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大连市龙王塘和铁山增养殖海域养殖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孢子体出现溃烂的原因,利用细菌分离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海域养殖裙带菜溃烂的孢子体中分离纯化得到2株优势菌株(编号分别为LH43和LQ2),通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分离菌株能够使裙带菜孢子体出现溃烂并分解藻体,且与自然发病相似,LH43较LQ2菌株致病性明显。结果表明:通过对两菌株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测序及比对发现,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细菌的一致性为99%,LQ2菌株与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aquimaris细菌的一致性为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LH43菌株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聚为一支,LQ2菌株与嗜冷杆菌聚为一支;利用生化试验对两菌株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经比对分别与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吻合;菌株生长及产酶特性分析显示,LH43和LQ2菌株最适生长温度为5~10℃,两菌株代谢产生的胞外产物褐藻酸裂解酶均在15℃时酶活力最高;药敏试验显示,LH43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氟罗沙星及链霉素高度敏感,LQ2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阿奇霉素高度敏感。研究表明,裙带菜溃烂病的发生是北极假交替单胞菌和嗜冷杆菌在不良环境与菌株产生的褐藻酸裂解酶共同导致。  相似文献   

2.
陈丽  张晓君  秦蕾  毕可然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28-2731
对分离自条斑紫菜(Porphyrae yezoensis L.)褐斑病的1株能够分解褐藻酸的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Z2进行了致病性、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RNA与gyr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能够使条斑紫菜出现红斑,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有动力,氧化酶阳性,严格需氧,生长需要Na+,大小约在(1.0~1.2)μm×(2.0~2.5)μm;其16 S rRNA和gyrB基因序列通过Blast检索均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 romonas)细菌具有较高的同源性,gyrB基因序列与产黑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nigrifaciens)同源性在99%,综合分离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 S rRNA和gyrB两种基因的分子鉴定,确认分离菌为假交替单胞菌,且初步认为其可导致紫菜发生褐斑病.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溃烂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N-1株为中间气单胞菌,N-2株和N-3株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鞭毛Fla、酯酶Lip等毒力基因。N-1、N-2、N-3对应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10~(5.21)、10~(5.88)、10~(5.53) CFU/尾,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中间气单胞菌和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大鳞副泥鳅皮肤溃烂病,优力克外泼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4.
根据菌落形态特征,从中国第4次北极科考采取的海洋沉积物BN05中分离到19株细菌,对其进行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并利用平板扩散法从中筛选出对植物病原真菌尖刀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活性菌株。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从北极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的细菌主要为γ-变形杆菌纲(γ-Proteobacteria),分别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1株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是北极海洋沉积物BN05中可培养细菌中的优势菌群。活性菌株筛选结果表明,5株菌株对尖刀镰孢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菌株BN05-S-2和BN05-B-6属于假单胞菌属,菌株BN05-M-2、BN05-M-7和BN05-B-2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5.
鳖嗜水气单胞菌甘肃株和上海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甘肃灵台县和上海市奉贤县水产养殖场患病鳖病原菌的分离、培养、鉴定,两地菌株均为嗜水气单胞菌。经过对该菌形态学、革兰氏染色、21项生理生化特性比较,以及两菌株毒力比较和动物感染试验,表明甘肃菌株(G-97-7)和上海菌株(S-96-10)是引起鳖白点病(疖疮)、穿孔病(鳖甲溃烂)和出血等细菌性疾病的原发性致病菌。该病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水体中。  相似文献   

6.
从患皮肤溃疡病的半滑舌鳎肝脏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株CSLG2,根据细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鉴定及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发现该菌株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同源性最高。对该菌株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该菌对米诺环素、红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氯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高度敏感,而对红霉素、四环素、头孢唑啉、头孢拉定、青霉素和呋喃妥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深水网箱养殖区养殖过程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网箱养殖鱼类细菌性病害的关系,采用Illumina测序技术对海南后水湾深水网箱养殖水样进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检测到浮游细菌种群归属于36个门、56个纲、98个目、235个科、807个属,香农-威纳指数范围为2.47~4.5,说明该养殖区水体中浮游细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变形菌门是主要优势门类,其次为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和蓝细菌门;主要类群为Cobetia属、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等,不同养殖期优势类群差异较大,其中休养期以Cobetia属、玫瑰变色菌属和嗜冷杆菌属为主;养殖初期以Cobetia属、假交替单胞菌属、Kushneria属和弧菌属为主;养殖中期优势类群为Cobetia属、盐单胞菌属、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养殖后期优势类群为GpIIa属和Cobetia属。潜在致病菌弧菌属相对丰度在不同养殖期差异较大,在养殖初期、中期含量较高,而在非养殖期和养殖后期含量较低,与网箱养殖卵形鲳鲹细菌性病害发病规律相吻合,表明由于弧菌引起的鱼类病害为养殖区的主要细菌性病害类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明泥鳅皮肤出血病的病原,并筛选有效的外用和内服药物。[方法]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人工感染、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结果]分离的N-1、N-2和N-3株均为凡隆气单胞菌,且携带气溶素aer A、细胞毒性肠毒素Act、热不稳定性肠毒素Alt、丝氨酸蛋白酶Ser等毒力基因。N-1株注射泥鳅的半数致死浓度为2.2×106CFU/尾,并复制出体表点状出血症状。外用和内服药分别优先选择优力克和氟苯尼考。[结论]凡隆气单胞菌可引起泥鳅皮肤出血病,优力克泼洒和氟苯尼考内服可治疗该病。  相似文献   

