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抗寒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在干旱胁迫时抗寒性的变化规律,选取黄淮麦区南片小麦品种11个;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1个,研究其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在各生育期抗寒性较非干旱条件下均明显降低,越冬期减幅最大,平均为4.91℃,返青期最小,拔节期居中.在非干旱条件下,各生育期,半冬性品种的抗寒性较春性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品种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所有品种在越冬期的抗寒性较冬前均有所提升,越冬后抗寒性迅速下降.半冬性品种越冬期抗寒性增强明显,春性品种抗寒性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冬小麦冬春季抗寒生理,探讨冬季抗冻性与春季抗寒性的关系。【方法】选择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陕229、皖麦38、淮麦20、小偃22、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周麦18等8个小麦品种,在越冬期、拔节期自然低温及药隔期人工低温胁迫处理条件下,测定小麦叶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糖(WSS)、脯氨酸(Pro)和可溶性蛋白(Pr)等抗寒生理指标,结合表型分析各品种的抗寒性。【结果】在越冬期,冬性小麦陕229和半冬性小麦皖麦38、淮麦20的Pro、WSS含量及SOD活性较高,MDA含量较低,其冬季抗冻性表现最好,弱春性小麦小偃22则表现相反,其余品种的上述各生理指标表现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且冬季抗冻性以西农979、陕麦139、郑麦366优于周麦18和小偃22。在拔节期,陕229、皖麦38、淮麦20、西农979的MDA含量低,SOD活性和WSS含量高,拔节早期Pro含量高,其春季抗寒性表现较好;在拔节期自然降温及药隔期低温处理条件下,郑麦366、陕麦139的SOD活性均较低,且抗倒春寒能力较差,推测SOD活性可以作为小麦抗倒春寒能力的鉴别指标。小偃22在各阶段的SOD活性及WSS含量均较低,在药隔期前后Pro含量最高,而周麦18在雌雄分化期自然降温后的Pro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是二者拔节期抗寒性好于郑麦366、陕麦139的潜在原因。【结论】小麦品种春季抗寒性与冬季抗冻性表现不一致,说明小麦越冬期抗寒性与拔节期抗寒性的生理机理存在差异,春季抗寒性可能是在各生理调节物质的协同调控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根据华北地区4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近25 a来的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通过标准化正态分布检验和偏态分布正态化处理,设定概率分布<50%和<80%为适宜或较适宜指标界限,最终确定了冬小麦关键生育阶段的适宜气象指标.指标包括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进入某生育始期或生育普遍期的适宜平均温度、相邻2个生育时期间隔内的适宜积温和日照时数,可为冬小麦生育期预报及生育期内气象状况评价提供依据.比较各属性品种的适宜指标可知,随着小麦品种的冬性增强,大部分生育期适宜平均气温的指标范围也逐步升高,其中半冬性和冬性品种差异较小,春性品种较其他属性品种差异较大,平均偏低2℃;冬性品种分蘖-越冬-拔节期所需适宜积温均高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所需日照时数更明显高于其他2个属性品种.  相似文献   

4.
筛选高产高效抗逆的绿色品种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以24个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施氮量处理下调查品种的产量、氮肥农学效率、赤霉病及白粉病抗性等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价,筛选适宜江苏省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的产量优势表现不一致,扬麦25、淮麦33、洛麦24等品种的平均产量较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品种的氮肥农学效率整体上呈降低趋势,扬麦29、淮麦33、扬麦25等品种的平均氮肥利用效率较高;各品种赤霉病抗性和白粉病抗性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扬麦15、宁麦13、扬麦20等品种具有较高的赤霉病抗性,而扬麦29、镇麦9号、镇麦10等品种具有较强的白粉病抗性;增加施氮量降低了小麦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扬麦25、宁麦资126、国红6号等品种的抗倒性较好;半冬性和弱春性品种的越冬期抗寒性整体上优于春性品种,但部分春性品种如宁麦13、宁麦26和扬麦29同样具有较强的越冬期抗寒性。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对各品种的综合性状进行评价,提出扬麦25、扬麦29、宁麦13、镇麦18为适宜在江苏淮南推广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淮麦33和洛麦24为适宜在江苏淮北种植的绿色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5.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6.
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小麦品种,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发展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呈现相似趋势,幼苗时期较强,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温抗寒锻炼,小麦的抗寒性达到最强;越冬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寒性显著减弱。所有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均呈现V型曲线。  相似文献   

