南渔场澳洲鲐资源状况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较差,在渔获物中的比重仅有30%左右;夏秋季蓝圆鲶和竹英鱼在闽东渔场和浙江南部近海渔场生产的渔获物中比例相对较高。与2008年相比,2009年南渔场生产中心明显偏西,渔获产量主要来源于传统的230、240等渔区,南部外海鱼发差于2008年,浙江中部外海渔场产量也相对较高。2009年北渔场渔获产量主要来自东海北部的大沙渔场,而往年产量较高的黄海中南部海域在2009年产量相对较低。南渔场的渔获产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以7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的平均网次产量为高,高产渔区主要是230、240、221、225、2081、2161等6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澳洲鲐所占比例较低,有部分蓝圆鲣和竹荚鱼;北渔场生产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2个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该渔场平均网次产量以12月上旬最高,12月中旬次之,高产渔区主要是1441、1521、1592等3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  相似文献   

3.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群系澳洲鲐资源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摸清东海群系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资源量和渔业状况,以2006年7~11月中国大型围网在东海渔获的澳洲鲐体长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2006年东海群系澳洲鲐的资源量,并分析澳洲鲐群体利用结构和资源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围网渔业利用澳洲鲐的主体为多数已产过卵的1足龄以上群体,利用结构合理;汛初(7月)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15×108尾和24×104t,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7.9×108尾和14.9×104t;最大持续产量(MSY)为10.7×104 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该渔业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高开发状态,有捕捞过度迹象,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通过分析澳洲鲐渔业利用时期、利用结构和繁殖特征,认为即使某些年份产量超过MSY,澳洲鲐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7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分析,并对鲐鱼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机轮围网生产总体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生产渔场主要为海礁渔场和北渔场,中南部渔场产量明显低于前4年.主要生产渔期有2个,分别为8月下旬至9月下旬和10月中旬至11月下旬.2007年东黄海的鲐鱼资源表现为:澳洲鲐资源处于较低水平,日本鲭处于高位的资源状态.  相似文献   

5.
2006年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6年7~11月大型机轮灯光围网在东海外海的生产资料,并结合生物学测定数据以及水温遥感数据,对夏秋季东海群系澳洲鲐数量分布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它们与海洋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夏秋季东海外海海域的澳洲鲐主要为索饵群体,它们的高度集群期主要在7~9月份,其中以8月份较为明显;10月份以后,由于鱼群开始进行越冬洄游,移动速度明显加快,虽然有偶尔的高度集群现象,但是持续时间较短。在地理分布上,7~8月份,澳洲鲐索饵群体的主要分布在125°00′E以西、28°00′N以南海域;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北方向转移,范围为125°00′~126°00′E、28°00′~28°30′N海域;10月份相对于9月份鱼群重心向东转移50 n mile,群体向北移动达150 n mile左右;11月份以后,澳洲鲐群体向东北方向的对马海峡转移且可能至日本海越冬。群体结构分析表明,夏秋季澳洲鲐的个体逐月迅速增大,且增长量以7~8月份较大,以后逐渐下降。根据澳洲鲐的群体移动规律以及海洋环境条件的变化,认为东海群系澳洲鲐属于黑潮边缘种,其中心渔场的变动和黑潮的强弱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 除5~7月外,从各月平均的鲐鱼类渔况显示,日本在东海渔场过去最高渔获量是1977年,为19.2万吨,最低是1987年的10.9万吨.除了1987年渔况不好外,近几年日本在东海渔场鲐鱼类的渔况一直是良好的,保持在  相似文献   

7.
<正> 一、初渔期 黄海秋冬汛鲐鱼围网初渔期并不代表真正的渔汛开始,完全是人为主观意愿决定的。终渔期也常有渔汛已经结束但渔船仍在渔场航作而无鱼,又此时冷空气大风频繁,渔船常去邻近岛屿避风,数进数出浪费能源,盲目性很大。 从1978年以来20年中,尤其是近五年作业期屡屡提前,从8月下旬提早到七月下旬,见表1。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2007-2008年闽东北外海光诱敷网渔业监测调查资料,分析该渔场光诱敷网渔业利用状况。监测调查结果表明:光诱敷网作业生产汛期一般为4-10月,旺汛期在5-7月,2008年产量260 t,比2007年增加2.5倍;主要渔获种类有扁舵鲣,占总渔获产量40-50%,其次枪乌贼约占40%。目前枪乌贼资源现状仍然保持相对良好,反映在光诱敷网作业枪乌贼所占比例及平均网产年间的变化很小,年产量不断上升。为更合理利用和保护枪乌贼资源,建议加强光诱敷网、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9.
东黄海鱿鱼渔场环境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4,16(6):249-253,256
<正> 一、前言 东黄海鱿鱼的捕捞自70年代以来,我国和日本已开始进行,产量高的年份可达6万多吨,但产量的年际变动较大。在东海区我国渔轮也曾兼捕到一些太平洋褶柔鱼,年产量有1.5千吨左右。近几年来生产渔船及科学考察船,在东黄海区曾发现了一些鱿鱼的中心渔场,产量虽有波动,但仍呈上升趋势。渔业界普遍认为鱿鱼是当前东黄海区  相似文献   

