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发酵饲料对鲤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肠道消化酶活性、肌肉品质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制备了5组饲料:基础饲料(G1)、基础饲料中添加2.5%(G2)或5%(G3)发酵饲料、基础饲料中菜粕用5%(G4)或10%(G5)的发酵饲料等蛋白替代。300尾鲤鱼随机分5组,每组4个重复,每重复15尾,每组饲喂1种饲料。每日将鱼饱食投喂3次,投喂10周。养殖结束后采集血液、肝脏、肠道、肌肉样品测定免疫机能、消化酶活性和肌肉品质指标。[结果]G3、G4、G5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G1组(P0.05),但与G2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间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蛋白质效率以及氮/能量保留率等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发酵饲料对肌肉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和能量水平、系水力、蒸煮损失、含肉率、肌肉质构以及肉色(a~*、b~*与L~*值)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G1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G3、G4和G5组(P0.05),而其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G3与G5组(P0.05)。G1组血浆皮质醇与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G4组(P0.05),但其髓质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G4组(P0.05)。此外,各组间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总抗氧化能力、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发酵饲料不仅可以提高鲤鱼幼鱼的饲料利用率,还可以提高其消化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并且不会对肌肉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将点带石斑鱼幼鱼(15±0.5) g,随机分为3组,每组投喂不同饵料,分别为鱼肉组、配合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小杂鱼和配合饲料交替投喂),每组3个重复,养殖6周后测定各组幼鱼生长指标、全鱼营养成分、肠胃消化酶活性及肝脏磷酸酶活性以研究这3种饵料对点带石斑鱼幼鱼生长、消化功能及全鱼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肉组和混合饵料组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肠、胃蛋白酶活性呈现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肠淀粉酶活性趋势相反且差异显著(P<0.05);各组肠、胃脂肪酶活性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鱼肉组肝脏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鱼肉肝脏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混合饵料组和配合饲料组(P<0.05)。各组全鱼水分和灰分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粗蛋白含量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趋势相反,为鱼肉组<混合饵料组<配合饲料组且差异显著(P<0.05)。因此,小杂鱼在各方面都要优于配合饲料,交替投喂小杂鱼和配合饲料是一种较好的投喂方式。  相似文献   

3.
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淇河鲫鱼与普通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鲫鱼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而且肠道中的蛋白酶活性顺序是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和肠道各部分的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肠道中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肝胰脏的(P<0.05),但是淇河鲫鱼前肠中的淀粉酶活性与中肠的没有显著差异,而后肠淀粉酶活性达到最高(P<0.01);淇河鲫鱼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比普通鲫鱼的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投喂活饵鱼和配合饲料对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消化功能及肠道PepT1基因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摄食配合饲料后的消化、吸收生理变化,为提高鳜对配合饲料的利用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挑选驯化鳜鱼苗(初始平均体质量5.92±1.41 g)和未驯化鳜鱼苗(初始平均体质量6.06±1.73 g)各300尾,分别使用配合饲料或活饵鱼喂养30 d,饲养结束后测定分析其生长性能、肌肉成分、消化道结构、消化酶活性及小肽转运载体(PepT1)基因表达情况。【结果】配合饲料组鳜的终末平均体质量、总摄食量、尾摄食量、饵料系数、日增重量、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存活率及肥满度均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P< 0.01,下同),脏体比和肝体比显著高于活饵鱼组鳜(P< 0.05,下同)。以配合饲料替代活饵鱼投喂鳜,对其肌肉成分有明显影响,具体表现为鳜肌肉水分含量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活饵鱼组鳜。在消化酶活性方面,配合饲料组鳜的幽门盲囊胰蛋白酶活性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幽门盲囊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但肝脏和肠道中的消化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 0.05,下同);配合饲料组鳜的肝细胞排列松散,肝细胞间有脂肪堆积,胃、肠道肌层及胃黏膜下层厚度极显著小于活饵鱼组鳜,肠道单个褶皱绒毛层杯状细胞数极显著多于活饵鱼组鳜,幽门盲囊褶皱间距极显著大于活饵鱼组鳜。PepT1基因在鳜肠道中的相对表达量表现为前肠>中肠>后肠,且在前肠表现为配合饲料组鳜极显著低于活饵鱼组鳜,在中肠和后肠则表现为差异不显著。【结论】鳜对配合饲料的摄食量和利用率均低于活饵鱼,消化道组织结构及其消化酶活性也因摄食配合饲料发生适应性变化。投喂配合饲料显著影响鳜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生长性能,因此,还需针对其摄食和代谢特性进一步改良配合饲料的营养组分或优化鳜的配合饲料驯化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鹦鹉鱼为研究对象,探究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生长及肠道消化酶的影响。共设6个处理组,分别为持续投喂配合饲料(S组); 3次饲料,1次黑水虻(S3H1组); 2次饲料,2次黑水虻(S2H2组); 3次黑水虻,1次饲料(S1H3组);持续投喂黑水虻(H组); 1天黑水虻,1天饲料(SH组)。每组2个平行,每天饱食投喂4次,周期60 d。结果表明,各组之间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 0. 05)。随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增质量率、特定增长率呈下降趋势,H组增质量率、特定增长率最低,显著低于其他组(P 0. 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 0. 05)。随黑水虻投喂比例增加,饵料系数逐渐升高,饲料效率逐渐降低,各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 0. 05)。鹦鹉鱼中肠、后肠H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 0. 05),S3H1组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H组(P 0. 05)。前肠、中肠、后肠中S3H1组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H组(P 0. 05)。中肠、后肠各组间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 05)。以上研究结果得出H组鹦鹉鱼生长最差,S3H1组消化酶活性最高,黑水虻最适合投喂比例在25%~50%之间。  相似文献   

