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对提高安全输液的影响。方法 220例静脉输液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对照组使用BD普通密闭式留置针。观察两组发生针刺伤、血源性污染及输液器意外松脱的情况和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针刺伤、血源性污染和意外松脱的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0% vs 5.5%、0% vs 7.3%、0.9% vs 7.3%,均P<0.05);护士对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的满意度为79.2%(38/48)。结论在静脉输液治疗中使用BD"Q-Syte"安全型输液留置针具有保证护士和患者安全的优点,可减少血源性污染和意外松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儿科输液室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输液患儿240例,按年龄分层随机抽样分组,接受优质护理患儿120例为观察组,接受传统模式护理患儿1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病人满意度及护理投诉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病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投诉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减少护患纠纷。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在呼吸困难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我院急诊接诊的65例呼吸困难患者为临床路径试验组,按照临床路径对患者实施急救;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急诊接诊的65例为历史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急诊治疗费用、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情况。结果试验组的呼吸困难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急诊治疗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困难患者急救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位固定在婴幼儿静脉穿刺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2月在我院行输液治疗的婴幼儿肺炎60例,患儿年龄1个月~3岁,采取自身前后对照,静脉输液开始3 d为对照组,输液后3 d为实验组,实验组采用体位固定进行输液,对照组采用随意体位进行输液。结果实验组、对照组静脉穿刺成功率分别为83.3%、74.4%,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3.3%、76.6%,护士对穿刺有信心者分别为96.7%、7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体位固定是一种简便实用、能提高婴幼儿静脉穿刺成功率和家属满意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行静脉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3例,给予对照组常规静脉护理管理,给予观察组规范化静脉护理管理。治疗结束后评价2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存在的护理问题。结果观察组护理技能、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护理问题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护理规范化意识,化解医患矛盾,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穿刺置管在休克抢救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75例休克抢救患者随机分为A组(29例)、B组(24例)、C组(22例)3组,其中A组行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B组行蝶型静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穿刺置管;C组行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比3组穿刺时间、出血量、静脉通畅情况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 A、B组穿刺时间均比C组短(P〈0.01),A、B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出血量最多,A组出血量最少,3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B组通畅率比A、C组低(P〈0.05),A、C两组通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B组,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留置针颈内静脉直接置管是休克抢救时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留置针置于腋下静脉的效果。方法:新生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留置针置于患儿腋下静脉,对照组留置针置于患儿头部,比较两个部位留置时间的长短及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下静脉留置针的效果好于头部留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逆向静脉穿刺法在肥胖小儿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360例静脉输液的肥胖小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0例,两组均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观察组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向心静脉穿刺法进行穿刺,分别观察两组穿刺局部液体外渗情况及第1次穿刺成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穿刺局部渗出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第1次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肥胖小儿的静脉输液,选择手背下1/3区域的浅静脉进行穿刺时,应用逆向静脉穿刺法,能减少局部渗出,提高第1次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临床护理路径对骨盆骨折手术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96例行骨盆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实施从入院到出院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时用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药物知识、饮食知识的掌握及遵医行为、有效牵引效果等的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对健康教育过程、健康教育效果、护理服务过程、护士讲授技能的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7%(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健康教育可提高骨盆骨折手术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使患者自觉采取健康行为,积极配合医疗护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穿刺时外用红花油对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成功的影响。方法血管充盈不佳的小儿患者265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3例采用红花油在待穿刺的头皮血管涂抹,对照组132例采用常规热敷法。比较两组的浅静脉充盈率和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的浅静脉充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209,P〈0.01);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95.5%vs87.1%,P〈0.05)。结论穿刺时外用正红花油能够使小儿头皮血管快速充盈,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Y型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护理体会。方法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为神经外科280例患者进行输液治疗与抢救。结果留置3~7d者248例,32例留置失败。有11例出现静脉炎,并发症发生率为3.9%。结论使用Y型静脉留置针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方便了各种抢救与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3种不同婴幼儿静脉补钙方法,为减少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静脉补钙患儿311例随机分为A组(102例)、B组(100例)、C组(109例)3组,其中A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滴注钙剂,保留留置针3 d;B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静脉滴完后拔针;C组采用专用静脉补钙留置针,保留留置针3 d。