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分析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代谢和转录机制,探究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的黄化变异和高茶氨酸形成机理。【方法】以茶树‘福安大白茶’及其黄化突变种质‘福黄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超微电镜、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确定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色素、代谢物及转录组数据。【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福黄1号’的叶绿体类囊体呈现丝状,基粒片层排列散乱不规则,片层间疏松,存在许多异常的囊泡。色素含量测定表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b比率下降,相关基因SGR表达显著下调,黄化叶片中光捕获叶绿素a/b蛋白(LHC)表达显著下调。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虽然差异不大,但各组分含量显著变化,玉米黄质为唯一显著增加的组分,其调控基因VDE表达显著上调,其余组分含量均下降。与‘福安大白茶’相比,‘福黄1号’中共鉴定到68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57个显著变化的代谢物(SCMs)。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氨基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以及TCA循环等途径。此外,与碳和氮代谢相关的通路也被激活。通过靶向测定,共鉴定到19种游离氨基酸,新品系‘福黄1号’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达到97.13 mg∙g-1,其中茶氨酸为66.90 mg∙g-1,占氨基酸含量的68.89%,而精氨酸含量达到8.46 mg∙g-1,是‘福安大白茶’的56.4倍。调控氨基酸合成的GOGATGLU的表达量上调1.17倍和3.17倍。【结论】‘福黄1号’的芽叶色泽主要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色素代谢的影响,SGR和4种LHCs的共同作用也可能影响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来调节叶片色泽。‘福黄1号’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的原因主要是泛素化相关的蛋白质水解酶表达上调蛋白降解能力加强,叶绿素和其他含氮分子生物合成的减少,以及黄化叶中碳骨架的缺乏,氨基和氮资源被更有效地储存,使得与氨基酸合成相关的氮代谢激活,茶氨酸合成前体物质之一的谷氨酸积累,这可能促使茶氨酸成为黄化叶中显著积累的含氮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贵州绿茶品质优异,但目前对其滋味特征的评价仍缺乏数据支撑,介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春季斗茶大赛5个贵州代表性绿茶样品为材料,通过利用人工感官评价、化学分析及智能感官评价,结合化学计量分析、多因子分析等数理分析方法,探究5个代表绿茶的滋味特征与其呈味化合物之间的相关性。人工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个茶样滋味特征略有差异,滋味特征均以醇、爽为主,以GZ1茶样鲜醇较优于其他茶样。化学分析结果表明:5个茶样咖啡碱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较高,分别在37.43~42.66 mg·g-1和38.80~70.64 mg·g-1,茶多酚含量和儿茶素总量均较低,分别在193.47~219.63 mg·g-1和165.42~187.30 mg·g-1,茶氨酸、谷氨酸等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智能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检测5个样品具有较高的鲜味值和丰富度,与感官审评结果“醇、鲜爽”较一致。相关性表明,苦度与咖啡碱、咖啡碱/儿茶素总量有较高的相关性。涩度与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水浸出物、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丰富度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茶多酚、儿茶素总量相关性较高,鲜度与谷氨酸、天冬氨酸、脯氨酸、氨基酸总量有较强相关性。高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咖啡碱、低茶多酚、低儿茶素组分形成了贵州绿茶醇、爽的滋味特征。电子舌评价结果与感官审评结果具有一致性,电子舌测定鲜味等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茶叶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的白茶滋味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游离氨基酸组分对白茶滋味品质的影响及通过氨基酸组分实现白茶品类的判别,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白茶主产区46个白茶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白茶游离氨基酸总量为16.19~51.00mg·g~(-1),平均含量为39.36mg·g~(-1),不同品类白茶氨基酸总量由高至低依次为贡眉(45.78±8.39)mg·g~(-1)、白毫银针(38.15±6.12)mg·g~(-1)和白牡丹(34.01±9.16)mg·g~(-1)。2白茶的茶氨酸含量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52.90%,是构成白茶鲜爽味的主要组分;脯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苏氨酸是白毫银针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亮氨酸、组氨酸和蛋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影响;脯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和丙氨酸是贡眉甜味的贡献物质之一;苯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对其苦味具有一定的贡献;谷氨酸可能是白毫银针与贡眉鲜酸味物质的主要贡献氨基酸。3在基于游离氨基酸组分白茶不同品类分析中,对品类判别的回判正确率均达到100%,采用该模型对27个市售样品分别进行预测,3种白茶的品类判别正确率分别为100%、88.89%、88.89%。白茶中的氨基酸构成依据品类的不同存在各自的典型特征;依据茶汤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并结合PCA和LDA分析法能够实现对白茶品类的高准确率判别。  相似文献   

4.
