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动物分布与鲐鲹渔场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海南部和东海的日本鲐鱼和蓝圆鲹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并兼食鳀鱼等小型鱼类。因此浮游动物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同鲐、鲹渔场的关系密切。本文报导了1972—1975年间,对黄海南部和东海浮游生物组成和数量分布的调查结果,并据此对鲐、鲹渔场的位置、渔期、渔获量以及洄游路线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不同季节,鲐鲹鱼类的产卵群、索饵群和越冬群形成的渔场位置及其变迁,都和浮动动物的分布、数量变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海带鱼摄食习性、饵料基础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陈亚瞿  朱启琴 《水产学报》1984,8(2):135-145
本文对东海主要渔场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 Linnaeus的摄食习性、饵料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数量分布等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对其与渔场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东海带鱼是一种以磷虾等甲壳动物和小型鱼类等为主食,并兼食头足类、毛颚动物等的杂食性鱼类。研究结果还阐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磷虾等的数量分布同东海带鱼渔场的位置变化和鱼群移动的关系密切,其中冬、春季浙江南部近海渔场;夏、秋季长江口及海礁、舟山等渔场,其关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长江径流对河口及邻近海区渔业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近年调查资料的分析,本文试就长江径流变化对邻近海区理化环境的影响、对河口及邻近海区的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以及渔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长江径流的变化关系到邻近海区温、盐度和冲淡水的分布,并且存在着较强的相关;不少经济鱼类的渔场正位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高区,而近海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与长江径流量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径流量的变化不仅改变渔场位置,而且影响海区渔获量的变化。文中着重讨论了长江口、舟山和鱼山渔场的带鱼、鲐鲹鱼的分布,渔场形成,渔获量的大小与径流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东黄海围网渔业随着渔场的扩大,渔获品种和产量都有了提高,特别是浙江南部海域的鲐鲹鱼和对马、日本海的沙丁鱼的开发和利用,给灯光围网渔业增加作业时间,提高产量创造了条件。但由于鲐鲹鱼、沙丁鱼、鲅鱼等中、上层鱼类肉质嫩、不易保鲜,特别是对马渔场的沙丁鱼和九、十月份浙江南部渔场的鲐鲹鱼,很难保鲜。九、十月份浙江南部渔场气温在30℃以上、水温在25℃以上,用拖网船运回的冰鲜鱼,大部分变质,不能食用。这对围网渔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5.
对夏秋季黄海南部、东海北部海域的小黄鱼和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节,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主要出现在大沙、江外、吕四和沙外渔场,夏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长江口和江外渔场交界处的31°30′N、125°00′E海域,秋季最高生物量分布区出现在大沙和沙外渔场交界处的32°30′N、125°00′E海域。2个季节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主要以浮游甲壳动物、浮游幼体以及毛颚类动物为主。浮游动物有2个密集分布区:一个在近岸一侧123°00′E经度线附近,夏季呈南北方向分布,秋季呈西北-东南走向;另一个在32°00′N、125°00′E附近海域。从夏季到秋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的组成有了较大的更替,优势种的范围更加扩大;夏季占绝对优势的中华哲水蚤到秋季已经不在优势种之列。夏秋季小黄鱼主要分布区与浮游动物的高密度分布区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夏季小黄鱼和其他浮游食性鱼类的强烈的摄食影响可能造成了秋季浮游动物丰度的急剧下降。小黄鱼主要分布区内饵料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可能对其食物选择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统计学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苗振清 《水产学报》2003,27(2):143-150
鲐、蓝圆鲹是东海北部主要中上层鱼类,其渔场的形成、时空变化受海洋环境因子变化的制约.研究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掌握鲐鲹鱼洄游、分布规律、合理利用及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7-1990年在29~32°N、124.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鲹渔场资料,在GIS平台上,运用稳健统计方法分析海洋环境若干因子和中心渔场的相互关系及其时空变化,确定形成渔场的制约因素,并研究中心渔场的形成机制,构建基于模糊聚类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试验确定以75%的隶属度作为判断依据,将得出的结果用1987-1990年及1997年的资料进行验证,发现用于指导生产能取得良好效果.研究表明,中心渔场的特征参数为,底层温度介于19.0~21.0℃,中心为20.0℃,盐度为33.0~34.5,中心为33.75,饵料生物量介于137~409mg@m-3之间.而且中心渔场的位置和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尤其是底温和底盐,其相关系数平方最大分别可达0.9935和0.9988.构建数学模型用于东海北部鲐鲹中心渔场形成机制的研究,实现对中心渔场时空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定性分析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黄、东海鲐鲹鱼渔场环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张晶  韩士鑫 《海洋渔业》2004,26(4):321-325
本文利用围网作来资料、卫星遥感图像以及东、黄海海况速报资料,通过研究海水的温度、冷暖水系分布态势、流隔、涡漩与锋面的稳定程度、冷水块范围大小、冷暖推进的速度等,分析海况变化与黄、东海鲐鲹鱼的中心渔场的关系,并预测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根据统计资料,利用剩余产量模型专家系统(CLIMPROD)对东海鲐鲹鱼类最大持续产量(MSY)作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东海鲐鲹鱼类合计分析时的MSY在34.5~44.2万吨之间,接种类分别评估时,鲐鱼的MSY为16.1万吨,蓝圆鲹为22.2万吨;按区域分析时,鲐鲹鱼东海北部群的MSY为12.5~13.2万吨,福建沿海群为20.1万吨。  相似文献   

