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热处理是南极磷虾粉加工的一个重要环节,磷虾在热处理过程的特性变化对最终虾粉的得率和品质有较大的影响。为了研究南极磷虾热处理过程中不同中心温度下虾品质变化规律,采用常压水煮加热方式,设置热处理温度固定为100℃对南极磷虾进行热处理,以热处理损失率、固形物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质组分含量、虾青素为品质评价指标,分别测定当中心温度在30℃~80℃区间范围、温度梯度5℃时南极磷虾的品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热处理达到不同中心温度对南极磷虾的品质有较大影响(P0.05)。随着中心温度的升高,磷虾的热处理损失率和固形物含量先逐渐增加后减少并趋于稳定,脂肪含量不断增加;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含量大致呈随着中心温度的上升而减少,仅在55℃~65℃略微升高后继续缓慢下降;虾青素含量在温度30℃~55℃时随温度升高缓慢下降,55℃之后下降速率加快;虾粉得率随温度升高呈不断下降趋势。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南极磷虾常压水煮加热时中心温度应尽量控制在55℃~60℃。  相似文献   

2.
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对船上不同方式加工处理后南极磷虾不同部位的氟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鲜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虾壳中含量最高,为538.67 mg/kg,虾头中含量为395.20 mg/kg,虾肉中含量最少,为50.33 mg/kg,约为虾壳中的十分之一;不同体长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总体上环境温度为4℃时,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但4 h内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上升,达到最大值59.67 mg/kg,之后开始下降。经70℃和沸水热处理后的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虾肉中的氟含量差异不显著,热处理后放置1和4 h南极磷虾全虾、虾头、虾壳中氟含量差异不显著,但热处理后虾肉中氟含量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与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中氟含量都高于新鲜虾肉中氟含量,但冷冻熟南极磷虾虾肉氟含量比冷冻南极磷虾虾肉低23%。实验结果表明,在船上对南极磷虾进行适当加工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虾肉中的氟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磷虾油中的虾青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对浓缩工艺中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真空度等浓缩条件进行考察,找到影响虾油中虾青素含量的关键因素,明确各因素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大小,并结合生产实际,最终确定最佳浓缩工艺为真空度-0.1 MPa,加热温度为50℃,加热时间为3 h。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探讨了反应温度、pH、金属离子(Zn~(2+)、Mg~(2+)、Cu~(2+)、Fe~(3+)、Al~(3+)和Ca~(2+))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苯甲基磺酰氟(PMSF)、EDTA·2Na、碘乙酰胺(IAM)和甲苯磺酰–苯丙氨酸氯甲基酮(TPCK)对蛋白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反应pH值为8.0;当金属离子浓度为0.5 mmol/L时,Zn~(2+)、Mg~(2+)、Cu~(2+)、Fe~(3+)和Al~(3+)金属离子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率分别为55.02%、55.02%、35.39%、20.67%和41.12%,而Ca~(2+)离子对蛋白酶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MSF和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作用,PMSF的浓度为8.0 mmol/L时,抑制率为60%;EDTA·2Na浓度为0.6 mmol/L时,抑制率为86.67%;IAM在低浓度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TPCK低浓度时抑制效果不明显,浓度升高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5~30℃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EDTA·2Na对蛋白酶酶活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加。本研究阐明了影响南极磷虾粗酶液蛋白酶酶活的因素,开发了针对南极磷虾粗酶液中蛋白酶活性的抑制剂,为南极磷虾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理论数据。  相似文献   

5.
赵昕源  欧阳杰  马田田  白贞  沈建 《水产学报》2021,45(7):1172-1180
虾粉是南极磷虾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之一,加工过程中,热处理会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和活性物质的破坏,是决定虾粉品质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掌握虾粉加工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变化情况及流向路径,通过测定蒸煮、干燥两个涉及到热处理的关键工序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质等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及脂肪酸、虾青素等功能成分的损失情况,分析各主要物质的流向路径及变化原因。结果显示:水分在蒸煮过程中流失8.49%,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63.5%,大多以蒸发的形式流失;蛋白质在蒸煮过程中流失1.12%,其中流向蒸煮液0.87%,流失部分主要为水溶性蛋白,干燥过程流失6.05%;脂质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1.11%和1.61%,进一步分析其脂肪酸组成,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45.57%降低至43.65%,其中EPA相对含量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0.41%和1.16%,DHA相对含量在蒸煮过程中变化不大,干燥过程中减少0.68%;虾青素是热敏性物质,受热处理的影响,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9.4和58.6mg/kg;灰分含量在蒸煮、干燥过程中分别减少2.85%和0.85%;结果表明蒸煮过程损失的主要物质为蒸煮液中的可溶性物质及少部分的热敏性物质,干燥过程主要造成水分的蒸发和虾青素等热敏性物质的破坏。研究初步掌握了南极磷虾虾粉加工过程中主要物质的含量变化与流向路径,分析了变化原因及主要影响因素,并讨论提出了减少物质流失的方案,可为后续南极磷虾粉加工工艺流程和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虾粉品质、促进南极磷虾资源高质化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究南极磷虾管束干燥过程的特性及品质变化规律,为高品质虾粉加工提供工艺参数。设置110℃、120℃、130℃、140℃和150℃5组干燥温度,以南极磷虾料温、水分含量、干燥速率为干燥特性指标,检测干燥过程中南极磷虾粗蛋白、粗脂肪、虾青素和色泽变化。结果显示:管束干燥温度越高,达到干燥终点所用时间越短,每升高10℃,时间缩短10~20 min;当物料水分≥60%且物料温度≤60℃时,各组营养含量变化差异不大;当物料水分<60%或物料温度>60℃,各组虾青素和脂肪含量变化极其显著(P<0.01)。研究表明:采用管束干燥机加工南极磷虾,当物料水分≥60%且物料温度≤60℃时,可采用130℃~150℃的干燥温度以提高干燥效率;当物料水分<60%或料温>60℃时,宜采用<120℃的干燥温度,以获得较高品质的虾粉。  相似文献   

