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梯度离心处理、改良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基因组DNA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这4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人工污染检测和市场样品检测,同时进行传统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只需经过增菌4~8 h其最低检出限可达1 cfu/mL,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和临床检验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其传统血清型鉴定方法具有耗时长、操作繁琐等缺点,现行的多重PCR方法无法精确判定其血清型。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的快速、准确、高通量等特点,应用该技术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鉴别方法,以实现食品样品中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高通量快速甄别。采用优化的MALDI-TOF/TOF条件对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和分离菌株进行检测,发现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质谱特征峰。选取最优的支持向量机算法,建立基于1/2a、1/2b、1/2c和4b血清型差异的判别模型,运用该模型鉴别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初步建立了单增李斯特菌4种血清型的MALDI-TOF/TOF快速鉴别方法。以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标准菌株为阳性对照、144株食品分离株为检测对象,运用该方法对单增李斯特菌1/2a、1/2b、1/2c、4b四种血清型鉴定符合率分别达到92.7%、90.3%、100%、100%,多重PCR方法的符合率为71.4%、87.0%、96.2%、95.0%。可见,建立的MALDI-TOF/TOF方法可对4种血清型的单增李斯特菌快速鉴别。与多重PCR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快速、高通量、重现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血清型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作为目标菌,利用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检测冻肉中致病微生物的PCR反应体系。并对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分析,得到最适合的快速检测食物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致病性猪链球菌种及其1、2、7型的快速多重PCR检测方法,并进行初步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猪链球菌种特异的gdh基因序列及其1(14)、2(1/2)、7型特异的cps1I、cps2H、cps7H基因序列,分别设计4对引物,通过对单个基因PCR和多重PCR扩增条件、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了快速检测猪链球菌种及其1(14)、2(1/2)、7型的4重PCR方法。利用保存的猪链球菌不同血清型菌株和其他相关标准菌株作为参考菌株,对建立的多重PCR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用所建立的4重PCR方法对河南省不同地市的39份猪扁桃体样品进行检测,并选取部分样品的PCR产物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所建立的4重PCR方法特异、敏感,对猪链球菌2型的最低检出水平为2.52×103CFU/mL。临床检测及测序结果显示,该多重PCR准确性较高。【结论】建立的4重PCR方法可用于猪链球菌主要致病血清型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多重PCR体系的优化,建立一种能够在食品样品中应用的四重PCR。【方法】采用热裂解提取菌液和菌落DNA,以16SrRNA、inlAB、iap、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从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其它5种同属异种菌即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威尔西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模拟污染的生猪肉检测限不大于0.4CFU/g。【结论】通过菌落获得DNA的多重PCR方法更好,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三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建立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诊断检验方法,本研究设计了上述3种菌的特异性PCR引物,通过单一、双重及三重PCR反应检测,并对人工感染的饮料和面包2种食品进行验证.结果表明,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单一、双重和三重PCR均成功扩增出目的片断,没有非特异性扩增.人工感染食品的PCR检测也获得了目的菌的特异性片段,并且结果稳定.本研究所建立的多重PCR反应系统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为食品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16S rRNA、mapA和ceuE为靶基因,建立检测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试验能分别扩增出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的特异性条带,其他参考菌株均未扩增出条带;敏感性试验表明,基于增菌培养和选择性培养的多重PCR方法对弯曲菌检测限为10 mL或10 g模拟污染样品,最低可检测0.925 pg.μL-1空肠弯曲菌DNA和1.050 pg.μL-1结肠弯曲菌DNA。以国家标准为参照,应用该方法对180份生鲜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多重PCR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可克服传统生化鉴定和血清学方法的不足,为弯曲菌检测提供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以16S rRNA、ask、mapA和cstA基因为靶基因,基于软件设计引物,建立牛源弯曲菌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引物特异性、灵敏度的验证,并与其他方法进行临床样品的检测效率比较,建立同时检测3种牛源致病弯曲菌的多重PCR方法.结果 表明:扩增的目的 条带处出现与预期大小相符的单一明亮条带,引物序列与NCBI的Primer-Blast库已有的菌株同源性均大于99%.应用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牛养殖场、屠宰场的样品进行检测,同时使用传统平板分离法及现有报道的其他PCR方法进行对比验证,在1375份样品中,多重PCR检测方法、传统平板分离法及其他PCR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5.45%(75/1375)、4.87%(67/1375)和5.31%(73/1375),但3种方法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多重PCR方法与现有报道的PCR方法在DNA水平上的最低检测限:空肠弯曲菌分别为19.23、0.93 pg·μL-1,结肠弯曲菌分别为16.93、1.05 pg·μL-1,胎儿弯曲菌分别为14.37、0.23 pg·μL-1.多重PCR方法检测流程需1~2d,且可同时检测3种弯曲菌.而现有报道的PCR方法检测流程需1~2 d,还需制备不同体系分别验证,材料成本更高,传统平板分离法鉴定耗时更久,需5~7 d.这一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优势表现为操作方便、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能同时检测牛源弯曲菌常见种属,可满足牛源弯曲菌规模化检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多重PCR技术建立在常规PCR基础上,作为一种高效、快速、高灵敏性及特异性的方法,其被应用在食品检测的各个领域。从食品安全检测角度,简要论述多重PCR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弓形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根据长期工作总结多重PCR技术操作的重难点和前景展望,以期为多重PCR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正交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检测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的快速、敏感、特异的多重PCR检测方法。