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对皖西大别山金寨县永福桑黄菌种植合作社种植的桑黄菌开展研究,通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18S rDNA 基因ITS区段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特征分析,依据ITS序列分析结果将菌种鉴定为瓦宁木层孔菌(Sanghuangporus vaninii);对JS-1的基础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显示,PDA培养基最适合其生长;测定了JS-1菌株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温度在5~35 ℃区间内菌丝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pH在4~1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pH为7时最适合菌丝生长。以菌丝生长情况为指标筛选碳源和氮源,碳源为葡萄糖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且长势浓密,认为葡萄糖为其生长最适碳源;以马铃薯浸汁为氮源的培养基虽然生长速度略慢于蛋白胨和玉米粉,但菌落长势最为茂盛,且最早出现黄褐色软木状环纹,认为马铃薯浸汁为其生长最适氮源;在以葡萄糖为碳源,马铃薯浸汁为氮源的基础上,通过L9(34)正交试验得到JS-1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 g·L-1,马铃薯100 g·L-1,pH为8,培养温度30 ℃;测定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5 ℃。  相似文献   

2.
不同栽培原料配方及装瓶容重对金针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开发新型金针菇栽培基质原料,优化基质配方和用量,研究了不同碳源、氮源基质原料配方以及不同装瓶容重对金针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参试的碳源主料培养基中,以玉米芯为碳源主料的培养基效果最优,金针菇的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150.6 g·瓶-1和51.2%,显著高于其他6个配方;以豆秆屑为碳源主料的培养基配方可以获得较理想的产量,菌丝生长速度与长势、子实体生长发育数量与长度等性状均表现良好,具有较高开发价值。6种参试的氮源辅料培养基配方中,以菜籽饼配方产量最高,达到186.0 g·瓶-1,高于麸皮、米糠等常规氮源辅料;啤酒渣配方平均单瓶产量157.5 g,是一种可用于金针菇栽培的良好氮源基质原料,而油茶饼不适于作为金针菇栽培的氮源基质原料。培养基装瓶容重对金针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具有较大的影响,该试验最佳装瓶容重为740 g·瓶-1。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ulinACTgpdCaM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将为害三叶青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A-2在20~35 ℃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 ℃;24 h暗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pH为5.0最利于菌丝生长,而pH为8.0最利于产孢。菌株CA-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在以麦芽糖和山梨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以乙醇为碳源、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慢;产孢量在以山梨醇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大,在以甘露醇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少。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红色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果糖为碳源、以硝酸铵为氮源、碳氮比为40∶1、pH值为5的培养条件有利于海金沙内生真菌JH001菌株菌丝的生长及产红色色素;不同的碳源、氮源、碳氮比及培养基初始pH值对内生真菌JH001菌丝生长率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对2008年至2009年采自江苏省大丰市植棉区的22个棉花黄萎病菌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面的研究.依据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时形成微菌核的数量,将菌株分为3种培养类型,其中菌核型占86.4%,菌丝型占9.1%,中间型占4.5%.采用已报道的落叶型与非落叶型的特异性引物对上述菌株进行致病类型的检测发现,落叶型菌株占81.8%,非落叶型菌株仅占18.2%.苗期致病力测定表明大丰市植棉区的棉花黄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甚至在同一田块所分离的菌株也存在致病力的差异分化.  相似文献   

6.
