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茶挥发成分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E-GC/MS联用技术提取和分析了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两种乌龙茶的挥发成分,分别鉴定出53、12种成分,凤凰水仙挥发成分的总含量高于武夷水仙。结果表明:凤凰水仙的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含氮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茶吡咯、香叶醇、叶绿醇、N-乙基吡咯、脱氢芳樟醇等;武夷水仙的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醛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正己醛、芳樟醇、橙花叔醇、β-紫罗兰酮及茶吡咯等。武夷水仙和凤凰水仙含9种相同挥发成分,包括乌龙茶的主导芳香化合物茶吡咯、β-紫罗兰酮及橙花叔醇,此外,(S)-氧化芳樟醇、E-氧化芳樟醇(呋喃型)、芳樟醇及脱氢芳樟醇等四种芳樟醇在两种水仙茶挥发成分中的百分含量分别达到32.78%和28.87%,正己醛、(Z)-己酸-3-己烯酯、松香芹乙酸酯为武夷水仙特有。挥发成分的气味类型评分结果显示,凤凰水仙和武夷水仙分别有24、17种气味类型,其中,凤凰水仙主要有果、玫、兰、木、药及食等6种香味类型,而武夷水仙主要有铃、冰2种气味类型。研究结果可为以"水仙"命名的乌龙茶共性和差异的探讨及对乌龙茶特征香型成分的深入了解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蕾期、半开期、盛开期山矾Symplocos sumuntia花的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3个花期的山矾花分别鉴定出35,39,42种挥发物,属于醇类、酮类、酯类、醛类、芳香族类和酸类化合物,各时期最主要的花香物质是醇类和酮类。蕾期相对含量高的物质是芳樟醇(20.19%),双花醇(19.45%),反式-氧化芳樟醇(12.68%);半开期的是β-紫罗兰酮(33.38%),3,4,5-三甲氧基甲苯(15.29%),桉油醇(11.90%);盛开期的是β-紫罗兰酮(19.14%),桉油醇(18.17%),双花醇(13.09%)。因此,山矾花的主要香气成分为β-紫罗兰酮、桉油醇、双花醇、反式-氧化芳樟醇、芳樟醇和3,4,5-三甲氧基甲苯,其中,β-紫罗兰酮对半开期花香贡献最大,而盛开期的香气是由多种物质共同贡献。结果为山矾花香利用及昆虫传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图3表1参39  相似文献   

