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硒代蛋氨酸(Se-Met)对条纹锯鮨生长性能、组织硒含量、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81.62±0.75) g的健康条纹锯鮨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9、0.21、0.44、0.58、0.77和1.05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终末体重和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饲料系数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77和1.05 mg/kg组(P0.05)。2)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除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其他各组(P 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中硒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0.44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中硒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4)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77和1.05 mg/kg组。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1.05 mg/kg组的血清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0.58 mg/kg组(P0.05)。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Px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 44、0. 58和0. 77 mg/kg组(P 0. 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R活性最低,显著低于饲料硒含量为0. 44、0. 58和1. 05 mg/kg组(P 0.05)。饲料硒含量为0.09 mg/kg组的肝脏GS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44、0.58、0.77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和1.05 mg/kg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44 mg/kg组的肝脏CAT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硒含量为0.58 mg/kg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 09、0. 21和0. 44 mg/kg组(P 0. 05)。饲料硒含量为0.77 mg/kg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含量和溶菌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9、0.21、0.44和1.05 mg/kg组(P0.05)。以增重率、肝脏中硒含量、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曲线分析得出条纹锯鮨对硒的适宜需求量分别为0.62、0.92、0.72 mg/kg,可见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62~0.92 mg/kg。  相似文献   
2.
采用封闭式育苗技术进行了云纹石斑鱼苗的人工培育试验,即在整个育苗过程中不换水,通过向水体中注入纯氧、添加EM菌和水产养殖环境改善剂调节育苗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并通过油膜收集装置及时清理污物,保持水质稳定。试验过程中测定了育苗水体中相关理化因子和鱼苗数量的变化,观察并记录了鱼苗的生长和摄食情况。苗种培育试验中,水温为24.0~30.2℃,p H 6.31~7.98,盐度30~32,溶氧量在6 mg/L以上,理化因子基本稳定。试验结果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全长、肛前距、体高和日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y=0.0095x~2+0.0407 2x+2.093 8,R~2=0.988 7;肛前距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50x~2+0.005 0x+0.925 0,R~2=0.990 0;体高与日龄的关系为y=0.002 0x~2-0.000 0x+0.829 0,R~2=0.993 0。云纹石斑鱼7日龄仔鱼的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087,平均摄食量为16.7个轮虫;18日龄仔鱼胃肠饱满度平均为1.877,平均摄食量为87个轮虫,与7日龄仔鱼相比,其摄食量明显增加。云纹石斑鱼仔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摄食高峰在16:00~18:00,属于白天摄食型,晚上基本停止摄食。苗种生产试验结果:受精卵总量为1.604 kg,共孵化仔鱼1.01×10~6尾,孵化率为57.7%;初孵仔鱼经41 d培育后,共获得稚鱼1.70×10~5尾,成活率为16.8%,畸形率10%。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机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以P40L12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分别为184.59%和1.49%/d;饲料系数、摄食率和蛋白质效率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逐渐降低,且饲料蛋白质与脂肪水平对其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各组试验鱼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最高值出现在L15组;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肌肉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谷丙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升高,在P45组出现最高值(89.79 U/L);血清中总胆固醇含量和饲料脂肪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但不受饲料蛋白质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P35组尿素氮含量为1.97 mmol/L,显著高于其他蛋白质水平组(P0.05);饲料蛋白质、脂肪水平及其交互作用对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温度调控及不同营养强化剂对云纹石斑鱼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选取270尾体型匀称,平均体质量(5.20±0.15)kg,体长(75.11±0.60)cm的云纹石斑鱼亲鱼为实验对象。自2015年3月份开始逐渐升高水温进行温度调控,由初始水温15℃逐渐升温至6月初的23℃,并一直保持稳定到产卵结束。在升温期间保证充足的光照,同时,实验组分别添加美国产虾青素以及日本产营养强化剂进行营养强化。结果表明:通过温度调控和营养强化,云纹石斑鱼亲鱼性腺发育良好,血清中雌二醇(E2)和睾酮(T)的含量均在6月份达到最大值;投喂营养强化剂的实验组血清中两种性激素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添加虾青素营养强化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呈现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发现:对温度及光照的合理调控能有效地促进云纹石斑鱼性腺的发育,添加营养强化剂能明显的提高云纹石斑鱼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两种性激素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雌雄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肌肉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其品质进行了评价与对比。