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讨星点东方鲀(Takifgu niphobles)作为海水鱼遗传生物学和鱼类行为学研究实验动物的可行性提供科学依据,选取北戴河海域自然成熟的星点东方鲀亲鱼,经人工催产授精,受精卵在水温20. 0~21. 0℃条件下,于300 L玻璃钢水槽循环水中孵化。参考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e)、青鳉(Oryzias layioes)和斑马鱼(Barchydanio rerio var)胚胎发育分期形态指标,按分裂球数目、大小,胚盘形状、延展、下包,神经系统发育,体节数目,视觉和听觉器官的发育以及血液循环系统的不同发育阶段,记录了星点东方鲀完整的胚胎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星点东方鲀受精卵卵径约为756~863μm,胚胎发育可分为33期,主要分期与对应时间点为:2细胞期:受精后1 h 40 min;囊胚期:受精后8 h 6 min;原肠期:受精后13 h 48 min;心脏原基期:受精后58h 45 min;孵化期:受精后99 h 31 min;初孵仔鱼期:受精后108 h 31 min。值得注意的是,在32细胞期,观察到了与青鳉相同的边缘细胞和部分水平分裂。本实验中的星点东方鲀卵径在东方鲀属鱼中是最小的,也明显小于日本的星点东方鲀。本研究星点东方鲀胚胎发育不仅快于暗纹东方鲀和红鳍东方鲀(Takifgu rubripes),而且大大快于日本种群。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 LED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摄食、生长发育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选取 525 尾红鳍东方鲀幼鱼养殖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分别用 5 种不同 LED 光谱(红、黄、蓝、绿、白)照射处理 30 d, 光周期为 12 L : 12 D, 实验期间测定饵料转化效率, 实验结束时测定其存活、生长指标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 不同 LED 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存活、生长和摄食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绿光组红鳍东方鲀的存活率最高, 为(65.71±0.00)%; 绿光组红鳍东方鲀幼鱼体重最大, 为(29.36±3.78) g。在饵料转化效率方面, 绿光组幼鱼的饵料转换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消化酶活性方面, 不同 LED 光谱处理组中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消化酶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其中绿光组的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 绿光组肝脂肪酶活性较高, 显著高于蓝光与黄光组(P<0.05); 绿光组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红光、白光组(P<0.05)。综上所述, 绿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黄光)条件下对其受精卵进行孵化和饲育共90 d。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幼鱼体长进行测定,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绿光组、黄光组和白光组的幼鱼体长显著高于蓝光组和红光组(P<0.05),且幼鱼存活率蓝光组>红光组>黄光组>白光组>绿光组。以相似度为97%的聚类分析显示,蓝光组、绿光组、红光组、白光组和黄光组的红鳍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的运算分类单元数分别为631、508、530、513、418个,共有运算分类单元数87个,特有运算分类单元数为0,但蓝光组和红光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为13。蓝光组Ace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的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最大,黄光组最小。蓝光组和红光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绿光组和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和红光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大于绿光组和黄光组。属水平肠道菌群分布显示,弓形杆菌属、弧菌属、支原体等为红鳍东方鲀幼...  相似文献   

4.
配制6种不同糖/脂肪比例(CHO∶L分别为4.29、2.79、1.86、1.19、0.73和0.41)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暗纹东方鲀幼鱼[初始体重为(11.2 ± 0.5) g] 60 d,探讨饲料中糖与脂肪比例对其生长、饲料利用、生理生化指标和PEPCK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饲料中CHO∶L降低,暗纹东方鲀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和饲料效率(FE)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CHO∶L为1.86时达最大,显著高于CHO∶L为0.41、0.73和4.29时的值(P<0.05)。血浆甘油三酯和肝脏脂肪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增加(P<0.05),而血糖和肝糖原含量随CHO∶L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中CHO∶L降低,肝脏脂肪酶和脂肪合成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分别在CHO∶L为1.19和1.86时活性最高。CHO∶L为1.86-4.29时PK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CHO:L为0.41和0.73时,AMS活性显著低于其他饲料组(P<0.05),而PEPCK活性和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饲料中CHO∶L对暗纹东方鲀存活率和血浆总胆固醇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分别用二次多项回归模型拟合SGR、PER、FE和CHO∶L的关系,得到暗纹东方鲀幼鱼饲料中CHO∶L的适宜范围为2.01~2.16,且其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要高于脂肪。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旨在研究江蓠(Gracilaria verrucosa)、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和体组成的影响。实验共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饲料,以含鱼粉60%为对照组1和45%鱼粉的为对照组2,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对照组1饲料中30%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7.33±0.55)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56 d。结果显示,1)浒苔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藻渣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江蓠组(P<0.05),与对照组1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和浒苔组饲料效率(F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P<0.05),与江蓠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1的蛋白质沉积率(PPV)和蛋白质效率(PER)显著高于对照组2和菌渣组(P<0.05),与江蓠、浒苔和藻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3)菌渣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藻渣组(P<0.05),与对照组1、对照组2、江蓠和浒苔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和藻渣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2 (P<0.05),与对照组1、江蓠和菌渣组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0%的鱼粉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浒苔可以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6.
