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 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株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组培苗的促生效应.[方法]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分别设单菌株(11-31,07-98和08-200)及其4个不同菌株组合共7个接菌处理接种新台糖22号(ROC22)组培苗,设1个不接菌处理为对照,接种86 d后比较不同处理对甘蔗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结果]7个接菌处理对甘蔗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含量和根系活力等生理生化性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处理Ⅶ的促生效应最为显著,该处理的植株株高和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5.23%和60.79%;植株总氮含量最高的是处理Ⅳ,比对照增长45.79%;含磷量增长最显著的是处理Ⅶ,比对照增长76.29%.[结论]联合固氮菌单株或组合接种对甘蔗生长、氮磷元素的累积和生理生化性状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处理对甘蔗的促生效应有显著差异;多菌株混合接种的促生效应不一定会比单菌株接种高,具体效果因固氮菌种类和组合而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培养,结合形态及生长性状等特征分析,分别从广东湛江、珠海及海南东寨港等样地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海莲B.sexangula、秋茄Kandelia candel、红海榄Rhizophora stylosa、无瓣海桑Sonneratiaapetala和海桑S.caseolaris这6种红树植物根际中分离出固氮菌和解鳞菌共59株.秋茄盆栽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上述样地分离出的部分解磷菌和固氮菌对秋茄苗的高生长和生物量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1株解磷菌He4#单菌株接种的秋茄苗高、根干质量和总生物量比对照分别增长58.4%、132.1%和133.2%,该菌株比国外引进的1株解磷菌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ciformis的促生效果更好,前者接种的秋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比后者高72.7%和90.2%.7株固氮菌的单接种对秋茄苗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菌株Ngqq-R14的促生效果最佳,苗高、地径、茎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38.36%、16.19%、75.46%、49.97%和59.31%.将7株固氮菌和7株解磷菌交互配对成7个菌株组合并接种到秋茄苗的根部,接种6个月后各菌株组合处理组的苗高、茎干质量、根干质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比对照增长21.1%~69.4%,70.7%~271.5%,27.1%~111.3%和66.9%~123.8%,表明固氮菌与解磷菌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促进秋茄生长的最佳接菌组合是Nlqq-Wy4+P12.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固氮菌株DX120E在甘蔗幼苗中的侵染定殖及其对不同甘蔗品种生长生理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该固氮菌与甘蔗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3个甘蔗品种ROC22、B8和GT21为试验材料,将DX120E用gfp基因标记后,以浸根法接种甘蔗,观察其在甘蔗中的侵染定殖情况,分别在接菌后60、90和120 d,调查甘蔗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及鲜重,并测定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指标.[结果]获得了稳定表达的DX120E-gfp接合子菌株;接种后第7 d ,在3个甘蔗品种的根部和叶片中均检测出nifH基因表达,片段大小约为360 bp.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第7 d,固氮菌定殖在甘蔗的根毛区、新生侧根处、根断裂伤口处及叶片横切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固氮菌DX120E对3个甘蔗品种有明显促生作用,与不接菌对照相比,接菌后120 d,ROC22、B8和GT21的株高分别增加23%、20%和14%,地上部分鲜重分别增加25%、31%和11%,地下部分鲜重分别增加40%、34%和30%.且3个甘蔗品种叶片的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上高于对照.[结论]采用菌液浸根法接种甘蔗,固氮菌DX120E能在甘蔗根部定殖并向地上部分转移定殖.采用该方法处理甘蔗,对甘蔗有明显的促生效应,但不同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非豆科植物根际联合固氮作用广泛存在于水稻、玉米等根际,在农作物节肥增产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施氏假单胞菌A1501是一株分离自水稻根际的模式联合固氮菌,接种该菌对水稻和玉米均具有良好的促生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根际固氮与促生效果的关系,利用突变型泌铵固氮菌株(1568/pVA3)和转基因氮高效利用玉米品系共同构建高效固氮体系,并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促生及生物固氮量评价。