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穿刺时外用红花油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血管充盈不佳的小儿患者26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3例采用红花油在待穿刺的头皮血管涂抹,对照组132例采用常规热敷法。比较两组的浅静脉充盈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浅静脉充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209,P〈0.01);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5.5%vs87.1%,P〈0.05)。结论穿刺时外用正红花油能够使小儿头皮血管快速充盈,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0例静脉输液的肥胖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两组均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观察组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向心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分别观察两组穿刺局部液体外渗情况及第1次穿刺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穿刺局部渗出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肥胖小儿的静脉输液,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时,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能减少局部渗出,提高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进行婴幼儿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拟行颈内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婴幼儿,其中30例采用超声引导法,30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结果: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小儿患者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30/30)和83.3%(25/30),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30)和16.7%(5/30)。结论:对于婴幼儿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在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输液治疗的婴幼儿肺炎60例,患儿年龄1个月~3岁,采取自身前后对照,静脉输液开始3 d为对照组,输液后3 d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体位固定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随意体位进行输液。结果实验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3.3%、74.4%,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3.3%、76.6%,护士对穿刺有信心者分别为96.7%、7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体位固定是一种简便实用、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逆心穿刺大隐静脉遥控式高压注射法与传统注射对比剂法在下肢深静脉造影中的效果。方法:将271例患者(共340例下肢)按时间段分为观察组(170例下肢)和对照组(170例下肢),观察组在踝部上方5cm处扎紧止血带,逆心穿刺踝部旁侧的大隐静脉,采用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对照组向心穿刺拇指基底部旁侧的浅静脉或足背浅静脉远端,采用手推法注射对比剂。对两组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患者的疼痛感觉、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推注对比剂时患者的疼痛感觉对比、推注对比剂过程中血管渗漏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下肢深静脉显影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造影时采用逆心穿刺大隐静脉后连接遥控式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法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的疼痛,减少血管渗漏率,节约医疗成本,降低护理风险和减少护理人员受X线直接辐射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 4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引导组(25例)和体表定位组(23例)。超声引导组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体表定位组使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试穿次数及穿刺并发症。结果超声引导组一次成功率为92.0%,明显高于体表定位组的60.9%(P<0.05);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短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次数少于体表定位组(P<0.01);穿刺相关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手术中,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穿刺时间缩短,穿刺次数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降低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我科2008年4月至2009年10月的156例作为对照组,2010年1月至2011年2月的1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行循证和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患者管道脱出、堵塞、感染、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分别为0.6%、1.3%、0%、0.6%,对照组则分别为5.1%、6.4%、3.8%、5.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有效解决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后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质量的影响。方法 76例经动静脉内瘘穿刺行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循证组,每组38例,普通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循证组给予循证护理,10个月后对比两组穿刺情况及内瘘质量。结果循证组的内瘘阻塞率、内瘘感染率及血管损伤率低于普通组,且内瘘血流量充足、一针穿刺成功及患者满意度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采用循证护理可更好地保护内瘘,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输液室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40名护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人,观察组采用路径化模式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方式培训。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士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穿刺纠纷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穿刺失败投诉率降低(P0.05)。结论应用护理临床路径方法对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进行培训,可以明显提穿刺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寻求小儿经皮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捷径。方法:选10岁以下患儿100例,平均年龄(6.2±2.1)岁,随机分为两组(n=50),Ⅰ组(实验组)用18号短套针直接低位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对照组)用传统高位穿插导引置管。结果:首次穿刺置管成功Ⅰ组49例(占98%)、Ⅱ组40例(占80%),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误穿动脉Ⅰ组1例(占2%),Ⅱ组6例(占12%),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4例首次穿刺未见回血。结论:低位右颈内静脉直接套针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的高位穿刺导引置管法,且并发症少,更适用于10岁以下小儿经皮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休克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休克抢救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4例)、C组(22例)3组,其中A组行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蝶型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3组穿刺时间、出血量、静脉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A、B组穿刺时间均比C组短(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最多,A组出血量最少,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通畅率比A、C组低(P〈0.05),A、C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是休克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实习护士在静脉穿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能力。方法通过总结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前进行静脉穿刺时出现的心理紧张、与病人沟通不良、扎止血带过松过紧、进针速度慢、穿刺角度欠佳、患者较疼痛等问题并进行讲解和指正,观察1周后问题改善的程度并与进行实习1周前的比较。结果 146名实习护士在实习1周后,上述存在的问题均较实习前有很大的改善,而且患者静脉穿刺时疼痛程度也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及时发现实习护士静脉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具体的指导,效的提高学生静脉穿刺的技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为减轻患者痛感,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并为护校实习生走上临床提供参考。笔者通过多年的实践,对不同部位及不同情况下静脉穿刺的体会报道如下:(1)对四肢部位的较大静脉,可选择45°~50°角快速进针,针头刺下皮下后,再按下针尾缩小角度至15°左右,同时减慢速度,沿静脉潜行刺入。(2)对管壁硬化,易滚动的静脉,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要扎近一些,用左手拇、食指固定静脉上下端成30°斜角,自旁侧或静脉上方直接进针,进针角度为30°。(3)对细小静脉,可取二度进针法,以防止注射过程中针头脱离血管,即刺入静脉见到回血后,暂不放松止血带,推药液少许,…  相似文献   

14.
