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4年11月在洪泽湖进行河蚬的增殖放流实验,并于放流后的第二年对其形态学指标、规格和生物量等进行监测,以评估洪泽湖自然水域河蚬的增殖放流效果。结果显示,各站点河蚬的形态学指标和规格均为2015年11月最大,马浪岗的河蚬规格较大而生物量较小;至2016年7月三个站点的河蚬规格分别达到8.09 g/ind,6.29 g/ind和5.9 g/ind,而单位面积生物量分别为24.29 g/m~2、45.69 g/m~2和43.69 g/m~2。分析表明,非法捕捞、非法采砂,以及水温、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动等是影响河蚬规格和生物量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前两者是影响增殖放流效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资源量,增加经济效益,2014年12月以鲢、鳙为混养对象,在洪泽湖用网围增殖法进行了河蚬的增殖实验,于2015年5月(春)、8月(夏)、11月(秋)和2016年2月(冬)对网围区和自然水域的河蚬的生长以及水体的总氮、总磷进行了比较分析,估算了增殖区鲢、鳙、蚬的经济效益,从而对河蚬网围增殖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监测期间除春季,网围增殖区河蚬的生物量、密度、形态指标和重量均显著大于自然水域,增殖区水体的总磷值(0.017~0.067 mg/L)小于自然水域(0.056~0.109 mg/L),网围增殖区每公顷的经济效益达34 597元。分析表明,该网围增殖法既能保护水体环境质量,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湖泊网围增殖法。  相似文献   

3.
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6年2月(冬季),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采样调查,共设置30个样点,从各采样点分别随机选取30个河蚬,记录不同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河蚬数量,计算其年龄组成和分布频率,并统计不同壳长组的年龄分布情况,以期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形态指标和体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范围分别为1.47~40.82 mm、3.93~27.81 mm、8.46~37.40 mm、0.43~20.56 g和1~5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的优势组分别为15~35 mm(92.6%)、12~20 mm(83.2%)、15~31 mm(88.8%)、2~10 g(79.6%)和2~3龄(76.50%);其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壳长-体重关系式为W=1.5×10~(-3)L~(2.5795)(R~2=0.900),Von Bertalanffy壳长和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_t=39.42×[1-e~(-0.33(t+0.6))]和W_t=22.574×[1-e~(-0.33(t+0.6))]~3;拐点年龄为2.73龄,对应的体重和壳长分别为6.69 g和26.28 mm。分析表明,洪泽湖有适宜河蚬生长的环境条件,且秋季为最佳捕捞季节;年龄与壳长和体重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河蚬的壳长和体重来估测其年龄;其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1~2龄为快速生长期,2~3龄为稳定期,3~5龄为衰老期。建议将拐点年龄所对应的壳长26.28 mm作为洪泽湖河蚬开捕壳长。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3年5月、8月、10月以及2014年2月对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资源调查,对该区域四角蛤蜊资源密度、现存资源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角蛤蜊资源主要分布在广利河到永丰河、黄河入海口、河口北部滩涂区域。在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的各潮区均有分布,其中低潮区数量最多,中潮区和高潮区相对较少。该调查区域四角蛤蜊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8.54 ind·m~(-2)和134.85 g·m~(-2)。四角蛤蜊资源数量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明显,其中,夏季四角蛤蜊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冬季。冬季和春季四角蛤蜊生物量较大,夏季生物量最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1年莱州湾中国对虾放流回捕生产调查统计和生物学测定数据,构建了包括资源模块、经济模块、决策模块的资源-经济模型,模拟了不同管理决策对放流经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放流规模和捕捞强度不变时延迟开捕,总成本降低,渔民捕捞收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先增加后减少,存在一个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值的最佳开捕日期:例如,当放流规模为738亿尾、捕捞死亡系数为0.03时,10月8日开捕可以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19.30万元;放流规模和开捕日期不变时扩大捕捞力量,总成本增加,同样存在一个最优捕捞规模使放流经济效益达到最大,但并非捕捞规模越大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开捕日期和捕捞规模不变时,社会经济效益与放流规模成正比.在放流实践中,管理者应合理设置放流数量、捕捞规模和开捕日期,通过科学管控争取达到最佳的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6.
