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鱼腥草超微粉的显微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腥草经60目粉碎和300目超微粉碎后,用激光粒度仪测量粒径,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特征,比较鱼腥草细粉和超微粉的显微特性差异.结果表明:鱼腥草超微粉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增大,松密度增加,电镜下观察基本无完整细胞存在.可见,鱼腥草经超微粉碎后,粉末颗粒细微均匀,绝大多数细胞破壁,达到了超微效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川麦冬普通粉和超细微粉间表面特性和溶出性的差异,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普通粉和超细微粉的形态学观察,并对粒径、分布宽度、比表面积、松密度、压缩度及其浸出物等测定对其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与普通粉相比,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中位粒径D50为15.274μm,较普通粉降低7倍;松密度和压缩度下降;比表面积提高2.4倍;水、醇浸出物的干膏率分别增加40%和328%。因此,川麦冬经超细粉碎后,颗粒大小分布均匀,均质度明显改善,比表面积及水、醇溶性物溶出量显著增加,从而生物利用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米与大米、玉米和小麦等其他谷物相比具有优越的营养特性,是组成现代食品多样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研究不同研磨方法对小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直接粉碎、球磨以及湿磨的方法对原料进行处理,用Mastersize 2000激光粒度仪检测3种处理方式下小米粉的粒径,分析小米粉的散落性,并利用快速黏度分析仪(RVA)分析3种处理下小米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3种研磨方式所获得的小米粉粒径差异显著,其中湿磨处理方式得到的小米粉平均粒径最小,为19.88μm,直接粉碎制得小米粉的平均粒径最大,为34.424μm。3种研磨方式中湿磨处理后的小米粉休止角最小,但滑角无明显变化。小米粉的堆积密度和持油性受其粒径大小影响并与其成反比关系。而滑角、休止角和持水性则随小米粉粒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不同研磨方式获得的小米粉颜色略有差异,其中球磨和湿磨制得小米粉L*值较高。不同研磨方式处理的小米粉糊化特性存在差异。RVA分析结果显示,与直接粉碎、球磨相比,湿磨小米粉具有更高的峰值黏度。综上可见,湿磨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减小小米粉粒径,使淀粉颗粒损伤较小,理化性质变化较小,对小米加工食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低温振动研磨方式对龙眼干进行超微粉碎,探讨该粉碎方式对龙眼果肉全粉粒度分布、表观密度、流动性、溶解性、水分吸附特性及流变性等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增加,龙眼果肉全粉粒径不断下降,且分布变窄;表观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休止角和滑角不断增大,龙眼果肉全粉流动性下降;溶解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龙眼果肉全粉平衡水分含量不断增大;龙眼果肉全粉悬浮液的表观粘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为假塑性流体。说明该粉碎方式能对龙眼果肉干进行有效超微粉碎,但不同粉碎时间处理的龙眼果肉全粉物理特性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粉碎30~50 min得到的龙眼果肉全粉最好。  相似文献   

5.
三七种子的物理机械特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了不同含水率的三七种子的三轴尺寸、密度、内摩擦角、休止角以及与不同材料间的静、动滑动摩擦角和漂浮速度。结果表明:三七种子长、宽、高范围分别为5.2~7.2 mm、4.8~6.8 mm和4.0~6.0 mm;平均直径为5.62 mm,球度为90.86%,近似球体;三七种子的密度随含水率的下降逐渐减小,且与含水率呈线性相关;种子内摩擦角、休止角、滑动摩擦角皆随含水率下降呈先减小,再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种子平均漂浮速度为5.77~8.96m/s,平均漂浮速度与种子含水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富集酌-氨基丁酸(GABA)的结球甘蓝为原料,采用球磨法进行超微粉碎,研究不同粉碎时间(3、6、9、11h)对结球甘蓝粉粒径、休止角、滑角、GABA、水分活度与色泽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粉碎时间的延长,结球甘蓝粉粒径不断减小,在粉碎至3h时已基本达到超微粉级别,且分布逐渐均匀,较小粒径粉末比例迅速上升;休止角与滑角均显著增大;GABA、硫苷、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与水分含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异硫氰酸盐呈显著下降趋势;色泽也有所变化遥可见,超微粉碎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结球甘蓝粉有效成分的溶出袁且改善其粉体特征。  相似文献   

7.
张磊  袁信华  徐一平  过世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302-10304
研究了不同粒度下鱼粉的物理特性,包括粒度的测定以及不同粒度下鱼粉松密度、振实密度、堆积角、塌落角、自流角、水溶性指数(WSI)和吸水指数(WAI)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鱼粉粒度的减小,其松密度逐渐降低,振实密度也相应减小,但振实密度基本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颗粒越细,则堆积角越大,塌落角也越大,鱼粉与光滑铁板的自流角随粒度的减小而增大。随着鱼粉粒度降低,吸水指数逐渐降低,水溶性指数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8.