[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的nuc基因、沙门氏菌的IpaB基因、志贺氏菌的ipaH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利用正交设计对多重PCR反应体系的镁离子、Toq酶、dNTP、引物的浓度在4个水平上进行L16(4^4)优化试验,并确定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度。[结果]3对引物能特异性扩增出210、280、393bp的目的条带。利用FTA滤膜提取模板DNA,采用建立多重PCR同时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灵敏度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10^2 cfu/ml、沙门氏菌为2.2×10^2 cfu/ml、志贺氏菌为1.0×10^2 cfu/ml。[结论]该检测方法准确、快速、高效,为同时检测食品中多种致病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4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PCR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利用多重PCR技术检测和鉴定沙门氏菌(Salmonellla spp)、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力蛋白A基因(invA gene)、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蛋白转录调控基因(prfA gene)、金黄色葡萄球菌自溶素基因(alt gene)、蜡样芽孢杆菌的促旋酶B亚单位基因(gyrB gene)设计引物,进行多重PCR扩增,并对多重PCR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4种致病菌的多重PCR检测体系,同时以国标法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PCR方法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月霞  赵会杰  赵一丹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435-11436
对目前出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食品中沙门氏菌的PCR检测方法做一综述,由此可以得出,目前开发出的检测食品中沙门氏菌的PCR方法正逐渐以多种PCR方法相结合、多重PCR技术以及食品样品预处理方法等为主,以开发出更快速、灵敏、简便、实时、低廉的食源性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扩增霍乱弧菌(VC)、副溶血性弧菌(VP)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LM)的特异性核酸片段,建立了VC、VP和LM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相应的扩增片段分别为588、450、234 bp。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快速,可实现对上述致病菌的同时检测,在接种食品中检测灵敏度达到103 CFU/mL。  相似文献   

14.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燕  刘杰  李玉兰  刘芳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52-2253,2256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普遍关注。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应用前景广阔的多重PCR技术、生物芯片技术、酶联免疫法、免疫胶体金技术、蛋白芯片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了概述,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6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为研究对象,优化试剂盒工艺参数,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OD260/OD280分析基因组DNA提取效果。结果表明,试验试剂盒可在30 min内完成基因组DNA提取,对常见10类食品样品抗基质干扰能力强。与实时荧光PCR技术联用,检测染菌量1~10 cfu·25 g-1食品样品时,仅一次增菌可得阳性结果;市售食品样品检测与国标方法结果无显著差异。所研制病原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适用于食品病原菌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6.
根据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血卵涡鞕虫在GenBank中已发表的基因序列分别设计2对引物,建立了一种同时检测WSSV和血卵涡鞕虫的多重PCR方法,即通过一次PCR反应,同时扩增WSSV和血卵涡鞕虫2种病原的核酸。应用该方法分别对已知WSSV和血卵涡鞕虫阳性的样品进行PCR扩增,分别扩增出了2条特异性带———467 bp(WSSV)和168 bp(血卵涡鞕虫),与实验设计相符,且与常规PCR检测结果一致。特异性实验结果也表明,该方法对WSSV和血卵涡鞕虫的检测均具很好的特异性,而对三疣梭子蟹其它常见病原、梭子蟹DNA样本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10份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该检测结果与常规PCR检测结果符合率达到100%,说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以用于三疣梭子蟹2种病原的快速检测和鉴别诊断,对养殖三疣梭子蟹的疾病及时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由于食品的多样性和食品基质的复杂性,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居全球食品安全问题之首。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平板计数法被评为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但在致病菌检测过程中信号的放大需要通过单个细胞生长成菌落来实现,因此检测周期较长(3—7 d)。此外,现有的准确检测致病菌的技术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但由于预处理时间长、操作复杂、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等问题,不适合对致病菌进行现场快速有效的检测。核酸适配体是利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从核酸分子文库中得到的寡核苷酸片段,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稳定性、易于修饰和亲和力高等特点,在毒素、抗生素、重金属和致病菌等其他小分子的检测中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开发了各种基于适配体的检测方法。本文综述了食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及其传统的检测方法和近十年来用于致病菌检测的光学和电化学适配传感器,涵盖每种方法的检测策略、检测时间、检测范围和检测限等信息,也提出了适配体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这些将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青海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状况,为食品安全监管及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结合我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状况、食品主要生产、加工、销售等的分布情况进行采样,按照《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对样品进行检测。结果 2013年共采集10类食品2698份样品, 检出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70株食源性致病菌,致病菌总检出率为2.6%,检出率较高的食品类别为婴幼儿食品、乳粉、桶装水。结论 青海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较低;但应进一步加强市售婴幼儿食品、乳粉、桶装水等主要受污染食品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