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选用经基础日粮暂养1周后尾均初始体重为(1.01±0.05)g的健康南美白对虾为试验动物,以基 础日粮为对照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4,6和8 g/kg氧化三甲胺(TMAO)为试验组,每组均设3个重复,饲喂 8周,研究TMAO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养分消化率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4,6和8 g/kgTMAO添加 组南美白对虾的终末平均体重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和4 g/kgTMAO添加组南美白对虾的饵料 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添加4和6 g/kgTMAO均可显著 提高南美白对虾对干物质、粗蛋白和灰分的表观消化率(P<0.05)。(3)2,4和6 g/kgTMAO添加组南美白对虾的 肝胰脏蛋白酶、肝胰脏淀粉酶和肠道淀粉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4和6 g/kgTMAO添加组南 美白对虾的肠道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也显著提高(P<0.05);8 g/kg添加组仅肝胰脏蛋白酶活性与对照组相 比显著提高(P<0.05);添加TMAO对胃蛋白酶和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
6000m2的池塘经过清淤、晒塘、消毒注水、肥水后,于2010年4月20日傍晚放养80万尾南美白对虾虾苗,以此研究南美白对虾池塘高密度养殖技术。结果表明:经过4个月的养殖管理,于8月10日全池起捕,全池总投饵7 041 kg,共获对虾6 940.5 kg,平均产对虾1.16 kg/m2,对虾平均体重为70只/kg,成活率为61.1%。可见,南美白对虾池塘高密度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在南美白对虾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0.5%、1.0%和1.5%的裂殖壶藻发酵粉,研究其对南美白对虾生长性能和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实验在30个网箱(1m×2 m×1 m)中进行,每个网箱放虾180尾,实验时间为60d。结果表明:0.5%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有效提高个体增重和降低饲料系数,但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增重率、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裂殖壶藻发酵粉对南美白对虾肌肉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能显著影响肌肉中蛋白质的含量和粗脂肪中DHA的含量(P0.05),1.0%组蛋白质含量最高,0.5%组粗脂肪中DHA的含量最高。实验条件下,裂殖壶藻发酵粉能改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提高肌肉的营养品质,推荐添加量为0.5%。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提高南美白对虾淡水池塘养殖综合效益,开展"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生态混养模式与技术研究。[方法]试验采用10口池塘(5.33 hm~2),共设计3种不同放养密度,其中T_1组4口塘(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45.0万尾/hm~2、罗氏沼虾30.0万尾/hm~2;T_2组2口池塘(共1.33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60.0万尾/hm~2、罗氏沼虾15.0万尾/hm~2;T_3组4口塘(共2.00 hm~2),放养南美白对虾75.0万尾/hm~2、罗氏沼虾7.5万尾/hm~2。3组均再放养鳗鲡300尾/hm~2。[结果]T_1组平均产值25.65万元/hm~2,平均利润12.75万元/hm~2;各组效益从高到低依次为T_1组、T_3组、T_2组,投入产出比从大到小依次为T_1组(T_3组)、T_2组;各组虾类养殖整体存活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_1组、T_2组、T_3组。[结论]"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鳗鲡"池塘混养是一种可行的养殖模式,推荐以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放养密度1.5∶1,虾苗总放养密度以75.0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池塘套养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南美白对虾是宁海的养殖主导品种,但近年来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养殖效益逐年下降,严重影响产业的持续发展。罗氏沼虾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养殖模式。2016年宁海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对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模式进行了验证试验,在3口面积0.4 hm~2的池塘中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不同养殖密度与搭配比例试验放养量分别为1#南美白对虾60.0万尾/hm~2+罗氏沼虾10.5万尾/hm~2、2#南美白对虾22.5万尾/hm~2+罗氏沼虾27.0万尾/hm~2、3#南美白对虾52.5万尾/hm~2+罗氏沼虾22.5万尾/hm~2,结果表明,3组试验中,以2#池塘的最终养殖效果最好,全程没有发生病害,0.4 hm~2塘共产南美白对虾900 kg、罗氏沼虾1 050 kg,收益达179 250元/hm~2;3口塘平均收益151 140元/hm~2。套养罗氏沼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南美白对虾发病。建议套养塘总密度控制在60万尾/hm~2左右,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的比例1.0~1.5∶1.0。  相似文献   

6.