在理论分析液流超高压超微粉碎工艺参数对粉碎效果影响的基础上,以液流工作压强、液流动力粘度和粉碎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以超微粉碎后物料的比表面积为指标,进行了长白山野生黑木耳超微粉碎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建立了试验指标与粉碎工艺参数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参数组合对粉碎效果的影响。进而采用优化设计方法,得到超微粉碎的优化工艺参数组合,在工作压强P=127MPa,粉碎次数n=3次,物料粘度μ=145μm条件下,超微粉的比表面积可达1797m2.kg-1,平均粒径小于5μm。  相似文献   

9.
氮-氟掺杂比例对TiO2/膨润土复合材料吸附土霉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氮(N)、氟(F)掺杂比例对TiO_2/膨润土复合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氮-氟共掺杂TiO_2/膨润土复合材料,研究了所制备复合材料比表面积(SBET)、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和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分析了不同氮、氟掺杂比例对氮-氟共掺杂型TiO_2/膨润土复合材料吸附水中土霉素的影响。SEM结果证实氮-氟共掺杂TiO_2成功负载于膨润土表面;随氮掺杂比例增大,氮掺杂复合材料表面掺杂TiO_2的覆盖程度增大,氮掺杂TiO_2的粒径由50~100 nm减小到25~50 nm,氮掺杂复合材料的CEC平均减小36.24%、平均孔径减小1.74%,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在氮掺杂基础上掺杂氟元素,由于氟元素对掺杂TiO_2表面的氟化作用及复合材料表面的侵蚀作用,氮-氟共掺杂复合材料的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和CEC均大于单一氮元素掺杂复合材料。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与未掺杂复合材料相比,不同比例氮掺杂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复合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量(平均减少14.30 mmol·kg~(-1)),但氮掺杂比例为0.5和1时,氟掺杂可提升复合材料对土霉素的吸附能力,吸附量分别由37.98 mmol·kg~(-1)和40.90 mmol·kg~(-1)增大到42.95 mmol·kg~(-1)和43.73 mmol·kg~(-1)。研究表明,氮-氟共掺杂TiO_2/膨润土复合材料对土霉素的高吸附量是由氟掺杂提升了复合材料的负电荷数量、平均孔径及孔体积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品种隆平206和郑单958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D1(57 000株/hm~2)、D2(67 500株/hm~2)、D3(78 000株/hm~2),分析成熟期玉米淀粉粒分布特征和籽粒灌浆阶段ADPG焦磷酸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粒粒径范围为0.4~30.0μm,平均粒径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逐渐增加;玉米淀粉粒体积分布呈双峰曲线,表面积分布呈三峰曲线,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中型淀粉粒(3μm≤粒径≤18μm)的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下降,大型淀粉粒(粒径18μm)则显著升高;淀粉粒数量分布呈单峰曲线,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的淀粉粒数量分布无显著影响;2个玉米品种灌浆阶段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脱毒微型马铃薯机械物理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3个不同品种脱毒微型马铃薯的质量、几何尺寸、密度、滚动稳定角、休止角和含水率等进行了测试并对几何尺寸等参数的分布特性进行了分析。试验测得微型薯质量分布集中在3~6 g,平均值4.83g;球形度平均值0.74;容积密度平均值633.07 kg/m3;粒子密度平均值1 058.29 kg/m3;含水率平均值82.62%(w.b);微型薯在塑料上的滚动特性比钢板上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超微粉碎对米粉凝胶品质的影响,采用气流超微粉碎系统超微粉碎籼米,把超微粉按不同比例添加至2种颗粒度(80目和120目)的籼米粉中,研究混合粉破损淀粉含量和粒度分布变化对米粉糊化性质的影响,对添加不同比例超微粉的混合粉制作的米粉进行煮沸损失、质构和白度的测试,结果表明:添加超微粉可提高破损淀粉含量,减小平均粒径,降低糊化温度,减少煮沸损失,增加米粉咀嚼性和改变米粉白度;添加同等比例的超微粉80目米粉煮沸损失、白度值均高于120目粉,咀嚼性低于120目粉;添加少量超微粉(25%)能改善米粉表面光滑度,添加量大于50%时米粉出现部分膨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气流粉碎对玉米淀粉颗粒形态及理化性质影响,以高直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流化床气流粉碎设备在不同分级频率条件下粉碎处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仪、快速粘度分析仪研究粉碎处理前后高直链玉米淀粉颗粒形态、双折射现象、颗粒尺寸及分布、晶体结构、粉体密度、压缩度、水合性质及脂肪结合能力、淀粉糊粘度等结构及性质变化。