3.
定量测定了杀青前后烤烟叶片中性香气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杀青前后不同中性致香成分的含量不同,杀青后含量降低的中性致香成分有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壬醛、5-甲基正糠醛、癸醛、茄酮、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十四醛、2-十四烯-1-醇、新植二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其中壬醛、5-甲基正糠醛、癸醛、β-紫罗兰酮、巨豆三烯酮、2-十四烯-1-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十四醛等中性致香物质均以痕量存在。杀青后含量升高的中性致香物质有糠醛、对二甲苯、苯乙醛、香叶基丙酮、巨豆三烯酮混合物、二氢猕猴桃内酯等,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为杀青过程新增加的中性致香产物。随杀青过程变化较小的中性致香物质有邻二甲苯、β-二氢大马酮等。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蒸汽蒸馏萃取法提取吟春碧芽茶叶的香精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61种成分,包含醇类13种、醛类14种、酯类9种、酮类6种、烃类13种、酸类4种和少量的含氧杂环化合物。含量较高的主要香气成分是香叶醇、芳樟醇、苯甲醇、苯乙醇、橙花叔醇、金合欢醇、壬醛、苯甲醛、β-环柠檬醛、己醛、β-紫罗兰酮和α-紫罗兰酮,它们是形成吟春碧芽浓厚清香的物质基础。本研究结果可为热带茶叶香气的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桂花品种芳香物质的组分与质量分数,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4个品种群8个桂花品种鲜花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在四季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丹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都检测到32种化合物,在银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金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检测到34种和33种化合物。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正己醛,以及叶醛等构成桂花香气的主要成分。总之,4个品种群的桂花香气成分及质量分数都存在差异,但同一桂花品种群内桂花的花香成分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6.
以10个华北杏品种(品系)为试验材料,分析商熟期、完熟期果实中的香气成分及变化,旨在为华北杏品质性状评价提供参考.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GC-MS)技术检测杏果实的香气成分,结合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发育阶段杏的主要香气成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从10个华北杏品种(品系)中共检测出114种香气物质,以醇类、酯类和酮类为主.商熟期检测出的主要香气物质有8种,分别为芳樟醇、β-紫罗兰酮、α-萜品醇、香叶基丙酮、β-环柠檬醛、壬醛、香叶醇和橙花醇;完熟期检测出的主要香气物质有7种,分别为芳樟醇、β-紫罗兰酮、α-萜品醇、香叶基丙酮、β-环柠檬醛、香叶醇和乙醇.商熟期、完熟期的杏果实均具有较浓的玫瑰花香及果香.与商熟期相比,完熟期华北杏的香气物质种类更加丰富,果香、青香及奶香味更加浓郁.10个华北杏品种(品系)间香味成分的差异较大,其中金荷、冀早红、丰园红、香白、Z08-1-54、Z10-1-60和Z11-3-24为醇香型,花香及青香味突出,新世纪、子荷和串枝红为酯香型,果香味更浓.经主成分分析得出,芳樟醇、香叶醇和α-萜品醇对华北杏香气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自然条件下桂花Osmanthus fragrans开花进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释放动态变化,采用动态顶空气体循环采集法与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TDS-GC-MS)联用技术,选择金桂(Luteus group),银桂(Albus group),丹桂(Aurantiacus group)和四季桂(Asiaticus group)各1个品种进行开花进程所释放的VOCs成分收集测定。结果表明:4个桂花品种VOCs释放量依次为四季桂(1 704.56)银桂(1 675.26)金桂(1 383.48)丹桂(1 062.76),均为单峰曲线,盛花期达到最大值;丹桂释放VOCs种类最多;4个桂花品种盛花期释放的VOCs主要是萜烯类,含量均大于63.0%,还有烃类、醛类、醇类、酮类、酯类及芳香族类化合物。其中金桂VOCs中主要成分为β-紫罗兰酮、萜品醇,银桂主要为β-紫罗兰酮、芳樟醇,丹桂主要为β-蒎烯、乙酸-3-己烯酯,四季桂主要为萜品醇、β-紫罗兰酮。  相似文献   

