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氯化钙为蛋白沉淀剂、黄曲霉毒素B1为靶标,探究了70%甲醇水(V/V)提取液中不同含量氯化钙对花生中黄曲霉毒素提取及其免疫检测结果的影响;采用样品加标回收的方法,研究比较了五种不同含量氯化钙对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和ELISA检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经含1% CaCl2 (m/V)的甲醇水处理后,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检测时,试纸条T线颜色梯度变化,不同浓度加标回收率等参数均得到明显改善,前处理效果显著;选取20份花生实际样品,经过这种前处理之后,进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和ELISA检测,同时将其检测结果与免疫亲和层析高效液相色谱法(IAC-HPLC)进行比对,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与IAC-HPLC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0%,间接竞争ELISA与IAC-HPLC检测结果相关性系数达0.996,表明本研究所改进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能提高免疫检测准确度,具有很好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2.
环糊精对花生黄曲霉毒素B_1荧光增强作用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型无毒的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剂—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结果表明,在2mL黄曲霉毒素B1溶液中加入1mL0.01mol/Lβ-环糊精或其衍生物时荧光增强倍数最大,其中β-环糊精可使荧光信号增强5倍,2,6-二甲基-β-环糊精荧光增强倍数可达到8倍,表明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对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作用极为显著;利用该增强剂在黄曲霉毒素荧光增强前和荧光增强后的信号变化量和黄曲霉毒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新型荧光增强剂免疫亲和柱荧光光度检测方法,最低检出限可达0.3μg/kg,相关系数都达到0.99以上;对花生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在90%~120%之间;与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国家检测标准方法比对分析,两种检测方法无显著差异,相对误差小于4%,为黄曲霉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技术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主研制的黄曲霉毒素B1胶体金免疫定量检测卡,建立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等粮油农产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定量分析方法,4种样品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20.0μg/kg,R2>0.97,方法的定量限为1.0 μg/kg,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5%~106%,RSD<20%。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与免疫亲和柱净化-HPLC法相比,相对误差<15%,具有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适用于粮油农产品及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 筛查,样品检测时间只需15min,检测成本低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一种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法快速检测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析方法。用70%甲醇对样品进行初步提取,过滤后用石油醚萃取脱脂,萃取液稀释后用免疫亲和微柱纯化富集,洗脱液放入黄曲霉毒素专用荧光定量速测仪器中自动读取结果。该方法直接读数的线性范围为0.3~25µg/kg,R2=0.999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超过90%,变异系数低于5%,最低定量浓度为0.3µg/kg。应用于花生及其制品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单个样品检测全过程(含样品提取)所需时间可以控制在45min左右,检测成本低于其他仪器方法。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一种免疫亲和柱净化-荧光法快速检测花生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分析方法。用70%甲醇对样品进行初步提取,过滤后用石油醚萃取脱脂,萃取液稀释后用免疫亲和微柱纯化富集,洗脱液放入黄曲霉毒素专用荧光定量速测仪器中自动读取结果。该方法直接读数的线性范围为0.3~25µg/kg,R2=0.9995,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超过90%,变异系数低于5%,最低定量浓度为0.3µg/kg。