比较投饵率水平分别为3%、4%、5%、6%时,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生长、饲料效率的影响,以确定暗纹东方鲀幼鱼阶段的适宜投饵率。在23℃下,对规格为3.45~3.56g的暗纹东方鲀幼鱼进行3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投饵率对暗纹东方鲀幼鱼的特定生长率、质量相对增加率、饲料效率、存活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暗纹东方鲀幼鱼的适宜投饵率为4%,在投饵率为4℅时,质量相对增加率为116.04±0.04%,饲料效率达83.70±0.02%,特定生长率为111.49±0.03%/d,存活率为84.44±0.02%。  相似文献   

7.
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条件的调节,冬季的低温会给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机制,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抗冻蛋白(AFP)基因、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基因、高速迁移蛋白家族蛋白(HMGB1)基因、Y-box结合蛋白(YB-1)基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13℃、8℃和5℃),在红鳍东方鲀的肝、脾、肾、脑、心、肠、肌肉、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FP基因呈广泛性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AFP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RP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CIRP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降程度有所不同,在肝、肾、脑、心、肠、皮肤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脾、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HMG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脑、心、肝和皮肤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降低,除肝脏外,各组织中HMGB1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Y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随着温度的降低,大部分组织中(脑、心、肠、肾、肝、肌肉和脾)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8℃组达到最小值(P<0.05)。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表达水平因组织、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这4种基因的功能特异性;在低温胁迫下,4种基因积极响应,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4种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低温环境适应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另外,从表达变化规律来看,8℃可能是红鳍东方鲀应对低温胁迫的关键调控点,过低的温度会造成其调控紊乱,这可为研究红鳍东方鲀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平均初始体重为15.60 g的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饲料中蛋白含量及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氮排泄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设计两因素三水平(2×3)实验,配制3种不同蛋白梯度(38.87%、45.55%和51.00%,干重)的等脂实验饲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为1.53 kg/m^3(0.196 m3体积的实验桶,每桶20尾鱼)、2.30 kg/m^3(每桶30尾鱼)和3.06 kg/m^3(每桶40尾鱼)。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实验为期56 d,在室内流水系统内进行。结果显示,增重率在高、中蛋白组显著高于低蛋白组(P<0.05),但当饲料蛋白含量一定时,养殖密度对增重率没有显著性影响。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鱼体常规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当饲料蛋白一定时,高密度组的血清总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显著高于中密度组(P<0.05)。血清总蛋白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中蛋白组(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含量在低蛋白组显著高于高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静水投喂3 h后,氨氮排泄率在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研究表明,45.55%饲料蛋白质含量已经能够满足红鳍东方鲀幼鱼正常生长的需求。饲料蛋白含量和养殖密度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氨氮排泄没有显著性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乌苏里拟鲿胚胎发育及仔鱼生长的最适温度,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温度(24、26、28和32℃)对乌苏里拟鲿胚胎受精、孵化及仔鱼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组(32℃)的乌苏里拟鲿受精率、存活率均较其他组显著降低(P<0.05);低(24℃)、高温组(32℃)的孵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6℃)和中温组(28℃)(P<0.05);高温组(32℃)5—20日龄的乌苏里拟鲿生长缓慢,但20—30日龄生长加速,到30日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利用二次方程对乌苏里拟鲿仔鱼(0—30d)的生长率(AGR)进行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为:AGR=0.0225T-0.0004T2-0.2988通过求导推算极值的方法,得出乌苏里拟鲿的最适生长发育温度为28.13℃。  相似文献   

10.
