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苹果加工品种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与褐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加工苹果品种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与果实褐变的关系,为选择加工品种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olin-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分析了10个苹果加工品种(4个酿酒品种、6个制汁品种)的果实酚类物质组成、果实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因品种类型而异,苦涩酿酒苹果总酚含量高于甜或酸苹果。原花青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及儿茶素是苹果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苹果特征酚类物质根皮苷在苦绯甘品种中大量存在。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儿茶素和根皮苷相关性较高,绿原酸与果实的褐变度相关性较低。【结论】酚类物质含量与苹果加工品种类型有关,酿酒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制汁品种。果实中黄烷-3-醇含量对褐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加工苹果品种的酚类物质组成及其与果实褐变的关系,为选择加工品种和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利用Folin-C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测定分析了10个苹果加工品种(4个酿酒品种、6个制汁品种)的果实酚类物质组成、果实褐变度及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果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比例因品种类型而异,苦涩酿酒苹果总酚含量高于甜或酸苹果。原花青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及儿茶素是苹果果肉中含量较高的酚类物质,苹果特征酚类物质根皮苷在苦绯甘品种中大量存在。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原花青素、儿茶素和根皮苷相关性较高,绿原酸与果实的褐变度相关性较低。【结论】酚类物质含量与苹果加工品种类型有关,酿酒品种的总酚含量高于制汁品种。果实中黄烷-3-醇含量对褐变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苹果果实酚类物质组成与褐变的相关性,本研究以响富、烟富8、烟富10和普通苹果为试材,测定果实褐变度及总酚含量,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对苹果中儿茶素、绿原酸、隐绿原酸、表儿茶素、根皮苷、根皮素、原花青素B2、原花青素B4、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苷10种酚类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富10的总酚含量以及褐变度较高,且仅在烟富10中检测到槲皮素3-半乳糖苷;不同品种中绿原酸含量均最高,根皮苷、表儿茶素含量较高,为主要的酚类物质;3个优系富士品种果实的褐变度与总酚含量、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苷、绿原酸、槲皮素3-半乳糖苷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总酚含量对褐变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杏果实酶促褐变机理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完熟期的凯特、山农凯新2号、红玉为试材,对杏果实中与酶促褐变有关的褐变度、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总酚含量及酚类物质组分等多个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品种不同,影响杏果实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不同。红玉的褐变程度最高,主要是因为其PPO活性和绿原酸含量最高,并且其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及PPO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8、0.9944);山农凯新2号总酚含量最低,且除阿魏酸外,各酚类物质组分的含量也都最低,这些因素导致其褐变程度最低。(2)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酚类物质组分进行检测,发现表儿茶素、绿原酸、儿茶素是完熟期杏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并且表儿茶素是三个品种中测得的含量最高的酚类物质组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酚类物质种类及其含量变化与甘蔗茎尖褐变的关系,为甘蔗茎尖离体培养褐变机理研究及解决褐变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酚类物质(绿原酸、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酚类物质组成和含量在茎尖组织褐变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褐变的关系.[结果]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随接种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第3~6d褐变严重,褐变率增加量在第6d达峰值(16%),之后呈下降趋势.接种培养后0~12d,正常生长和褐变的甘蔗茎尖均检测出没食子酸、绿原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4种酚类物质.接种当天4种多酚物质含量均最高;接种后3~6 d,褐变现象严重,褐变率迅速增加,没食子酸、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与表儿茶素含量的负相关达极显著水平(P<0.01),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825.[结论]甘蔗茎尖褐变率增加量与酚类物质含量呈负相关,而表儿茶素为甘蔗茎尖组织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6.
