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川西蒙山茶树中铅、镉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川西蒙山茶树中铅、镉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及茶叶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铅、镉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秩序为:吸收根>嫩茎>成熟叶片>新梢(一芽二叶);茶树各部位(吸收根、嫩茎、成熟叶片)铅、镉含量与土壤铅、镉含量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复合污染下,镉对吸收根、嫩茎、春茶、夏茶累积铅具有协同作用,铅对吸收根累积镉具有协同作用,对茶树其他部位累积镉具有拮抗作用;铅处理下,春茶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夏茶生物量与铅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镉处理下,春茶生物量与镉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夏茶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当镉浓度达到60mg·kg-1时,夏茶植株中毒致死.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氟铝交互作用下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以水仙茶苗为材料,研究不同铝、氟浓度交互处理对茶苗生长过程中叶面积、茎长、根系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氟铝交互处理下,在铝浓度为40 mg/L、氟浓度为8 mg/L时茶苗叶面积的增长量最大。随着氟、铝浓度比例范围的改变,茶苗根、茎、叶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铝、氟交互处理对茶苗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钼在茶树中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测定了不同浓度钼处理的水培茶苗体内核酸,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钼、磷含量及茶苗的光合强度、根中硝酸还原酶活性,顶梢和根中IAA、GA#-S。(赤霉素1、3、4、7)和ABA(脱落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钼有利于茶苗叶中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但RNA含量有所下降;1.00和2.00ppm钼促进茶苗茶氨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合成;钼处理增加茶苗对钼的吸收,但减少对磷的吸收;同时钼促进茶苗的光合强度和根中硝酸还原酸活性,但浓度效应有所不同;钼也影响IAA、GA#-S和ABA的合成和运输。  相似文献   

4.
选用对镉(Cd)具有较强耐性和累积性的湿地植物红蛋(Echinodorus osiris)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和Cd污染水平下,植株对Cd的吸收累积特性以及土壤中Cd化学形态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根区土壤具有更低的p H值,随着时间的增加,土壤p H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无论在淹水还是非淹水条件下,根区土壤中酸提取态Cd和可氧化态Cd含量均高于非根区土壤,分别提高了1.48%~4.33%和10.25%~16.24%。土壤淹水处理显著提高了红蛋植株生物量、根表铁膜含量、铁膜中Cd含量以及植株体内Cd的含量。总体来说,淹水条件更有利于红蛋植株对土壤中Cd的吸收和累积。  相似文献   

5.
供铝条件下氮对茶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培薮北种茶树,研究了供铝条件下,不同浓度氮(N)对茶树生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培37天后,添加0.4mmol/L铝(+Al)处理的茶苗新根多而长,不加铝(-Al)处理的茶苗新根少而短,加铝处理的新根长、新芽长和新梢萌展值分为对照处理的126.89%、243.63%和231.54%,全株干物重+Al>-Al,干物量随N浓度提高而增加.茶叶的全氮量及细根茶氨酸含量+Al>-Al;不同浓度N处理的全氮量及茶氨酸含量随N浓度提高而增大。研究表明,铝有助于茶树对其他营养元素的吸收,氮浓度为20-40mg/L处理的生长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乔沙  伊晓云  阮建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534-11538
[目的]评价茶园土壤氟的生物有效性。[方法]利用我国典型茶区21个土壤样品进行茶苗盆栽试验,探讨表征茶叶氟吸收的主要形态。[结果]不同土壤上生长的茶苗茶叶氟含量的差异叶较茎、主根和吸收根大。荼苗叶片氟含量和氟积累量随着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浸提态氟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增加。土壤全氟含量对茶苗各部分氟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鲒论]土壤水溶性氟和稀盐可浸提态氟是表征土壤氟生物有效性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培法,以加入锌(10 mg/L)的营养液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0.05、0.1、0.2、0.5 mg/L)钼对锌处理下茴香植株生长、生理生化指标及对锌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锌处理后,随钼浓度增加,茴香植株株高均显著降低,地上部及地下部鲜重和干重均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各处理的根冠比差异均不显著;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则呈增加趋势,丙二醛含量呈先降低再增加趋势,以0.1 mg/L钼浓度最低,显著低于对照,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与丙二醛相反,POD活性有逐渐升高趋势,而SOD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钼处理的全氮含量与对照差异均不显著,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均以0.1 mg/L钼浓度处理最低,均显著低于对照.锌处理后,随钼浓度增加,茴香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锌含量均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且锌主要累积在地下部.地上部锌含量以0.1 mg/L钼浓度最低,显著低于对照;地下部锌含量以0.5 mg/L钼浓度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增加钼浓度对锌处理下茴香植株株高有抑制作用,0.1 mg/L钼浓度处理能显著提高茴香植株的生物量累积;锌处理后,适量的钼处理能显著降低茴香地上部对锌的吸收累积,显著提高茴香地下部对锌的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   

8.