对泰山硫磺菌硫磺原变种ts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和以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最有利于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配方为200 g马铃薯+2.5%葡萄糖+0.2%蛋白胨+0.2%磷酸二氢钾+0.1%硫酸镁+20 g琼脂+1 000 ml水,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为4~6。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离鉴定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菌,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甘薯基腐病的预防和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对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病原进行分离,通过柯赫氏法则对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方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用菌丝培养法测定分离获得的病原菌菌株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温度、pH、氮源和碳源等环境中的生长状态,确定分离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甘薯基腐病样品中分离纯化获得1株菌株,标记为RF-NH,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为甘薯基腐病致病菌。利用ITS、His3和Cal基因的通用引物对菌株RF-NH DNA进行扩增,获得的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579、480和537 bp;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显示,菌株RF-NH与Diaporthe batatas聚类在一起;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菌株RF-NH鉴定为甘薯间座壳菌(D.batatas)。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RF-NH在15~35℃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2内均可生长,最适pH为4;最适培养基是SPDA培养基,最适碳源是糊精,最适氮源是硝酸钠。菌株RF-NH孢子致死温度为50℃处理10 min,菌丝致死温度为49℃处理15 min或50℃处理10 min。【结论】甘薯间座壳菌是导致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甘薯基腐病的病原,该菌生长温度范围较窄,偏好25℃,适应的pH范围较宽,偏好酸性环境,最适培养基为SPDA培养基。根据甘薯间座壳菌的生长特性,在田间病害防治中可通过改变栽种环境因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实现对甘薯基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番茄灰叶斑病病原菌番茄匍柄霉(Stemphylium lycopersici)的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防治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结果表明,菌株HZ2111菌丝生长的最适条件为温度25℃,光照周期12 h∶12 h(L/D),有较宽的酸碱度范围(p H 4.0~9.0);在以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和以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线性生长率分别为3.17和9.04 mm·d-1;在以半乳糖为碳源和以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较慢,线性生长率分别为0.78和0.36 mm·d-1。药剂对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14种杀菌剂对菌株HZ2111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500 g·L-1氟啶胺SC和50%咯菌腈WP效果最好,EC50分别为0.000 1和0.000 2μg·m L-1;孢子萌发对药剂敏感性的测定结果表明,12.5%四氟醚唑EW、70%乙铝·锰锌WP、75%戊唑·嘧菌酯WDG、30%多·福WP和75%肟菌·戊唑醇WDG对病菌孢子萌发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四氟醚唑抑菌效果最好,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小于0.05μg·m L-1。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新疆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方法】 从北疆主要植棉区采集棉花黄萎病病株,利用大丽轮枝菌特异引物VDS-F/VDS-R、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D1/D2、非落叶型菌系特异性引物ND1/ND2对所有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根据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在单个条田中所占的比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选取18个代表菌株对其在PDA上的培养特性及对棉花的致病力分析。【结果】 从北疆棉田病株上分离到644个大丽轮枝菌菌株,67.5%的菌株为落叶型菌系,27.8%为非落叶型菌系,4.7%菌株不能归类,供试菌株的致病类型存在分化,其中以落叶型菌系为主要致病类型。对田间地块进行分析,单一落叶型菌株发生的地块最多,其次是落叶型和非落叶型菌株混合发生地块,田间以落叶型菌株为优势菌株的地块占70.1%,落叶型菌系为田间地块的主要致病类型。18个代表性菌株形成菌核型、菌丝型和中间型3种菌落类型,菌核型为主要的培养类型,并进一步分化形成3种不同的类型。对棉花感病品种的致病力进行测定,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普遍高于非落叶型菌株引起的病指,非落叶型菌株中也有病指很高的菌株,北疆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结论】 北疆棉田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其致病类型、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均存在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10.
用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落叶和非落叶致病型菌株特异性引物扩增并结合微菌核特征观察,鉴定了浙江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菌株的致病型,测定了温度对病原菌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浙江地区夏季高温对棉花黄萎病抑制现象的原因。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结果表明,来自于浙江的5个代表性分离菌株(VD-h1、VD-h2、VD-h6、VD-h3和VD-h5)均属于落叶型菌株。对不同类型菌株产生微菌核的观察结果证实,落叶型和非落叶型的微菌核间形态及其长宽比存在差异。温度对病原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来自浙江的2个菌株(VD-h1和VD-h6)和来自新疆的2个菌株(VD-101和VD-086)的最适生长温度分别在22~28℃和22~26℃之间;32℃高温显著抑制了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并延迟了分生孢子萌发的时间。不同温度试验的结果间接证实了,棉花黄萎病在浙江夏季高温条件下表现的隐退症状是因为高温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这为病害发生规律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1.
