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粒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粒精米不经磨粉,直接用冷碱液在30℃下糊化,继而煮沸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测得的直链淀粉含量经t测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部颁标准NY147-88的结果差异不显著,本法可应用于水稻直链淀粉含量的遗传分析与杂交稻米食用品质性状研究,为常规育种的后代筛选和杂交水稻的组合选配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稻米综合品质与结实期气象因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全国12个省的13个试点进行的多品种多播期试验,研究证明结实期日均温是影响稻米综合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两者间呈二次曲线关系;结实前、中期为决定稻米综合品质优劣的温度敏感时段。  相似文献   
3.
1982—1987年剪芒、剪叶试验结果表明,大麦诸光合器官对产量的作用表现为:芒>旗叶>倒2叶>倒3叶。芒的作用因品种类型和灌浆期的气候生态条件不同而异,六棱大麦芒的作用大于二棱大麦。在温度较高,光照充足和雨量较少的年份,芒对粒重的贡献较大;反之,在温度较低,光照不足和雨量较多的年份则较小。灌浆期  相似文献   
4.
一、生产概况日本种植的麦类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青稞和黑麦。据农林水产省的统计资料,1982年日本麦类作物的种植面积为35.1万公顷,总产量为113.2万吨。1955年以前,大麦、青稞约占麦类作物总面积的60%。近年来,小麦的  相似文献   
5.
用4种水分处理,对盆栽8个水陆稻品种旱育秧苗期生长和抗旱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在土壤持水量90%~100%的条件下,比淹水处理的秧苗根系生长好,植株健壮,分蘖多,光合强度、可溶性糖、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所提高,株高有所下降;在土壤持水量75%~85%的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能保持较好的生长势,但抗旱性弱的品种生长则明显减弱;在土壤持水量60%~70%的条件下,各品种秧苗植株生长矮小,根系生长受阻,叶色黄绿。这些变化的生理原因主要是植株含水量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大。  相似文献   
6.
西引二号大麦属半冬性的六棱带壳大麦。株型紧凑,叶姿挺举,冠层透光性好。株高80~90cm,茎秆粗壮,地上部茎秆一般为5节,基部的节间短、秆壁厚、穗颈节较长、弹性好,高抗倒伏。长芒、穗直立。齐穗后主穗和大分蘖穗高度相近,穗层非常整齐。穗长4.5~5cm,穗粒数50~60粒,小穗排列较密集,千粒重30~34克。籽粒黄色,大小较均匀。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中上等肥、水条件下亩产可达700~800斤。在肥、水和管理水平高的条件下,亩产可达千斤以上。籽粒内含粗蛋白质11.29~12.45%,淀粉59.1%,赖氨酸含量高达0.827%。成熟的茎叶中,丰含营养成分,为优质粗饲料。为使该品种高产、稳产,需安排在肥、水较好的土地上种植。适时、适量播种,合理密植。  相似文献   
7.
大麦芒对籽粒产量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如嵩  张宝军 《作物学报》1991,17(4):241-247
  相似文献   
8.
以汕优63为材料进行的时间地理播期试验表明,灿型杂交稻米碱消值平均水平随结实期日均温的升高而降低.变异程度与结实期日均温间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欲通过改良结实期气象生态因子,根本改善杂交稻火糊化温度高且蒸煮特性不一的问题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9.
绪言大麦黄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mosaic Virus,以下简写BYMV)系土壤传播(Inovuye和Saito 1975)。近年来在日本九州至东北广大地区蔓延,危害旱地及水田大麦,尤以二棱大麦受害严重。目前对该病尚无有效的药防办法,急需选育抗病品种。笔者等从六棱带壳大麦“竹林茨城1号”的早熟突变体中,发现了对BYMV高抗的突变体。现就研究经过、突变体的特征以及有关抗病性遗传等问题作如下报道。  相似文献   
10.
预计到本世纪末,由于人口和粮食几乎是同步增长,按人平均占有的饲料粮恐难于有很大提高,今后粮食生产的发展除保证人口增长所需的口粮外,主要是努力增加饲料粮生产。尽快改变粮、饲不分的传统习惯,因地制宜改革种植业结构,发展能蛋比适宜的优质饲料作物生产,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发展动物性食物生产,改善人民食物构成的关键所在。对陕西来说,汉中水田区在越冬作物中发展饲料大麦;关中平原灌区推行玉米间作大豆;渭北旱原适当发展苜蓿,实行草粮轮作,均是强化农牧结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