6.
地衣芽孢杆菌对异育银鲫消化机能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将375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5组,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另外4组为试验组,在投喂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00、300和400 mg.kg-1的地衣芽孢杆菌,连续投喂92 d,测定了鱼的体重及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添加200和300 mg.kg-1地衣芽孢杆菌均显著提高了鱼体增重率和干物质、粗蛋白及磷表观消化率(P<0.05),并降低了饵料系数,还显著提高了食糜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及肠道组织蛋白酶活性(P<0.05);添加400 mg.kg-1地衣芽孢杆菌也显著提高了食糜淀粉酶和肠道组织蛋白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但是显著降低了肝胰脏淀粉酶活性(P<0.05)。因此,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增加了肠道消化酶活性,促进了鱼体生长,对异育银鲫的最适添加量为200~300 mg.kg-1。  相似文献   

7.
用塑料围网将一个池塘分隔成6个100 m2的小池塘,每池放养100只体质量为(10.01±1.02)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杂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养殖180 d后随机采样,称量体质量,测量壳长和壳宽,计算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肌肉营养成分和消化道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两种饲料的中华绒螯蟹的体质量、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壳长、壳宽及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无明显影响;配合饲料组蟹胃的类胰蛋白酶和肠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杂鱼组(P<0.05),杂鱼组蟹肠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两种饲料对蟹消化道其他各部位消化酶的活性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1 d·次-1的连续投喂为对照组,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设置正常投喂量(100%)的125%、150%、175%和200%共4组投喂水平,对平均体重为 (3.41±0.05) g的刺参投喂30 d,对刺参的摄食、生长和消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间歇投喂模式能够对刺参生长产生显著影响,刺参特定生长率随着投喂水平的上升而增加,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 刺参增重率与投喂水平呈正相关,200%组达到最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投喂水平的增加刺参摄食率逐渐升高,而饲料转化率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变化趋势,200%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摄食率显著高于100%连续投喂处理,而200%和125%间歇投喂处理的刺参饲料转化率与100%连续投喂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间歇投喂模式对刺参蛋白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125%、150%组蛋白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175%、2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投喂模式对淀粉酶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基于刺参的生长性能和对饲料的转化利用,认为在刺参工厂化养殖中采用2 d·次-1的间歇投喂模式,以175%~200%投喂水平进行养殖管理,能够满足刺参的正常摄食需求,有效促进刺参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试验探讨了不同配比饲料对革胡子鲶胃肠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用含蛋白量为28%、33%和38%的人工配合饲料分别与鲜杂饲料(鸡肠)按1:6、1:5和1:4分别混合为A、B和C组三种饲料,D组为鸡肠饲料。在室内养殖条件下,分别用上述4种饲料对起始体重为(32.70±1.39)g的1龄革胡子鲶养殖51d后测定其胃肠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结果表明,投喂混有人工配合饲料的革胡子鲶胃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C、D组酶活性显著高于A、B组;各组中胃肠淀粉酶活性总体偏低,但A、B、C三组胃、前肠淀粉酶活性均显著高于D组;各组脂肪酶活性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4.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5.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6.
施用SODm增效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设置不同SODm增效剂施肥量梯度,研究SODm增效剂对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SODm增效剂分别较普通肥处理和复混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6.8%和5.04%。施用SODm增效剂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抽穗前后干物质生产,以及抽穗后物质转运效率,相对于普通肥处理增产8.4%。  相似文献   

17.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体外抗氧化体系比较黑豆不同部分馏油抗氧化性活性。[方法]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索氏提取黑豆馏油的最佳工艺,提取黑豆不同部分馏油;研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羟基自由基(·OH)、DPPH自由基(DPPH·)的清除能力。[结果]在样品浓度为1.0 mg/mL时,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83.9%、豆黄(黑豆去皮部分)馏油64.8%、豆皮馏油17.3%,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全豆馏油41.3%、豆黄馏油33.2%、豆皮馏油77.9%。[结论]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是良好的天然抗氧化剂。黑豆不同部分馏油对·O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全豆馏油、豆黄馏油、豆皮馏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豆皮馏油、全豆馏油、豆黄馏油。  相似文献   

19.
姬松茸碳源利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麦秸培养基,系统研究了姬松茸在生长期间对碳源的利用规律。结果表明,姬松茸降解的有机物质绝大部分被菌体的呼吸过程消耗掉,绝对生物学效率较低;在菌丝生长阶段,木质素的降解速率大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这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十分有利;非木质纤维素组分在菌丝生长阶段被主要利用,而木质纤维素则是子实体生长阶段的主要碳源。且就整个栽培过程而言,姬松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79.86%的碳源来自木质纤维素。  相似文献   

20.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