大型海藻养殖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环保的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方法,而水流则是影响大型海藻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流交换率为200 vol·d-1时,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比生长率最高达(4.34±0.11) %·d-1,而水流交换率为100 vol·d-1、中高浓度营养盐条件下石莼(Ulva pertusa)比生长率最大值分别可达(6.31±1.42) %·d-1、(8.00±0.79) %·d-1,营养盐浓度决定了两种大型海藻的生长率,石莼更适宜在高营养盐环境中生长。石莼体内叶绿素a、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在不同应用情境间均存在明显差异,而羊栖菜体内仅可溶性蛋白表现出明显变化。水流交换的增强明显改变了石莼的生长和羊栖菜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陆基中试实验表明,与低水流速度相比,中、高流速条件下羊栖菜的比生长率分别增加80%、14%,石莼则分别增加41.3%、3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的能量与蛋白质需要量,为制定其饲养标准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试验选取健康、体况良好的14月龄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46.50±2.12 kg)和母羊(35.75±2.31 kg)各24只作为供试动物。试验共计40 d,包括5 d过渡期,10 d预试期和25 d正试期;过渡期每天早晚饲喂燕麦干草,中午饲喂少量全混合颗粒料;预试期试验羊单栏自由采食全混合颗粒料,并记录采食量;正试期根据预试期羊只的采食量进行分组并单栏饲养,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各分为4组,按照自由采食(AL组),自由采食量的80%(IR80组),自由采食量的60%(IR60组)和自由采食量的40%(IR40组)4个水平饲喂,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采用全收粪尿法于正试期最后5d连续进行消化代谢试验,在这期间准确记录并收集每只羊每天的饲料、粪和尿,并于最后2d采用呼吸面具间接测热法进行呼吸测热试验,测定其生长性能,能量利用和氮平衡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参数及预测模型。【结果】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的初重在各饲喂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育成羊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食入总能、粪能、消化能、代谢能、能量沉积量、氮采食量、粪氮、消化氮、沉积氮、沉积氮/氮采食量和沉积氮/消化氮显著降低,即AL组>IR80组>IR60组>IR40组(P<0.05)。但饲喂水平对高山美利奴育成母羊的气体排放有显著影响(P<0.05),IR40组的氧气消耗量和二氧化碳产生量显著低于其余3组(P<0.05)。随着饲喂水平的降低,育成公羊的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氮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的维持净能(NEm)需要量分别为227和213 kJ·kg-1BW0.75·d-1,维持代谢能(MEm)需要量分别为283和279 kJ·kg-1BW0.75·d-1,代谢能维持利用效率(Km)分别为0.80和0.76,当ADG为1 g·kg-1BW0.75·d-1时,消化能(DE)需要量分别为760和830 kJ·kg-1BW0.75·d-1,代谢能(ME)需要量分别为570和750 kJ·kg-1BW0.75·d-1,净能(NE)需要量分别为290和370 kJ·kg-1BW0.75·d-1。高山美利奴育成公羊和育成母羊的维持净氮需要量分别为220.8和190.4 mg·kg-1BW0.75·d-1,维持净氮需要量乘以6.25即维持净蛋白(NPm)需要量分别为1.38和1.19 g·kg-1BW0.75·d-1,当ADG为1 g·kg-1BW0.75·d-1时,粗蛋白(CPI)需要量分别为7.75和6.55 g·kg-1BW0.75·d-1,可消化蛋白(DCP)需要量分别为6.02和4.38 g·kg-1BW0.75·d-1。【结论】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与既定的绵羊推荐值存在差异,可能是与品种、生理状况、年龄阶段和环境等因素有关。此外,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可用于估算高山美利奴育成羊的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褐腐病是危害桃果实的最严重病害之一,在采收前后造成大量果实损失,开展桃褐腐病抗性的系统鉴定评价,筛选抗性资源,为褐腐病抗性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遗传资源,是解决栽培品种褐腐病抗性不强的长久之策。【方法】2018—2021年,以国家果树种质南京桃资源圃的种质资源为试材,采收8.0—8.5成熟度的果实,无损接种616份,有损接种505份,观测无损接种的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的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以平均值和0.5标准差建立9级抗性评价体系,比较不同种质类型、果实类型、来源地的褐腐病抗性,并分析抗性指标与其他果实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为(11.22±5.96)%,变异系数为35.48,基于此指标建立的9级抗性评价体系中,抗性1级(<0.80%)的种质资源缺失,2级(0.80—3.78%)中含有10份抗性较强的种质资源,3级(3.78%—6.76%)134份,4级(6.76%—9.73%)157份,5级(9.73%—12.71%)122份,6级(12.71%—15.68%)73份,7级(15.68%—18.66%)60份,8级(18.66%—21.64%)21份,9级(>21.64%)39份。无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为(1.71±0.21)cm·d-1,变异系数为0.18,基于此指标的9级评价体系中,1级(<0.98 cm·d-1)含11份种质资源,2级(0.98—1.19 cm·d-1)28份,3级(1.19—1.40 cm·d-1)72份,4级(1.40—1.61 cm·d-1)109份,5级(1.61—1.83 cm·d-1)103份,6级(1.83—2.04 cm·d-1)82份,7级(2.04—2.25 cm·d-1)45份,8级(2.25—2.46 cm·d-1)29份,9级(>2.46 cm·d-1)26份。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y)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x)的回归为关系为y=6.2073xR2=0.1839),线性程度较低。分组均值比较发现中国桃野生资源相对具有较强的褐腐病抗性,是抗性资源挖掘的重点。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与有损接种病斑扩展速率2个指标均与果实带皮硬度(r=-0.234)和去皮硬度(r=-0.240)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果重(r=0.427)和着色程度(r=0.319)呈极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结论】分别建立了基于无损接种病果率每天增加百分比(%)和有损接种病斑直径扩展速率(cm∙d-1)的褐腐病抗性9级评价体系;筛选出抗侵染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0份,抗扩展能力较强的种质资源11份。  相似文献   

14.
