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婷  许大军  万才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85-9485,9487
测定分析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硬度。采用近红外仪对宿州、涡阳18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硬度进行测定并比较。宿州和涡阳的小麦蛋白质含量有显著性差异,硬度无显著性差异。宿州地区小麦之间蛋白质含量偏差小,硬度偏差较大。同一地区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是由品种本身基因决定的,不同地区同一品种之间差异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间差异是品种×环境互作引起的。小麦品质不仅和小麦本身品种有关,而且和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 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品质问题也已经被人民所重视。食品加工业要求用优质小麦加工各种食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提高小麦及食品的市场竞争能力。近三年来,我们在努力培育优质小麦品种的同时,研究了我区现有八个主要小麦品种即矮丰三号、偃师九号、南阳75—6、宛2、宛7107、宛1、召麦2号、绵阳11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通过理化性状测定分析和加工试验研究,初步摸清了我区主要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及适宜加工的相应食品。现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小麦籽粒灌浆期蛋白质组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和比例与加工品质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小麦DH群体168个品系为材料,在2年3点种植,研究灌浆期间的小麦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积累动态。结果表明;清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的变化;球蛋白含量呈现"始高—快降—慢降—略升"的动态规律;醇溶蛋白含量呈现"始低—慢升—快升"的趋势;麦谷蛋白含量呈"始低—稳升—稳升"的规律。各个蛋白质组分含量在2年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可为改善小麦品质和培育优质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晋中晚熟冬麦区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辰明  孙敏  黄磊 《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1):1157-1160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以5个不同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晋中晚熟冬麦区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高—低—高"的"V"型变化特征,花后15 d最低;不同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组分含量的积累规律亦一致,在籽粒灌浆始期小麦籽粒清蛋白的含量较高,随籽粒发育成熟逐渐下降;籽粒球蛋白含量在整个籽粒发育成熟过程中始终最低,花后15 d达到最低,而后有所回升;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皆随籽粒发育成熟逐渐升高。研究旨在明确晋中晚熟冬麦区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形成差异的生理机制,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阳彩色小麦及其土壤中微量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南阳彩色小麦及其土壤中微量硒的相关性,采用国标法测定郑州、焦作和巩义地区种植的彩麦、普通小麦及其生长土壤中的硒含量,并探讨了样品的最佳消解条件和测定条件。测定样品硒的加标回收率为97.02%~106.34%,检出限为0.150ng/mL。小麦硒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6.4%(n=5),土壤硒的RSD<0.5%。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硒的含量与品种存在着密切关系,在土壤中硒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的条件下,不同品种的南阳彩麦中硒的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普通紫麦中硒含量最高,硬质紫麦其次,蓝麦中硒含量最低。而同一品种小麦在不同地区种植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过去在我省很少发生流行。信阳、南阳地区虽早有发生,但从未造成灾害。七十年代中后期局部麦田发病较重,1976年邓县小麦品种百泉40,百泉41的病穗率达36%;禹县发病1000多亩,当年减产30%左右,品种为郑州761;1975、1981两年洛宁县水浇地麦田发生也很严重。1983年是我省历史上小麦赤霉病发生最严重的一年,估计有近三分之一的县、市发生。洛宁县有一个公社减产40%,严重的甚至绝收,就地烧掉。现  相似文献   

7.
对河南省具有推广前景的30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蛋白质组分、蛋白质特性及面粉色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0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为8.34%,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83.8%和87.4%。依据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对小麦品种进行的分类结果表明,达到强筋小麦标准的有4个品种,占13.3%;达到中筋小麦标准的有21个品种,占70%。蛋白质含量及特性和面粉色泽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和b*值呈显著正相关;清蛋白含量和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指数均与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蛋白质含量及特性对面粉色泽有明显影响,在小麦育种和栽培调控措施中应根据小麦面粉用途综合考虑蛋白质特性和面粉色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皖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好的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皖北地区65个小麦栽培品种(系),对这些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千粒重以及面团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以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小麦加工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范围;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除了峰值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地正相关,而千粒重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呈负相关(除了峰值高度)。[结论]在小麦育种早代,可以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改良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9.
