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研究表明,在低温下供试碳源中,可溶性淀粉是平菇菌丝生长的最好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葡萄糖。不同碳源对平菇胞外多酚氧化酶,愈创木酚氧化酶和漆酶酶活及3种酶总酶活的影响不同。前6周在麦芽糖基质中3种酶总酶活最高。8周时在可溶性淀粉基质中最高。其中1号菌株在甘露醇基质中漆酶酶活最高,2号菌株在麦芽糖基质中漆酶酶活最高。这3种酶与基质中木质素降解密切相关,故在低温下以淀粉为主,搭配麦芽糖等其它碳源,不仅利于平菇菌丝生长,更利于其3种酶活的稳定上升和木质素的快速降解,为子实体的发育积累更多营养。  相似文献   

2.
低温下五种碳源对平菇菌丝生长和三种胞外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表明,在低温下供试碳源中,可溶性淀粉是平菇菌丝生长的最好碳源,其次是麦芽糖和葡萄糖。不同碳源对平菇胞我多酚氧化栈,愈创森酚氧化酶和漆酶酶活及3种酶总酶活的影响不同,前6周在麦芽糖基质中3种酶总酶活最高。8周时在可溶性淀粉基质中最高。其中1力株在蹲点醇基质中漆酶酶活最高,2号攻株在麦芽糖基质中漆酶酶活最高。这3种酶与基质中木质素降解密切相关,故在低温一以淀粉为主,麦糖等其它碳源,不仅利于平菇菌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低温下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和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最大的简单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复杂碳源玉米芯、麦秆、棉籽壳的作用相近,且都优于简单碳源;供试菌株在供试碳源下胞外多酚氧化酶活性都低;2菌株菌丝长势和2种胞外酶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菌株1号高于菌株2号。为筛选金针菇适宜的栽培料和适于低温下栽培的优良菌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七种碳源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和两种胞外酶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代温下对金针菇菌丝生长和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最大的简单碳源是可溶性淀粉;复杂碳源玉米芯,麦秆,棉籽壳的作用相近,且都优于简单碳源;供试菌株在供试碳源下胞外氧化酶活性都低;2菌株菌丝长势和2种胞外酶活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菌株1号主于菌株2号。  相似文献   

5.
选用菌株为白腐真菌5.132 Fomes Lignosus(Berk)Coke,为进一步提高白腐真菌漆酶活性和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采用60Co-γ射线对白腐真菌孢子悬浮液辐射处理,分析原菌株和辐射菌株,以及不同碳源和氮源浓度对漆酶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糊精产酶量最高,漆酶活力达到6.28 U·mL-1,诱变株比对照株漆酶活力提高5.44%.不同氮源条件下,牛肉蛋白胨产酶量最高,漆酶活力达到4.65 U·mL-1,诱变株比对照株漆酶活力提高7.02%;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可溶性淀粉菌丝干重最高,达到0.68 g· L-1,诱变株比对照株提高了21.86%.不同氮源条件下,牛肉蛋白胨菌丝干重最高,达到2.98 g·L-1,诱变株菌丝干重比对照组提高21.06%;同一碳源不同浓度的比较试验中,低浓度碳源提高酶产量,高浓度碳源提高菌丝生长量,同一氮源不同浓度的比较试验中.其结果与碳源试验结果一致;在不同碳源和不同氮源条件下,60Co-γ射线辐射白腐真菌后,漆酶活力极显著提高(P<0.01),而菌丝干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6.
以常见的7株食用真菌菌株为材料,分别为平菇韩黑(Pleurotus ostreatus hanhei)和平菇8号(P.ostreatus 8)、秀珍菇(P.cornucopiae)、姬菇206(Hypsizygus marmoreus 206)、白灵菇(Pleurotus nebrodensis)、金针菇天福(Flammulina velutipestianfu)和金针菇8802(F.velutipes 8802),筛选出在纤维素平板上生长较快的4株菌(姬菇206、平菇韩黑、平菇8号和秀珍菇),并进一步测定其产生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木质素酶的活力以及降解稻草中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能力。结果显示:姬菇206中与木质素降解有关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s)、锰依赖过氧化物酶(MnPs)和漆酶(Lacs)的活力最大,分别达到58.52、186.66和8.82 U·g-1;滤纸酶活力也是姬菇206最高,为3.86 U·mL-1;平菇韩黑的半纤维素酶活力最高,达到41.20 U·mL-1。稻草降解试验表明,平菇韩黑的半纤维素降解率最高,为51.03%,其次为姬菇206,降解率为50.49%。姬菇206对木质素的分解率最高,达到51.47%。平菇韩黑对稻草的的总降解率最高,达到47.52%。结论:平菇韩黑和姬菇206具有较强的稻草降解能力,可作为降解稻草的工程菌株。  相似文献   