用HPLC法分析了苦丁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及其含量,并与茶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和含量作了比较,结果表明,苦丁茶鲜叶检出16种游离氨基酸,苦丁绿细茶和苦丁红细茶分别检出14种游离氨基酸,其中以组氨酸为主,它在鲜叶中占氨基酸总量的55.92%,在苦丁绿细茶和苦丁红细茶中分别占85.4%和71.0%;其次为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和谷氨酸,而茶叶最主要的游离氨基酸为茶氨酸;其次为谷氨酸、精氨酸和组氨酸,苦丁茶游离氨基酸总量约为茶叶的1/5~1/50,两种植物分别属于不同的氮代谢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工蜂幼虫饲料中适宜色氨酸水平,为探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发育阶段的色氨酸营养需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1日龄工蜂幼虫1 008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8只幼虫,分别饲喂色氨酸水平为7.84、8.84、9.84、10.84、11.84、12.84和13.84 mg?g-1 的7种日粮。取5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测定色氨酸羟化酶(tryptophan hydroxylase,TPH)基因与5羟色胺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s, 5-HTR)1、2α、2β、7基因表达量;取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测定总蛋白、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取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测定其中游离色氨酸水平;7日龄时,统计工蜂化蛹率;取9日龄工蜂蛹测定色氨酸体沉积量,统计21日龄工蜂出房数目,计算羽化率。【结果】色氨酸水平为10.84 mg?g-1时,6日龄工蜂化蛹率最高,6日龄工蜂幼虫虫体蛋白含量最高,9日龄工蜂蜂蛹色氨酸体沉积最多,21日龄工蜂羽化率最高。色氨酸水平为10.84-11.84 mg?g-1时,5日龄工蜂幼虫TPH基因表达量最高,5日龄工蜂幼虫5-HT受体1、2α、2β基因表达水平最高,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游离色氨酸含量最高。5日龄工蜂幼虫5-HT受体7基因表达量在色氨酸水平为7.84-11.84 mg?g-1时,处于较低水平,12.84-13.84 mg?g-1时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6日龄工蜂幼虫MDA含量在色氨酸水平为7.84-11.84 mg?g-1时较低,12.84-13.84 mg?g-1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水平(P<0.05)。6日龄工蜂幼虫T-AOC在色氨酸水平为7.84-9.84 mg?g-1时处于较低水平,10.84-11.84 mg?g-1时处于较高水平,12.84-13.84 mg?g-1时显著高于其他水平。【结论】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料适宜色氨酸水平为10.84-11.84 mg?g-1。  相似文献   

6.
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滋味的电子舌评价及呈味氨基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快速科学地判定茶叶等级,采用电子舌技术结合HPLC技术研究不同等级霍山黄芽茶的滋味品质及其呈味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电子舌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至三级茶的鲜度值和复合滋味值显著递减,HPLC测得特一级茶、一级茶和三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1.92 mg/g、46.45 mg/g和43.01mg/g,各级茶的茶氨酸含量均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0%以上,特一级茶和一级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均与三级茶间的差异显著(P0.05);单组分氨基酸含量在0.02~29.811mg/g,特一级茶的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等8种主要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一级茶。茶汤鲜度值与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电子舌可凭借茶叶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区别霍山黄芽茶的等级。  相似文献   

7.