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因子及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的理化因子(相关酶活性、底物组成和含量、pH),并由相关性分析探讨梨汁酶促褐变主要原因,为品种选择和褐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鸭梨、长把梨等7种梨为原料,测定梨果实中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转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5种褐变相关酶的活性,总酚含量,梨果实的pH以及鲜榨梨汁的色值(T<,440>);用HPLC法鉴定梨果实中酚类物质的种类.[结果]供试7个品种梨汁的酶促褐变程度存在很大差别,黄冠梨和黄金梨汁褐变较轻,雪梨和水晶梨汁褐变较重.不同品种梨汁酶促褐变的主要相关酶不同,并且不同品种梨果实中的酶促褐变相关酶活性存在较大区别.梨果实的总酚含量以及与梨汁褐变的相关度因品种而异;供试的梨果实中的酚类物质主要是(+)-儿茶素、绿原酸和香豆素,且不同品种的酚类组成不同.不同品种梨果实的pH存在差异,梨汁的色值与果实的pH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不同品种梨汁的酶促褐变程度有很大差别.梨果实中褐变相关酶类的活性、酚类物质含量和组成以及对梨汁酶促褐变的影响程度因品种而异,梨汁的酶促褐变与酶类的相关度高于与总酚含量的相关度.梨汁酶促褐变与梨果实的pH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低温贮藏对莲藕褐变度、总酚含量及酚类物质组成的影响。低温贮藏有效延缓了莲藕的褐变,20℃贮藏条件下,褐变度和总酚含量呈增加趋势,增加的酚类物质可能是由于酚类物质合成增加或是褐变产物的积累。通过高效液相测定酚类物质组成,20℃贮藏条件下的莲藕在保留时间50~62 min的物质种类有明显增加,而低温贮藏条件下,保留时间50~62 min的物质种类较少且变化不明显。保留时间50~62 min的物质可能是20℃诱导合成的物质或是褐变过程中的产物。莲藕多酚提取物中检测到的单酚有没食子酸、没食子儿茶素、儿茶素。在贮藏期间,没食子酸和没食子儿茶素的含量在减少,在贮藏后期儿茶素的含量在增加。在贮藏前期,低温条件下没食子酸含量的减少弱于高温贮藏;在贮藏后期,低温贮藏儿茶素含量的增加弱于高温贮藏。  相似文献   

8.
不同类型桃果肉酚类物质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桃果肉中酚类物质组成、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差异,为桃的品质育种和科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水蜜桃、蟠桃和油桃3种类型共15个品种的桃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HPLC)检测各品种中的酚类物质,采用1,1-二苯基-2-苦基苯肼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DPPH)、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ic acid di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Ferric reducing/antioxidant power,FRAP)3种方法测定抗氧化能力,并利用相关性分析酚类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供试品种总酚与总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0.35—2.54 mg CHA·g-1 FW和0.08—3.32 mg RE·g-1 FW。整体上蟠桃总酚及总黄酮含量高于水蜜桃和油桃,‘早露蟠桃’的含量最高。3种类型桃果实中共检测到酚酸6种(没食子酸、香草酸、原儿茶酸、阿魏酸、新绿原酸、绿原酸)和类黄酮4种(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在桃果实中的含量最为丰富,不同类型桃果实的酚类物质组成与含量明显不同。其中,水蜜桃以表儿茶素和绿原酸为主,变异范围为37.57—105.49μg·g-1和40.19—49.8μg·g-1;蟠桃以表儿茶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分别为35.94—297.32μg·g-1、36.14—80.57μg·g-1、1.45—29.26μg·g-1和0—44.64μg·g-1;油桃以绿原酸和儿茶素为主,变异范围为30.97—48.05μg·g-1和9.22—53.73μg·g-1。DPPH清除速率、ABTS和FRAP值分别为0.21—7.01μmol TE·g-1 FW、0.66—8.57μmol TE·g-1 FW和0.59—5.60μmol TE·g-1 FW,综合抗氧化指数依次为:蟠桃水蜜桃油桃。供试品种中,‘早露蟠桃’多酚含量与抗氧化能力最高。