7.
杏鲍菇栽培周期木质素酶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跟踪观察杏鲍菇栽培周期的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木质素酶等各项生理指标,初步了解其木质素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杏鲍菇具有分泌漆酶以及锰过氧化物酶的能力,但是不能分泌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初始培养料中还原性糖含量较高,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峰值与子实体发育相对应;可溶性蛋白整体呈上升趋势;木质素酶在菌丝营养生长阶段活力较高,生殖生长阶段活力较低,菌丝对基质的降解具有一定的次序。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山西同朔地区沙棘木上采集到野生嗜蓝孢孔菌属一新菌(Fomitiporia yanbeiensis),并筛选出适宜不同碳源的母种菌株株系及适宜不同主料产区的原种菌株株系,为母种和原种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形态学特征、分子系统发育、组织分离培养等研究方法对该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并以葡萄糖、玉米粉、可溶性淀粉为碳源培养母种菌株,以小麦、玉米、小米为主料培养原种菌株。[结果]Fomitiporia yanbeiensis在3种碳源的母种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以玉米粉为碳源时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2.22mm·d-1,其次是葡萄糖,为2.12mm·d-1,第三是可溶性淀粉,为2.05mm·d-1。其中1号菌株在玉米粉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27mm·d-1)且菌丝长势最强(+++);在葡萄糖培养基中,5号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17mm·d-1)且菌丝长势最强(+++);而在可溶性淀粉培养基中,6号菌丝生长速度最快(2.12mm·d-1)且菌丝长势最强(+++)。在小麦、玉米和小米三种原种培养基中,接种后30d和45d时,满袋率及平均满袋率最高为玉米培养基,其次是小麦培养基,第三是小米培养基。在玉米培养基中,1号菌株的满袋率最高,而小麦和小米培养基中,6号的满袋率最高。[结论]Fomitiporia yanbeiensis可确定为嗜蓝孢孔菌属的一个新种。筛选出适宜玉米粉培养的母种菌株为1号,适宜可溶性淀粉培养的为6号菌株,适宜葡萄糖培养的为5号菌株。适宜玉米培养的原种菌株为1号,适宜小麦和小米培养的均为6号菌株。  相似文献   

9.
不同碳氮源对平菇菌株新831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5种碳源和5种氮源对平菇菌株新831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的生长速度和生长势有显著影响,表明该菌株同化不同碳氮源的能力有较大差异.新831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是葡萄糖、淀粉和CMCNa,蔗糖次之,麦芽糖最差;最适氮源是酵母粉和蛋白胨,(NH4)2SO4次之,NaNO3较差,尿素最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碳源及氮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效应。【方法】以钉子菇菌株J-4为供试材料,以菌丝生长速率及气生菌丝的长势为指标,考察10种碳源及20种氮源物质对钉子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钉子菇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在10种碳源中,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碳源有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和蔗糖,其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4.28,2.76和2.04。在20种氮源中,对菌丝生长效果较好的氮源有牛肉膏、酵母膏和牛肉蛋白胨,其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6.432,5.440和5.436;钉子菇对复合氮源利用效果较好,对无机氮和氨基酸类氮源利用效果较差。【结论】钉子菇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牛肉膏。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天达V901草菇菌丝在不同营养条件和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碳源有葡萄糖、纤维素、可溶性淀粉、麦芽糖和蔗糖,但对草菇菌丝生长最有利的碳源是可溶性淀粉;适宜草菇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是蛋白胨;最佳碳氮比是10∶1;最佳可溶性淀粉浓度是5.0%;钾对草菇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草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值为7.5。  相似文献   

