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6篇
农作物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为给黄淮地区小麦生产以及小麦抗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选取黄淮麦区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以后小麦主推品种40个,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析不同年份、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冬前期(苗期)、越冬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的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育成时间的往后推移,小麦品种抗寒性总体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当前生产上的主要品种的抗寒性要强于一些老品种;不同区域品种的抗寒性也有差异,山东和陕西的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半冬性品种济麦22、烟农19、良星66和皖麦38在各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弱春性品种豫麦18、偃展4110在各生育时期抗寒性均较弱,这与它们在生产上的表现相一致;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规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3.
摘要:安徽在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中位列第四。通过对从1950-2008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将主推品种划分为六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选取有代表性的8个小麦品种,以实验室冷冻法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半致死温度,研究各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抗寒性强弱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在其生育发展进程中的抗寒性变化呈现相似趋势,幼苗时期较强,经历了一定时间的低温抗寒锻炼,小麦的抗寒性达到最强;越冬以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抗寒性显著减弱。所有品种在整个发育时期的变化趋势均呈现V型曲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中国小麦在欧洲品质实验室的评价结果,探讨不同国家小麦的品质分析标准.[方法]选用中国黄淮麦区的两个主导品种(烟农19、济麦22)在比利时国家农艺研究中心品质实验室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吹泡仪、快速粘度仪等仪器进行品质分析.[结果]烟农19显示出较强的面筋质量,可以用于制作面包,也可以用于生产高质量的面筋;济麦22的品质分析结果显示不适合用于制作面包,但是可能适宜于制作面条制品.[结论]近红外仪器的蛋白质含量预测结果均高于样品的实验室分析结果,这可能是由于欧洲的近红外模型的建立样品来自于欧洲小麦.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抗寒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小麦在干旱胁迫时抗寒性的变化规律,选取黄淮麦区南片小麦品种11个;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1个,研究其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以及干旱胁迫条件下抗寒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小麦在各生育期抗寒性较非干旱条件下均明显降低,越冬期减幅最大,平均为4.91℃,返青期最小,拔节期居中.在非干旱条件下,各生育期,半冬性品种的抗寒性较春性品种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品种间抗寒性差异明显,所有品种在越冬期的抗寒性较冬前均有所提升,越冬后抗寒性迅速下降.半冬性品种越冬期抗寒性增强明显,春性品种抗寒性也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现代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原理,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当前小麦品质育种、生产加工、籽粒和病害识别、抗性鉴定及网络品质监测技术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小麦品种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摘要:安徽在我国小麦主产省份中位列第四。通过对从1950-2008近60年来安徽省小麦主要推广品种种植面积和使用情况的分析,将主推品种划分为六个阶段,约10年一个阶段。对各个阶段的主要推广品种特征特性、主要优缺点和轮替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生产的基本要求、品种的综合表现和育种的进展。并对小麦品种演变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揭示了品种冬春性变化、生产布局的调整、主导品种与搭配品种的更替频率以及日益提高的对抗病抗逆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芝麻雄性不育及杂种制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介绍当前国内为芝麻杂种优势研究情况,对芝麻雄性不育材料0176A等征特性进行观察,初步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雄性不育的遗传物质是在细胞核中;在不同的基因型中,雄性不育性状受1对或几对隐性基因控制;0176A等与郑杂芝H03遗传上至少存在部分相同的基因位点。通过对隐性不育基因连续多代转育和群体改良,筛选出0176A等优良雄性不育系,其育性比趋向于1:1,叶型、种色、千粒重、一叶果数和株型等性状稳定较快。筛选出2164、C023等优良恢复系;配制和鉴定杂交组合100余个,其中皖杂芝0176、0214两个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