总酚、总黄酮、新绿原酸、表儿茶素与DPPH清除速率、FRAP及ABTS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不同类型桃果实中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差异较大,表儿茶素和绿原酸是水蜜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和新绿原酸是蟠桃的主要酚类物质,绿原酸、儿茶素是油桃的主要酚类物质。蟠桃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高于水蜜桃和油桃,表儿茶素和绿原酸在桃果实抗氧化能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酚类物质含量变化及其与酶促褐变的关系,为研究葡萄干清洗褐变机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测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酚类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酚类物质与葡萄干多酚氧化酶反应的活性变化,判断参与酶促反应的底物,采用相关性方法,分析影响葡萄干清洗褐变的主要酚类物质。【结果】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有质量变化的酚类物质有槲皮素、儿茶素、咖啡酸、山奈酚、P-香豆酸、绿原酸、阿魏酸、原儿茶酸、香草酸、龙胆酸、芥子酸、丁香酸、没食子酸。其中槲皮素、绿原酸、咖啡酸、P-香豆酸、山奈酚、儿茶素为葡萄干清洗前后参与酶促褐变的主要酚类物质。【结论】无核白绿葡萄干清洗前后,葡萄干褐变度与槲皮素,咖啡酸,山奈酚,儿茶素含量呈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25株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及3个当地苹果品种(嘎啦、夏立萌、红海棠)的成熟果实为试材,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UPLC-QTOF-MS)测定了果肉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在新疆野苹果果肉中检测出9种含量较高的类黄酮物质;新疆野苹果与当地品种果肉中检测到的类黄酮组分基本一致,但其含量差异显著;新疆野苹果果肉中绿原酸、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的含量基本均远高于当地品种,其中差异最大的是表儿茶素,其含量最高的GL183是嘎啦含量的82.13倍;新疆野苹果GL026、GL030、GL053-1、GL172、GL179、GL183果肉的绿原酸、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的含量较高,均超过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1.
苹果中多酚含量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田士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0):5212-5212,5236
以红富士苹果为原料,对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总酚、绿原酸、黄烷醇、原花色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多酚物质总量在果实发育早期有一个上升过程,然后逐渐减少,后期变缓,同时果肉中绿原酸含量的比例逐渐下降;而黄烷醇和原花色素所占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在成熟果实的不同部位,多酚含量分布也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2.
以红肉苹果红满堂、红色之爱成熟果实为试材,以红富士为对照,对各品种苹果果皮、果肉中的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分析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红肉品种红满堂、红色之爱果实中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均极显著高于红富士对照,且红满堂极显著高于红色之爱;各品种果皮中总酚、总黄酮、总花青素含量及其抗氧化性均显著高于果肉;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红满堂果实具有高的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高类黄酮加工型品种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基于酚类物质的酿酒红葡萄品种特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酚类物质不仅影响葡萄酒的感官质量,还决定葡萄酒的许多生理活性功能。