小麦和小黑麦籽粒的营养品质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小麦和小黑麦籽粒中的矿质元素、蛋白质和植酸含量及其相关性,为提高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有效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不同小麦主产区的31种面包型小麦(Triticumaestivum L.)和6种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ack)品种,分析了籽粒中全磷、全钾、微量元素、蛋白质及抗营养因子植酸的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不同小麦品种间籽粒矿质元素、蛋白质和植酸含量均存在差异,其中锌、铁、植酸含量的变异较大,全磷、全钾以及蛋白质含量相对较稳定。小黑麦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不高,而植酸含量相对小麦品种而言较高。不同地区间各小麦和小黑麦品种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含量较低且变异较大,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品种籽粒中植酸含量较高。所有供试品种籽粒中植酸与锌的物质的量之比均高于20;植酸与多种矿质元素含量呈显著正(或负)相关,且锌、铁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供试小麦品种籽粒中微量元素含量较低且变异大,因此通过生物强化提高的潜力较大;目前栽种的小麦和小黑麦品种的植酸与锌的物质的量之比高于20,这影响了锌的生物有效性,亟需降低;不同地区间小麦和小黑麦籽粒中主要矿质元素及植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选育品种时应考虑地区因素;另外,籽粒中锌、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含量可以同时被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而探明不同品种小麦抗旱性差异,采用15% PEG-6000渗透胁迫,检测20个小麦品种幼苗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渗透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幼苗蛋白质含量对照组均高于15% PEG处理组,品种间蛋白质含量变化率差异较大;不同品种小麦幼苗处理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品种间脯氨酸含量变化率差异也较大;不同品种间处理组与对照组小麦幼苗蛋白质、脯氨酸含量差异均极显著;20个小麦品种中金麦8号、淮麦21和淮麦22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宿县地区小麦面积占耕地面积60—70%,小麦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35—50%,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我区小麦的生态条件,对小麦品种的演变情况进行认真回顾,深化对当前生产应用品种特点的认识,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同时努力培育和应用新品种,是发展我区小麦生产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宿县地区小麦生态条件和小麦生态型淮北地区属于半湿润冬麦气候区.地处黄淮海平原的东南部,位于东经114°55′~118°10′,北纬32°25′~34°35′,为海拔15—16米之间的广阔平原,只有东北部有少数低山残丘.年平均温度14—15℃,1月平均温度为0.7—-1.3℃,最冷极端气温平均在-13℃左右,极端最低温度-24.3℃,这样的低温只是十几年  相似文献   

12.
2004-2011年中国主产省小麦蛋白质品质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2004—2011年来中国主产区小麦蛋白质品质检测数据,探讨小麦蛋白质品质年度和地区间变化规律。【方法】对2004—2011年分别来自冀、鲁、豫、苏、皖5个小麦主产省的4 235份小麦样品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稳定时间和最大拉伸阻力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中国主产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变化不大,沉淀值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近年来小麦内在品质变差;不同主产省之间小麦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呈明显北高南低和东高西低趋势。【结论】近年来片面追求高产已影响了中国小麦的整体品质,致使强筋麦产区小麦面筋强度降低、弱筋麦产区小麦面筋增加。应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条件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等测定三门峡、驻马店、南阳3个地区不同品种香菇的铜、锌、铁、锰、钾、钠、钙、镁、磷、硒等元素及16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测定其水分、灰分及粗纤维含量来分析香菇的营养价值。实验发现元素含量KPMgCaNaZn、FeMnCuSe,其中,三门峡地区的铁、钙、铜、硒均高于驻马店和南阳地区;而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钾含量及16种氨基酸总和、蛋白质、粗纤维含量则高于三门峡地区。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及香菇本身对元素的吸收利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小麦子粒戊聚糖含量及与蛋白质含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1~2002年在河南师范大学小麦试验田选用有代表性的18个小麦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品种小麦子粒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品种间总戊聚糖含量、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蛋白质含量与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采用最远距离法对参试的18个小麦品种子粒的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以及蛋白质含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聚为三类。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不同时期追氮小麦籽粒蛋白质积累规律的研究表明:在小麦灌浆成熟过程中,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为开花始期较高,开花3天后下降,第7天达最低,以后又呈上升趋势;而籽粒中非蛋白N的含量始终呈下降趋势;千粒蛋白质重量的变化明显有两个迅速增长阶段;不同时期追N均可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和千粒蛋白质绝对量,但对不同品种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通过6个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配合力效应,对6个亲本和15个杂交组合进行了评价,并且对蛋白质遗传模型进行测验。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不仅存在加性效应,而且存在极显著的显性效应;新春8号的配合力效应值较高,新春9号次之,可以作为改良籽粒蛋白质含量较好的亲本。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主推的25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其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44.O%,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大于14.0%,48.0%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介于14.0%和12.0%之间;湿面筋含量大于32.O%的小麦品种占60.O%.湿面筋含量大于28.O%而小于32.0%的小麦品种占32.O%;48.0%小麦品种的吸水率大于60.0%:20.O%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大于7.0min,72.0%小麦品种的面团稳定时间介于7.0min和2.5.0min之间:有4个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达到强筋麦2级以上标准(GB/T17892-1999),占16.0%,其余21个品种为中筋麦.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三年在南阳新引进推广且累计播种面积超过1万亩的小麦新品种产量三要素分析,结果证明,南阳适生小麦品种产量三要素对产量的作用:千粒重〉亩穗数〉穗粒数。南阳地区在选择小麦品种时应首先考虑该品种的灌浆特性,选择灌浆能力强、速度快的品种,为夺得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参加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的293个参试品种(系)的籽粒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粒容重的变异系数较小,年际间差异小;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近年来黄淮南片育成小麦品种在注重产量的同时,蛋白质和湿面筋的含量也在提高;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系)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黄淮南片2014—2018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强筋、中强筋,没有弱筋品种(系)。因此,当前黄淮南片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是稳定时间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喷洒亚硫酸氢钠对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两个产量相近 ,但蛋白质含量差异较大的小麦品种为材料 ,在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 ,研究了喷洒低浓度亚硫酸氢钠对硝酸还原过程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以探讨光合碳氮代谢关系与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形成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 ,在小麦灌浆期喷洒亚硫酸氢钠虽然可使籽粒产量增加 ,但硝酸还原能力减弱 ,最终导致籽粒蛋白质含量下降。不论是否喷洒亚硫酸氢钠 ,高蛋白小麦品种的硝酸还原能力及最终籽粒蛋白质含量均高于低蛋白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