以4-10月7批次采收的6个品种桃叶为试验材料,采用超声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分析比较了桃叶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桃叶片中总黄酮含量依生长期存在显著性差异,6个试验品种生长期总黄酮月均值高低排序为4月(42.79 mg·g-1)>10月(28.36 mg·g-1)>7月(26.70 mg·g-1)>5月(24.11 mg·g-1)>8月(23.98 mg·g-1)>9月(23.07 mg·g-1)>6月(19.05 mg·g-1)。不同品种桃叶的总黄酮含量也差异显著,其平均值从高到低排序为:中油8号(31.34 mg·g-1)>瑞蟠7号(29.52 mg·g-1)>京春(29.45 mg·g-1)>早硕蜜(26.24 mg·g-1)>早黄(23.91 mg·g-1)>燕红11(20.72 mg·g-1)。同一生长期不同品种总黄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6月初的差异最大。综合考虑桃树生长需要和品种间差异,建议对4月份修剪掉的桃树嫩叶和9月底或10月初桃子采收后的桃叶中的黄酮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HPLC-ELSD法快速检测白茶等3种茶叶中L-茶氨酸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汉领  宗素艳  陆斌  万红贵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323-21324,21327
[目的]为L-茶氨酸提取制备提供可靠的检测手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快速定量测定白茶、碧螺春、翠竹中L-茶氨酸的含量。[结果]试验表明,在反相C18色谱柱上,以0.15%三氟乙酸(含0.06%七氟丁酸)水溶液-乙腈溶液(88∶12)作为流动相,能有效检测L-茶氨酸,L-茶氨酸浓度在0.2~1.0 mg/ml时,其峰面积(Y)与相应的浓度(X)呈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Y=2×10-7X+0.005 7,相关系数为0.999 6。L-茶氨酸的平均回收率为99.55%~100%,相对标准偏差为0.39%~1.00%。[结论]该方法精密度、准确度好,稳定性高,能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茶叶中L-茶氨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10.
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总量及组分的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蒙顶山名茶"鲜香"与"鲜味"特征的产生机制,提供蒙顶山名茶品质评价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通过全量法和杯茶法制备茶汤试液,分别采用水合茚三酮比色法和L-8900型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了4种蒙顶山名茶中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和组分含量。【结果】4种蒙顶山名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较高,分别为蒙顶黄芽(5.28±0.57)%,蒙顶石花(5.59±0.51)%,蒙顶甘露(4.65±0.82)%,蒙顶毛峰(5.34±0.96)%;在杯茶法1次冲泡5min条件下,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的浸出率与浸出浓度亦较高,浸出率为55.24%~76.14%,浸出浓度为58.73~78.24mg/100mL;蒙顶山名茶游离氨基酸组分含量的特征为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和丝氨酸的含量在1 000mg/kg以上,色氨酸、半光氨酸、组氨酸和络氨酸组分含量为100~500mg/kg。【结论】蒙顶山名茶高氨基酸总量、丰富的组分含量及独特配比是其茶香"鲜香高长"、茶味"鲜浓爽口"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不同茶树品种制作的乌龙茶风味品质和内含成分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结合非靶向代谢组学、化合物定量分析、多元统计学等方法比较‘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乌龙茶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永春佛手’乌龙茶的特征性化学成分,并探讨茶树品种对乌龙茶内含成分和感官品质的影响。【方法】以‘永春佛手’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铁观音’和‘水仙’品种为对照,三者均加工制成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对不同品种乌龙茶的差异化合物进行鉴定和筛选,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氨基酸分析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Orbitrap-MS)对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和不同品种乌龙茶间差异化合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相比于同一香型的对照品种乌龙茶,‘永春佛手’具有相对较高的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含量,儿茶素类化合物总量和咖啡碱含量在清香型和浓香型的不同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陈香型中均以‘永春佛手’乌龙茶含量最高,没食子酸含量在3种香型中均呈现‘水仙’>‘永春佛手’>‘铁观音’。