2014年天津市水产养殖面积4.06万hm2,水产品总产量40.80万t,生产各类水产苗种309.92亿尾。其中: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13万hm2,占全市养殖面积的52.46%;南美白对虾总产量4.99万t,占天津市水产品总产量的12.23%;南美白对虾苗种产量259.40亿尾,占全市苗种生产总产量的83.70%。南美白对虾养殖已成为天津市支柱产业,是我市调整产业结构、生产规模效益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天津市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天津渔业可持续发展和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ε-聚赖氨酸在南美白对虾保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美白对虾属于易腐易黑变食品,为了延长南美白对虾的货架期,采用不同浓度的ε-聚赖氨酸(ε-PL)溶液处理南美白对虾,测定了各组虾体感官、pH、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和三甲胺(TMA)指标.结果表明:在4±1℃的储藏环境下,0.1%的ε-PL溶液处理3 min 能够有效地控制南美白对虾的腐败变质,同不添加ε...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日粮中添加牛磺酸对黄河鲤鱼(Cyprinuscarpio)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体重121g左右的黄河鲤鱼45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90尾,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日粮中添加0、400、800、1200、1600mg/kg的牛磺酸,以0mg/kg添加组为对照组,试验期56d。结果表明:牛磺酸促进黄河鲤鱼生长,添加量为800mg/kg时,生物学综合评价最高、饵料系数最低(P<0.05);添加适宜牛磺酸(800-1200mg/kg),显著提高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的活性(P<0.05)。结果提示,黄河鲤鱼日粮中牛磺酸的最适添加量为800mg/kg。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针对南美白对虾的生理特点,采用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选用具有补脾益气、消食导滞、催肥增重和增强免疫力等许多优点的中草药组方作为南美白对虾的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试验结果表明,饲料日粮中添加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南美白对虾比对照组增重明显,为了验证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原理,试验进行了南美白对虾实验组和对照组几种常见血液免疫生化指标的检测,发现用过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南美白对虾血液免疫生化指标几种常见体酶的活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证实了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南美白对虾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将560只1 日龄肉雏鸡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处理8个重复,每重复10)只鸡(雄雄各半);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00、200 mg/kg的海活素,以基础日粮为对照,研究海活素对肉仔鸡生长、免疫器官发育体液免疫反和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海活素添加量对体重影响显著(p<0.05).且 9 日龄添加效果优于21 日龄添加...  相似文献   

11.
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全长编码序列,对其核苷酸序列和编码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编码区查找了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结果显示:本研究克隆获得了凡纳滨对虾肌钙蛋白Ⅰ基因的4个可变剪切体,其编码的蛋白质均具有Troponin超家族结构域特征,同源性比对发现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节肢动物中高度保守。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凡纳滨对虾Tn-Ⅰ3和Tn-Ⅰ4与中国对虾和小龙虾的Tn-Ⅰ遗传距离较近,而Tn-Ⅰ1和Tn-Ⅰ2单独聚为一支,且与其他物种Tn-Ⅰ遗传距离较远;通过测序比较不同个体凡纳滨对虾Tn-Ⅰ基因序列发现在Tn-Ⅰ的4种不同剪切体编码区共同序列区第302位和472位碱基分别存在2个(A/G) SNP位点,其中位于第302位碱基的(A/G)错义突变使编码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了谷氨酸(G/E)。凡纳滨对虾Tn-Ⅰ基因不同剪切体及编码区错义突变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凡纳滨对虾在冷藏过程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程度与对虾黑变之间的相关性,明确关键控制点。[方法]通过感官鉴定、光电色差和分光光度测定凡纳滨对虾冷藏过程中的黑变规律,据此研究PPO活性变化与凡纳滨对虾黑变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表明,同一时间内凡纳滨对虾不同组织部位的PPO活性有明显差异,头部最高,腹部次之,最后是尾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冷藏过程中凡纳滨对虾黑变度与PPO活性变化均趋于上升,黑变度的变化规律与PPO的活性变化趋势呈显著正相关,头部、腹部、尾部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7 3、0.971 6、0.973 2,定量证明PPO活性变化是引起凡纳滨对虾黑变的主要因素。[结论]研究可为凡纳滨对虾冷藏期间的黑变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饲料中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未添加核苷酸粗提物的对照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 mg/kg核苷酸粗提物的饲料分别饲养凡纳滨对虾5周,研究了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核苷酸粗提物200 mg/kg添加组对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核苷酸粗提物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400 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增重率最高;各试验组对虾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各组的全虾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600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粗提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并通过设置不同的养殖密度探究不同养殖密度下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择同一批标粗到一定规格的健康凡纳滨对虾[体长(4.80±0.25) cm,体质量(0.98±0.16)g],分成5个密度梯度组放养到养殖池中,进行为期45 d的养殖。