结果显示,雌性条纹锯鮨肌肉中的水分极显著低于雄性(P<0.01),粗脂肪极显著高于雄性(P<0.01),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雌雄条纹锯鮨肌肉中均检测出16种氨基酸,除蛋氨酸、赖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13种氨基酸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DAA)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依据氨基酸评分标准(AAS)和化学评分标准(CS)分值,雌雄条纹锯鮨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雄性条纹锯鮨肌肉的必需氨基酸指数高于雌性,雌性为84.83,雄性为85.28。其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雄性条纹锯鮨肌肉的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略高于雌性,雄鱼为2.28,雌鱼为2.24。雄性条纹锯鮨的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极显著高于雌性(P<0.0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和EPA+DHA的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雄性肌肉的∑n-3PUFA/∑n-6PUFA高于雌性,雄性为6.43,雌性为5.51。另外,雄性肌肉的钾钠比(K/Na)也高于雌性,雌鱼为8.27,雄鱼为14.27。研究表明,雄性条纹锯鮨比雌性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通过形态学与连续组织切片的方法,对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 1-34 d仔鱼消化系统的胚后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分析描述鱼体消化道(食道、胃与肠道)以及消化腺(肝脏与胰腺)的发育过程.对1-15 d仔鱼连续取样,每次取样30尾,15 d后隔天取样,每次取样15尾.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4±1)℃、盐度为30-32的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很大,消化管为封闭的管状结构.美洲黑石斑鱼孵出3d后,口裂形成、开始摄食,肛门与外界连通,消化道逐渐分化形成食道、胃及肠道,肝脏、胆囊和胰腺也逐渐形成.7d后,卵黄囊与油球基本消失,食道、胃部以及肠道黏膜褶皱开始形成,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逐渐分化,肝脏出现脂肪颗粒,仔鱼具备了基本的摄食能力.11d时,仔鱼食道可见黏液细胞,随日龄的增加上皮组织中黏液细胞数量迅速增多,褶皱日益丰富;胃部分化形成贲门部、胃本体与幽门部,胃壁褶皱不断增多、伸长;肝脏血窦与中央静脉明显.20d时,鱼体胃腺形成,说明胃部消化、吸收蛋白质的能力增强;肠道次级黏膜褶皱出现,肠圈与褶皱更加复杂化;胰脏分布有大量酶原颗粒.32 d时,仔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分明,自腔面向内依次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与浆膜层,消化道与消化腺结构和功能逐步完善.仔鱼3-7 d为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期,应及时提供充足适口的生物饵料,仔鱼20 d后可以逐渐驯化投喂微型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7.
养殖中患有“突眼症”的美洲黑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的症状表现为眼球白浊、充血、异常增生.从眼球病灶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在TCBS培养基上生长迅速,菌落中部隆起,黄色,有黏性,杆状菌,端生单鞭毛,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定名为CJG01.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对美洲黑石斑鱼有较强的致病性,可引起幼鱼眼球突出、脱落,肌肉溃烂,骨胳外露.解剖感染组的幼鱼发现,患病幼鱼的肝脏、肾脏红肿,脾脏肿大,肠道内有淡黄色液体.其半致死浓度LD50为2.67× 105 CFU/ml.API 20NE快速鉴定及相关生理生化实验结果显示,菌株CJG01的生长温度为28-37℃,最适温度为28℃,在含盐量为0-5%之间的TSB培养基可生长,对弧菌抑制剂O/129敏感,氧化酶反应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反应阳性,V-P反应阴性,可同化甘露醇、麦芽糖、苹果酸,不能同化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癸酸、已二酸、柠檬酸、苯乙酸等,菌株CJG01的生理生化特性与哈维氏弧菌(Vbrio harveyi)一致.对病原菌的16S rDNA序列对比分析及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CJG01与哈维氏弧菌序列同源性最高,达99%.药敏实验证实,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头孢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青霉素、多粘菌素B、阿奇霉素等药物不敏感,对头孢唑林、恩诺沙星、链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抗生素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氧氟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新生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唑酮、利福平、四环素、米诺环素等种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8.
选取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的杂交种(俗称云龙石斑鱼)为研究对象,设定20℃、16℃、15℃、13℃和10℃共5个温度梯度(20℃为对照组),从20℃开始,采取1℃/d的降温速率,对其进行低温胁迫实验,并对云龙石斑鱼血清中生化指标和代谢酶活力进行检测.同时对棕点石斑鱼(E fuscoguttatus♀)和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珍珠龙胆石斑鱼)、斜带石斑鱼(E.coioides♀)×鞍带石斑鱼(♂)的杂交种(俗称青龙石斑鱼)进行低温胁迫,每天记录3种杂交石斑鱼的存活率.当存活率低于50%时,记录半致死温度.结果显示,云龙石斑鱼半致死温度为8℃,珍珠龙胆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11℃,青龙石斑鱼的半致死温度为9.5℃.云龙石斑鱼血清中肌酐(CREA)含量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随低温胁迫强度增加呈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呈现波动,在15℃和10℃时与对照组比较,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葡萄糖(GLU)含量随胁迫强度的增加呈现波动,在16℃和13℃时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在16℃时有所升高,但整体上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呈现波动,除13℃以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在13℃和16℃时略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6℃和15℃时,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3种杂交石斑鱼中,云龙石斑鱼最耐受低温;低温胁迫会导致幼鱼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下降,实际生产中仍应降低胁迫强度和缩短胁迫时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