结果表明,淀粉粉体经气流粉碎微细化后,粉体颗粒形状及尺寸不均,颗粒表面粗糙,粒径变小,在分级频率3 000 r·min-1时颗粒平均粒径由14.01μm减至5.8μm,偏光十字减少;淀粉相对结晶度由28.63%降至19.19%,破坏淀粉颗粒结晶结构,由多晶态向无定形态转变;微细化后粉体松装密度和振实密度降低,压缩度增大,粉体水溶性、膨胀性、持水及脂肪结合能力增强;淀粉糊衰减度和回生值分别为原淀粉1/4.4和1/1.9,淀粉热糊及冷糊稳定性较好。研究结果为淀粉干法物理改性技术研究和高直链玉米淀粉深加工与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郑州地区野生贼小豆为材料,阐述了野生贼小豆的部分特性,采用国标方法和传统方法对其籽粒形状、千粒重、容重、果荚出果率、粒度变幅、自流角、含水量、酸度等15项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以期为贼小豆自然野生资源的种植、加工和开发利用提供最基本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贼小豆籽粒为椭圆型褐色小粒,千粒重为27.1176~28.1799 g,不完善粒小于2%,酸度为每10 g贼小豆样品中含H+ 8.0~8.6 mmol,容重为807.5~809.5 g/L,相对密度在1.25~1.28之间,水分含量范围为9.43%~9.60%,平均净度为95.09%,自流角平均值为14.3°,静止角为31.9°,果荚平均出果率为66.72%,果荚比率平均为2.00.贼小豆在我国传统食品领域有一定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粒度对糯玉米粉物化性质的影响,对80-100目、100-150目、150-200目及大于200目4个等级糯玉米粉的持水力、色泽、松密度和紧密度、休止角、酶解率以及粘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糯玉米粉粒度从80-100目到150-200目,休止角、酶解率、粘度逐渐增加,持水力保持不变,当粒度大于200目时,上述4个指标迅速下降;随着粒度的减小,松密度和紧密度逐渐减小;粒度越细,糯玉米粉L*’值越高,b*值越小,色泽越差。除色泽外,糯玉米粉物化性质以150-200目最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红茶粉挤压粉碎工艺参数,以及红茶粉方块酥产品的制作工艺参数。[方法]采用福建省福安市出产的坦洋功夫红茶茶叶,将其粉碎添加到方块酥中研制红茶粉方块酥。红茶粉采用双螺杆挤压工艺结合超微粉碎集成技术能获得较细的粒度,试验对红茶粉双螺杆挤压工艺参数和红茶粉超微粉碎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探讨红茶粉的粒度对红茶粉方块酥咖啡碱含量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红茶粉方块酥最佳配方组合:以面粉为基数添加超微红茶粉4%、油脂50%、糖14%、鸡蛋15%。在此条件下研制的红茶粉方块酥感官品质最好,感官评分为90.50分,方块酥咖啡碱含量为0.062%,有效成分(主要是指咖啡碱)含量最高。[结论]该试验与传统工艺采用超微粉碎制备的红茶粉方块酥比较,各项性能指标都有提高,可显著改善方块酥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17.
药用三七球磨法超微粉碎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行星式球磨机对药用三七进行超微粉碎试验,就不同的球料比、转速、球磨时间对三七粉体粒径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粉碎前后粉末的粒度分布及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球料比在m(研磨球)∶m(三七)=10∶1,转速500 r/min,时间90 min时得到的三七粉末粒度均匀,平均粒径11.992μm.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大片破裂细胞碎片,无大颗粒团块,表明单细胞充分破壁.  相似文献   

18.
多雨烟区倚靠式散叶装烟烘烤工艺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江西省多雨生态条件下的散叶烘烤技术,通过对气流下降式密集烤房进行改造,在原插签散叶装烤采用竹片分风板和单根固定方杆的基础上,优化改进制作金属网状分风板和H形可折叠方杆,进行倚靠式散叶堆积装烟,并进行烘烤工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倚靠式散叶堆积装烟时向隔墙方向倾斜约15°散堆烟叶,合理控制装烟密度,干烟下烤量可提高50.99%~62.88%,降低装烟下烤人工成本43.15%~46.84%;除下部叶外,散叶烘烤中部和上部烟叶相比挂竿均价提高0.18~4.92元·kg-1,感官质量提高0.2~3.9分;降低变黄期中温层烟叶变黄程度10%~20%,降低干筋期最高干筋温度2~3 ℃,可实现烟叶有序向隔墙方向倒伏,烟叶能顺利出烤,烤后烟叶皱缩明显,结构、油分、色度等外观质量明显改善,减轻低温区烟叶烤薄现象和上层烟叶枯焦气,有效改善散叶烘烤中存在的主脉及两侧颜色较深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