2017年9月和2018年3月,采用网格法布点,用齿间距0.6 mm、耙宽70 cm的划耙在底质中前行20 m的方法调查了洪泽湖双壳类的种类、生物量、密度和多样性指数。共采集到双壳类14种,隶属于3科11属,有我国淡水双壳类特有种7种,分别为湖沼股蛤Limnoperna lacustris、射线裂嵴蚌Schistodesmus lampreyanus、球形无齿蚌Anodonta globosula、扭蚌Arconaia lanceol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圆头楔蚌Cuneopsis heudei和矛形楔蚌C. celtiformis,优势种为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洪泽湖双壳类的生物量和密度分别为29.57 g·m-2和9.8 ind.·m-2,河蚬在总生物量和密度中占比最大,分别达62.24%和71.59%。Shannon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1.89、0.50和0.95。分析表明,洪泽湖双壳类趋于小型化,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而人为干扰因素如过度捕捞、采砂等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建议合理增殖,增设保护区,控制捕捞强度,以保护和恢复其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正>河蚬又称黄蚬、金蚬、扁螺、沙蜊等,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湖泊、江河中,天然资源丰富。它们穴居于水底泥土,以浮游生物为食料,生长快,繁殖能力强。是一种重要的小型淡水经济贝类,在我国的大、中、小湖泊内均有广泛的分布。除了天然的资源外,河蚬也适宜进行人工养殖。河蚬的养殖既适用于湖泊大、中型水面放流增殖,也适用于小型水面或者池塘投饲、投肥养殖。养殖河蚬成本低、产量高、易捕捞,可以当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2016年1~5月在东台、如东、启东和海门4个监测区域的捕获数量和渔获规格,研究了江苏海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苗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2~2016年,江苏海域鳗苗主汛期为2~4月,各区域监测船在主汛期的2~4月捕捞数量占该年总捕捞数量的比例为61.96%~100.00%,平均为88.18%。东台、如东、启东三地鳗苗逐旬捕捞量分布形态5年均呈单峰型,而海门除2015年和2016年呈双峰型外,其余3年均为单峰型。单网月捕获数量均值最高的年份为2014年,最高的区域为海门,最高的月份为3月;最低的年份为2013年,最低的区域为如东,最低的月份为1月。白天苗量比夜间苗量高出约30%。江苏海域鳗苗全长平均为56.1 mm,体质量为95.14 mg。为实现江苏海域鳗苗资源可持续利用,建议将捕捞期调整为2~3月,在捕捞价值较低的1月以及处于鱼类繁殖季节的4~5月实施禁捕。  相似文献   

9.
西江人工鱼巢增殖鲤鱼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2016年在西江郁南、云安和高要江段开展了人工鱼巢增殖鲤鱼的实验工作,通过实施期间鱼巢粘附鱼卵数量以及同期鲤鱼资源状况调查对其增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年人工鱼巢分别粘附鱼卵量达4.78亿粒和4.66亿粒,粘附鱼卵孵化出膜后统计全部为鲤鱼,按照自然水体鲤鱼苗的成活率5%计算,两年分别可增殖鲤鱼苗2 120万尾和2 020万尾,实现渔业捕捞经济效益增长达1 272万元和1 212万元。实践证明:选择好适宜的鱼巢投放位置和下水时间,保持鱼巢材料的新鲜能使人工鱼巢达到更好的效果,人工鱼巢是一种简单可行且易推广的鱼类增殖方法。  相似文献   

10.
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6年2月(冬季),对洪泽湖河蚬(Corbicula fluminea)进行了采样调查,共设置30个样点,从各采样点分别随机选取30个河蚬,记录不同壳长、壳宽、壳高和体重的河蚬数量,计算其年龄组成和分布频率,并统计不同壳长组的年龄分布情况,以期为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形态指标和体重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范围分别为1.47~40.82 mm、3.93~27.81 mm、8.46~37.40 mm、0.43~20.56 g和1~5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年龄的优势组分别为15~35 mm(92.6%)、12~20 mm(83.2%)、15~31 mm(88.8%)、2~10 g(79.6%)和2~3龄(76.5%);其相对增长率和生长指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壳长-体重关系式为W = 1.5×10-3L 2.5795(R2= 0.90),Von Bertalanffy壳长和体重生长方程分别为Lt= 39.42 ×[1 - e- 0.33 (t + 0.6)]和Wt= 22.574 × [1-e- 0.33 (t + 0.6)]3;拐点年龄为2.73龄,对应的体重和壳长分别为6.69 g和26.28 mm。分析表明,洪泽湖有适宜河蚬生长的环境条件,且秋季为最佳捕捞季节;年龄与壳长和体重显著正相关,可以通过河蚬的体长和体重来估测其年龄;其生长可分为3个阶段,1~2龄为快速生长期,2~3龄为稳定期,3~5龄为衰老期。建议将拐点年龄所对应的壳长26.28 mm作为洪泽湖河蚬开捕壳长。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局在江苏省开展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划定调研时了解到,洪泽湖依托配额管理,结合产业化经营管理,在河蚬资源保护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的可行之路。现将江苏省洪泽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在河蚬配额管理制度方面的做法经验予以刊发,供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回捕渔获重量和对繁殖群体的补充能力为评价指标,借助标志放流-回捕实验,利用模型模拟分析方法,定量评估浙江象山港黄姑鱼(Nibea albiflora)的增殖放流效果;同时,结合其增殖目标定位,探索构建生态高效的增殖群体利用方式。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黄姑鱼增殖群体的捕捞死亡系数为1.31,在该捕捞强度下,11055尾增殖放流鱼苗可产生737 kg回捕渔获收益,同时还向增殖水域补充了554尾初次性成熟个体,增殖放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修复象山港黄姑鱼资源、促进渔民增产增收的效果。结果表明,捕捞强度过大是制约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功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捕捞死亡系数应降至0.46,同批次黄姑鱼增殖放流所能提供的回捕渔获重量和性成熟个体尾数可分别较现行捕捞强度提升41.49%和326.90%。综上述,象山港黄姑鱼增殖放流的生态和经济功效较为显著,合理降低对增殖群体的捕捞强度是进一步提升其增殖放流效果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倒刺鲃人工增殖放流中的生长发育等规律,探讨恢复连江这一传统特色经济鱼类资源的有效方法,于2014年11月采用荧光色素标记方法,在连江阳山段对3×10~4尾倒刺鲃鱼苗进行标志放流试验。基于回捕数据对倒刺鲃的回捕率、标志保留率及生长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对连江倒刺鲃标志放流的方法做出初步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流刺网等捕捞工具对倒刺鲃进行回捕,截至2016年5月共回捕倒刺鲃275尾,回捕率为0.92%。对回捕鱼的标记保留情况进行统计,发现标志保留率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回捕的前几个月内,荧光标志仍肉眼可辨,自第7个月开始荧光标志开始变得逐渐模糊,1年之后标志逐渐消失。标志鱼在放流后6个月生长缓慢,之后生长加快。协方差分析表明,倒刺鲃在放流水域的生长比池塘养殖和自然群体更具优势,说明放流水域属于放流条件较佳水域。综上所述,本研究基本达到标志放流预期目的,但应继续优化标志放流策略。