9.
大口黑鲈烂身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溃烂部位分离到优势菌株M-1。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的菌株M-1能复制出相似症状;对M-1菌株进行形态学、理化特性分析,初步判定所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对M-1菌株进一步进行DNA分子鉴定,结果显示该菌的16S rRNA基因、溶血素(hemolysin,hlyA)基因,均与GenBank上已登录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相应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利用16S rRNA和hlyA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显示M-1菌株与与嗜水气单胞菌聚为一类。综合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理化特性分析与基因鉴定结果,确定患烂身病的大口黑鲈应为嗜水气单胞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鲢鳙鱼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江西省南城县和广东省佛山市、韶关市患细菌性败血症病鲢鱼、鳙鱼体内分离到3株优势菌,人工感染鲢后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此3株菌对剑尾鱼的半致死量(LD50)分别为:2.64×105、9.24×104、4.45×105CFU/g。对3株病原菌进行形态特征、ATB细菌鉴定仪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为进一步确定病原菌分类地位,对其16SrRNA序列扩增测序,并与相关细菌16SrRNA序列比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嗜水气单胞菌聚类为一支。Aero气溶素基因PCR扩增出209bp条带,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此3株菌为含有毒力基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11.
中华鳖细菌性传染病病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四川省名山县、攀枝花市养鳖场患鳖红脖子病、穿孔病和出血病的垂死稚、幼鳖的溃烂皮肤组织,肝、脾、肠道组织和血液中分离到3株细菌。用分离的细菌人工感染健康稚鳖,可诱发与自然发病鳖类似的病症。通过对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分析,证明:2株致病菌是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1株致病菌是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sobria),3株细菌对兔红细胞均有溶血作用,但溶血能力有差异;对链霉毒等多数抗菌药物敏感,并具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相似文献   

12.
刺参肠道潜在产酶益生菌的筛选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健康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体质量为10~30 g)肠道中分离出50株细菌,以点种法在选择培养基上对菌株产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能力进行测试,筛选出产3种酶以上的细菌13株,并定量测定了其中9株菌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依据产酶能力选6株细菌进行溶血试验。结果表明:6株菌均不产生溶血素,不具有潜在的致病性,选3株产酶细菌BC26、BC228、BC232进行毒力测试,经一个月观察证实,无论给刺参腹腔注射细胞浓度为107cfu/mL的菌悬液,还是投喂含细菌浓度为109cfu/g的干饲料,刺参都是安全的;对细菌16S rDNA序列同源性的分析表明,BC26、BC228、BC232菌株分别与芽孢杆菌Bacillus sp.FA132、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NBRC102016和塔斯马尼亚弧菌Vibrio tas-maniensis 04102的相似性均为99%。  相似文献   