应用于花生及其制品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单个样品检测全过程(含样品提取)所需时间可以控制在45min左右,检测成本低于其他仪器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反应器/荧光检测器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用乙腈水溶液(V∶V=86∶14)提取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净化柱和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0.591~5.91μg/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为85.4%~98.9%(添加量分别为0.510μg/kg、7.090μg/kg和14.180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0.2%~1.8%,方法检出限为0.1μg/kg。运用所建立方法对市售的8个茶样及加标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合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光化学反应器/荧光检测器测定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方法。用乙腈水溶液(V∶V=86∶14)提取黄曲霉毒素B1,提取液经净化柱和黄曲霉毒素B1免疫亲和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在黄曲霉毒素B1标准溶液质量浓度为0.591~5.91μg/L时,峰面积与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黄曲霉毒素B1的回收率为85.4%~98.9%(添加量分别为0.510μg/kg、7.090μg/kg和14.180μg/kg),相对标准偏差为0.2%~1.8%,方法检出限为0.1μg/kg。运用所建立方法对市售的8个茶样及加标样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选择性强、灵敏度高,适合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量子点标记荧光免疫法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园园    李培武    张奇    张文    丁小霞    张兆威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34(4):438-442
建立了基于量子点标记二抗的间接竞争荧光免疫吸附测定方法(indirect competitive fluorescenc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cFLISA),并研究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可行性。采用谷胱甘肽为稳定剂,在水相中直接合成碲化镉(CdTe)量子点,并利用EDC与兔抗鼠二抗进行共价偶联,以黄曲霉毒素B1的单克隆抗体建立cFLISA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灵敏度和最低检测限值分别为0.023ng/mL和0.001ng/mL,与传统的有机染料FITC-二抗法比较,灵敏度提高了30倍,花生样品加标0.1、0.05和0.025ng/g,回收率范围在88%~116%之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建立的cFLISA方法可以较好的检测花生中黄曲霉毒素B1,并为其它真菌毒素的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粮油黄曲霉毒素B1 高效快速检测微柱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研制并比较了7种不同类型的黄曲霉毒素B1 纯化微柱,优选出AFTB1 - Ⅰ亲和微柱,具有分离高效、操 作简便适于快速检测的特点。设计出与微柱净化配套使用的半自动化负压装置,可简化净化操作步骤、缩短操作 时间。对亲和微柱的进样条件、淋洗条件、洗脱条件、流速、结合容量、加标回收率、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 明:微柱的结合容量> 25μg/kg,不同水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 ~91. 50%。不同批次微柱的加标回收率相对 标准偏差为1. 76% ,无显著差异。同时,采用现有国标方法,利用本实验研制的亲和微柱对实际样品净化,不同水 平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0. 00%~92. 00% ,能满足国标检测限量范围内粮油中黄曲霉毒素B1 的快速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心撞击式原理和变频调控技术,将油料脱皮、皮仁分离、自动检测和数据处理与输出系统集成创新,开发出YPRC-1型油料皮仁快速检测仪,实现菜籽、苏籽等油料皮仁分离与检测的自动化、集成化、一体化。应用结果表明,速测仪具有检测快速、结果准确、操作简单等特点,其性能指标达到:脱皮率>95%,皮中含仁<1%,仁中含皮<1%,含仁率检测准确度>98%,平均偏差<0.2%,样品量<10g,单个样品检测时间<5min。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将黄曲霉毒素B1转化为其半缩醛B2a,在硼氢化钠(NaBH4)还原作用下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完全抗原。将制备的完全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4次免疫后取其脾脏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细胞融合,采用半固体培养基筛选后鉴定,获得杂交瘤细胞株3A12,抗体的灵敏度可达6.1±0.025ng/mL,抗体与其它黄曲霉毒素B2、G1及G2的交叉反应率依次为7.8%、20.2%及0.6%,与黄曲霉毒素M1交叉反应率小于0.1%。为研发花生等农产品黄曲霉毒素B1特异性免疫分析技术及产品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寻与免疫分析相配套的简易前处理方法,以黄曲霉毒素B1(AFB1)为靶标,花生样品为对象,研究了可能影响ELISA测定结果的样品前处理方法;采用实际样品加标回收的方法,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浓度(5%、10%、20%和30%)甲醇稀释的样品基质同源ELISA灵敏度。