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紧凑型小麦冠层叶片对籽粒的影响,选用紧凑型小麦高优503、郑麦004、济麦20为材料,对小麦冠层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不同剪叶处理籽粒灌浆期的千粒重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紧凑型小麦冠层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旗叶、倒2叶>倒3叶;光合速率表现为旗叶>倒2叶>倒3叶;旗叶对强势粒和弱势粒的影响最大,冠层叶片对强势粒的影响是旗叶、倒3叶>倒2叶,而对于弱势粒则是旗叶>倒3叶、倒2叶。  相似文献   

2.
小麦冠层光合器官不同时期对千粒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麦冠层光合源叶和芒在不同生育时期对千粒重的影响 ,比较分析了上部叶、芒在子粒形成过程中的贡献及补偿能力的大小 ,着重讨论了不同时期冠层光合器官中旗叶、芒、倒二叶、倒三叶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开花后小麦下部叶片光合功能衰退较快 ,冠层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起重要作用 ,其中旗叶作用最大 ,芒、倒二叶次之。  相似文献   

3.
在西昌特定生态条件下,高产玉米(亩产800公斤)的植株干物质消长动态呈S型曲线。出苗到拔节平均日增重0.18克,积累了总干重的2.2%,拔节到灌浆干重积累速度最快,平均日增重达5.09克,灌浆期时已积累了植株总干重的87.43%。后期干重增长趋缓,但仍以0.8克/日的速度积累了总干重的12.2%。叶片在抽雄时干重量大(45.50克),茎秆、叶鞘和苞叶穗轴则在灌浆期干重达极大值(分别是69.25克、27.00克和89.50克),以后干物质向籽粒转移,其转运量大小顺序为苞叶穗轴>茎秆>叶鞘>叶片,而籽粒的干重一直上升。各营养器官的干物质转运量的总和占籽粒干物质重量的32.79%,表明籽粒干重的67.21%是直接来自叶片的光合产物。本研究还讨论了玉米干物质积累进程的分期及特点和各生育期的干物质分配中心。  相似文献   

4.
大麦芒对籽粒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2~1987年剪芒、剪叶试验结果表明,大麦诸光合器官对产量的作用表现为:芒>旗叶>倒2叶>倒3叶。芒的作用因品种类型和结实期的气候生态条件不同而异,6棱大麦芒的作用大于2棱大麦。在温度较高,光照充足和雨量较少的年份,芒对粒重的贡献较大;反之,在温度较低,光照不足和雨量较多的年份则较小。灌浆期芒上喷尿素加KH_2PO_4液体肥料能显著提高芒的光合强度,增加千粒重1.3~3.4g。芒对产量贡献卓越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同化细胞结构复杂,光合面积大和叶绿素含量多。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型小麦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及对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紧凑类型小麦品种济麦20,半紧凑类型小麦品种百泉3039,松散类型小麦品种扬麦16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叶位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对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重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株型小麦冠层叶片旗叶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松散株型和半紧凑株型小麦倒二叶、倒三叶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紧凑株型;不同株型小麦冠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但是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差异极显著,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旗叶对籽粒的贡献最大,且对倒二叶和倒三叶的缺失具有补偿效应,如果小麦冠层三片功能叶片全部缺失对籽粒千粒重的致损率可达29.83%~33.04%。  相似文献   

6.
研究24个双季矮秆早籼品种(系)的结果表明:a.剑叶各性状间的相关比较密切,而倒二叶与倒三叶的角度和长宽比与其它各性状的相关都不密切。上三叶中,叶片长度与长宽比、叶面积、干重,面积与干重,干重与比叶重都呈极显著正相关。b.剑叶角度与倒二叶角度,剑叶宽与倒二叶和倒三叶宽,剑叶长宽比与倒二叶长宽比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剑叶长与倒三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剑叶其它性状与倒二叶,倒三叶的相关都不显著。c.上部三片叶对亩产量的贡献以剑叶最大,中、迟品种,剑叶的宽、面积、干重、比叶重与亩产量的相关系数都达显著水平;叶片各性状与日产量的相关均不密切,由此笔者提出了矮秆早籼叶片合理配置模式,认为在水稻栽培和育种中,采用“叶片合理配置,的概念将有助于株型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14)C示踪方法对源库调节与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光合物质分配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晚播小麦在籽粒灌浆期旗叶的光合物质主要用于穗部籽粒生长;倒二叶光合物质亦主要供给籽粒,但向茎秆和根系中的分配增多;倒三叶是标记的三叶中光合物质向根系分配比例最大,向籽粒分配比例最小的叶片。研究表明,源库调节能影响到晚播小麦籽粒灌浆期的光合物质分配。穗库容降低,各叶片光合物质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减少,向根系、茎叶中分配增多;叶源量减少,一般则向穗部籽粒分配比例增多。不同类型品种叶片光合物质在植株各器官间的分配受源库调节的影响程度不同。晚播小麦源库调节对穗粒数、粒重及其它穗部性状的影响因不同类型品种而异。相对减少源对鲁215953、鲁麦5号、鲁麦7号和鲁麦14号的穗粒数、粒重影响较小,但使鲁麦15号和辐63的穗粒数和粒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棉花不同节位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个棉花品种不同节位叶片的光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倒1叶的光合速率最高.但受环境影响较大,尤其是水分和气孔开闭的影响更明显;而倒4叶虽然光合速率略低,但受气孔和水分的影响并不显著;倒7叶和倒9叶由于冠层和光照的关系,光合速率太低,不能作为测量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谷子的主要生理性状。结果表明 :叶片和叶鞘的叶绿素含量以高肥、稀植含量高 ;生育时期以灌浆期含量高 ;单叶以剑叶、倒 2叶含量高。有效光合速率以开花期最大 ,剑叶光合速率最高。蒸腾速率表现为开花期最大 ,单叶以倒 2叶最大。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 浓度以抽穗期值较大 ,倒 2叶值最大。有效光合速率与千粒重、成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气孔导度与穗码数关系密切 ,细胞间隙CO2 浓度与成粒重呈显著正相关。14 C代谢表明 ,植株各器官均有同化能力 ,叶片光合功能最强 ,同化物运往子粒最多 ,说明子粒是储存中心 ,而且在子粒形成期谷子具有“顶端定向供应”的特点。14 C同化物从叶片输出最多 ,叶鞘在抽穗期以储存为主 ,灌浆期大量输出达 97 2 5%。  相似文献   