盐度对杂交东方鲀存活和摄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度骤变和渐变的方法,研究了盐度0、5‰、10‰、15‰、20‰、25‰、30‰、35‰、40‰、45‰、50‰、55‰、60‰共13个梯度对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存活和摄食的影响。研究表明,盐度从30‰骤变到15‰~50‰时,杂交F1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1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1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约为33.3%,而盐度0、5‰、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均低于1%;盐度5‰~5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20‰~35‰是最佳摄食盐度。盐度渐变时,盐度5‰~50‰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高,显著高于盐度0、55‰和60‰梯度的存活率(P<0.05),其中盐度0的梯度中杂交F1代存活率最低,约为12%;盐度0~60‰为杂交F1可摄食盐度,其中盐度20‰、25‰、30‰、35‰和40‰时,杂交F1摄食率无显著差异,在盐度30‰时摄食量和摄食率均达到最大。表明,菊黄东方鲀(♀)×红鳍东方鲀(♂)杂交F1代是广盐性鱼类,对盐度适应能力较强,而且适应盐度渐变的能力强于盐度骤变。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抗氧化、免疫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健康子二代中华鲟[体质量(1.72±0.33) kg]由23 ℃水体中直接转入17、11 ℃水体中,急性胁迫2 h后取样,检测各项指标。试验结果显示,血清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增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则呈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升高。肝脏抗氧化指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谷胱甘肽含量逐渐下降,而丙二醛含量却显著增加( P <0.05);总抗氧化能力出现波动( P >0.05)。免疫指标中,血清和肝脏溶菌酶活性随水温骤降幅度的增大,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免疫球蛋白M含量递减( P >0.05)。消化酶指标中,胃、肠和肝脏淀粉酶活性随水温骤降温差的增大,均不断下降;胃、肝脏的脂肪酶活性却持续显著增加( P <0.05);胃蛋白酶活性则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 P <0.05)。试验结果表明,急性低温胁迫对子二代中华鲟的抗氧化、免疫和消化酶活性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并对其肝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华鲟的养殖、运输及人工放流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骤降造成鱼体损伤。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拟探究经热灭活的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能否诱导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将具有典型白斑综合征症状的对虾肌肉剁碎后经60℃灭活lh,采用单尾定量口饲的方法,连续6d投喂不同水温条件(15℃、23℃、28℃、32℃)下的实验组对虾(E15℃、E23℃、E28℃、E32℃);同时设置常温(23℃)条件下阳性对照组C23℃(投喂未经灭活的WSSV毒饵)、对照组CF23℃(只投喂商业配合饲料).在实验第13天对存活个体进行第二次人工WSSV感染,结果显示,WSSV经60℃处理lh可彻底失活,表现为连续投喂6d至第二次人工感染期间无对虾死亡,而阳性对照组C23℃死亡率为100%.截止实验第19天,E15℃、E23℃、E28℃、E32℃各组存活率分别为80.41%、33.29%、8.47%、16.43%,CF23℃组的存活率为8.89%,E15℃组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E230℃与CF23℃、E28℃、E32℃组差异显著(P<0.05),E28℃和E32℃组差异不显著(P>0.05);对各组实验材料进行WSSV绝对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经热灭活WSSV诱导的中国明对虾二次感染WSSV后,28℃环境下病毒增殖速度最快,高温(32℃)和低温(15℃)都会不同程度抑制WSSV的增殖速度.实验表明,热灭活WSSV可以诱导中国明对虾产生免疫致敏反应,对受WSSV感染的中国明对虾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温度与WSSV的增殖速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22、27(对照组)、32℃的水环境中,对银鲳(Pampus argenteus)幼鱼进行急性温度胁迫48 h,检测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银鲳幼鱼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肠道消化酶中,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活力在22℃实验组没有显著变化(P>0.05),淀粉酶活力逐渐下降,脂肪酶活力则相反(P<0.05);在32℃实验组中,脂肪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力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上升趋势(P<0.05),而淀粉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血清生化指标中,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在22℃实验组显著升高(P<0.05),甘油三酯(TG)和肌酐(CREA)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P<0.05),血清总蛋白(TP)含量则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0.05)。在32℃实验组中,TP 和 TG 含量降低;GLU 含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LD 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COR 先上升后降低,而 CREA 则呈现上升趋势;在肠道和血清中不同处理组在同一时间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急性温度胁迫对银鲳幼鱼消化系统及排泄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生产操作及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性温度胁迫,减小银鲳幼鱼的应激反应,使其有良好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4.