10.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鯷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澜沧江云南段鱼类区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4月、7-8月、9月、10-11月及2010年1月对澜沧江云南段及洱海的鱼类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的海拔和生境设置52个鱼类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4 787尾,经鉴定计有土著鱼类5目、14科、80种,加上文献资料记载整理,共计139种,隶属于6目、18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由华西区的康藏亚区和华南区的怒...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流域哲罗鲑的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罗鲑(Hucho taimen)是中国土著濒危鱼类,仅黑龙江和新疆存在极小的繁殖群体,本研究利用17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黑龙江流域哲罗鲑4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野生群体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遗传多样性水平与种群数量具有相关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遗传结构分析表明,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分化为2个遗传类型,HM遗传类型和WSL遗传类型,且WSL类型群体出现了进一步亚分化。黑龙江流域哲罗鲑各群体具有较小的有效群体,造成了各群体较大的近交压力。较小的有效群体主要是由于群体数量的变化及遗传瓶颈造成的。对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野生群体近期和长期基因流检测发现,各群体间基因流不一致,迁入和迁出率不对称,表现为大群体向小群体流动。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环境的变迁、群体数量的下降等已造成黑龙江流域哲罗鲑遗传多样性的降低、遗传结构的分化,并导致了较小的有效群体数量,且对群体间基因流造成了障碍。本研究旨在为制定哲罗鲑的遗传保护措施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20089月至2009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鱼安) (鱼康)(Lophius litulon)为对象, 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c2=2.61, P>0.05); 但全长在251~400 mm 范围时, 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 全长在450~550 mm范围时, 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 全长大于550 mm范围时, 个体均为雌性; 冬季, 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鱼安) (鱼康)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 雄性为332 mm, 雌性为483 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 初步推测黄(鱼安) (鱼康)产卵时期为2-6月份, 繁殖盛期为3-4月份; 其绝对繁殖力为 (614 820±253 800) , 相对繁殖力为 (244±43)/g(鱼安) (鱼康)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肝脏指数存在显著变化, 雌性, F=9.97P<0.01; 雄性, F=4.48P<0.01, 肝脏在该鱼种卵巢发育过程中可能起到了能量供给作用。(鱼安) (鱼康)类资源对捕捞的承受压力极其脆弱, 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可作为其资源管理的基础生物学指标。本研究旨在为黄(鱼安) (鱼康)的种群数量变动研究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带石斑鱼(Epinephelus septemfasciatus)具有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和低温耐受性强等特点,是东北亚温带海域理想的网箱养殖品种之一,已成为中、日、韩三国海水鱼类繁育研究的热点。由于存在雄鱼性成熟年龄高、人工驯养条件下难以实现自然产卵和初孵仔鱼弱小等难题,其稳定和高效的种苗规模化繁育技术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本文综述了七带石斑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现状,重点总结日本近20年在亲鱼繁殖、仔稚鱼培育和苗种中间培育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就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旨为中国七带石斑鱼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The spawning grounds of the chub mackerel (Scomber japonicus) and spotted mackerel (Scomber australasicus) in the East China Sea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catch statistics of the Japanese large- and medium-type purse seine fishery from 1992 to 2006. Biometric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specimens caught by purse seiners in the East China Sea from 1998 to 2006. Gonadosomatic index (GSI) at 50% sexual maturity of chub mackerel and spotted mackerel females was 2.5 and 2.6, respectively. Using this criterion for GSI, chub mackerel larger than 275 mm and spotted mackerel larger than 310 mm in fork length were considered to be mature. Mature chub mackerel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15–22°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mature spotted mackerel was observed in the area of 17–25°C SST. The spawning period of chub mackerel ranged from February to June, and that of spotted mackerel ranged from February to May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 spawning grounds were estimated from the distributions of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of spawners and SST. As a result, the spawning ground of chub mackerel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in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and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and Tsushima Straight in May, and in Tsushima Straight and western part of the Sea of Japan in June. The spawning ground of spotted mackerel was estimated to b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ern coastal area of Kyushu in February, March, and April, and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area west of Kyushu in May.  相似文献   