10.
芸豆花荚期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芸豆花荚期,中层叶片对产量贡献最大,其次是上层叶片,再其次是下层叶片。不同层次叶片对产量贡献的差异与各层叶片光合速率相关,去叶后,剩余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光合作用加强,具有一定的光合补偿作用,但这种补偿作用不能完全补偿去叶引起的损失,所以去叶总是导致减产,始荚期去全叶减产82.9%。  相似文献   

11.
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穗型常规籼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为大穗型品种遗传改良及从栽培角度调控源库提高穗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群体水培条件下,2001年、2002年分别以88个、122个常规籼稻品种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单穗重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性状的差异。【结果】大穗型籼稻品种抽穗期和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绿叶重及比叶重均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系数下降比例小。在一定的范围内,增大叶面积系数有利于提高单穗重;大穗型籼稻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大于小穗型品种;大穗型品种库容量较大,适当增大穗重有利于库容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较大;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是抽穗期绿叶重、净同化率;影响穗重的主要库性状是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结论】大穗型品种叶面积系数及其构成、库容量及其构成(或库源比)显著大于小穗型品种,绿叶重、结实期净同化率是影响穗重的主要叶源性状,库容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是影响穗重主要库容性状。  相似文献   

12.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系数低、净同化率高是其物质高积累的综合生理基础.(2)两优培九源库比不低,单位库容可利用的同化物也不少,但群体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率较低,结实率、产量库充实率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影响增产效果;其主要内在原因可能是,颖花或籽粒生理活性低,接纳灌浆物质的能力不强,致使大量同化物滞留于茎鞘和叶中,不能有效地向经济产量转化,这在育种和栽培中应加以重视.(3)两优培九结实期对源的削弱反应更强烈,这是亚种间杂交稻环境敏感性的一种生理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要加强技术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   