以定向选育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耐高温品系子三代(F3组)和未经选育的普通刺参(C组)1龄幼参[(13.6±1.8)g/头]为研究对象,在室内模拟池塘夏季高温环境,比较了两个群体在25℃、27℃、29℃、31℃、32℃和33℃6个温度梯度下体壁抗氧化酶(SOD、CAT和T-AOC)、水解酶(ACP和AKP)和溶菌酶(LSZ)活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抗氧化酶活力方面,F3和C组刺参SOD活力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当温度为31℃和32℃时F3组SOD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F3组CAT活力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均高于C组,且当温度为27~31℃和33℃时差异显著(P0.05);F3组T-AOC活力在各温度下均显著高于C组(P0.05)。在水解酶活力方面,F3组的ACP活力在各温度下均高于C组,且除31℃外,其余温度下均差异显著(P0.05);F3组AKP活力在25℃、27℃和31℃下显著高于C组(P0.05),其余温度下差异不显著。F3和C组LSZ活力均随水温的上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27~31℃范围内F3组LSZ活力显著高于C组(P0.05)。结果表明,经过定向选育的耐高温品系F3对高温的耐受能力获得了提高,实验结果为耐高温刺参良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Blue catfish, "Ictalurus furcatus," and channel catfish, "I. punctatus," (strain unknown) ♀ X Rio Grande strain blue catfish ♂ hybrids (HRG), and channel catfish (the same unknown strain) ♀ X Tombigbee blue catfish ♂ (HTB) were exposed to 0, 5, 10, and 20 mg/L nitrite to determine percent methemoglobin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NADH-methemoglobin reductase. Channel catfish of an unknown strain were exposed to 0 and 20 mg/L nitrite and compared to blue catfish, HRG catfish, and HTB catfish. Percent methemoglobi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nitrite concentration for all groups of fish. Percent methemoglobin at 5 mg/L nitrite in blue catfis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5) than those of HRG catfish or HTB catfish. Channel catfish had significantly (P < 0.05) higher NADH-methemoglobin reductase than blue catfish, HRG catfish, and HTB catfish. At all the levels of nitrit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blue catfish, or HTB catfish for NADH=MH-b reductase.  相似文献   

16.
为了从生理学角度探讨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快速生长机制,本研究以两种规格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第4代壳金选育系(简称金1和金2)和两种普通养殖群体(简称对照1和对照2)为材料,比较了不同温度(16℃、20℃、24℃、28℃、32℃)和盐度(15、20、25、30、35)条件下各实验组的滤水率(FR)和耗氧率(OCR)。结果显示:(1)摄食实验中,4个组长牡蛎的滤水率均随温度或盐度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温度28℃时出现最大值;对照1的滤水率在盐度25时达到最大值,其他3组滤水率在盐度30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对长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影响,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滤水率均显著大于普通养殖群体(P0.05)。(2)呼吸实验中,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受温度或盐度变化的影响更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温度、群体,盐度、群体均对长牡蛎耗氧率有显著性影响。实验温度范围内,金1的耗氧率显著小于对照1,但金2的耗氧率显著大于对照2(P0.05)。实验盐度范围内,壳金选育系的耗氧率均显著大于普通群体(P0.05)。(3)同一壳色群体中,个体越大,单位软体部干重滤水率和耗氧率越低。研究表明,较大规格长牡蛎壳金选育系F4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该选育系的快速生长可能是由其较高滤食行为导致的。  相似文献   

17.