13.
对海南地区患病暹罗鳄(Crocodylus siamensis)体内分离出的10株气单胞菌(5株嗜水气单胞菌、3株达卡气单胞菌、1株简达气单胞菌和1株维氏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的检测以及抗生素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气溶素、肠毒素、蛋白酶等基因检出率较高,其中,lip和ela 2种毒力基因检出率高达100%;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大于50%;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敏感率较高,而对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磺胺类抗生素和糖肽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欧鳗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和特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2000年夏季福建地区许多鳗场养殖的欧洲鳗暴发以脱粘、败血为主要症状的疫病,从不同来源的濒死鳗鱼体内分离到4株细菌。细菌的形态学、生化分析和补充试验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的各项指标,PCR检测4株分离菌均扩增出特异性的气溶素基因(aerA)209bp片段及胆酶基因(Lip)760bp片段,进一步证实这些分离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并存在毒力基因。人工造病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M00081205①的菌体纯培养物和胞外产物对昆明小白鼠和欧洲鳗分别具有中等和高度的致病力,初步证实嗜水气单胞菌是欧鳗夏季爆发性疫病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15.
刺参表皮溃烂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从山东省烟台和日照两个地区人工饲养的刺参中挑取具有明显症状的幼参,从体表病灶和体内组织中共分离得到15株细菌,利用人工感染试验、细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引起山东省日照地区养殖场刺参表皮溃烂病的病原菌R-2为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salmonida);烟台地区养殖场的病原菌Y-1为中间气单胞菌(Aeromonas.media),Y-8为弧菌属的海弧菌生物变种I(Vibro.pelagius biovarI)。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对蒽诺沙星、氟苯尼考、硫酸庆大霉素敏感,对氧氟沙星、硫酸阿米卡星等8种抗生素不敏感;Y-1和Y-8仅对氟苯尼考敏感。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碳酸氢钠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以未添加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对照组,添加0.024、0.048、0.072、0.096和0.120 mol/L碳酸氢钠的嗜水气单胞菌为实验组,对嗜水气单胞菌的3个主要毒力基因——溶血素基因(AHH-1)、气溶素基因(Aer A)和弹性蛋白酶基因(ahyB)进行相对表达分析。结果表明,5个实验组嗜水气单胞菌的AHH-1、AerA和ahyB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基因表达呈逐渐下调趋势。人工感染结果表明,添加碳酸氢钠培养的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明显比对照组高,而且随着碳酸氢钠浓度的增加,嗜水气单胞菌对斑马鱼的半致死量呈现逐渐加大的趋势,表明毒力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铁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含不同浓度铁离子的培养基培养嗜水气单胞菌J-1株,36h时检测细菌含量以及毒素、蛋白酶、载铁体的表达量。发现菌液的浓度随着Fe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而毒力因子的表达量则相反,当Fe2+的加入浓度为0时,毒素、蛋白酶、载铁体的表达量达最大值。用SDS-PAGE电泳及免疫转印分析细菌的外膜蛋白(OMP),嗜水气单胞菌J-1株在表达载铁体的同时多表达一条OMP,其相对分子质量为71.7×103,应为载铁体的受体。此时,经ELISA检测细菌菌体及抽取物S蛋白为阴性;经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菌体无S层结构。随着铁离子浓度的降低,J-1株毒素、蛋白酶及载铁体的表达增多,菌体S蛋白消失,并产生相应的OMP条带,显示铁对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因子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物分离到两种细菌,人工感染试验均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出现与自然病鳖相同的症状并死亡,从人工感染死亡鳖中分别再次获得同种细菌。根据形态、生长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分别被鉴定为运动型气单胞菌的豚鼠气单胞菌(Aeromonas caviae)和温和气单胞菌(A. sobri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二种细菌对菌必治、氟嗪酸、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呈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9.
辽宁地区养殖淡水鱼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RS选择性培养基和针对16S rDNA与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技术,对采集于辽宁省不同地区、不同鱼类、不同症状病鱼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进行了毒力验证试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51株临床样本中有26株分离菌扩增得到685 bp大小的目的片段,证明为嗜水气单胞菌,占分离细菌总数的50.98%,占绝对的优势,其中以出血症状为主的病鱼分离的菌占23.99%,以肠炎为主症状的病鱼分离菌占17.99%,以烂鳃症状为主病鱼分离菌占9%。2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有17株同时扩增出252 bp大小的气溶素基因(aerA),表明这17株分离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均有毒力且毒力大小差异明显。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不同分离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对先锋V耐药率高达90%,对新生霉素、红霉素、利福平、四环素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分别为56.2%,42.7%,37.5%,31.1%,而对氟哌酸、链霉素、庆大霉素则较敏感。该结果对建立片区病原库,揭示辽宁地区淡水养殖鱼类感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地理分布、毒力大小、耐药性差异,进而弄清嗜水气单胞菌的表型、基因型差异具有重要理论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基于第二代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利用16S r DNA技术分析了江苏省宿迁市蔬菜连作改为蓝莓种植后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分布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Kaistobacter、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硫杆状菌属(Thiobacillus)、Rubritalea、浮霉菌属(Planctomyces)、Lysobacter、纤维弧菌属(Cellvibrio)、噬氢菌属(Hydrogenophaga)、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热单胞菌属(Thermomonas)为蔬菜连作改为蓝莓种植后土壤细菌的主要类群;Sporosarcina、Alicyclobacillus、氨氧化古细菌(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和Pontibacter是蔬菜连作土壤细菌的主要类群;蔬菜连作改为种植蓝莓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度降低,优势菌群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