13.
对不同粒叶比的济麦19和鲁麦14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粒叶比的济麦19无效分蘖少,茎蘖动态变化平缓,茎蘖成穗率高;绿叶面积持续期长,旗叶功能期长;光合速率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籽粒灌浆速率高、时间长,粒重增长快,从而体现了源库流的协调一致。在株型育种中应注重高粒叶比品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高产春玉米源库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明确高产春玉米(15 000 kg•hm-2)的源库特征及其数量关系,揭示玉米不同密度对源、库及其产量的调控规律。【方法】在新疆、宁夏具有相似气候特征的玉米高产区共设置4个试验点(新疆农四师71团、新疆农六师奇台农场、宁夏大学试验农场、宁夏同心县),按照统一的栽培管理措施,以广适、耐密、高产品种郑单958为试材,设12个密度处理(从1.5万—18万株/hm2)以创造不同源库类型和产量水平,研究高产(15 000 kg•hm-2及以上)玉米的物质生产特征、最大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单株粒重、单穗粒数、收获指数和粒叶比等源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4 937—54 895 kg•hm-2,19 270 kg•hm-2(最高单产)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37 417 kg•hm-2,其中吐丝前占44.31%,吐丝后占55.69%;高产玉米产量与最大LAI、光合势均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最大LAI为3.9—11.4,光合势为113 401—502 703 m2•d,最高单产玉米最大LAI为6.68,光合势为348 142 m2•d;产量与单株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88**),15 000 kg•hm-2以上的玉米,单株穗重为95.5—289.6 g,穗粒数为366.6—545.9粒,千粒重为232.6—388.6 g,最高产量玉米单株穗重平均为169 g,穗粒数为469粒,千粒重为361.0 g;产量与穗粒数、千粒重均呈二次函数关系;高产玉米产量与收获指数呈二次函数关系,15 000 kg•hm-2以上玉米收获指数为31.5%—61.9%,最高单产玉米收获指数为51.5%,产量与粒数/叶面积和粒数/叶干重相关不显著(r粒数/叶面积=0.1520,r粒数/叶干重=0.2577),而与粒重/叶干重极显著相关(r=0.5847**),两者呈二次曲线关系,15 000 kg•hm-2以上高产玉米,粒重/叶重为1.1—7.13,粒重/叶面积为149.4—506.5 g•m-2,最高产量时的粒叶比为5.39和366.4 g•m-2。【结论】不同产量水平玉米物质积累量、光合势、吐丝前、吐丝后物质积累和吐丝前、吐丝后光合势比例均有差异,产量越高,对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要求越高,吐丝后光合势比例也越高;郑单958类型的品种在低密度下源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增密能够增产,而增产的主要机制是叶源的增加;高密度下源、库同时增加但增加比例不同导致的库相对不足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此时提高结实率和增加粒重等扩库措施是增产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以杂交稻特优多系1号和特优63为供试材料,汕优63为对照,研究高产杂交稻特优组合的库、源、流特性。结果表明:特优多系1号和特优63源、库、流特性相似,差异不大;高产杂交稻特优组合库容量大,主要体现在大穗优势上;冠层叶挺直,比叶重高,叶面积指数大,光合产物积累量大,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粒叶比高;花后光合产物对籽粒充实的贡献大,源库流间流的通畅性好,库、源、流能在较高水平上协调是特优组合高产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6.
实际生产中,温室番茄果实产量是由各果穗产量构成的,并由分配到各果穗中的干物质量来决定的,分析各果穗的干物质生产规律有助于了解整株果实生产的动态。本试验采用了果穗和果穗下的三片叶及对应的茎作为一个源库生长单位的研究方法,详细研究了越冬温室番茄果实干物质生产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在定植三个月之内几乎呈直线增加,达到3.3,之后随打叶和叶片生长维持在2.6左右;植株干物质累积明显地分为缓慢积累阶段和快速积累阶段,生长202d后,干物质累积达到1.6kg/m2;植株座果后,地上部干物质分配到果实的比例占到70%;源库生长单位的果实所分配到的干物质为98%-48%,随着果穗数从下而上的不断增加,在前七穗果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每产生一穗果实,各生长单位往果实的干物质分配就下降6%左右,这与果穗的库强有关,随着成熟果实的采收,干物质在新果穗的分配比例增加;除第一生长单位外,其余生长单位内茎、叶分配比均为3:7。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不同库源类型品种灌浆特点及库源协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对不库库源类型的水稻品种汕优63(源限制型)和泗稻8号(库限制型)不同蘖位,不同花位的籽粒灌浆特点和器官库源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蘖位同灌浆时间顺序与分蘖发生效人序一致,不同花位灌浆时间顺序是开花次序一致;(2)开花越早,灌浆强度越大;(3)汕优63和泗稻8号弱势花均有明显的阶段灌浆现象,第2阶段灌浆干物质积累量大于第1阶段灌浆干物质积累量;(4)泗稻8号和汕优63籽粒干特重中。  相似文献   

18.
The source–sink ratio during grain filling is a critical factor that affects crop yield in wheat, an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source–sink relations at both the canopy scale and the individual culm level under two nitrogen (N) levels at the post-jointing stage.  Nine widely-used cultivars were chosen for analyzing source–sink relations in southwestern China; and three typical cultivars of different plant types were subjected to artificial manipulation of the grain-filling source–sink ratio to supplement crop growth measurement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ver two consecutive seasons under two N rates (N+, 150 kg ha–1; N–, 60 kg ha–1), and three manipulations were imposed after anthesis: control (Ct), removal of flag and penultimate leaves (Lr) and removal of spikelets on one side of each spike (S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ngle grain weights in the three cultivar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Lr and increased by Sr,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wheat grain yield potential seems more source-limited than sink-limited during grain filling, but the source–sink balance was obviously changed by climatic variations and N deficient environments.  Grain yield was highly associated with sink capacity (SICA), grain number, biomass, SPAD values, and leaf area index during grain filling, indicating a higher degree of source limitation with an increase in sink capacity.  Therefore, source limitation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by breeders when SICA is increased, especially under non-limiting conditions.  Chuanmai 104, a half-compact type with a mid-sized spike and a long narrow upper leaf, showed relatively better performance in source–sink relations.  Since this cultivar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lower reduction in grain weight after Lr, a larger increase after Sr, and a lower reduction in post-anthesis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en the greater current photosynthesis during grain filling contributed to the grain after source and sink manipulation.   相似文献   

19.
小麦顶三叶与粒重关系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小麦不同摘叶方式下 ,顶三叶与粒重的关系及不同类型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 :顶三叶的摘除对粒重的影响大小排序为旗叶 >倒二叶 >倒三叶 ,整株摘叶对粒重的影响高于主茎摘叶 ;多蘖型小麦品种主茎摘叶后千粒重降低得少 ,与整株摘叶后千粒重降低率相比差距大 ,而少蘖类型降低得多 ,降低率相比差距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