7.
为充分利用水产品资源,丰富食用酱油种类,本研究采用价格低廉、营养物质丰富、来源广泛的脱脂南极磷虾粉和传统的脱脂豆粕、麸皮为原料发酵生产虾味酱油。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虾粉用量、润水量以及制曲时间对成曲质量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优化条件下制得的虾味酱油和普通酱油的品质。结果表明,脱脂南极磷虾粉用量添加量30%,润水量100%,制曲时间48 h时,成曲质量达到最优。感官评定和风味物质分析表明,使用南极磷虾发酵的酱油品质优于普通酱油。有机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含量明显高于普通酱油;氨基酸总量也高于普通酱油,且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44.6%)。上述结果说明,在脱脂豆粕、麸皮原料中添加适量南极磷虾粉,发酵生产虾味酱油,能够显著改善产品品质。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南极磷虾的高值化利用,同时可为功能性调味品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冷冻南极磷虾是南极磷虾船载加工的主要产品之一,能够较好的保存热敏性活性物质,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研究表明,冷冻南极磷虾的冻结、贮运、解冻及贮运期间温度波动等都会影响冷冻南极磷虾的品质和深加工利用。综述了冷冻南极磷虾加工技术、贮藏技术、品质评价、品质变化、解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影响其加工利用和品质的因素,分析了目前冷冻南极磷虾加工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冷冻南极磷虾的加工贮运、品质控制、后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以其庞大的生物量和潜在的渔业资源价值广泛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南极磷虾因富含蛋白质已成为人类重要的优质生物蛋白库,此外,其还含有脂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虾青素及甲壳素等活性物质。目前,高氟含量一直是制约南极磷虾大规模加工利用的瓶颈。南极磷虾在加工利用过程中伴有氟元素的迁移现象,甲壳中的氟元素会向肌肉中迁移,严重影响南极磷虾的食用价值。科学评价氟迁移对南极磷虾的加工局限性并开发更多的高值产品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影响南极磷虾中氟元素迁移的因素进行归纳,旨在为南极磷虾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磷虾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南极磷虾是地球上最大的蛋白质资源。由于特殊的生态环境,南极磷虾表现出独特的生物学特征:脂类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虾青素和磷脂;肌肉蛋白中氨基酸组成全面,配比合理;内源酶种类多、活性高。但南极磷虾肌肉中氟含量高,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必须经过精深加工后才能成为有价值的食品。根据南极磷虾的生物学特征,结合多年的水产品精深加工经验,笔者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南极磷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黑变是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贮运流通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为探究南极磷虾与普通海捕虾在黑变进程方面的异同,选取南极磷虾和海捕鹰爪糙对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作为研究对象,对2种虾在(2±1)℃贮藏过程中的黑变进程进行了感官评价,提取其酚氧化酶(PO)并进行了纯化,对2种虾PO的生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冷藏条件下,24 h时南极磷虾的黑变已非常严重,黑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头胸部、腹部甲壳以及尾节部分。72 h时鹰爪糙对虾的头胸部和尾节部分开始有轻微的黑变,之后逐渐扩散到躯干。南极磷虾和鹰爪糙对虾PO粗酶液经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后,酶的纯化倍数分别达到17.22和19.67。2种虾PO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0℃和40℃,南极磷虾PO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的活力。二者的最适pH均为6.0~7.0之间。焦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4-己基间苯二酚、L-半胱氨酸和抗坏血酸均可较好地抑制2种虾PO活力,其中,4-己基间苯二酚抑制效果最好。研究结果为南极磷虾冷链物流过程中的品质控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虾死后如何有效抑制其黑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置南极磷虾粉水溶性氟的不同提取方式、料液比和温度三个影响因素的研究,最终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1:60,浸提温度为65℃,超声时间40min。  相似文献   