16.
运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大连庄河石城岛(SCD)、瓦房店将军石(JJS)、长海县大长山(DCS)、旅顺董砣子(DTZ)和旅顺盐场(YC)5个野生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种群与山东蓬莱(PL)1个野生群体的共60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10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条带530条,其中多态性带417条,平均多态性检出比例为78.68%。AMOVA分析显示,大部分的遗传变异(76.58%)存在于种群内,少部分(23.42%)存在于种群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2418,与遗传固定化系数(Fst)的值(0.2342)接近,表明鼠尾藻种群内部具有较高的遗传分化,同时种群间的基因流Nm=0.8175,表明基因流动较低。UPGMA聚类分析表明,大连5个野生鼠尾藻种群与山东蓬莱鼠尾藻种群遗传距离较远,明显聚为2支;大连种群中将军石和大长山2个种群聚为1支,遗传相似系数为0.7698,再与董砣子种群聚类到一起;盐场种群单独聚为1支,且与其他种群的遗传相似系数均在0.5830以下。分析结果表明,各鼠尾藻种群内部存在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其遗传距离的远近不仅与地理隔离因素有关,高盐等外界环境胁迫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鼠尾藻的生殖方式、种群间基因流动的大小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别可能是其种群分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07-2009年间在黄海海域形成"绿潮".的大型绿藻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研究了其3种不同极性有机溶剂(甲醇、丙酮、氯仿)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8 h内.浒苔的甲醇和丙酮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至D型幼虫.而氯仿提取物对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孵化的影响没有明显的浓度-效应关系.应用乙酸乙醋和石油醚对浒苔的甲醇提取物进行液-液萃取.并探讨了乙酸乙醋相和石油醚相中的浒苔提取物对牡蛎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醋相中的浒苔提取物对牡蛎受精卵孵化均有很强的抑制效应.上述研究表明.浒苔中存在能够抑制太平洋牡tfi受精卵孵化的活性物质.这类物质应具有较高的极性.  相似文献   

18.
黄、东海鲐鲹鱼渔场环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晶  韩士鑫 《海洋渔业》2004,26(4):321-325
本文利用围网作来资料、卫星遥感图像以及东、黄海海况速报资料,通过研究海水的温度、冷暖水系分布态势、流隔、涡漩与锋面的稳定程度、冷水块范围大小、冷暖推进的速度等,分析海况变化与黄、东海鲐鲹鱼的中心渔场的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中心渔场的月间变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年~2011年中国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Trachurus murphyi)大型拖网渔捞数据和海表温度(SST)数据,利用ArcGIS 10.0绘制渔场产量重心时空分布图,用最短距离法对中心渔场进行聚类,对智利竹筴鱼渔场月间重心变动规律及其与SST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变化,中心渔场从3月开始由南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到10月之后逐渐向东南方向移动。3月~6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40°S~45°S,最适宜SST为12~14℃;7月~8月渔场主要分布在80°W~90°W、35°S~40°S,SST为13~14℃;9月~10月渔场分布为85°W~95°W、30°S~35°S,SST这15~16℃;11月~12月渔场分布在90°W~95°W、30°S~40°S,SST为16~17℃;而1月~2月渔场分布在85°W~95°W、35°S~45°S,最适宜SST为16~17℃。  相似文献   

20.
We describe the seasonal migrations of Argentine chub mackerel ( Scomber japonicus ) into the fishing ground in relation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onditions and analyse the temperature evolution during the fishing season on the basis of 1955–97 time-series. The upper temperature limit for the presence of schools was around 19°C. At higher values, most schools leave coastal waters (< 50 m) for the shelf.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as observed between catches per unit of effort (CPUE) of the inshore fishery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The highest standardized CPUE values corresponded to temperatures lower than 19°C. Above this temperature, the probability of obtaining a standardized CPUE higher than 1 was extremely low, and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were minimal. The economic benefit from catches was also analysed through the different months of the fishing season. It was found that the mean benefit corresponding to temperatures lower than 19°C exceeded approximately 15 times that obtaine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 simple fishing strategy was proposed to the commercial flee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catches. The migratory pattern followed by mackerel during the spawning period was also analysed in relationship to other environmental factors like food availability. Zooplankton composition, size structure and abundance in coastal and shelf waters are describe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eeding ecology of larvae and adults of the speci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