代谢组学结合多变量统计表明,不同品种制成的乌龙茶化合物表型具有明显差异。清香型、浓香型和陈香型乌龙茶中,‘永春佛手’与对照品种乌龙茶间的差异化合物分别为50、59、47个,其中共同差异化合物有23个,包括14个黄酮(醇)糖苷、5个儿茶素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个脂类、1个生物碱、1个有机酸和1个氨基酸类化合物。进一步对茶叶中常见的20个黄酮(醇)糖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永春佛手’乌龙茶中14个黄酮(醇)糖苷组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乌龙茶,其含量是相同香型‘铁观音’品种乌龙茶的1.4—14.6倍,是‘水仙’品种乌龙茶的1.3—18.0倍。在定量的4类黄酮(醇)糖苷中,槲皮素糖苷均为主要的黄酮(醇)糖苷组分,含量高于山柰酚糖苷、杨梅素糖苷和芹菜素糖苷。感官审评分析表明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并未显著增强茶汤的涩味。【结论】代谢组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对不同品种制作的乌龙茶进行化合物表征。‘永春佛手’‘铁观音’和‘水仙’按照相同工艺制成的乌龙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成分差异,其中黄酮(醇)糖苷类化合物差异最为显著,具有较高含量的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是‘永春佛手’乌龙茶在化学成分方面的一个重要特征。黄酮(醇)糖苷类成分有望作为判别指标用于乌龙茶制作品种的判别。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产地红茶的滋味特征及主要贡献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10个我国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样品的滋味特征,对红茶中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建立红茶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临沂红茶、湖北红安红茶、安徽祁门红茶、河南信阳红茶、浙江绍兴红茶、湖南古丈红茶、福建武夷山红茶、贵州普安红茶、四川雅安红茶、云南凤庆红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对其茶汤滋味进行描述分析并比较差异。采用红茶色素系统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等技术手段,对茶样中的茶叶色素、儿茶素单体、生物碱类、没食子酸、游离氨基酸类、黄酮醇苷类、可溶性糖总量和有机酸类等总计65种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对所有测得的生化组分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0种红茶样品分类后分别进行滋味特征与主要贡献物质的关联性分析。【结果】10个典型红茶产区的代表性茶样间滋味特征差异明显,产自云南、贵州的两个大叶种红茶的茶汤滋味呈现出“醇厚鲜爽”的特点,其余8个中小叶种红茶样品的滋味以清鲜型为主。对10个样品中的主要滋味物质进行定量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后发现,大叶种红茶与中小叶种红茶可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到很好的区分,前者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较高。在第二主成分上,具有清鲜型滋味特征的中小叶种红茶被分为了两类,分析其滋味特征发现,其中鲜度更高的山东临沂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和浙江绍兴红茶3个茶样在第二主成分上得分较高。结合分析样品在第一、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及主要滋味物质的影响因子发现,富马酸、儿茶素总量、Myr-3-O-glu、茶碱、可可碱和茶黄素等滋味物质对样品在第一主成分上的得分有较大正向影响,滋味特征为醇厚型的两个大叶型红茶中这些物质含量较高,均值分别达到了7.6、554、1.3、7.9、205和15 μg?mL -1,与中小叶种红茶中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两个山柰酚三糖苷及黄酮醇苷总量则与第一主成分得分呈较强的负相关,在中小叶种红茶样品中含量较高。湖北红安红茶的黄酮醇苷总含量最大,达到80 μg?mL -1,约为大叶种红茶的4倍;大部分游离氨基酸含量则与样品在第二主成分上的得分呈较强的正相关。鲜度较高的1、3、5号样品中游离氨基酸总量达到了300 μg?mL -1左右。【结论】我国10个典型产区代表性红茶的滋味特征差异明显,大叶种红茶呈现“醇厚鲜爽”的滋味特征,中小叶种红茶的滋味则以清鲜型为主。儿茶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生物碱和有机酸类物质为醇厚型红茶中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而“清鲜”滋味特征主要由茶汤中的游离氨基酸造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挥发性萜类化合物是茶叶香气的重要成分,大多数具有手性结构,存在香气特性完全不同的对映异构体。