通过对采自黄土高原产区的20种酿酒红葡萄品种中酚类物质的含量、种类,葡萄果实不同部位中酚类物质的差异进行研究,为有效改良酿酒工艺及酿酒葡萄的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太谷)国家葡萄种质资源圃的20种酿酒红葡萄为材料,取样测定果粒大小及果形指数,葡萄皮、籽、果肉各部位重量及所占百分比,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指示剂滴定法测定可滴定酸含量,比色法测定总酚、总黄烷醇、花色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果肉中单体酚含量。【结果】20种测定的酿酒葡萄品种的果形指数均高于0.95,即果形都为椭圆形或圆锥形。不同葡萄品种之间,葡萄皮、籽和肉所占比例差异显著,其中具有良好酿酒品质且是中国酿酒葡萄第一主栽品种的‘赤霞珠’,果皮、果籽合计比重达31.3%;而‘蛇龙珠’的果皮、果籽合计比重最低,只有10.62%,其加工成葡萄酒后,酒中酚类物质较少,所制葡萄酒口感较柔顺。20个品种葡萄的可滴定酸含量在3.97-9.00 g·L-1,可溶性固形物在14.5-25.4 g·L-1。葡萄果实的不同部位,酚类物质差异十分显著。葡萄皮中总酚(TPC)含量为12-125 mg·100g-1FW(果实鲜重),黄烷醇(TFA)含量为1-27 mg·100g-1FW;葡萄籽中TPC为17-456 mg·100g-1FW,TFA为22-505 mg·100g-1FW。葡萄果肉中TPC为1.24-3.24 mg·100g-1FW。葡萄籽中总酚含量是葡萄皮中的3-4倍,籽中黄烷醇含量是皮的10倍以上。花色苷主要存在于果皮中,含量在1-34 mg·100g-1FW,其中也是‘赤霞珠’含量最高,‘宝石解百纳’、‘马瑟兰’和‘蛇龙珠’等次之。‘马瑟兰’、‘赤霞珠’等葡萄品种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蛇龙珠’、‘黑虎香’和‘神索’等品种酚类物质含量较低。不同葡萄各部位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葡萄籽中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次为葡萄皮中,而果肉中酚类物质含量较低,果肉主要贡献酚酸类物质。利用HPLC法从葡萄果肉中鉴定出12种单体酚,其中包含表儿茶素、儿茶素和芦丁等4种黄酮类物质,没食子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等7种酚酸类物质和白藜芦醇。【结论】葡萄果实的性状是葡萄酒品质的决定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葡萄酒酚类物质的重要因素之一。果粒的大小、葡萄皮籽比例及果、皮、籽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种类决定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通过酿酒工艺控制葡萄皮、籽和果肉中酚类物质进入葡萄酒的量可以改良酒的品质;根据葡萄酚类物质的特性,可有选择性的进行葡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14.
金秋梨贮藏过程中褐变度及多酚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金秋梨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贮藏过程中外观色泽、褐变度及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增长,金秋梨褐变度变大。室温下贮藏比5℃条件下贮藏变化明显,果皮的变化最大,果心次之,果肉的变化最小;总酚含量均有所提高,5℃条件下梨的总酚含量变化较乎缓.室温下金秋梨的总酚含量变化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不同陈化时期烤烟中绿原酸含量和颜色变化,探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陈化36个月内烤烟K326和云烟85绿原酸含量变化,用比色仪测定烟叶颜色的变化,通过比较探讨绿原酸与褐变之间的关系。[结果]烤烟K326和云烟85在陈化的0~12个月内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与颜色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R2分别为0.993 5和0.983 3,表明在烟叶陈化初期褐变主要由酚类物质氧化所导致;在陈化的12~36个月时,绿原酸的含量变化与颜色变化基本不相关,R2分别为0.116 9和0.009 0,说明在此期间引起颜色变化的内因已不是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结论]在烟叶陈化的前12个月主要控制酚类物质的氧化程度可防止烟叶陈化初期褐变。  相似文献   

16.
