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毛豆中丙溴磷残留量定量检测的气相色谱法。对分析方法的适合性测定结果表明,方法的回收率为86.5%~95.1%,其RSD为2.68%~6.79%,最小检测量0.00425ng,最小检出浓度为0.002mg/kg,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能满足实际样品分析。2004年、2005年对丙溴磷在毛豆的残留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丙溴磷在毛豆上有较高的原始沉积量,在毛豆上降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根据该方程测算,丙溴磷在毛豆中的半衰期(DT50)为3.2~3.5d,降解99%所需要的时间(T0.99)为21.3~23.5d。  相似文献   

2.
异丙威乳油按商品推荐使用剂量30~50g/hm2进行田间试验表明,施药7d后,异丙威在大白菜和土壤中消失率达90%以上,其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t=3.9679e-0.3579t,Ct=1.7345e-0.3819t,半衰期为1.8~1.9d。异丙威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3.
嘧霉胺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徐浩  李振 《浙江农业学报》2005,17(6):380-383
文章提供了嘧霉胺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回收率为81.5%~99.3%,变异系数在1.4%~5.3%之间.嘧霉胺在黄瓜中的降解回归方程为Ct=0.9947e-0.1356t,r=0.9552,土壤中为Ct=0.7368e-0.1783t,r=0.9496.嘧霉胺在黄瓜中半衰期为5.11 d,土壤中为3.89 d.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液相色谱法分析,采用乙腈匀浆提取,氨基柱净化,经有机膜过滤进样检测,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回收率分别为83.0%~100.5%和87.0%~109.5%。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9%~10.2%,均符合农药检测要求。试验表明:虫酰肼和呋喃虫酰肼施药后1 h土壤中的残留量最大,随着间隔时间延长残留量逐渐减少;砂质壤土中农药降解速度明显快于砂土。砂质壤土中农药残留消解方程:虫酰肼Ct=0.847e-0.1848t,T1/2=3.75 d,R2=0.9554;呋喃虫酰肼Ct=0.875e-0.2895t,T1/2=2.39 d,R2=0.929;在砂土中降解方程:虫酰肼Ct=0.816e-0.12541t,T1/2=5.53 d,R2=0.9418;呋喃虫酰肼Ct=0.8657e-0.1462t,T1/2=4.74 d,R2=0.9399。  相似文献   

5.
复合降解菌降解吡虫啉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项丽  唐建设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67-169
把经长期驯化处理的活性污泥,经过摇瓶培养法富集培养,取混合菌对其降解吡虫啉的降解特性进行研究,在30℃,pH=7、吡虫啉初始浓度为100mg/L、接菌量为10ml,20r/min摇床培养条件下分别对温度、pH值、吡虫啉初始浓度、接菌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佳影响条件分别为30℃、pH=7、400mg/L,5ml接菌量.其降解速率常数、半衰期及降解动力学方程分别为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345、5.2d和Ct=98.579e-0.1345t;0.1622、4.3d和Ct=398.81e-0.1622t;0.1419、4.9d和 Ct=99.327e-0.1419t.  相似文献   

6.
噻吩磺隆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噻吩磺隆在小麦上使用后的残留降解动态,评价其安全性,2005年和2006年分别在湖南省浏阳市城关镇和长沙县黄花镇进行了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施药37.13 g/hm2时,浏阳市城关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8.917 2 e-0.195 9 t和y=0.796 2 e-0.317 4 t,半衰期分别为3.54 d和2.18 d;长沙县黄花镇试验点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y = 0.727 7 e-0.190 9 t和y =0.623 e-0.388 1 t,半衰期分别为3.63 d和1.79 d.噻吩磺隆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都能迅速降解,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更快,施药7 d后噻吩磺隆的消失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7.
将抗蚜威按90~150 g/hm2商品推荐使用剂量进行田间试验,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残留量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抗蚜威在黄瓜及土壤中消失率分别在施药6 d和7 d后达到90%以上,其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t=1.184 5e-0.339 5t、Ct=5.257 5e-0.390 5t,半衰期为1.7~2.0 d。抗蚜威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8.
溴虫腈在黄瓜和苋菜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研究了溴虫腈在黄瓜Cucumis sativus和苋菜Amaranthus mangostanus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经丙酮提取抽滤后,二氯甲烷萃取分离,过氧化铝和活性炭柱净化,用带ECD检测器的气相色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溴虫腈在黄瓜和苋菜中的消解较快.w为10%除尽(溴虫腈)悬浮剂使用量为0.075 mL·m-2时,在黄瓜和苋菜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t=6.368 0e-0.151 2t和Ct=5.332 5e-0.568 0t,半衰期为3.4和1.2 d;使用量为0.112 mL·m-2时,在黄瓜和苋菜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t=22.166 0e-0.204 6t和Ct=7.930 9e-0.558 4t,半衰期为4.6和1.2 d.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无论是推荐剂量还是1.5倍推荐剂量,施药2~3次,药后7和14 d,溴虫腈在黄瓜和苋菜中的最终残留都低于美国国家环保署规定的蔬菜最大允许残留量(1 mg·kg-1).  相似文献   

9.
异丙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酰胺类除草剂异丙草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异丙草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C=C0e-kt。异丙草胺在大豆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37~2.33d,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19.00~21.20d。该药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在大豆生长期喷施一次,按推荐剂量2100mL·hm-2和二倍剂量4200mL·hm-2施用72%异丙草胺乳油。在收获期植株和籽粒中均未检出,在土壤中降解大于90%,表明异丙草胺在植株体内的降解速度较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快。在大豆田使用72%异丙草胺乳油除草剂时,建议按推荐剂量2100mL·hm-2施药一次,大豆上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1mg·kg-1。  相似文献   