有机酸与根表铁膜对茶树吸收和富集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Fe2+质量浓度、Fe2+诱导时间、pH值、外源有机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对根表铁膜形成及茶树吸收、富集氟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根表铁膜主要集中在离根尖0.2~0.5 cm区域;茶树根表铁膜含量随Fe2+诱导时间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Fe2+质量浓度的增加显著升高,与溶液pH、有机酸浓度呈负相关。当铁膜含量为2.40~13.60 mg.g-1,根表铁膜含量与茶树吸收、富集氟的能力呈正相关。与根表无铁膜的茶树单加氟处理的对照(CK1)相比,加Fe2+诱导形成铁膜后,茶树体内氟的含量增加了42.3%~103.7%;有机酸与Fe2+共同作用时,茶树体内氟含量显著增加了101.7%~243.0%。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萝卜对吡虫啉的吸收、运转与分布,更深入地了解萝卜对于吡虫啉的吸收特性,合理使用吡虫啉防治害虫,采用根部和叶面施药方法,研究了吡虫啉在萝卜各部位的残留量。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萝卜体内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根茎叶。吡虫啉被萝卜根系吸收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在体内运转、累积,最后分布趋于均匀。吡虫啉能够通过萝卜叶表进入,且渗透能力较强,渗透速率也较快,整株浓度含量在处理后的24h达到最高峰,在萝卜植株内浓度含量分布叶茎根。吡虫啉主要富集在萝卜的叶和茎部,而根部富集的吡虫啉较少;萝卜体外吡虫啉持留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0.
潮褐土重金属Cd污染对小白菜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Cd对小白菜各营养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重金属Cd对小白菜在0~5mg·kg-1处理条件下呈增产趋势,在大于5mg·kg-1处理条件下呈减产趋势;随着Cd添加量的增大,小白菜吸收Cd量呈极显著线性增大趋势。同时Cd还极显著影响小白菜各营养品质指标的含量,其中随土壤中添加Cd量的增加小白菜叶绿素、还原糖和Vc的含量呈逐渐下降之势;粗纤维含量随土壤中Cd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之势;粗蛋白在添加Cd浓度小于25mg·kg-1条件下呈逐渐下降趋势;添加Cd浓度大于25mg·kg-1时则呈逐渐增加趋势。明确了在该土壤类型区条件下,以土壤重金属Cd总量和小白菜吸收Cd量作为评价土壤污染对作物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Pb2+、Cd2+、Ni2+复合污染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以及茶树对Pb2+、Cd2+、Ni2+的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茶树表现出失水萎蔫、中下部叶片异常脱落和失绿黄化等受害症状。各元素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规律:Pb表现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Cd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叶片;Ni则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或叶片。Ni2+、Cd2+在茶树体内的移动性均强于Pb2+。复合污染条件下,某一元素在茶树体内的积累量除受元素本身的性质影响外,还受到该元素的环境浓度、共存元素的性质与浓度的影响,并随茶树体部位不同,其影响顺序和作用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不同品种茶树对镉的响应差异,比较了9个当前主栽茶树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特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茶树在对照、Cd处理(土壤Cd含量1 mg·kg-1)条件下,茶树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Cd在茶树各部位的含量、富集转运系数以及茶树根部镉相关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d处理下不同茶树品种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两种处理下,Cd在茶树中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根 > 枝干 > 成熟叶 > 新梢,Cd处理下,这四个部位平均Cd含量分别为32.79、0.293、0.112、0.044 mg·kg-1。Cd处理下,土-根的富集系数和根-枝干、根-成熟叶、根-新梢的转移系数范围依次为7.17~30.12、0.017~0.078、0.002~0.007、0.000 3~0.006 1。CsZIP1、CsZIP2、CsHMA2、CsCAX2在紫鹃中表达量最高,CsHMA1在中茶108、乌牛早、紫鹃、浙农117表达差异不显著。综上,当茶园土壤0.3≤Cd≤1.5 mg·kg-1时,不同品种茶树的新梢Cd含量都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Cd≤1 mg·kg-1),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茶树对氟吸收、富集规律及其解毒机理。【方法】通过水培试验,结合差速离心方法研究平阳特早、乌牛早和凫早2号氟富集的特性及根和叶片中氟的亚细胞分布,比较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3个品种茶树根、茎和叶氟含量均随着培养介质氟浓度的增加而升高,0—10 mg•L-1氟处理下,地上部分氟含量大于根部氟含量(转运系数>1),且茶树吸收的氟中56%贮存在地上部分。除对照组外,大部分氟积累在叶片和根系的细胞壁(76.84%—91.58%)和可溶性部分(53.24%—80.35%),氟的添加均增加了氟在3个品种茶树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中的分配比例,减少了其在细胞器中的富集。加氟处理下,平阳特早和乌牛早叶片亚细胞组分氟含量的变化趋势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凫早2号为可溶性部分>细胞壁>细胞器。低氟(0—5 mg•L-1)氟处理下,茶树根系亚细胞氟含量变化趋势为:细胞器≥细胞壁>可溶性部分;高氟(10—50 mg•L-1)氟处理下,则为细胞壁>可溶性部分≥细胞器。