常规的腰麻穿刺方法(简称常规法)是穿刺时根据阻力的变化即穿破黄韧带、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的两个落空感来提示针尖已进入蛛网膜下腔的,但初学者及非麻醉科医师不易掌握,且穿刺的成功率不够高,费时多。为此,作者对常规腰麻穿刺方法作了改进,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金黄膏外敷预防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323例接受静脉用药治疗、使用静脉留置针或行静脉内化疗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163例)与对照组(160例),实验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用金黄膏外敷在穿刺处上方并沿穿刺血管向心方向约10cm,化疗患者为10~20cm;对照组采取静脉用药时穿刺处及血管不采取任何特殊措施。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3%,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7.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金黄膏外敷预防可明显降低静脉用药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静脉输注甘露醇中应用一次性精密过滤输液器对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22例需静脉输注20%甘露醇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A、B组两组,A组(62例)采用精密输液过滤器输注,B组(60例)采用普通输液器输注,观察两组留置针留用的时间及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及程度。结果 A组外周静脉短导管(留置针)留置时间为(88.5±4.5)h,明显长于B组的(78.2±2.5)h(P〈0.01)。A组的静脉炎总发生率及I、II级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B组(分别为17.7%vs58.3%,11.3%vs30.0%,6.5%vs26.7%,P〈0.01或0.05)。结论静脉输注甘露醇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内瘘阻塞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患者在内瘘血栓处局部使用微泵静脉推注尿激酶20~50万单位,配合精心的护理,观察患者内瘘血栓再通情况。结果 40例中22例(55.0%)再通后血流量能够达到透析要求,溶栓效果良好。其中内瘘血栓形成时间〈24 h者再通率为72.0%(18/25),明显高于血栓形成时间≥24h者(26.7%,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注射治疗配合精心护理,对内瘘阻塞患者的溶栓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非加压法在静脉尿路造影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行静脉尿路造影的泌尿系统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加压组和非加压组,每组90例。加压组采用传统的腹部加压法,非加压组采用头低足高,腹部不加压。结果非加压组静脉尿路造影耗时为(25.3±3.6)min,明显短于加压组的(45.0±5.2)min(P<0.01);非加压组的静脉尿路造影显影效果优于加压组(Hc=42.921,P<0.01);加压组有22例(24.4%)出现不良反应,非加压组仅有3例(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加压法进行静脉尿路造影可增加尿路造影显影的清晰度,缩短造影时间,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应用Sky(骨膨胀系统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特点和注意事项。方法230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共262个椎体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Sky手术。术前均进行心理疏导及手术体位耐受能力评估,术后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术部炎症反应,指导进行康复训练。结果2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VAS疼痛评分由术前的平均(7.2±1.5)分降至术后的(1.5±0.4)分,椎体前后壁比值由术前的(57.4±4.3)%恢复到术后的(81.0±3.5)%,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21.8±5.3)°矫正至术后的(9.2±4.8)°,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无出现骨水泥渗漏、肺栓塞、穿刺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术前、术后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使Sky老年患者安全、顺利地接受手术及早日康复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以下简称MS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肺部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肺结节行MSCT引导下穿刺活检,对活检标本行病理学检验.结果 32例患者中17例为恶性肿瘤,穿刺确诊15例,与手术病理相符14例;15例良性病变,穿刺确诊15例.对恶性及良性病灶的灵敏度分别为88.24%和100%.结论 对肺部小结节病变,MSCT引导下经皮经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肺结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