7.
以半冬性品种豫麦2号和春性品种豫麦7号为参照品种,对豫麦10号的幼穗分化过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豫麦10号的冬春性介于两个参照品种之间,且明显倾向于春性。它的穗分化后期较长,奠定了其穗大粒多的基础。豫麦10号幼穗分化全过程历时天数因播期不同而有差异,而播期早晚对其穗分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越冬前的生长,相对而言,早播的幼穗分化前期短,后期长,晚播的前期长,后期短。通过对豫麦10号不同播期下的穗分化观察和外部形态的对照研究,确定了本品种穗分化时期和叶令及生育期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代海芳  欧行奇  李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790-16791
[目的]了解春性小麦在不同播种深度下抗寒生理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以春性品种豫麦2号为试材,测定2、4,6、8em不f种植深度其苗期和越冬期的抗寒生理指标,分析各指标变化规律与抗寒性的关系。[结果]细胞质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总{(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Pro)含量整体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各播种深度下的变化不一致。[结论]播种深度影响小麦的抗寒性,以2~4cm的抗寒性最强,且幼苗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9.
河南主栽小麦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15个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时期、不同水分条件叶绿素含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不同小麦品种Chl a/b比值变化规律有较大差异,但灌浆期不同小麦品种干旱处理的Chl a/b比值均达到最小,花期不同小麦品种灌溉处理的Chl a/b比值最小。花期水分胁迫下小麦品种的Chl a/b比值较同一时期灌溉处理Chl a/b的比值大,灌浆期干旱处理的Chl a/b比值均小于相应灌溉处理的小麦Chl a/b比值。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用典型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典型弱春性品种偃展411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播种时期和播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在推迟播期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明显提高叶面积指数,10月5日播种产量提高幅度达20.73%,...  相似文献   

11.
<正> 1.选用良种,适期早播 适宜我地种植的冬性、半冬性品种,如优质强筋型小麦皖麦38、周麦12,中筋型新麦9号、皖麦46,普通小麦品种徐州24、皖麦36等。弱春性、春性品种宜选用优质强筋小麦郑麦9023、皖麦44、周麦11等。适期早播可充分利用冬前有效积温,为壮苗越冬打下基础。具体播种适宜时间为冬性品种10月1~10日,半冬性品种10月5~15日,春性品种10月15~25日。播种前,种子要进行精选、晾晒和发芽试验。小麦“三拌”下种,是我地小麦拌种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小麦处理在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的调查,分析播期播量对小麦群体、产量及其产量三要素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弱春性小麦品种偃展4110为例,找出半冬性小麦和春性小麦在本地区适宜的播期播量,为黄淮南部(河南)小麦丰产高效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 正确选用小麦品种,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实规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选用小麦品种应遵循以下策略。一、品种类型。湖北省位于南北气侯过渡地,以稻麦两熟和棉麦两熟为主。小麦生育期内积温高,无明显越冬期。中、后期雨水偏多,灌浆期短。适应这种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品种类型,应是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即早茬采用半冬性品种,中、晚茬采用春性品种。冬性和春强性的品种都不大适应。因为冬性品种生育期长,幼穗分化起步晚,成熟迟,在上述气侯带种植容易加重病害且使穗头变小,粒重降低。强春性品种虽然幼穗分化早,但耐寒性差,冬春易受冻害。而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较早,分蘖成穗适中,自动调节能力强,冬春不易冻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对半冬性、春性、弱春性小麦品种的产量与成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品种产量与成产因素均有较大差异;播期对产量与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成穗数与千粒重影响较大;播量对产量及成产诸因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提出豫东地区应以半冬性与弱春性品种为主;为防止越冬期与春季冻害的发生,各类型品种都可适期晚播。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群体条件下小麦开花期干物质转运及光分布特性,以半冬性周麦22和弱春性郑麦902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2个品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开花期分层干物质转运、光分布、光能利用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2个小麦品种群体中,40~60 cm冠层单株干物质转运量、冠层截获光合有效辐射(PAR)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优于其他冠层。半冬性周麦22地上部干物质对籽粒贡献率以及产量三要素都优于弱春性郑麦9023。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对冬小麦苗期和拔节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 0~ 2℃低温胁迫下半冬性和弱春性小麦苗期、拔节期叶片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丙二醛 (MDA)、可溶性糖 (WSS)和脯氨酸 (Pro)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半冬性小麦SOD活性升高和MDA含量下降的幅度均大于弱春性品种 ,前者WSS和Pro积累也较后者多 ;苗期 2个品种 4项指标的差异显著 ,拔节期差异变小 ;小麦拔节期对持续低温的耐受力较弱。  相似文献   

17.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济麦19、钱交麦、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6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种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抽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了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春性、偏春性、半冬性、冬性和强冬性小麦品种在2℃条件下完成春化所需时间分级分别为0 d、0 dt≤20 d、20 dt≤30 d、30 dt≤40 d和t40 d。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强筋小麦育种及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黄淮南片强筋小麦品种豫麦34、郑农16、郑麦9023、郑麦366、西农979、新麦26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取样和室内试验,对6个强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籽粒干重均呈“S”型曲线增长,籽粒灌浆期可分为渐增期、快增期、缓增期三个阶段;经logistic方程模拟,各品种的拟合效果均较好;据logistic方程综合分析,不同品种间籽粒灌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弱春性品种中豫麦34与郑农16籽粒灌浆速率较快,粒重较高,半冬性品种中西农979、郑麦366灌浆特性较优.  相似文献   

19.
<正> 小麦幼穗分化在越冬前所处的发育时期,是判断播种期是否适宜的重要标志.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进入幼穗分化期以及在分化过程中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因此,摸清品种的特性是十分必要的.几年来我们对以郑引一号为代表的春性品种,以百泉41、郑州76l为代表的半冬性品种进入穗分化期以及穗分化各时期对温度的要求进行了研究,以供确定适宜的播种期时参考.一、不同温度条件下幼穗分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