随机选择32周龄、体质量1.6 kg的蛋鸡80羽进行试验,在饮水中分别添加159 mg·L-1(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和79.5 mg·L-1的磺胺间甲氧嘧啶,连续用药5 d,分别作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停药后收集鸡蛋样品。鸡蛋样品采用QuEChERS方法进行前处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鸡蛋样品中磺胺间甲氧嘧啶的残留量进行定量测定。结果发现,高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20、24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2 497.3、220.1、38.9、6.0、1.3、0.5、0.1 μg·kg-1,低剂量组在休药后第1、3、5、10、16天鸡蛋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分别为694.3、45.2、15.5、1.5、0.1 μg·kg-1。磺胺间甲氧嘧啶在鸡蛋中的消除速率为0.4~0.6 μg·kg-1·d-1。高、低剂量组分别在停药后第5天和第3天鸡蛋中磺胺间甲氧嘧啶残留量低于国家限量标准。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如采用标签推荐最高剂量,建议休药期控制在5 d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法(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为技术基础,建立了一种能单管同时快速鉴定沙门氏菌及其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的双重荧光定量重组酶聚合酶扩增(duplex real-time 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T-RPA)方法。该方法以沙门氏菌特异毒力基因fimY和细菌耐药相关1类整合酶基因intI1为靶标序列,设计特异性RPA引物与exo探针,建立双重RT-RPA方法。结果显示,在fimY引物终浓度320 nmol·L-1,intI1 引物终浓度400 nmol·L-1,fimY探针终浓度60 nmol·L-1,intI1探针终浓度100 nmol·L-1,反应温度37 ℃,反应20 min时,双重RT-RPA扩增效率最高,且特异性好。灵敏度试验显示,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为1.29×101 CFU·mL-1,intI1检测灵敏度为1.60×101 CFU·mL-1。实际样品检测试验中,前期从生猪养殖场、屠宰场、超市和农贸市场筛选到61株沙门氏菌(2株携带intI1基因)、555株大肠埃希菌(均携带intI1基因),用建立的双重RT-RPA方法对上述菌株进行检测,可以同时鉴定出沙门氏菌及intI1基因。该方法与传统培养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法相比,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检测时间20 min)等优点,为快速鉴定携带耐药相关整合酶基因intI1的沙门氏菌提供了准确有效的方法,可为耐药有害微生物的快速鉴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测定五氯柳胺混悬液的含量和有关物质,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含量测定方法采用Hypersil BDS C18(150 mm×4.6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磷酸水-甲醇(体积比为38:62),检测波长为300 nm,柱温为25 ℃。有关物质测定方法采用InertSustainSwift C18(150 mm×4.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柱温与含量测定方法相同。结果表明,五氯柳胺混悬液检测质量浓度线性范围为34.01~104.35 μg·mL-1(R2=1.000),平均回收率为100.1%;已知杂质2-氨基-4,6-二氯苯酚盐酸盐和3,5,6-三氯水杨酸线性范围为0.51~20.4 μg·mL-1 (R2分别为0.996、1.000),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10.3%和98.6%。本研究建立的方法方便、简单、准确,可同时测定五氯柳胺混悬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为该产品的质量控制提供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50<10 mg·L-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50>10 mg·L-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8.