【结论】转运系数、地上部分氟的贮存率和氟在亚细胞组分的分布表明,茶树具有较强的向上运输氟的能力;氟在茶树根和叶中的亚细胞分布与茶树的品种和溶液氟处理的浓度有关,叶片中总氟含量与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及其各亚细胞组分氟含量之间的关系与品种有关,根系表现与品种无关;细胞壁和可溶性部分是茶树高氟处理下氟主要的存储部位,说明细胞壁沉淀和细胞内的区隔化作用可能是茶树能够解除氟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茶苗对重金属Pb Cu Cd和Cr的吸收累积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实验,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在不同培养期内,Pb、Cu、Cd和Cr4种重金属在茶树中的累积规律.结果表明,茶树不同部位对4种重金属的累积量存在很大差异,重金属的分布顺序为根>茎>叶;4种重金属大部分被茶树根系同定,在其体内的迁移性较低,在茶叶中积累的顺序为:Cr>Cu>Cd>Pb.茶叶中重金属累积量和重金属添加量、培养时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种重金属元素中,Cr的累积速率常数最大,Cd最小.茶树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显著相关.本研究可为人们科学认识茶叶中重金属的残留问题、健康风险及其污染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花生生产中乙烯利的最佳喷施时期及最适用量,以湘花200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喷施时期及不同浓度乙烯利对花生植株氮(N)、磷(P)、钾(K)、钙(Ca)、镁(Mg)等养分分布、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浓度乙烯利处理均不利于植株N、P、K、Ca的积累;盛花期喷施高浓度乙烯利对植株中营养元素积累的抑制作用比幼果期喷施更明显;幼果期喷施200 mg/L乙烯利对各生育期植株中N、P、K、Ca、Mg的积累量均有促进作用。因此,建议乙烯利的最佳喷施时期为幼果期,最适浓度为200 mg/L。  相似文献   

16.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茶园茶树及对应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研究茶树各部位及土壤中铜的分布特征,以富集系数(BAF)为指标对茶树吸收累积铜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与树体铜含量分别为(10.65±0.68)mg/kg和13.85 mg/kg;茶园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分别为17.09~89.33 mg/kg和2.72~12.28 mg/kg;树体各部位铜含量和分布率为侧根>叶片>主根>生产枝>骨干枝,其中根系及叶片吸收累积铜占树体的49.87%和22.28%;不同茶园茶树的各部位铜含量、铜分布率及富集系数等均差异明显;不同茶园的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及铜利用率(PBC)均差异明显;茶树体、叶片、主根、侧根铜含量与土壤铜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镁水平对烤烟干物质积累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镁浓度(0,0.5,1,2,4,8,16 mmol/L)下烤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动态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镁浓度下烤烟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描述.镁浓度为4 mmol/L时,烤烟的干物质积累、养分的最大积累量和最大增长速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缺镁或镁浓度过高(>4 mmol/L)都不利于烤烟的生长发育、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缺镁和高镁都会使养分最大吸收速率日期提前,从而抑制烟株对养分的吸收.高镁虽然能增加烟株镁的积累,但过量的镁(>4 mmol/L)不利于烤烟干物质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茶树根系跨膜主动吸收氟的表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茶树根系跨膜主动吸收氟的过程,采用溶液培养法分析了茶树吸收氟的动力学特性,探究了温度、代谢抑制剂和氯离子等因素对茶树根系主动吸收氟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吸收试验可用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模型拟合,获得动力学参数Vmax=13.9μg·h~(-1)·g~(-1)(根干重,DW),Km=0.59 mmol·L~(-1)。与在25℃培养条件下相比,低温处理(4℃)明显抑制了茶树对氟的吸收,抑制率达到49.75%。代谢抑制剂2,4-Dinitrophenol(2,4-DNP)、叠氮钠(NaN_3)和正钒酸钠(Na_3VO_4)均抑制了茶树根系对氟的吸收过程,而且随着代谢抑制剂处理浓度的增加,茶树根系氟含量和累积量也随之不断减少。在2,4-DNP、叠氮钠和正钒酸钠浓度分别为2、0.2mmol·L~(-1)和0.6 mmol·L~(-1)条件下,茶树根系氟含量分别比对照减少了16.1%、39.1%和20.6%。当营养液中氟和氯浓度均为5 mmol·L~(-1)时,氯离子显著抑制了茶树对氟的吸收,抑制率达到73.1%,存在拮抗作用。从表观上分析,茶树根系对氟的吸收是一个与跨质膜电化学势梯度、代谢能量和载体蛋白有关的主动运输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林茶间作模式下间作物对茶树新梢营养元素的影响,为茶叶品质的改善和提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单作茶园的一芽二叶茶叶新梢蒸青样为对照,不同间作茶园的一芽二叶茶叶新梢蒸青样为材料,对其营养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3种林茶间作模式中的茶叶新梢N、P、K、Ca、Mg、S、Cu、Zn、Fe、Mn、Mo等元素含量与单作茶园相比均有一定的变化,但变化趋势和大小不一致.在3种林茶间作模式中茶叶新梢均增加的元素是K、Ca、Mg、Fe,减少的元素是P、Mn.[结论]3种间作模式增强了茶树新梢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了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