12.
[目的]优化2种野外采集白腐真菌菌丝产漆酶液体培养基。[方法]对2种采集的白腐真菌轮纹韧革菌(Stereum ostrea)和朱红密孔菌(Pycnoporus cinnabarinus)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白腐真菌菌丝,应用ABTS法测定其产漆酶活性,研究碳源、氮源、金属阳离子、p H、温度、转速对白腐真菌产漆酶的影响。[结果]轮纹韧革菌最佳培养基是葡萄糖20.00 g、硝酸钾5.00 g、NaH_2PO_45.00 g、Cu SO41.00 g、初始p H 6、温度25℃、转速170 r/min,在第11天其产漆酶活性达到最大,为1.557 U/m L,是PDA液体培养基产漆酶活性的2.7倍。朱红密孔菌最佳培养基是麦芽糖25.00 g、酵母膏5.00 g、NaH_2PO_41.00 g、KCl 2.00 g、初始p H 7、温度30℃、转速200 r/min,在第9天其产漆酶活性达到最大,为1.478 U/m L,是PDA液体培养基产漆酶活性的2.3倍。[结论]筛选出2种野外白腐真菌产漆酶最佳培养基,为漆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木质素是自然界中含量丰富、结构复杂,是农作物秸秆以及城市生活垃圾中一种常见的难降解物质,一些细菌具有降解木质素的功能。以朽木和枯叶作为样品,采用苯胺蓝平板法筛选出1株能够降解木质素且产酶能力较高的菌株C\|9,已期获得高效降解木质素的细菌,对细菌降解木质素体系提供参考。经微生物形态学和16SrDNA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经产酶条件优化,确定菌株C\|9的产酶最优条件为:温度30~35℃,转速150 r/min,培养液的初始pH 7~8之间,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蛋白胨,诱导剂MnSO4浓度0.8 mmol/L;在最优条件下,菌株C\|9的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74.62 U/mL,锰过氧化物酶活性58.61 U/mL,漆酶活性为68.92 U/mL。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室内小麦秸秆固态发酵试验,研究了不同的碳、氮源对复合侧耳属白腐真菌Tf1(P.pulmonarius)和JG1(P.cornucopiae)降解麦秸中木质素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酒石酸铵为氮源能显著提高复合木质素降解菌对木质素的降解能力,发酵9d后小麦秸秆的失重率为14.87%,木质素含量为8.68%,木质素降解率为22.95%(p0.05)。  相似文献   

15.
培养条件对白腐菌分泌漆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株白腐菌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漆酶活力的平板检验和培养白腐菌的碳源、氮源和初始pH值的初步筛选,找到产漆酶的菌株,并摸索出漆酶产量较高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裂褶菌没有产生漆酶;(2)碳源对白腐菌产漆酶活力的影响,由高到低为葡萄糖、麸皮、淀粉、玉米粉、果糖和甘露糖;(3)氮源对白腐菌产漆酶活力的影响,由高到低是蛋白胨、黄豆粉、酵母膏、氯化铵、硫酸铵和硝酸钾;(4)初始pH值对白腐菌产漆酶活力的影响,由高到低是5.0、5.5、4.6、4.2、3.8、6.0和7.0.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提高多粘菌素E产量的方法,在发酵培养基中分别添加葡萄糖、蔗糖、麦芽糖、乳糖和可溶性淀粉,应用平板菌落计数和HPLC法研究了其对多粘类芽孢杆菌生长和多粘菌素E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碳源对多粘类芽孢杆菌的生长和多粘菌素E产量的影响不同,可溶性淀粉是菌体生长的最适碳源,且多粘菌素E产量依次为可溶性淀粉>乳糖>蔗糖>麦芽糖>葡萄糖。可溶性淀粉有助于延长多粘菌素E的产素期和提高其合成速率,与葡萄糖作碳源相比,多粘菌素E的产量和合成速率分别提高了111%和60%。因此,可溶性淀粉是多粘菌素E合成的最适碳源。  相似文献   

17.
以蛹虫草斜面固体菌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种碳源(葡萄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和4种氮源(蛋白胨、牛肉膏、酵母浸膏和柠檬酸氢二铵)对蛹虫草菌丝产量的影响,以确定培养基的最佳碳源和氮源种类;同时分别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对蛹虫草菌丝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宜碳源为可溶性淀粉,适宜浓度为20 g/L;最佳氮源为酵母膏,适宜浓度为5 g/L。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发酵罐研究了32℃、37℃和42℃培养温度对枯草芽孢杆菌菌体生长及芽孢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7℃能够获得最大菌量,42℃开始形成芽孢的时间最早;37℃和42℃条件下生长的延滞期比32℃明显缩短。利用摇瓶培养研究了糖类、醇类和盐类碳源对菌体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类碳源中葡萄糖、环状糊精、马铃薯淀粉、甘油、甘露醇明显缩短了培养的延滞期;不同碳源对发酵液菌量影响差异很大,柠檬酸钠、醋酸钠和环状糊精的最高菌量分别比基础培养基提高了1.32、1.09、1.02倍,马铃薯淀粉、葡萄糖和甘露醇处理分别提高了98.1%、78.6%和74.0%,可溶性淀粉处理菌量提高了21.4%,甘油处理提高了7.7%。在各类碳源中只有盐类碳源即柠檬酸钠和醋酸钠能正常形成芽孢。  相似文献   

19.
在猴头(HericiumerinaceusBull:Frpers)菌丝体发菌后,作者采用最适浓度和剂量的GA和2.4—D喷施于猴头菌丝体上,经对猴头生长发育情况观察和纤维素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表明;GA和2.4-D处理与对照组相比,菌丝体生长速度加快,猴头生长周期缩短,生物效率提高,纤维素酶和多酚氧体酶的活性比对照组均有明显提高。证明了激素能通过提高菌丝体酶的活性而促进碳供应和糖的吸收利用。同时证明了,菌丝体在生长过程中,碳源是以先利用培养料中的纤维素为主。后利用木质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