河流中污染物负荷量的估算及其演变规律的分析是开展流域非点源污染治理的基础。然而,常见的每月1~2次的低频率人工采样水质监测资料并不能反映河流水体中负荷量的每日连续变化。基于2003—2016年浙江省长乐江出口断面每月1次的水质监测资料,建立和验证了该河流总氮(TN)和总磷(TP)负荷量估算的LOADEST模型。应用该模型和连续的流量资料,核定了研究期间长乐江TN和TP的每日负荷量。结果表明,2003—2016年间长乐江TN年平均负荷量为(2 207.71±862.48)t·a-1,TP年平均负荷量为(71.43±31.56)t·a-1。TN和TP的日均负荷量变异较大,分别为(6.04±11.81)t·d-1和(0.19±0.26)t·d-1,它们在研究期间总体均呈上升趋势。采用小波分析方法,进一步揭示了研究期间长乐江TN和TP负荷量变化的基本规律。结果显示,长乐江TN负荷量以18个月的时间跨度为主发生着多时频的周期性变化;TP负荷量的变化主周期与TN负荷量的变化类似,但变化强度相对较弱。TN和TP负荷量周期性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河流流量的变化,受TN和TP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在西南稻区,钵苗机插和氮肥缓速配施能否发挥杂交籼稻的大穗优势获得高产,以及钵苗机插杂交稻在氮肥缓速配施下的氮素吸收利用特征,为我国杂交水稻育插秧节肥丰产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为钵苗机插和毯苗机插2种机插方式,分别记为M1和M2;副区为4种氮肥管理模式,分别是N1(100%缓释肥一次基施),N2(70%缓释肥+30%尿素一次基施(缓速基施))和N3(70%缓释肥做基肥+30%尿素做穗肥(缓基速追)),其中,施肥处理的总施氮量均为150 kg·hm-2,另设一个不施氮肥的处理作为对照,记为N0;以F优498为试验材料,以毯苗机插和缓释肥一次基施为参照,研究钵苗机插和氮肥缓速配施下的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结果】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杂交籼稻拔节至抽穗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显著加快了0.49—1.33 kg·hm-2·d-1,抽穗至成熟阶段的茎叶氮素转运量、转运率以及氮素转运对穗部的贡献率均显著提高,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的氮素吸收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2.63%和5.20%;干物质、稻谷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8.19—11.39、0.66—5.72和5.41—6.42个百分点;氮肥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分别提高了12.62%、11.94%和8.69%,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提高,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产量分别提高了1 042.4 kg·hm-2和722.3 kg·hm-2(增产幅度分别达到10.30%和7.2%)。在钵苗机插下,与缓释肥一次性基施相比,缓速基施降低了抽穗期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加快了播种至拔节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和积累量,但拔节至抽穗阶段显著降低,造成氮肥回收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明显降低,此外,它还降低了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导致2年的平均产量下降了3.66%;而缓基速追在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2.34%和1.80%,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吸收速率和吸收量分别提高了0.60 kg·hm-2·d-1和18.01 kg·hm-2,氮肥回收利用率提高了2.84个百分点,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12.54%、7.91%和52.55%,其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数也得到了显著提高,最终产量显著提高了4.61%。【结论】 钵苗机插杂交籼稻在氮素利用效率方面比毯苗具有明显优势,而且采用“缓基速追”的施肥方式,能进一步提升钵苗机插杂交籼稻氮素的吸收与转运能力,进而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20.
采用金华猪和六白猪为母本,长白猪和巴克夏猪为父本,进行了4种杂交组合(长金、长六、巴金、巴六)猪的繁殖、生长、屠宰、肉质性能的研究。通过选育筛选和性能测定,长金猪在产活仔数(12.51头),平均日增重(510.38 g·d-1),料重比(3.52),瘦肉率(60.27%),背膘厚(27.32 mm),皮厚(3.11 mm),大理石纹(2.85),平均剪切力(15.64 N),粗蛋白(260 mg·g-1)等指标显著优于其他杂交组合。通过4种杂交组合猪的性能测定,筛选出了长金猪作为最佳选育的商品代,为其在养殖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