播种60 d后对玉米生长量和微生物固氮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固氮施氏假单胞菌接种后氮高效利用和对照玉米品系的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不接种对照,但是固氮菌接种对氮高效利用玉米和对照玉米的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氮高效利用玉米接种1568/pVA3菌株后,植株生物量较施肥处理提高25.5%,全氮含量较不接种对照增加39%,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生物固氮量为0.8 g·株-1;接种野生型后植株生物量较施肥处理提高24.8%,生物固氮量为0.64 g·株-1。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将固氮菌尤其是泌铵工程菌与氮高效利用玉米建立联合固氮体系可以显著提高根际固氮量和植株生物量,据估算每公顷可节省化肥约23%,而对照体系为7.5%。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菌根菌与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造林成活率,以提高树林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与维持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方法】把马勃菌根真菌与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组合接种到桉树组培幼苗上,育苗3个月后,检查苗木菌根感染率,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方法抽样测定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结果】供试的11个益生菌组合接种育苗3个月后,桉树幼苗的菌根感染率在70%~90%;在接种3个月之后,苗木高比对照增加22.95%~64.40%,地径比空白对照增加23.53%~61.18%,生物量(干重)比对照增加7.72%~98.15%;各组处理的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与空白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Z-3、Z-5、Z-8、Z-4、Z-2、Z-11等6个菌株组合在促进桉树生长方面效果尤为明显,可作为对桉树生长效应有良好影响的优良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对甘蔗苗具有显著促生功能的菌株,为实现甘蔗生产节肥减耗、促进蔗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从日本引进的6个深色有隔内生真菌(DSE)菌株分别接种甘蔗组培苗和盆栽苗,评价其对甘蔗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供试菌株能不同程度地提高甘蔗组培苗的株高和盆栽苗的干重,其中菌株LtVB3(Melin-iomyces variabilis)的促生作用较为突出,接种该菌株后甘蔗组培苗株高和干重分别较对照提高了68.69%和56.66%,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甘蔗盆栽苗干重较对照提高40.00%,促生效果较为稳定.[结论]DSE中存在对甘蔗具有较好促生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LtVB3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潜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筛选具有拮抗病原真菌功能的固氮菌,研究菌株的固氮酶活性、nifH、生理生化特征、菌株抗逆性与接种效果等,并对该菌株进行鉴定,为微生物肥料生产筛选菌种资源。【方法】采用无氮培养基富集、筛选固氮菌,用对峙法筛选拮抗菌;乙炔还原法测定固氮酶活性,PCR扩增16S rDNA和nifH;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种;采用温室盆栽小白菜试验接种效果。【结果】筛选到1株固氮菌GD812,该菌株固氮酶活性达到30.661 nmol C2H4/h•mg蛋白,同时具有拮抗麦类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和棉花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功能,抑菌率分别达到59.5%和49.3%;根据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GD812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该菌株的nifH基因长度300 bp,与Paenibacillus sp. Bs57 nifH基因序列相似性98%;GD812可以利用35种供试碳源中的20种,耐酸碱pH4—11,在4—50℃均可生长,盆栽试验接种比对照小白菜鲜重增加52%。【结论】固氮菌GD812被鉴定为类芽孢杆菌,该菌株利用碳源广泛,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和拮抗病原真菌能力,盆栽试验显示较好的接种效果,可望进一步研发成为优良的固氮微生物肥料生产菌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接种益生菌对巨尾桉人工林采伐剩余物生物量及养分归还影响,为林木合理施肥和防止地力衰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固氮菌N1、解钾菌40 K、解磷菌P13种菌株分别接种巨尾桉广林9组培苗。造林后,测定3.5年生林木的生长量和叶、枝、根、皮等采伐剩余物的数量以及N、P、K等养分含量。【结果】供试的3种益生菌接种巨尾桉广林9号对林木生长、采伐剩余物数量和养分归还量均有促进作用。其中接种40 K菌株的效果最好,林分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比对照增长14.7%、23.9%和70.9%;采伐剩余物达到86 670 kg/hm2,比对照增加了85.1%;采伐剩余物总养分归还量达866.33 kg/hm2,比对照增加75.02%。【结论】接种40 K菌株对巨尾桉广林9号林木生长、采伐剩余物数量和养分归还量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明含ACC脱氨酶(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 deaminase)的不同植物根际促生菌对切花月季白荔枝的促生效果。