10.
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及降解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了毛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其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样品用乙腈水溶液匀浆提取,经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9.8%~107.6%,变异系数在1.7%~7.2%之间;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为2.5×10~(-10)g。田间残留试验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在大豆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半衰期分别为4.3~10.1 d和3.1~10.2 d;以195.7 g·hm~(-2)和293.6 g·hm~(-2)剂量,最多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3d,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和土壤中的最高残留量分别为0.923、0.757 mg·kg~(-1),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规定氯虫苯甲酰胺在毛豆中最大残留限量1 mg·kg~(-1)。综上建议200 g·L~(-1)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用于大豆防治豆荚螟时,最多施用3次,用量为195.7~293.6 g·hm~(-2)(36~54 g ai·hm~(-2)),安全间隔期为3 d。  相似文献   

11.
新农菜豆1号密度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3种不同密度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加,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密度21万株·hm-2鲜荚产量最高,为12440kg·hm-2,百粒鲜重64.7g。  相似文献   

12.
吕宜娜  张福利 《北京农业》2012,(12):156-158
本试验研究了豆乳和牛乳配比、蔬菜汁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接种量这4个主要因素对营养型蔬菜汁大豆酸奶风味的影响。结果显示,接种量为5.00%,豆乳与牛乳的配比为2:3,蔗糖添加量10.00%,蔬菜汁添加量15.00%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凝乳状态、色泽、口感等感官性质方面均较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稀植条件下不同密度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增加,茎粗、节间数、分枝数、分枝总长降低;单株干物质最大积累量呈减小趋势、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降低,而百粒重、品质与密度关系不显著.以低密度处理21×104株/hm2的产量最高,为15 523.05 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菜用大豆品种生育特性及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研究了全国4个省区7个菜用大豆品种(系)在沈阳地区的生育特性及荚长、荚宽、蛋白质、脂肪等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南农95C-13不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台292、辽鲜1号、东农96-002、东农1号、上农705的摘荚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在19~24d,能较好的满足市场需求。东农96-002的荚长最长(6.54cm);东农1号的荚宽最宽(1.59cm)、荚厚最厚(0.98cm);上农705和台292的百荚鲜重最大,分别为305.7g和302.1g;辽鲜1号和上农705的百粒鲜重最大,分别为63.7g和63.6g;上农705的百粒体积最大(64.4cm3),且鲜荚产量最高(9383.8kg.hm-2)。辽鲜1号的蛋白质干基含量最高(483.4mg.g-1),蛋白质与脂肪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070﹡﹡,n=5);辽鲜1号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系)。最终,选出辽鲜1号、东农96-002、东农1号和上农705品种(系)最适合在沈阳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肥用量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对菜用大豆施以不同氮肥处理,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菜用大豆外观、食用、营养品质的影响,进而使菜用大豆荚长缩短、荚宽增加、豆荚变大,子粒的蛋白质和蔗糖含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相应增加,并使其品质变优,产量增加,为菜用大豆的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生境下菜用大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别对春播和秋播的30个菜用大豆的产量与品质等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播季下影响农艺产量性状的4个累积贡献率>90%的主因子中,构成第1主因子的主要是荚粒产量,第3主因子的主要是结荚高度和茎粗,第4主因子的主要是株高和茎节数;而生育期和一次分枝数在不同播季中的表达不同,春播菜用大豆第2主因子主要是生育期,秋播菜用大豆第2主因子主要是一次分枝数.不同播季下影响荚粒品质性状的4个累积贡献率>90%的主因子中,均由籽粒蛋白含量与荚粒大小因子、籽粒糖含量与荚茸毛色因子、籽粒淀粉含量与种脐颜色因子、籽粒异黄酮含量与粒宽因子构成第1、2、3、4主因子,不同播季下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主要营养组分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对菜用大豆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睦糖、淀粉、可溶性蛋白质(Pr)及脂肪的变化规律作了初步探究。结果表明,随着荚果的不断发育,可溶性糖、可溶性Pr、脂肪及淀粉含量逐渐增加,均在花后40d达最大值。其中,可溶性糖在花后20-30d增加缓慢,至30-40d急剧增加;可溶性Pr及脂肪花后10-20d增幅较小,20d后增幅变大;淀粉积累以30d前较快,30-40d渐缓。这充分表明,在荚果发育初期光合产物以可溶性糖和淀粉形式积累,至中后期则大多转化为可溶性Pr和脂肪。且荚果发育后期,有部分淀粉转化为可溶性糖致使淀粉积累速率变缓。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菜用春大豆的适宜生态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浙江省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分析了菜用春大豆对各个生态性状的要求和浙江省现有菜用春大豆品种的主要生态特性,提出了浙江省菜用春大豆的适宜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19.
氮肥对菜用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研究了新农菜豆1号在5种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品质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粗、节数减少,节间长度、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百粒鲜重与氮肥关系不显著,分枝数先增大后减小,蛋白质含量先增大后减小,淀粉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大后减小。以施氮量90 kg/hm^2时产量和品质最高,鲜荚产量为13 652.55 kg/hm^2,可溶性糖含量为68.85 mg/g,蛋白质含量为39.11%。  相似文献   

20.
菜用大豆的农艺及品质性状评价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18个菜用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了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荚数、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前期呈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荚宽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产量与茎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地上部产量、生育前期、全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数呈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茎粗、荚长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