8.
不同降解方法下β-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卷烟加香提供一种新思路,比较分析了不同降解方法下β-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利用双氧水氧化、硫酸铜催化-双氧水氧化、硝酸银催化-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等4种不同的降解方法对β-胡萝卜素进行降解,并对降解产物进行GC/MS分析。所鉴定出的降解产物均为烟叶中的重要香味成分,其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和β-紫罗兰酮相对含量最高;硝酸银催化-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法所得到的降解产物中,二氢猕猴桃内酯相对含量高于另外2种方法;双氧水氧化和高锰酸钾催化氧化-双氧水氧化法所得到的降解产物中,β-紫罗兰酮相对含量高于另外2种方法。β-胡萝卜素经过降解,可以产生二氢猕猴桃内酯、β-紫罗兰酮、异佛尔酮、氧化异佛尔酮等致香物质;不同的降解方法,得到的降解产物和比例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桂花品种芳香物质的组分与质量分数,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技术,对4个品种群8个桂花品种鲜花中的芳香物质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出52种化合物,在四季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丹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都检测到32种化合物,在银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和金桂品种群的2个品种中分别检测到34种和33种化合物。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β-紫罗兰酮、二氢-β-紫罗兰酮、正己醛,以及叶醛等构成桂花香气的主要成分。总之,4个品种群的桂花香气成分及质量分数都存在差异,但同一桂花品种群内桂花的花香成分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GC-MS联用技术检测烘青茶、乌龙茶和沉香茶中的香气成分。红河乌龙茶中共鉴定出8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环己烷-1,2-乙烯基-1,1-二甲基-3-亚甲基、1,5,7-Octatrien-3-醇-1,3,7-二甲和芳樟醇;三宁烘青茶中共鉴定出15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芳樟醇、β-环柠檬醛和柠檬烯;从蒸汽杀青的沉香茶中检测到16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β-紫罗酮和β-环柠檬醛。从乌龙茶加工工艺生产的沉香茶中检测到21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壬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和β-环柠檬醛。说明SPME-GC/MS是一种快速检测茶叶香气的方法,而且加工方法不同对沉香茶的香气成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发生特点,掌握综合防治方法,把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达到优质、高产、低成本和农产品无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莉  来晓丹  贾春虹  余苹中  贺敏  赵尔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26-16628,16647
[目的]研究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状况与残留降解规律,评价精甲霜灵与百菌清在黄瓜上使用的安全性,建立同时测定黄瓜和土壤中精甲霜灵与百菌清残留量的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黄瓜和土壤中的精甲霜灵与百菌清采用乙腈溶液振荡提取,使用酸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净化,液相色谱带二极管阵列检测器(DAD)测定,外标法定量;田间试验按照NY/T 788-2004《农药残留试验准则》进行。[结果]在添加量为0.02~2.00 mg/kg时,精甲霜灵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4.7%~101.0%,变异系数为2.72%~6.46%;当添加量为0.01~1.00 mg/kg时,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6.9%~95.8%,变异系数为3.36%~4.90%。精甲霜灵的最小检出量为5×10-10 g,百菌清为2×10-10 g;精甲霜灵的最低检出质量分数为0.02 mg/kg,百菌清为0.01 mg/kg。精甲霜灵和百菌清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方程Ct=Coe-kt;精甲霜灵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2.8~3.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8~9.8 d;百菌清在黄瓜中的半衰期为1.3~2.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7~4.0 d。在黄瓜上施用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施药剂量为推荐用量990 g a.i/hm2和推荐用量的1.5倍1 485 g a.i./hm2,施药3~4次,末次施药1 d后黄瓜中的精甲霜灵残留量低于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0.5 mg/kg,百菌清残留量低于CAC规定的MRL值5.0mg/kg。[结论]精甲霜灵.百菌清440 g/L悬浮剂按推荐剂量施用,1 d后收获的黄瓜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3.
牡蛎的营养保健功能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牡蛎的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和产品开发利用的现状,并分析了牡蛎产品开发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农业,农业科技发展与高校教学和科研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在论述世界家业发展的三个阶段和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特点及其对农业人才素质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农业教育应当处理好专与博关系、两络与教师关系、外在知识系统性与内在思维创造性关系,指出了在学校管理中,应当逐步克服传统弊端,哿横向管理力度。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体现了母子冲突自古有之的文学主题。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幸,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母亲与儿子之间的爱恨缠绵的冲突。畸变的母爱使得儿子在本应属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失去了自主性与独立性,产生了悲剧。  相似文献   

16.
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隰县河沟流域水土流失形式、分布、危害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适当发展果树和经济林、建立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水土流失综合控制体系,为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保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视庭院经济及聚落周围经济建设的研究,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  相似文献   

17.
高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关系,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双向构建优势,提出了构建的对策:教育理念层面实现互相融合、教学内容层面实现丰富升华、实践活动层面实现有机结合和组织管理层面实现系统完备。  相似文献   

18.
张小林  张挽澜  酒强 《北京农业》2012,(12):187-188
雪松是常绿的观赏树种,栽植时要选择恰当的栽植季节、苗木和采取正确的挖掘方法,后期管护浇水、施肥,加强高温季节以及越冬的管护。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陆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建立产销通路 ,并提及物流在流通环节的重要性。最后就大陆各地的招商引资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NAM长效剂对新疆设施小果型西瓜氮磷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小果型西瓜品种众天2013和众天6211为材料,在小果型西瓜上施用不同用量的氮肥和配施添加剂 NAM,测定小果型西瓜氮、磷吸收量和产量品质,分析小果型西瓜氮磷吸收、产量品质与氮肥配施 NAM 的关系。【结果】在等养分条件下,配施NAM能增加小果型西瓜干物质量、氮磷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在氮肥减量20%配施NAM长效剂与常规施肥(CF)处理在干物质量、养分吸收及产量品质上相当,其中品种众天6211,产量在80%CF+NAM处理较CF显著增产4.23%。【结论】与常规施肥(CF)相比,2个品种CF+NAM、80%CF+NAM能提高氮、磷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氮肥利用率1.1~3.2个百分点和磷利用率0.48~0.79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