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水利渔业》2007,27(6)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主要目标与任务近期(2006~2010年):水生生物资源衰退、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初步缓解,过剩的捕捞能力得到压减,捕捞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功率和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分别压减到19·2万艘、1 143万kW和1 200万t左右;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种苗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省级以上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100个以上。中期(2011~2015年):渔业资源衰退和濒危物种数目增加的趋势得到进一步遏制,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功率和国内海洋捕捞产量分别压减到17.6万艘、1 07…  相似文献   

15.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10年和2011年5-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前后分别进行的每年3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了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的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很少,相对资源密度为0.9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1 015.13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6.08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6.55%;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64.29%;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3 108 t,捕捞个体平均质量为232.3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7.54%.201 1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相对资源密度为1.70 ind/(站.h);在5-6月共放流苗种13 132万只,放流后10d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9.15 ind/(站.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4.17%;8月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00 ind/(站.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70.00%;9月、10月、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2 896 t,回捕个体平均质量为226.0 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6.43%.除2011年胶州湾海域由于富营养化水质较差,以及其他因素对黄家塘湾海域的影响导致这两个放流点放流群体回捕率偏低外,2010年和2011年山东半岛南部放流海域整体水质良好,水温、透明度、盐度、营养盐比例、生物饵料等均比较适中,属于放流环境条件较佳的海域,比较适合三疣梭子蟹生长,放流群体回捕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刊从最近召开的山东省海洋捕捞暨资源增殖工作会议获悉:该省针对当前海洋捕捞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参加会议的代表广泛探讨了开拓全省海洋捕捞、资源增殖工作新局面的思路和措施。一、海洋捕捞潜伏危机远海捕捞作业面临着休渔期的延长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特别是中韩渔业协定签署后,该省将失去部分传统的作业渔场。二、资源增殖,前景广阔水产资源增殖不但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莱州市去年放流海蜇幼苗6000万个,回捕海蜇3700多吨,收益Zop万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目前,全省资源增…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定时、定点现场调查监测与社会调查相结合方法,对2016年河北省放流的中国对虾进行了三个航次的跟踪调查和社会调查,根据捕获的中国对虾数量及其生物学测定结果,结合对丰南、秦皇岛、黄骅海域渔船实际捕获中国对虾数量调查结果,进行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评估与效益分析,2016年中国对虾产量为2 517t,其中放流中国对虾产量2 391t、产值4.598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5,回捕率4.5%。2016年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初步显现,捕捞渔民收入增加,促进了渔区社会稳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杭州湾海域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效果评估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通过长江口、杭州湾海域2004—2006年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前后调查、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种类对放流海域总资源补充量的增加有显著作用,放流种类的资源密度指数呈上升趋势,放流种类的资源补充量逐年增加;三疣梭子蟹、海蜇等放流种类在增殖放流区附近形成了区域性渔场,说明资源增殖、修复的效果非常明显;增殖放流整体的经济效益明显,3年总的苗种放流资金与捕捞经济效益的投入产出比平均达到1∶5,连续放流3年以上时增殖的累积效应得以逐渐体现;增殖放流使渔民的收入明显增加,促进了渔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乌江思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效果,2013年和2014年对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的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和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部分个体进行了荧光标记,共标记放流1.98万尾中华倒刺鲃和4.56万尾白甲鱼,并在2014年与2015年进行了2个周期的回捕调查。结果显示,回捕调查捕获鱼类12种,共计2687尾;其中,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的渔获物占比分别为1.60%和0.71%,未见荧光标记个体。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到标记中华倒刺鲃7尾(2014年6尾,2015年1尾)、白甲鱼7尾(2014年4尾,2015年3尾),回捕率分别为0.013%~0.049%和0.009%~0.030%,回捕地点共7个,距离放流地点226~24 105 m。研究表明,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增殖放流活动可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起到一定增殖效果。为取得更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建议调整放流方法、放流地点、加强渔政管理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