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一、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必要性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取消了铧式犁的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和营造机能,是机械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必要性转变。是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抑制沙尘暴最重要的手段。1.土壤水分的增加:作物生长全靠肥和水,旱地作物所需水分基本来自天然降雨,但供给作物的有效耗水仅占降雨…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的基本特征是全年不翻耕,全年地表有秸秆或根茬覆盖。2012—2013年,麦积区在5个乡镇推广保护性耕作0.29万hm^2,节约生产总成本255.14万元,增加产量收入202.99万元,取得节本增收综合效益458.13万元,提高土壤含水率12.2-22.4g/kg,  相似文献   

3.
梁栋  董文赫  周静 《吉林农业》2011,(12):147-147
保护性耕作是以作物秸秆和根茬覆盖地表,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能够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种新型耕作方式。保护性耕作技术关键是免耕播种。  相似文献   

4.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保证播种后地表用不低于30%的作物秸秆、残茬粉碎覆盖,或保留高留茬秸秆30%以上及作物残留物覆盖率不低于30%的耕作技术。它可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土壤流失和抑制农田扬尘,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能明显提高旱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团聚体的形成。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团聚体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等的影响,在山东省平度市兰底镇进行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保护性耕作下的不同施肥处理,分别为:免耕秸秆还田常规施肥(T1);免耕秸秆还田减少10%施肥量(T2);免耕秸秆还田减少20%施肥量(T3);传统耕作无秸秆还田(T0)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中T1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经过干筛处理和湿筛处理分别较传统耕作T0提高29.8%、26.4%和25.8%、17.2%。土壤各粒径团聚体的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呈现T1>T2>T3>T0的规律,各粒径养分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5 mm、2~5 mm、<0.25 mm、0.5~1 mm、0.25~0.5 mm、1~2 mm。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T1处理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较T0分别增加27.9%、9.2%、24.5%;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较T0处理增加38.4%、35.1%、21.0%。  相似文献   

6.
保护性耕作概念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战远 《现代农业》2011,(12):50-50
问:什么是保护性耕作?答: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科学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7.
以东北冷凉风沙区普遍采用的玉米垄作保护性耕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点试验(2004~2007年),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玉米耕层土壤肥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微生物数最均大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留茬(B1)>火茬(B3).灭茬方式(B3)的土壤脲酶活性最高,留茬覆盖(B2)处理前期土壤脲酶活性较低,但后期增长迅速.留茬覆盖(B2)措施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最显著.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其中留茬覆盖(B2)比对照高1.58%,但差异不显著.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都表现出随覆盖年限的延长而提高的趋势,留茬覆盖(B2)方式的有机质含量增加明显,2007年比2004年增加0.18g·kg~(-1).年际间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高于传统耕作(CK),且随着保护性耕作方式实施年限延长,同一种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的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其中留茬覆盖(B2)的增幅最大,2007年比2004年分别增加35.3%和32.7%.  相似文献   

8.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残茬、秸秆覆盖地表,用化学药物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改善作物的生长的条件,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产、增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二、保护性耕作原理耕作的目的是为了作物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目前,我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工作,随着政策和投入上支持力度的加大,取得了明显成效,已被国家确定为北方旱作农业省区重点推广的农机化技术。  相似文献   

10.
利用风洞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的防风效益。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可明显增加地表粗糙度,提高土壤颗粒起动风速。免耕(NT)措施下地表垫面粗糙度最大,其次为翻耕覆膜(PT),常规耕作(CT)最小。相应地,NT和PT措施下起动风速分别比CT增加31.89%和16.70%。保护性耕作还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速率,CT措施下平均风蚀速率是NT和PT措施的3~4倍。由此可知,覆盖措施(覆膜和冬小麦)对减少农田土壤风蚀的作用更突出。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是指通过彻底取消铧式犁耕翻,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或浅耙),具有保墒增肥、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成本、含蓄水源、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提高作物品质等优点,是一项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为了验证少耕技术的上述优点,也为今后在门源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提供科学依据,2010年门源县首次在油菜田进行了少耕与常规耕作大区对比示范。  相似文献   