高群  方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27-3128
[目的]比较苹果不同部位中5种多酚物质的含量。[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使用C18柱(150 mm×4.6 mm,5μm),测定苹果不同部位中多酚物质的含量。[结果]试验得出,苹果果皮中多酚物质含量芦丁>槲皮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根皮苷;果核中多酚物质含量儿茶素>表儿茶素>根皮苷>芦丁;果肉中多酚物质含量表儿茶素>儿茶素>根皮苷>芦丁。[结论]苹果果皮中多酚物质的种类以及含量都高于其他部位,其次是果核,最少的是果肉。研究对于苹果加工中的原料处理及深加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金川雪梨果实黑心病机理及发生原因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川雪梨黑心病是一种于正常采收期前即可发生的果实褐变的生理病害。分析测定表明 ,褐变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低于未褐变果实的相应部位 ;褐变程度与其酚类物质含量及多酚氧化酶活性呈负相关 ,其相关系数及回归系数均以果心最大 ,果肉其次 ,果皮最小 ,其与果实不同部位褐变顺序及程度分布一致。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因不同树龄、不同生态环境而有明显差异 ,但其病果率与酚类物质含量 (未褐变果实 )间未见明显相关性。褐变果实N、Ca、Mg、Mn含量低于或显著低于未褐变果实 ;K/Ca比、K/(Ca +Mg)比及Fe含量则高于或显著高于未褐变果实 ;P、Zn、Cu、B含量则未见明显差异。与金川品种比较 ,金川品种易发生黑心病 ,金花品种则几乎不发生 ,金花品种果实酚类物质相对高 (主要是果心 ) ;N、B含量相对低而K/Ca比、K/(Ca+Mg)比相对高 ;宿萼率显著高。用醋酸钙对金川雪梨进行田间根外喷洒处理后增加了果实Ca、Mg、N含量 ,降低了K含量、K/Ca比及K/(Ca +Mg)比 ;降低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 ,提高了果实多酚氧化酶活性 ,亦降低了病果率。用水及BP - 90 6进行根外喷洒处理与无处理比较 ,亦不同程度降低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 ,提高了多酚氧化酶活性 (以上均为未褐变果实 )亦降低了病果率。说明金川雪梨黑心病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木奈果肉褐变是酚类物质、多酚氧化酶与氧结合起酶促反应的结果.但酚、酶在果肉细胞中是区域化分布的,果实含Ca量降低使膜透性增加,为酚、酶和氧接触提供了条件,果实缺Ca是木奈果肉褐变的主要原因,通过提高果实的含Ca量可有效地防止果肉褐变.  相似文献   

19.
以杜梨为试材,研究其新梢韧皮部和叶片生长期内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并探讨了韧皮部中酚类物质含量与新梢生长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测定期间杜梨新梢韧皮部中的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叶片;从多酚组成上看,韧皮部以表儿茶素、儿茶素和芦丁等为主,叶片则以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和根皮苷为主;总酚及各种多酚水平在树体生长期间的动态变化不同。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测8种多酚物质中,生长期内仅有绿原酸在韧皮部和叶片中的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其余酚类物质无显著相关性;韧皮部中芦丁、槲皮素含量与新梢生长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余的多酚与新梢生长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氯化钙和抗坏血酸处理对鲜切苹果品质和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巍  刘晶  吕春晶  王杰  张素敏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6):3402-3410
【目的】明确苹果鲜切后品质和褐变的变化规律;探讨外源抗坏血酸(AsA)与氯化钙(CaCl2)处理的生理作用,筛选理想的保鲜剂。【方法】取成熟期富士苹果果实为试材,经去皮、去核后,切分成厚度约为1mm的果片,分别于蒸馏水、1.0%AsA、1.0%CaCl2水溶液中浸泡5min,吸干水分后,用培养皿盛装,置于室温(25℃)条件下于0、0.25、0.5、1、2、4、6、8、10、12h后进行褐变指数、失重率调查和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抗坏血酸(AsA)、总酚、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结果】苹果切分后,蒸馏水浸泡的果片褐化迅速、褐变严重,水分及其它易挥发性物质大量散失,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下降,糖酸比值上升,PPO、POD活性迅速升高,MD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1.0%AsA和1.0%CaCl2处理均能有效延迟果肉褐化进程,降低褐变程度,抑制水分及其它易挥发性物质、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抗坏血酸和总酚含量的下降,延迟糖酸比值上升以及PPO、POD活性高峰的到来,MDA含量升高。两者相比,1.0%CaCl2的处理效果更好。初步建立了鲜切苹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可滴定总酸、酚类物质含量高,易挥发性物质散失速率低,不易褐变的品种属于良好的鲜切苹果加工品种。【结论】1.0%CaCl2是鲜切苹果理想的保鲜剂及褐变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