连续静脉补钙3 d,统计3组发生医源性钙盐沉积症、静脉炎情况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 A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的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A组发生静脉炎最高(5.88%),C组最低(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医源性钙盐沉积症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A、B组(P〈0.05)。结论静脉补钙应采取专用静脉补钙的静脉留置针通道,并保留留置针的方法为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15例穿刺困难患者,不使用留置针,连续输液15 d,即225例次,按单双日采用不同方法进行静脉穿刺。双日采用传统法即热水袋热敷拍打局部顺向穿刺,单日采用改良法即是采用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比较两种方法浅静脉充盈度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改良式穿刺法的浅静脉充盈程度明显优于传统法(Hc=16.36,P〈0.01),其充盈良好率(83.9%)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6.4%)亦均明显高于传统法(分别为59.3%及87.7%,P〈0.05)。结论逆向穿刺配合血压计袖带加压法可提高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种新的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的局部护理方法的效果。方法:气管切开并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19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另一组采用改进的护理方法,同时观察导管留置时间及局部感染情况。结果:改进的护理方法在导管留置时间,局部红肿、渗液情况等方面与常规的护理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改进的护理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的施护效果优于常规护理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定位技术应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导管(peripheral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PICC头端定位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将需行PICC置管患者83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18例,实验组采用ECG定位后再行X-线胸片定位验证导管头端位置,对照组采用体外测量法将导管送至预测长度后行X-线胸片定位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头端到位准确率、置管患者的满意度、置管护士心理压力。结果:实验组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为98.09%,对照组头端到位准确率为87.80%(P0.05),实验组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置管护士心理压力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ECG定位较传统X-线胸片定位而言,在提高导管头端到位准确率的同时,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降低置管护士心理压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救链式护理管理在急诊科的应用效果。方法 120例急诊抢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原有急救护理,实验组采用急救链式护理管理,比较两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有效抢救时间为(45.7±11.1)min,比对照组的(82.2±13.3)min明显提前(P<0.01);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3% vs 76.7%、96.7% vs 85.0%,P<0.05)。结论急救链式护理管理提前了患者的有效抢救时间,为抢救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护患矛盾,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应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大面积烧伤患儿液体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42例烧伤总面积达30% ~ 50%、2~5岁的小儿按前臂肘部皮肤是否被烧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2例,采用PICC进行输液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对比两组方式置管的保留时间和静脉炎发生的情况及程度.结果 观察组留管时间为(100.0±20.3)d,远长于对照组的(5.0±2.3)d,(P<0.01);且治疗期间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9.1%vs 40.0%,P<0.05).结论 PICC置管在救治小儿大面积烧伤时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和护士工作量,降低了治疗期间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临床路径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将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176例为对照组,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行手术治疗的204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整体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临床路径,分析两组的髋关节功能、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平均药费、满意度及患者对疾病相关内容掌握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评分的优良率为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2%(x2=4.615,P<0.05);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费用与平均药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1);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以及对疾病相关内容掌握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在股骨颈骨折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降低住院时间与费用,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及疾病相关内容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及内瘘质量的影响。方法 76例经动静脉内瘘穿刺行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循证组,每组38例,普通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循证组给予循证护理,10个月后对比两组穿刺情况及内瘘质量。结果循证组的内瘘阻塞率、内瘘感染率及血管损伤率低于普通组,且内瘘血流量充足、一针穿刺成功及患者满意度高于普通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01)。结论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中采用循证护理可更好地保护内瘘,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临床护理操作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用传统模式培训的485人设为对照组,2012年采用PDCA循环模式培训的513人设为实验组。在培训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操作技术水平与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结果:护理操作技术优秀率由改革前34.6%上升为改革后56.3%,达标率由改革前94.8%上升到97.6%,不合格率由改革前5.2%下降至2.3%(P0.01)。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由改革前92.4%(448/485)提升为99.4%(510/513)(P0.05);采用PDCA循环模式可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的认知度(P0.01)。结论:与传统培训模式比较,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操作培训,能明显提高护理操作技术水平,提高护士对护理操作培训模式的满意度,提升护士对护理操作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