【方法】以白荔枝为试验材料,在其盆栽过程中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通过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叶绿素a/b值、叶片保护酶活性及MDA含量、花朵乙烯释放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探讨不同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施入含ACC脱氨酶的不同PGPR菌株对白荔枝生长及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其中菌株F23和F195处理较对照株高增加25.9%和26.0%,且F23处理后茎粗比对照处理增加17.1%,菌株F23和F195处理叶绿素a/b也高于对照。菌株F23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至42.6%、 16.3%和48.8%;且菌株F23对POD以及CAT活性的提高有显著促进作用,分别达到对照的1.78和2.07倍,花朵乙烯释放量比对照减少37.8%。净光合速率经菌株F195和F23处理后显著高于对照,分别达对照的1.40倍和1.16倍。【结论】综合比较认为,菌株F23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解磷细菌(PSB)和丛枝菌根真菌(AMF)在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探讨PSB和AMF对苜蓿生长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明确PSB与AMF的相互作用对紫花苜蓿生长的机制,以期为紫花苜蓿人工栽培及其高效复合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用4株菌,分别为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巨大芽孢杆菌(Bm)和枯草芽孢杆菌(Bs),以及能与苜蓿根系共生的摩西管柄囊霉(Fm)和幼套球囊霉(Ge),并将这两类菌双接种,分别为BmBs、BmFm、BmGe、BsFm、BsGe、FmGe,以加灭活菌为对照(CK),共计11个处理。测定接菌处理后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苜蓿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土壤pH、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评价单接种菌和双接种菌对苜蓿的应用效果。【结果】紫花苜蓿的地上生物量、株高、茎粗、粗蛋白含量、植株磷含量、主根长、地下生物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为接菌处理显著高于CK(P<0.05),土壤pH、全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显著低于CK(P<0.05)。与CK相比,苜蓿地下生物量、株高和茎粗在单施解磷细菌Bm和Bs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8.57%—24.49%、8.59%—21.33%和3.86%—9.54%,在单施丛枝菌根真菌Fm和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9.15%—27.35%、2.51%—18.60%和4.59—8.58%,双接种BmBs、BmFm、BmGe、BsFm、BsGe、FmGe处理下分别增加了7.66%—41.62%、7.44%—34.56%和5.58%—26.61%。单施Fm和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均显著大于单施Bm和Bs处理(P<0.05),但Fm和Ge处理之间、Bm和Bs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双接菌处理中,FmGe处理苜蓿的主根长最长,且显著大于其他施菌处理(P<0.05),其中BmBs处理对紫花苜蓿主根长的效应最弱。相关性分析表明,除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与茎粗呈负相关不显著(P>0.05),地下生物量与苜蓿磷呈正相关不显著(P>0.05),与土壤全磷呈负相关不显著(P>0.05)外,其他各指标之间均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对苜蓿生产性能影响较大的接菌处理前3位排序为BmFm、BmGe和FmGe处理。【结论】PSB和AMF同时接种,对苜蓿植株生长发育和磷营养促生效果优于单一接种PSB或AMF,其促进作用的大小与PSB和AMF的种类有关。从紫花苜蓿生长状况、植株的磷营养及地下生物量指标综合考虑,解磷细菌巨大芽孢杆菌(Bm)与丛枝菌根真菌摩西管柄囊霉(Fm)同时接种(即BmFm处理),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发育和磷营养的改善效果最好,其次是BmGe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2种微生物肥料在秸秆还田中的应用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品种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常规施肥(CK)、施用固氮蓝藻复合菌剂(LZ)、施用促生细菌SM13(SM)及混施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SL)共4个处理。测定水稻主要生育期的叶面积及干物质质量,在水稻成熟后考察水稻穗部性状和产量,在稻米理化性质稳定后测定稻米加工、外观、营养和食味品质,对比分析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LZ处理的水稻灌浆期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26.40%(P<0.05,下同);SL处理显著降低了一次枝梗结实率,LZ处理显著降低了二次枝梗的千粒重;SM、SL和LZ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10.00%、9.80%和8.78%。