结果表明:80~610尾/m~3范围内,硝化型生物絮团系统对非离子氨和亚硝酸盐氮可以控制在警戒浓度(0.2 mg/L)附近波动,为凡纳滨对虾健康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证养殖存活率,另外该系统下适当的排污可以避免高密度养殖下硝酸盐氮积累太快;80~610尾/m~3时存活率随密度升高而下降,但产量随密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蜈蚣藻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今后将蜈蚣藻多糖开发成凡纳滨对虾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试验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对照组)对虾投喂基础饵料,B、C、D组对虾分别喂食含有0.1%、0.2%和0.3%蜈蚣藻多糖的药饵,饲养15d后采用实时定量PCR对各组凡纳滨对虾的肝胰腺组织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血蓝蛋白、酚氧化酶原、C凝集素、溶菌酶、热休克蛋白70等7个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投喂基础饵料和投喂蜈蚣藻多糖药饵的凡纳滨对虾在外表和行为上无明显差别,且均未出现对虾死亡现象.与A组相比,B、C、D组对虾肝胰腺组织中血蓝蛋白、酚氧化酶原、热休克蛋白70等3个基因的表达量明显升高,且均表现为D组>C组>B组>A组;而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C凝集素、溶菌酶等4个基因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蜈蚣藻多糖可影响凡纳滨对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今后可将蜈蚣藻多糖用于对虾病害防治,以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感染凡纳滨对虾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进一步了解IHHNV与凡纳滨对虾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测序获得的序列除去接头后用iAssembler软件进行拼接得到unigene(单一基因序列),通过计算各unigene的转录本数目(RPKM)确定差异表达基因,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基因的差异表达.[结果]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技术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08690条短序列,序列拼接共得到21912条tmigenes;通过对IHHNV感染和对照凡纳滨对虾的测序数据比较分析,结果发现221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81个上调表达基因和140个下调表达基因.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454高通量测序数据统计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可靠.[结论]IHHNV感染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检测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7.
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5个微卫星座位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检测,探究凡纳滨对虾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供试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在5个微卫星位点上有2~4个等位基因,平均等位基因数3个,平均杂合度0.5755,平均多态信息量0.486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2.5053。全群基因纯合度0~0.8,平均0.3917。显示凡纳滨对虾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处于中度多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在短期内获得大量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信息,为深入了解功能基因在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并进行EST测序分析。【结果】文库质量分析表明,初始文库库容约8.50×10^6 CFU,重组率在95%左右,插入片断大小为0.5~4.0kb,多数在1.0kb以上。随机测序72条cDNA,可得到有功能注释的37条全长cDNA和18条编码未知蛋白的基因序列。通过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可将有功能注释的37个基因分为蛋白质合成、细胞骨架、细胞信号传导、代谢、转运、能量、转录、抗病及防御、生殖发育和未知功能基因等10类,其中蛋白质合成类基因最多(27.03%),与细胞骨架(13.51%)、细胞信号传导(13.51%)及代谢类基因(13.51%)共占67.56%。【结论】构建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全长cDNA文库,可实现短期内获得大量凡纳滨对虾肌肉组织的功能基因表达信息.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是一种优质对虾,隶属于广盐虾类,盐度会影响其营养成分、质量和味道。为了研究盐度对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影响,选取盐度5、26、30、50 环境下养殖90 d的凡纳滨对虾进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肌肉的水分随盐度升高而呈下降趋势,粗蛋白和灰分含量随盐度升高而升高,而不同盐度组中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2)氨基酸总量(TAA)和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在盐度26时最高,呈味氨基酸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18种常见氨基酸中有3种氨基酸(Ser、 Glu 和 His)的含量随着盐度的升高而下降,有10种氨基酸含量在盐度26时含量最高。(3)肌肉中主要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14.5%~23.2%,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15.3%~27.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9.0%~24.6%;凡纳滨对虾的气味前体脂肪酸含量在盐度26或30时略高于其他其他盐度组(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养殖的凡纳滨对虾体内的水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等生化成分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凡纳滨对虾和菊黄东方鲀的封闭式混养系统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混养基础上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并以该混养系统为实验组,研究星虫对鱼虾混养系统氮、磷收支的影响.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的体重增长率,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动物体氮、磷累积量,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底质中氮、磷累积量,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可见,鱼虾混养系统中移植可口革囊星虫可以增加养殖产量,提高饲料氮、磷的利用率,减少氮、磷元素对底质的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