夏世森  董立学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解绶启  蒋明 《水产学报》2022,46(10):1860-1871
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3x5)评估了草鱼在3种投喂频率下对豆粕(美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小球藻、棉籽蛋白粉的利用效率。以5种原料为单一蛋白源配制5种等氮等能饲料,在池塘网箱(1mx1.5mx1.5m)中,分别以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投喂初始体质量~80g的草鱼8周,考察草鱼的生长性能,全鱼和肌肉营养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黄粉虫试验组(2次/d)草鱼表现出最低的生长性能;豆粕(4次/d)和乙醇梭菌蛋白(3次/d和4次/d)试验组草鱼表现出最高的生长性能;投喂频率与蛋白源对草鱼的末重,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和增重率有交互作用(P<0.05)。除小球藻试验组,各试验组草鱼的终末体质量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蛋白源,投喂频率为4次/d的草鱼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次/d。 不考虑投喂频率,黄粉虫和棉籽浓缩蛋白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豆粕、乙醇梭菌蛋白和小球藻三组(P<0.05),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P<0.05)。不同的投喂频率下,五种蛋白源对草鱼的形体指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和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P>0.05)。投喂频率对草鱼血清的碱性磷酸酶和葡萄糖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2次/d的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高于投喂3次/d和投喂4次/d(P<0.05),投喂4次/d试验鱼的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d和3次/d(P<0.05)。黄粉虫试验组草鱼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豆粕组和小球藻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草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3~4次/d,草鱼对五种蛋白源饲料的利用能力为:乙醇梭菌蛋白=豆粕=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黄粉虫。  相似文献   

18.
选取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为研究对象,设定20℃、16℃、15℃、13℃和10℃共5个温度梯度(20℃为对照组),从20℃开始,采取1℃/d的降温速率,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并对云龙石斑鱼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对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珍珠龙胆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青龙石斑鱼)进行低温胁迫,每天记录3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当存活率低于50%时,记录半致死温度.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半致死温度为8℃,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11℃,青龙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9.5℃.云龙石斑鱼血清中肌酐(CREA)含量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随低温胁迫强度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呈现波动,在15℃和10℃时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在16℃和13℃时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16℃时有所升高,但整体上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波动,除13℃以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在13℃和16℃时略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6℃和15℃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3种杂交石斑鱼中,云龙石斑鱼最耐受低温;低温胁迫会导致幼鱼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温度突变对毛蚶鳃、外套膜和肝胰腺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将毛蚶由11 ℃(对照组)分别转移至14、17、20、23 ℃ 4个温度条件下,在转移后的0、3、6、12、24、48、96 h进行取样,测定毛蚶3种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毛蚶鳃、外套膜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试验期间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20 ℃和14 ℃温度组外套膜和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6 h到达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外,其余温度组各组织中3种抗氧化酶活性,均在3 h时达到最大值并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5),24 h后各组织抗氧化酶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毛蚶3种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不同温度下均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本研究探索了温度突变对毛蚶的存活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了毛蚶对温度突变的自身调节过程,为毛蚶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双特异性磷酸酶(dual-specificity phosphatase 1,dusp1)基因与鱼类低温诱导的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经Eco RI和Age1酶切构建plko.1-dusp1-sh RNA1,plko.1-dusp1-shRNA2,plko.1-negative control(nc),plko.1-EGFP的重组质粒,并分别与慢病毒包装质粒pCMV-DR8.9.1、pCMV-VSVG共同转染至293T细胞中,经293T细胞包装的病毒,感染斑马鱼(Danio rerio)胚胎成纤维样细胞(zebrafish embryos fibroblast like cell line,ZF4),RT-PCR检测表明dusp1成功被敲降。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表达细胞系,将细胞于28℃培养(正常对照组)或经10℃低温处理10 d,使用annexin V-FITC/Propidium lodide(PI)双色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ZF4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低温胁迫下dusp1敲降的细胞凋亡(dusp1-shRNA1敲降,dusp1-kd1;dusp1-shRNA2敲降,dusp1-kd2)比例较nc组显著上调,其中早期凋亡和晚期凋亡细胞比例dusp1-kd1显著高于nc组,并且dusp1-kd1活细胞数显著低于nc组(P0.05),进一步证明dusp1参与鱼类冷应激过程,并在低温情况下保护细胞。该研究为后期对斑马鱼细胞低温胁迫实验奠定了基础,其中dusp1基因沉默型斑马鱼细胞在10℃低温处理10 d凋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证明dusp1在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为低温下研究斑马鱼基因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