单施固氮蓝藻复合菌剂或促生细菌SM13及二者混施对稻米加工、外观和营养品质无显著影响(P>0.05),但SM和SL处理显著改善了稻米食味品质,其口感值和食味值较CK分别提高7.23%、4.87%和7.22%、5.7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及其构成与水稻穗部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产量与穗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二次枝梗枝梗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固氮蓝藻复合菌剂和促生细菌SM13具备提高水稻产量的潜力,且促生细菌SM13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稻米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筛选杨梅园植物根系和根际土壤优势放线菌,探究放线菌种群数量与分布的季节性特征,分析其在生物防治与促进植物生长上的应用潜力。【方法】采集不同季节杨梅园内植物根系及根际土壤样品,采用稀释平板法进行优势放线菌的分离纯化。采用选择培养基分析优势放线菌固氮、溶磷、解钾等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特性,CAS平板检测铁载体产生能力,Salkowski显色法检测吲哚乙酸(IAA)产生能力,比色法检测ACC脱氨酶活性。对具备优良促生特性的菌株进行试管促生效应鉴定,并采用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牛津杯法分析其抗菌活性。最后,对特性良好的菌株通过形态观测、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从不同海拔的两个杨梅园中共分离到优势放线菌127株,其中植物根系32株、根际土壤95株。与春、夏季相比,秋、冬季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较多种类较丰富,抑菌和促生能力较强。且高海拔地区分离的优势放线菌数量在春、夏两季显著多于低海拔地区,而秋、冬季低海拔地区分离到的放线菌数量超过高海拔地区,并且远超该地区春、夏两季分离到放线菌的总数。最终得到46株不同种类放线菌,经过PGPR特性分析,35株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养分吸收的影响,为该套种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甘蔗单作(对照)和甘蔗套种马铃薯2种栽培模式,每种种植模式分为根际区和非根际区进行土壤采集,即甘蔗单作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及甘蔗套种区的根际土、非根际土。利用传统测定方法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2种栽培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甘蔗养分吸收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结果】与甘蔗单作相比,套种区甘蔗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93%、12.32%、6.40%和8.92%(P< 0.05,下同);非根际土的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0.50%、56.01%、48.31%和51.52%;套种区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套种区土壤的真菌Shannon、ACE和Chao1指数显著高于单作区,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单作区;土壤细菌Shannon、Simpson、ACE和Chao1指数则与单作区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套种提高了土壤细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及真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其他未知真菌类群的比例,降低了细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杆菌属门(Patescibacteria)及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的比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量对土壤细菌及真菌群落的影响较大,其中土壤细菌群落中的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绿弯菌门和芽单胞菌门分别与土壤容重和土壤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真菌群落中的子囊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担子菌门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套种显著降低了苗期甘蔗对磷和钾的吸收量,对生长后期甘蔗的养分吸收无显著影响。【结论】甘蔗套种马铃薯机械化栽培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和含糖量,增加经济效益,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是较合理的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5.
农田环境中固氮菌的促生潜能与分布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了解小麦、水稻、玉米、蔬菜等作物根际固氮菌的优势种群、固氮菌菌株的固氮、抗病、促生潜能以及菌株在系统发育地位和来源作物种类上的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无氮培养基培养固氮菌,乙炔还原法测定菌株固氮酶活性,平板对峙法测定菌株拮抗病原真菌性能,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唯一氮源法定性测定菌株产ACC脱氨酶特性,比色法定量测定ACC脱氨酶活性,通过16S rDNA序列测定和相似性分析研究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94株供试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在0.99-180.59 nmol C2H4/h•mg蛋白,其中大于10 nmol C2H4/h•mg蛋白的菌株有42株,占全部供试菌株的44.7%;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是主要类群,分别占供试菌株总数的33.0%和26.6%,且不具有寄主专一性。