查明不同茶类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立体构型分布特征,为深入研究茶叶香气的形成机理及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手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Supelcoβ-DEX110为手性气相色谱柱,以萜类化合物的不同手性异构体标准品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建立茶叶中挥发性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分析方法,并对代表性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及黑茶样品中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建立了9种萜类化合物的对映异构体的检测方法,发现所有茶样中均能检测到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B的对映异构体:大部分茶样中芳樟醇的主导构型为S型,但英德红茶、云南滇红和印尼白茶中以罕见的R-(-)-芳樟醇为主;芳樟醇氧化物B在绿茶、红茶、白茶及黑茶中的构型完全一致,而部分乌龙茶(岭头单枞、文山包种)中该物质的主导构型与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A在绿茶及黑茶中主导构型一致,而在祁门红茶、印度大吉岭红茶、水仙乌岽单枞及铁观音中构型相反;芳樟醇氧化物C和D在所有茶样中的构型均保持一致,且大部分仅检测到单一构型。其他重要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分布情况各异:α-蒎烯仅在正山小种红茶中以高比例的S-(-)-α-蒎烯被检测出;α-松油醇的主导构型及对映异构体过量值在不同种类的茶叶中各不相同;4-萜品醇在所有可测得的茶样中均以R构型为主导,且除六堡茶(黑茶)外,其他茶样中均未检测到S-(+)-4-萜品醇;α-紫罗兰酮在除了绿茶以外的茶样中均能被检测到,且均以单一的R构型存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在大部分茶样中都具有最高的含量,平均含量白茶红茶乌龙茶绿茶黑茶;芳樟醇氧化物B的含量在茶叶中往往仅次于芳樟醇,呈现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绿茶的规律性;而其他萜类化合物在茶样中的含量普遍低于100ng·g~(-1),且在不同茶类中含量分布迥异。【结论】明确了不同种类茶叶中9种重要挥发性萜类化合物对映异构体的变化情况,有助于从更深层次上了解茶叶香气品质的化学实质,为今后茶叶香气品质调控、茶叶品种、产地判别以及质量认证等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开展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以及“做青”阶段机械损伤双重胁迫下茶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研究,阐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制得乌龙茶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的机理,为合理利用外源诱导提升鲜叶品质和加工制得的乌龙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25%外源茉莉酸甲酯喷施3—4年生盆栽‘金萱’茶树叶面,至均匀挂滴,对不同诱导时间(0、12、24、48和168 h)的鲜叶及利用该鲜叶制作得到的乌龙茶样品进行基于UPLC-QToFMS的靶标代谢组学分析,解析叶黄素、β-胡萝卜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α-胡萝卜素和叶绿素a/b的含量变化;同时对乌龙茶制作的关键工序“做青”以及杀青后揉捻阶段样品中这些脂溶性色素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同时,开展不同诱导时间采摘的鲜叶加工得到成品乌龙茶的香气感官评价。【结果】靶标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叶黄素是‘金萱’鲜叶中含量最高的类胡萝卜素,其含量达到(405.06±17.71)µg·g-1,在成品乌龙茶中含量显著下降,仅为(277.36±32.72)µg·g-1。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显著,诱导48 h内,茶树鲜叶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鲜叶中(0 h)增加,随后显著下降;叶绿素b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始终处于减少的趋势。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在24 h的样品中其含量均较对照升高;β-胡萝卜素在诱导后的鲜叶中含量始终低于对照,其中12 h的样品中含量仅为116.36 µg·g-1,减少34.55%。利用茉莉酸甲酯诱导后的鲜叶(12、24和48 h)制作得到的成品茶样品中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均显著下降;叶黄素含量显著升高,其中48 h的样品中含量最高,达到377.82 µg·g -1。“做青”过程中(W1—W3),对7种脂溶性色素含量变化进行相应的热图分析,与对照相比,叶绿素a含量均显著下降,而叶绿素b含量则在12 h样品中显著升高。5种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动态变化则更加复杂,含量最高的叶黄素在12 h样品中含量显著下降,随后在24和48 h的样品中含量略有升高;β-胡萝卜素的含量始终低于对照。此外,玉米黄质和α-胡萝卜素在诱导12 h以后的样品中始终维持非常高的含量。揉捻阶段的样品,7种脂溶性色素也呈现出显著变化,除了β-胡萝卜素含量较对照样品减少,叶黄素、新叶黄素、玉米黄质以及α-胡萝卜素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的样品中均比对照高。茉莉酸甲酯诱导的样品中,叶绿素a的含量降低,叶绿素b的含量在诱导12 h后增加。此外,茶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后茶树鲜叶加工得到的乌龙茶香气品质显著提升,具有持久浓郁的花香,然而其叶底明亮度和柔软性较未处理的对照样品有所下降。