12.
寒地水稻保护性耕作对稻田土壤生理生化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耕作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维持地力,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土壤的生产力。[方法]以水稻垦鉴稻10为材料,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方式种植,研究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下土壤根系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秸秆分解率、土壤温度及微生物变化的规律。[结果]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在旋耕部分根量占绝对优势,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39%、14.52%、8.33%,蔗糖酶活性比常规低32.82%,表层、全耕层、深层秸秆粗分解率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1.71%、4.96%和9.10%,总细菌量大量增加,土壤温度明显改善。[结论]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方式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和冬小麦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旋耕相比,旱地实行保护性耕作后,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得以改善,土壤含水率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状况改善。对小麦生理特性的研究表明,采用保护性耕作种植的小麦单株分蘖力强,生育后期叶面积系数较高,干物质生产能力较强,公顷穗数显著高于传统旋耕,最终产量较传统旋耕增产27.4%。对比小麦当季水分生产效率,保护性耕作高于传统旋耕39.5%,达14.35 kg.mm-1.h-1。  相似文献   

14.
于雁 《现代农业》2010,(5):101-10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以减少土壤耕作,并利用农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保护土壤,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技术。辽宁东部山区人均土地少、地块小、坡耕地多、耕层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气温变化大、自然灾害多,对耕地风蚀、水蚀严重。  相似文献   

15.
夏开容 《农村科技》2014,(11):65-66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种新型旱地耕作法,主要包括免耕播种施肥、深松、控制杂草、秸秆及地表处理等4项内容。通过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的实施,增强项目实施区域耕地的蓄水保墒和抗旱能力。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免耕旋播施肥技术免耕播种施肥技术的作用:1不翻动土层,尽量减少耕作次数,从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蓄水和保墒能力;2相对降低了土壤透气性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耕作的角度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土壤,防止土壤肥力退化,维持地力,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田土壤的生产力。[方法]以水稻垦鉴稻10为材料,采用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方式种植。保护性耕地作为处理区,实施留茬带状分层旋耕,苗带全层施肥、免除水整地,处理区的基肥和分蘖肥随耕作过程集中施于苗带,全层混拌,其余作业与常规耕作相同;以常规耕作作为对照,常规耕作按旱育稀植栽培技术规范实施,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均设6个肥量梯度,N∶P2O5∶K2O5=2∶1∶1。保护性耕作区70%氮肥用作基肥,20%用作穗肥,10%作粒肥。常规耕作区氮肥分配比例为基肥∶蘖肥∶穗肥∶粒肥=4∶3∶2∶1。处理及对照磷肥全部作基肥施入,钾肥按基肥∶穗肥=7∶3施入。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6个小区间用PVC波纹塑料板做埂分隔,单排单灌。保护性耕作采用宽行行距40cm,窄行行距20cm,穴距12cm;常规耕作行距均为30cm,穴距12cm。研究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和常规耕作下土壤根系量、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秸秆分解率、土壤温度及微生物变化的规律。用环刀法测土壤容重,并进一步求得孔隙度。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有效磷先用浓度0.5mol/LNaHCO3浸提,后用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测定先用NH4OAc浸提,再用火焰光度计测定。[结果]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在旋耕部分根量占绝对优势,同时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速效养分,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比常规耕作高5.39%、14.52%、8.33%,蔗糖酶活性比常规低32.82%,表层、全耕层、深层秸秆粗分解率分别比常规耕作高11.71%、4.96%和9.10%,总细菌量大量增加,土壤温度明显改善。[结论]水稻节水保护性耕作方式为黑龙江垦区农业生态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18.
张淑芹 《现代农业科学》2009,(2):131-131,156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充分展现了其在减少土壤风蚀,培肥地力,抑制农田扬尘,减少生产工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功效。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得,增产和增效双赢,当前效益与长远发展兼顾、农民利益和国家社会利益同步的重要措施。笔者总结了枣强县几年来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取得的成绩以及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城市地处辽东半岛东部,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年平均气温7.9℃,无霜期156天,平均降水1083厘米,适宜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现有耕地6.3万公顷,玉米播种面积占60%。近些年水土流失、土壤风蚀等问题加重,土壤不良和生态环境逐年恶化,研究、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认识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自然界  相似文献   

20.
辛学 《新农村》2009,(1):16
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措施之一,可补充土壤养分,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肥效,减少化肥施用量,它有利于农业节水、节本、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还可有效地防止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