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在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输液治疗的婴幼儿肺炎60例,患儿年龄1个月~3岁,采取自身前后对照,静脉输液开始3 d为对照组,输液后3 d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体位固定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随意体位进行输液。结果实验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3.3%、74.4%,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3.3%、76.6%,护士对穿刺有信心者分别为96.7%、7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体位固定是一种简便实用、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 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5例)和体表定位组(23例)。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表定位组使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组一次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体表定位组的60.9%(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短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次数少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相关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穿刺时间缩短,穿刺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逆心穿刺大隐静脉遥控式高压注射法与传统注射对比剂法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效果。方法:将271例患者(共340例下肢)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170例下肢)和对照组(170例下肢),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采用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采用手推法注射对比剂。对两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患者的疼痛感觉、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对比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对比、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时采用逆心穿刺大隐静脉后连接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血管渗漏率,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护理风险和减少护理人员受X线直接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穿刺时外用红花油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血管充盈不佳的小儿患者26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3例采用红花油在待穿刺的头皮血管涂抹,对照组132例采用常规热敷法。比较两组的浅静脉充盈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浅静脉充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209,P〈0.01);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5.5%vs87.1%,P〈0.05)。结论穿刺时外用正红花油能够使小儿头皮血管快速充盈,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0例静脉输液的肥胖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两组均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观察组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向心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分别观察两组穿刺局部液体外渗情况及第1次穿刺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穿刺局部渗出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肥胖小儿的静脉输液,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时,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能减少局部渗出,提高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能力。方法通过总结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心理紧张、与病人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指正,观察1周后问题改善的程度并与进行实习1周前的比较。结果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较实习前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患者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也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及时发现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效的提高学生静脉穿刺的技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5例穿刺困难患者,不使用留置针,连续输液15 d,即225例次,按单双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双日采用传统法即热水袋热敷拍打局部顺向穿刺,单日采用改良法即是采用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比较两种方法浅静脉充盈度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改良式穿刺法的浅静脉充盈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法(Hc=16.36,P〈0.01),其充盈良好率(83.9%)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亦均明显高于传统法(分别为59.3%及87.7%,P〈0.05)。结论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可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穿刺置管在颅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探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45例,分为A组,选行股静脉穿刺的颅脑病人55例,分为B组。分别行穿刺置管后,比较两组病人的穿刺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成功率及术中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术后并发症中,A组患者明显低于B组。结论对于颅脑手术病人使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更安全、有效、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9.
静脉采血针与一次性注射器采小儿股静脉血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两种采血针器采股静脉血的效果。方法393例患者(年龄在2月~10岁之间)随机分为采血针组(n=206)和注射器组(n=187),分别用静脉采血针和一次性注射器采股静脉血,观察一次采血成功率、平均采血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采血针组和注射器组采血的一次采血成功率分别为94.7%(195/206)和86.1%(161/187),平均采血时间分别为(4.8±0.8)min和(7.6±1.3)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局部淤血者分别为8例和1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静脉采血针采股静脉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婴幼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法,30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小儿患者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16.7%(5/30)。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输液室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采用路径化模式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穿刺失败投诉率降低(P0.05)。结论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方法对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穿刺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及时、准确实施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抢救工作,针对血气分析的动脉选择进行研究,以期找到一种更快更好的动脉血采集方法。方法选择60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选择肱动脉、桡动脉进行动脉血采集,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及操作后血肿发生情况。结果肱动脉组患者一次采血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穿刺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肱动脉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桡动脉组,穿刺所需的时间却少于桡动脉组,且在操作后血肿发生方面没有差异。因此,肱动脉在动脉血采集方面优于桡动脉,在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输液室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输液患儿240例,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分组,接受优质护理患儿120例为观察组,接受传统模式护理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14.
为减轻患者痛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并为护校实习生走上临床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对不同部位及不同情况下静脉穿刺的体会报道如下:(1)对四肢部位的较大静脉,可选择45°~50°角快速进针,针头刺下皮下后,再按下针尾缩小角度至15°左右,同时减慢速度,沿静脉潜行刺入。(2)对管壁硬化,易滚动的静脉,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要扎近一些,用左手拇、食指固定静脉上下端成30°斜角,自旁侧或静脉上方直接进针,进针角度为30°。(3)对细小静脉,可取二度进针法,以防止注射过程中针头脱离血管,即刺入静脉见到回血后,暂不放松止血带,推药液少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寻求小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捷径。方法:选10岁以下患儿100例,平均年龄(6.2±2.1)岁,随机分为两组(n=50),Ⅰ组(实验组)用18号短套针直接低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对照组)用传统高位穿插导引置管。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Ⅰ组49例(占98%)、Ⅱ组40例(占8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误穿动脉Ⅰ组1例(占2%),Ⅱ组6例(占12%),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4例首次穿刺未见回血。结论:低位右颈内静脉直接套针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的高位穿刺导引置管法,且并发症少,更适用于10岁以下小儿经皮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的临床护理。方法:正确实施50例颈内静脉置管患者的临床护理。结果:45例透析者选择颈内静脉穿刺1次性穿刺成功;2例失败,改为股静脉穿刺置管;余3例因颈内血管条件差直接改为股静脉穿刺置管。结论:此方法减轻了病人的痛苦,是安全有效的紧急通路。拔管后伤口愈合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静脉不显影患儿穿刺是儿科护理的一道难题。通过自身实践,总结了在患儿头皮静脉不显影的情况下,利用指尖触摸进行穿刺的方法,其要点在于通过手指触摸,探明血管的位置、方向、深浅、长度,以及分辨动静脉,顺触摸到的沟痕进行穿刺。179例的实践结果表明,不显影静脉穿刺成功率100%,一次成功率达到85.5%。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恒温箱加热造影剂在病人CT增强扫描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2月~2012年11月在本院行CT增强扫描的1 2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使用恒温箱加热的造影剂,对照组使用常温的造影剂,回顾分析收集的资料,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穿刺点局部疼痛程度.结果 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且实验组患者注射部位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在CT增强扫描中,使用恒温箱加热造影剂,可降低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减轻病人的穿刺点局部疼痛,提高CT增强扫描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金黄膏外敷预防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23例接受静脉用药治疗、使用静脉留置针或行静脉内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63例)与对照组(160例),实验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用金黄膏外敷在穿刺处上方并沿穿刺血管向心方向约10cm,化疗患者为10~20cm;对照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穿刺处及血管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黄膏外敷预防可明显降低静脉用药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深静脉穿刺置管适宜方法。方法: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依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结果:152例次病人中,一针穿刺成功102例,占67.11%;再次穿刺成功47例,占30.92%;单侧失败改对侧穿刺3例,占1.97%;双侧穿刺失败0例,总成功率100%。并发症:导管阻塞1例,为1例休克病人;穿刺点出血1例,为1例DIC病人。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有特殊要求,要认真做好每个环节,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