结果表明,甲醇稀释度越小基质效应越明显;样品前处理中除油处理可显著提高回收率;样品前处理中免疫亲和柱净化后可消除相当一部分基质效应的影响,提高了回收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简单快速的前处理方法提供了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分条件下硼对油菜营养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水培条件下,利用PEG-6000诱导水分胁迫,研究硼对油菜幼苗的萌发及营养生理的影响。萌发试验表明,高浓度PEG(30%)浸种抑制油菜籽的萌发,而低浓度PEG(15%)浸种促进萌发,并可提高幼苗的抗旱性。水培结果指出,干旱胁迫使油菜B浓度下降,油菜保护酶系统中的POD、CAT、SOD等酶活性均下降,MDA含量及膜透性增加,另外,渗透调节物质如Ca^2 、脯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均大幅度提高,说明B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可缓妥解干旱对油菜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起垄方式和地膜覆土对胡麻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形成的影响,分别于2016和2017年胡麻生长季,以传统露地条播为对照(CK),研究了全膜微垄覆土穴播、全膜微垄不覆土穴播、全膜平作覆土穴播和全膜平作不覆土穴播4种种植方式对胡麻出苗率、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量、生长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垄方式改善了胡麻生长发育状况,出苗率显著高于CK,干物质积累量在苗期至现蕾期以微垄不覆土处理最高,盛花期至成熟期以微垄覆土处理最高,分别较CK平均高出39.3% ~ 69.8%和36.0% ~ 53.7%。微垄覆土模式下籽粒产量较CK显著提高26.8%。关联度分析可知,影响胡麻籽粒产量的主导因素为蒴果数和果粒数。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胡麻籽粒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微垄覆土与不覆土穴播方式均能够显著提高胡麻出苗率,促进干物质积累,增加胡麻单株蒴果数和果粒数,提高籽粒产量,是半干旱旱作农业区胡麻适宜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测定出油菜中维生素C的含量,在国标基础上,建立了一种高效、准确测定新鲜油菜维生素C含量 的方法。结果表明:维生素C在测定范围内峰面积与标准液浓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9。油菜维生素C 含量测定的回收率为97.97%~101.40%,相对标准偏差RSD仅为1.84%,说明用该方法重现性良好,具有快速准确、 稳定可靠等特点。贮藏温度越低,维生素C降解的速度越慢,用液氮贮藏样品更有利于维生素C的保存和精准鉴 定;利用液氮冷冻并研磨样品更有利于样品中维生素C的提取,测得油菜中维生素C含量与仅均质化处理相比平均 增加了约16%;液氮中贮藏的样品在不同时间下测定其维生素C含量并无显著变化,测得维生素C含量的RSD均小 于2%。利用此方法可以测定较长时间保存样品中的维生素C,可满足高通量、高准确率的要求,有利于油菜的菜用 营养和育种研究。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硼砂(B,Na2B4O7?10H2O)、Ulexite granular(UB,NaCaB5O9?8H2O)、Etibor-48(EB, Na2B4O7?5H2O)和Colemanite(CB, Ca2B6O11?5H2O)四种硼肥在花生-油菜轮作中的肥效及其后效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按正常施硼量(纯硼用量1.70 kg/hm2)基施硼砂、UB、EB和CB四种硼肥,花生和油菜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两倍施硼量(纯硼用量3.40 kg/hm2)与正常施硼量相比,不同硼肥处理作物增产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土壤有效硼含量0.49 mg/kg时,作物增产率并不随施硼量的继续增加而升高。基施四种硼肥,三季作物收获后土壤有效硼含量均高于0.5 mg/kg,秸秆硼含量与作物产量也显著高于不施硼处理。基施硼肥可以改善土壤有效硼状况,具有较强缓释性的硼肥UB和CB在第二季和第三季具有较好的增产效果。在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土壤有效硼状况和硼肥本身的缓效性作为基施长效硼肥合理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17.
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防治油菜根肿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防治油菜重要病害根肿病,研制15%氟啶胺包衣悬浮剂,以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为材料的试验结果表明:按包衣比[包衣剂质量(g)∶种子质量(g)]≥1∶50包衣油菜种子,15%氟啶胺包衣剂对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及油菜苗高、根长和鲜重没有显著影响。用包衣比1∶200、1∶100、1∶50和1∶25包衣的种子,盆栽试验中根肿病的防治效果为43.7%、46.4%、83.5%和92.5%;田间小区试验防治效果分别为22.2%、53.6%、44.5%和54.5%。初步结果说明,可用15%氟啶胺的包衣悬浮剂按包衣比1∶100~1∶50处理种子防治油菜根肿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