【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鲜叶,24 h内可以显著提高鲜叶及成品茶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诱导12 h后鲜叶加工得到的成品茶香气品质显著提高,具有浓郁的花香。外源诱导与“做青”机械损伤双重胁迫激发茶鲜叶中脂溶性色素的差异积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辣木茶的氨基酸成分,并评价其营养价值,为辣木茶的开发提供营养数据支持.[方法]采用Biochrom30+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辣木茶、勐秀山牌绿茶、大树茶和大板樟茶的水解氨基酸进行测定分析,并应用氨基酸评分法对比分析4种茶的营养价值.[结果]辣木茶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为434.90 mg/g,高于其他3种传统茶,其中含有7种必需氨基酸(EAA),总量为162.80 mg/g,2种鲜味氨基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总量为115.60 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氨基酸总量比值(EAA/TAA)为37.43%,必需氨基酸总量与非必需氨基酸总量比值(EAA/NEAA)为59.83%.4种茶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排序为辣木茶(88.05)>大树茶(81.07)>勐秀山牌绿茶(75.63)>大板樟茶(67.14),4种茶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辣木茶的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赖氨酸.[结论]辣木茶的氨基酸种类丰富、含量高,营养价值高于传统茶,且营养均衡,可作为一种新型茶品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6.
李娜  周晓榕  庞保平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30-4839
【目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是中国北方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发生危害最严重的蝗虫之一,一年一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测定亚洲小车蝗卵不同发育阶段及低温驯化后卵的过冷却点及体内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以揭示亚洲小车蝗卵抗寒性的生理生化机理。【方法】从四子王旗葛根塔拉草原采回亚洲小车蝗成虫,置于产卵笼内用玉米叶饲养,每日收集卵囊。将卵囊放入盛有土壤的塑料杯中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进行培养,以获得不同发育阶段的卵。同时,将当天产下的卵囊置于0℃低温培养箱中进行低温驯化,以获得不同驯化时间的卵。采用热电偶法测定卵的过冷却点,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小分子糖醇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在25℃的恒温条件下,从卵产出至产后120 d,亚洲小车蝗卵的过冷却点逐渐降低,氨基酸总量变化不显著,而小分子糖醇含量变化显著。在蝗卵内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7.20-8.35 mg·100 mg-1),其次为天冬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和丙氨酸,胱氨酸和蛋氨酸含量最低(0.51-0.88 mg·100 mg-1)。过冷却点与脯氨酸、丙氨酸及甘氨酸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天冬氨酸、胱氨酸及亮氨酸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亚洲小车蝗卵内均检测到6种小分子糖醇,其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均差异显著。其中,甘油含量最高(56.14-160.00 μg·g-1),其次为海藻糖(13.60-51.13 μg·g-1)和山梨醇(3.14-72.30 μg·g-1),再次为肌醇(3.19-22.15 μg·g-1)和葡萄糖(3.59-25.40 μg·g-1),果糖含量最低(1.28-11.33 μg·g-1)。随着卵的发育,卵体内海藻糖、甘油、肌醇和山梨醇的含量上升,葡萄糖含量下降,而果糖含量在产卵后90 d内处于升高趋势,120 d时急剧下降。除果糖外,过冷却点与甘油、海藻糖、肌醇及山梨醇含量达到了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葡萄糖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0℃低温驯化卵30 d后,其过冷却点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6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1.28℃,甘油含量增加了43.01%,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73.54%。驯化90 d后,其过冷却点显著降低了2.15℃,甘油和肌醇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49.39%和36.18%, 而葡萄糖含量降低了87.98%。低温驯化对海藻糖、山梨醇和果糖含量影响不显著。【结论】随着亚洲小车蝗卵的发育,其体内甘油、海藻糖、肌醇和山梨醇等4种小分子糖醇及甘氨酸、脯氨酸和丙氨酸等3种氨基酸含量显著上升,而过冷却能力逐渐增强。0℃低温驯化引起蝗卵内甘油和肌醇含量显著上升,过冷却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