9.
<正> 由于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近海资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黄海近海饵料生物丰富,是中上层鱼类天然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我国东、黄海中上层鱼类品种多,资源量大,主要有鲐鲹、马鲛、沙丁鱼等。据统计,鲐鱼资源量47万吨,蓝圆鲹  相似文献   

10.
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Hou-ttuyn)是鲭科中的一种小形中上层鱼类,广泛分布于太平洋的温带海区。在越冬和生殖季节往往形成密集的群体,是机轮围网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黄海鲐鱼产卵,仔鱼数量的分布做过调查,如张孝威等(1953~1957)对烟威渔场的调查,姜言伟(1964)对海州湾产卵场的调查。七十年代东海区鱼类资源调查组,对东、黄海区鲐鱼产卵场也做过初步研究。日本人对东、黄海鲐鱼的产卵,生态群系等曾做了多次调查研究。张进上(1980)对南海北部鲐鱼的生物学做过简要的报道。到目前为止,对南海北部鲐鱼的产卵场和产卵期还没见有专  相似文献   

11.
春季东海区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了 2 0 0 3年春季东海区 (2 7°0 0′~ 34°0 0′N)禁渔线附近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根据各站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 ,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 5个群落。群落Ⅰ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强额拟哲水蚤、尖额唇角水蚤和强壮箭虫 ;群落Ⅱ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小哲水蚤和小拟哲水蚤 ;群落Ⅲ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普通波水蚤 ;群落Ⅳ的优势种为 :中华哲水蚤和五角水母 ;群落Ⅴ的优势种为 :孔雀唇角水蚤、丹氏纺缍水蚤、中华哲水蚤和刺尾纺缍水蚤。另外 ,在春季影响该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的可集中体现在纬度因子方面。  相似文献   

12.
黄、东海近海春季水温特点及其与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诗赉  李昌明 《水产学报》1980,4(3):259-274
本文较详细地叙述了1960年以来黄,东海近海春季表、底层多年平均水温,增温率和水温的历年波动,以及海区的水系分布和变化的特点,并探讨了海区春季水温分布、变化与渔业的关系。 文章指出:黄海区多年平均水温四月中旬至五月初的表、底层均具有槽状分布特点。五月中旬表温变得相对均匀,底层在青岛东南外海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冷水团。东海区的水温整个春季均具脊状分布特点。本文以距平小于-0.5℃,大于 0.5℃和居于±0.5℃之间作标准来划分冷年、暖年和正常年各种类型。 本文还结合渔业生产,分析了由海区水温水系各年的分布变化对鱼类洄游分布和渔期早迟的影响;指出掌握渔场水温的分布和变化对做好渔情预报的重要性,并提供作为指标的某些水温特征值。  相似文献   

13.
菜州湾黄河口区幼鱼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个类群。主要饵料生物为浮游动物、长尾类和仔幼鱼。浮游动物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类群饵料重叠最严重,重叠系数在0.09以上。底栖动物食性类产有一定的偏离,重叠系数在0.45~0.72之间。小黄鱼、虎鱼类等幼鱼由于都以摄食长尾类和仔幼鲑为主,重叠系数在0.8以上。幼鱼的营养级在2.1~3.2之间平均比海成鱼营养级低0.43。这是由  相似文献   

14.
我国东南沿海带鱼种群问题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带鱼Trichiurus haumela(Forskal)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为帆船和机轮拖网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带鱼产量一直居于首位,有关方面迫切需要了解带鱼种群及其资源数量变动的规律。带鱼种群问题的研究既是渔业生产的重要课题,也是带鱼资源数量变动的基础研究之一。  相似文献   

15.
舟山漁場岱衐洋、大戢洋餌料浮游动物初步調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虞研原 《水产学报》1965,2(1):69-74
海洋浮游动物是鱼类、甲壳类、贝类等动物的基本食料;并且对经济鱼类的栖息、洄游、索饵、鱼类大量进入渔区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浮游动物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海洋坏境的变化情况。因此,调查一个海区中浮游前物种类的分布及数量变动的规律,可有助于了解或预报那里渔业资源的变动。  相似文献   

16.
纬向垂直环流在东海渔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建元 《水产学报》1982,6(3):273-286
本文收集并整理了1972年到1979年东海水产研究所及海洋局东海分局在东海区进行的水文调查资料,以及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同期的渔获资料,探讨东海纬向垂直环流在渔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讨论了利用该环流系统的有关资料进行渔情预报和渔场安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2008年夏季用浅海Ⅰ型标准浮游生物网在河北黄骅港海域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4种,其中原生动物2种、桡足类11种、糠虾类2种、毛虾类1种、钩虾类1种、糖虾类2种、毛颚类1种、被囊类1种、幼体类2种、水母类1种。平均生物量320.6mg.m-3,生物量的波动范围75.2~1310.6mg.m-3。近岸海域的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明显高于远岸;优势种为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0.33)、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0.31)、太平洋纺锤蚤Acartia pacifica(0.12)、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0.038)、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0.34)和刺尾歪水蚤Tortanus Spinicaudatus(0.04)。  相似文献   

18.
渤海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342个含有食物的消化道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哲水蚤桡足幼体营浮游植物食性,主要摄食硅藻类,其中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星脐圆筛藻是它的主要摄食对象对象。它在渤海所食物类群,几科没有季节变化,四季都以硅藻类居绝对优势,食物类群更替率各季平均只有0.5%。它所摄食的食物种类则有一定的季节变化,食种类更替率各季平均为12.7%。它的摄食强度以冬季为最高,春,夏次之,秋季最低,它对环境中的饵料浮游植物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