供试菌株中有6株分别对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玉米赤霉菌(Gibberella zeae)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3种植物病原真菌表现出拮抗作用,占菌株总数的6.4%,抑菌率为23.9%-65.9%。有20株固氮菌能够产生ACC脱氨酶,占全部供试菌株的21.3%,活性在0.33-21.98 µmol α-丁酮酸/h•mg蛋白,主要分布在芽孢杆菌属、类芽孢杆菌属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结论】小麦、水稻、玉米、白菜、芹菜等作物根际以及农田环境中固氮菌的优势种群为类芽孢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多数固氮菌菌株具有较高的固氮潜能,部分菌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和促生潜能,少数菌株具有抗病潜能;固氮、抗病、促生潜力菌株主要分布在类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和根瘤菌属,随作物分布广泛,无专一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对钾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材,进行第1年新植蔗、第2年宿根蔗不同施肥处理田间试验,各生育阶段分别测定各处理甘蔗对钾的吸收强度、对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土壤中钾养分的盈余量,并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监测施钾和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结果】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各生育阶段对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生长量的增加,钾养分在甘蔗植株体内的稀释效应明显,植株含钾量以苗期较高,成熟期较低;增施钾肥后甘蔗吸钾量明显增加,新植蔗、宿根蔗对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4.3%~40.6%、29.4%~31.7%;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宿根蔗中施钾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则有所增加;施钾处理较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明显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和宿根蔗土壤中钾养分平衡均表现为P2K2、N2P2K3处理有所盈余,N2P2K2、N2P2K1、N2P2处理有所亏损,但以N2P2处理亏损最大。【结论】不同施肥条件对甘蔗吸收利用钾素以及土壤中钾素的移动和平衡均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磷、钾合理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对钾的吸收利用规律。【方法】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试材,进行第1年新植蔗、第2年宿根蔗不同施肥处理田间试验,各生育阶段分别测定各处理甘蔗对钾的吸收强度、对钾肥的利用率以及土壤中钾养分的盈余量,并用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监测施钾和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结果】不同施肥条件下,甘蔗各生育阶段对钾的吸收强度存在较大差异;随着生长量的增加,钾养分在甘蔗植株体内的稀释效应明显,植株含钾量以苗期较高,成熟期较低;增施钾肥后甘蔗吸钾量明显增加,新植蔗、宿根蔗对钾肥的利用率分别为34.3%~40.6%、29.4%~31.7%;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均有所降低,而宿根蔗中施钾处理的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则有所增加;施钾处理较不施钾处理耕作层土壤钾离子淋溶量明显增加;不同施肥条件下,新植蔗和宿根蔗土壤中钾养分平衡均表现为P2K2、N2P2K3处理有所盈余,N2P2K2、N2P2K1、N2P2处理有所亏损,但以N2P2处理亏损最大。【结论】不同施肥条件对甘蔗吸收利用钾素以及土壤中钾素的移动和平衡均有影响,实际生产中应注重氮、磷、钾合理配施,提高肥料利用率,为甘蔗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施肥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BGA土壤调理剂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对甘蔗苗期生长的影响,为BGA土壤调理剂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糖02-281和ROC22作为试验品种,采用室外桶栽试验,分别以壤土和粘土为栽培基质,设不同BGA施用量(0、2、4 、6、8 g/kg土)处理及施用复合肥(1.2 g/kg土)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对甘蔗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株高和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结果】桶栽甘蔗施用BGA土壤调理剂,可促进甘蔗苗期的生长,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植株高度,明显提高甘蔗叶片中N、K含量。在同类型土壤条件下不同甘蔗品种间的效应一致,而对于同一甘蔗品种下粘土施用效果比壤土显著,其中6、8 g/kg土施用量的促进效果较显著。【结论】BGA土壤调理剂对桶栽甘蔗苗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