13.
挤压加工对南极磷虾粉营养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螺杆挤压技术制备南极磷虾粉,采用国标方法分析其营养成分,并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营养价值进行了比较,包括船产南极磷虾粉和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备南极磷虾粉的得率、常规营养组分、氨基酸、脂肪酸以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结果表明:在3种加工方法(其中双螺杆挤压法分别采用两种前处理法)中,两种双螺杆挤压方法制得的虾粉与船产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较显著;但采用双螺杆挤压经两种不同前处理方法分别制得的南极磷虾粉的得率、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及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为所用原料基础特性差异不同所致。本文探索了双螺杆挤压技术应用于南极磷虾粉生产的可行性,也为"低温"南极磷虾粉的制备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1975——1976年首次试捕航次证实.南极的磷虾群密度很高,甚至用中层拖网捕捞时,由于渔获量过大,而发生危险。磷虾加工成虾制晶时,必须在磷虾捕起后的短时间内进行。如不及时处理,经常使大部分的磷虾只能加工成磷虾粉。为了延长加工虾制品所需时间,要求1977——1978年的第二次试捕航次中,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保护南极磷虾油中的生物活性物质,提取虾油的虾粉生产环节非常重要。为探究更佳的虾粉生产方式,研究了虾粉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和含水量对虾油品质的影响,并通过能耗计算确定了最优工艺。结果表明,南极磷虾含水量高于10%,高温对脂质的影响略高于低温;含水量低于10%,高温会使脂质严重酸败。但高温操作干燥速度快、能量利用效率高,相比于50℃,80℃下烘干能使生产效率提高1倍,能耗降低25%。因此,为兼顾生产效率和活性物质保护,选择先80℃烘干到含水量15%再50℃烘干的阶段式干燥方式,取代单一温度操作的干燥方式。新的虾粉生产方式比目前采用的生产方式效率提高将近1倍,能耗降低24%。  相似文献   

16.
在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南极磷虾产业中,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上的捕捞加工生产是其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南极磷虾的生物特性,船载捕捞加工线直接影响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后端陆基深加工产品的质量等级。以“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智能化捕捞加工的冻虾、虾肉和虾粉3种磷虾产品生产线为研究对象,比较其与传统船载加工的差异,基于HACCP体系对3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进行分解和危害分析,并确定关键控制点;通过初步建立控制体系的过程,研究船载南极磷虾捕捞加工生产线在体系中的特征。研究表明,捕捞加工系统由于自动化、整体连贯性和封闭性较高,减少了人为和环境危害概率,关键控制点更为清晰,所有外部输入环节、控制系统参数设置和金属探测都为关键控制点,并对GMP和SSOP的实施要求更为严格,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日常清洁要求更高。分析结果可为其他同类船舶的船载加工线设计和建立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2个月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试验对象,以酶学方法研究3种规格[(143.81±36.27)g、(76.63 ±14.43)g、(31.35 ±5.82)g]黄鳝的肝脏、前肠、后肠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以及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在肝脏、前肠、后肠中的活性分布.结果表明,黄鳝蛋白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前肠>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脂肪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后肠>前肠>肝脏;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肠道蛋白酶活性逐渐升高,而肝脏蛋白酶活性变化不明显;后肠、肝脏淀粉酶活性随着黄鳝体重的增加而升高,而前肠淀粉酶活性降低;黄鳝脂肪酶活性有随着规格变大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中规格黄鳝消化组织的脂肪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匹配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系统,改变传统南极磷虾捕捞高损伤、低附加值加工的现状,提升南极磷虾捕捞产业自动化水平,针对新型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方式后续阶段的虾水分离和传输问题,减少在南极磷虾泵连续吸捕捞输送过程中的损伤,研究并开发了螺旋输送式虾水分离器,对其分离效率和输送速度等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和流体分析。结果显示:虾水分离器能够满足连续泵吸设备设计流量下南极磷虾的分离和输送,无大量南极磷虾堆积挤压造成虾体破损,并且能够通过对转轴转速和主体倾斜角的调节,实现泵吸输送变流量条件下虾水混合物的分离。研究表明,本设计可以通过缩放设计和并行布置,以满足不同吨位和布局的南极磷虾连续泵吸捕捞船,为南极磷虾虾水分离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微生物和化学变化为检测指标,并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不同水分含量(22%、25%、28%和31%)对南极磷虾烤虾品质及其货架期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水分含量的提高,南极磷虾烤虾的感官品质有所提高,但货架期也随之缩短,22%、25%、28%和31%水分含量条件下的南极磷虾烤虾货架期分别为14 d、14 d、14 d和7 d。通过对南极磷虾烤虾贮藏过程中化学和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结合感官评分,认为水分含量为28%条件下的南极磷虾烤虾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杂交鲟胃中消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杂交鲟(Husohuso♀×A ruthenus♂)为研究材料,测定不同pH及不同温度条件下胃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当pH2 2~7 8时,蛋白酶随pH的升高酶活性逐渐降低,淀粉酶及脂肪酶在偏碱性条件下才具有一定的酶活性,而且活性较弱。在20~40℃范围内,蛋白酶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淀粉酶、脂肪酶分别在35℃和25℃处达最大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