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低菜籽粕的蛋白提取工艺,为菜籽粕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脱毒后的双低菜籽粕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菜籽粕蛋白最佳提取条件为:pH值13,温度40℃,料液比1∶12,提取时间40 min,提取次数3次。在此基础上用响应面法对pH值、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的最佳水平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通过对二次多项回归方程求解得知,在自变量分别为pH值12.9、温度40.8℃、料液比为1∶12.6时,双低菜籽粕蛋白提取率最大预测值为57.73%。[结论]丙酮-乙醇溶液对菜籽粕具有一定脱毒效果,响应面法所得数学模型在预测各因素对菜籽蛋白提取率的影响上具有良好的指导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林蛙皮中蛋白质的提取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因素与中心水平。根据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依据回归分析,以蛋白质提取率为响应值作响应面,分析各因素的显著性和交互作用。[结果]林蛙皮中蛋白质提取的最佳条件为:液料比30.35,提取时间3.28 h,提取温度11.13℃,pH为6.01,提取次数为2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蛋白质的实际提取率为6.11%。利用SDS-PAGE得到林蛙皮蛋白质分子量主要集中在43~20 kD。  相似文献   

3.
[目的]该研究旨在解决普洱茶茶多糖的提取工艺中参数设定的问题。[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这3种主要因素对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普洱茶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为:料液比为1∶17,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为78.5min,茶多糖得率为12.72%。[结论]采用响应面法分析法对普洱茶茶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可行,茶多糖的提取率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4.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香蕉皮多酚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永全  黄雪莲  于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784-9785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香蕉皮多酚的提取工艺。[方法]固定料液比为1∶10,以乙醇浓度、提取温度及提取时间为响应因子,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并得出最佳工艺条件。[结果]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获得的提取香蕉皮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5.00%,提取温度83.00℃,提取时间2.50 h,该条件下提取2次,香蕉皮多酚提取率达1.77%。[结论]为香蕉皮的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增加了香蕉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5.
蒋成君  莫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420-7422
[目的]利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提取棉籽油的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采用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选取超声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为随机因子,依据回归分析确定最优提取工艺条件。[结果]棉籽油超声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35 min,提取温度38℃,液料比56∶6。采用该工艺条件,棉籽油的提取率可达45.81%,验证试验值为45.94%,与理论值相对误差为0.13个百分点。[结论]该方法优化了棉籽油的提取工艺,为棉籽油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柿叶总黄酮提取工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兰  赵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370-1373
[目的]优化柿叶(FOLIUM KAKI)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柿叶总黄酮提取率的主要因素(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进行优化,建立了影响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结果]柿叶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4.05℃,料液比1∶35.01,乙醇体积分数65.78%,在此条件下,提取率最高达4.041%。[结论]采用响应面法对柿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赤霞珠葡萄叶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葡萄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了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心组合设计,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工艺优化.[结果]优化得到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提取浓度为56;,液料比为40∶1 (mL/g),提取时间2.1h,提取温度80℃,在此条件下赤霞珠葡萄叶中总黄酮的提取率为5.61;.[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赤霞珠葡萄叶总黄酮的工艺条件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砂海星皂苷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条件下探讨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4个因素对砂海星皂苷提取率的影响,并得到各因素的最佳试验条件,然后使用Design Expert 8.056软件建立二次响应面回归模型,利用响应面法分析砂海星皂苷提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结果]砂海星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79%、提取时间2.8 h、提取温度89℃、料液比为1∶27(g∶mL),在此试验条件下,砂海星皂苷的提取率为8.04%。[结论]该研究为砂海星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法优化茅苍术多糖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秀泉  于荣敏  刘柯  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82-12085
[目的]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茅苍术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根据中心组合设计原理,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三个因素为自变量,多糖的提取得率为响应值,设计了3因素3水平响应面分析试验,来确定茅苍术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茅苍术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87℃,料液比1∶22,提取时间3.1 h。在此最佳条件下,茅苍术多糖的提取率为2.12%。[结论]该研究对大规模提取茅苍术多糖有一定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响应面优化玉米秸秆纤维素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丹丹  周杰  刘文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81-18783,18820
[目的]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酸碱水浴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不同的酸、液固比、浸提液pH和提取时间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法分析液固比、浸提液pH和提取时间对响应值的影响,确定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由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知,影响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的工艺因素依次为浸提液pH〉提取时间〉液固比。将由响应面法优化的工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终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0∶1 ml/g,浸提液pH 12,提取时间76 min。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纤维素的得率为(55.25±0.15)%。[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的深入研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工业化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王维坚  潘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50-7953
[目的]采用并优化高剪切均质和超声技术联合处理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条件,以提高绿豆蛋白的得率。[方法]先运用单因素法以绿豆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对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均质次数、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方法进一步对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表明,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为:均质次数6次、超声时间6 min、超声功率300 W。响应面法优化后的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均质次数为7次,超声时间为8.4 min,超声功率为300.69 W。以蛋白提取率为考察指标的验证试验显示,响应面优化后的蛋白提取率为81.8%,与理论值82.4%相差0.72%,没有超出误差范围。[结论]运用响应面方法优化均质-超声联合提取绿豆蛋白的工艺参数方法科学合理、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12.
修凤英  文连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2,(7):3984-3985,4000
[目的]制备一种风味独特的红小豆甘草无糖复合饮料。[方法]选取红豆浆、甘草液、木糖醇和柠檬酸的用量为影响因素,以产品感官质量为评价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对红小豆甘草无糖复合饮料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同时,考察了不同稳定剂对产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该饮品的最佳配方为红豆浆25%、甘草液10%、柠檬酸0.10%、木糖醇4%;最佳稳定剂为CMC-Na 0.10%+黄原胶0.02%。[结论]该研究为红小豆、甘草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胡敏  赵晓菊  张奕婷  樊雪  李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49-151,154
[目的]优化绿豆核酸酶的提取条件并测定其活力。[方法]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提取时间、料液比、p H、芽长几个因素对从绿豆芽中提取核酸酶的影响,优选出各影响因素的最佳水平,并进行活力测定。[结果]提取时间20 h,料液比1∶12(g∶m L),p H 3.0,芽长是绿豆长的4倍时,绿豆核酸酶酶活最高为478.86 U/m L。影响绿豆核酸酶提取的因素主次顺序依次为提取时间、p H、料液比、芽长。采用饱和度为80%的硫酸铵盐析沉淀后,酶活达1 569.6 U/m L,较提纯前提高了2.28倍。[结论]该研究可为核酸酶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响应面法对猪血浆蛋白酶解制备铁螯合多肽的工艺。[方法]应用响应面法对猪血浆蛋白酶解制备铁螯合多肽的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pH、水解温度、水解时间为影响因素,以水解度为指标,进行3因素3水平的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设计,采用响应面法分析3个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结果]响应面法优化猪血浆蛋白制备蛋白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pH7.7,温度46.3℃,水解时间7.4 h;在此条件下,蛋白的水解度为35.52%,水解物螯合率为79.41%。[结论]该工艺可为猪血浆蛋白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何晓梅  武丽  张颖  邓敏  陈荟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24-14026
[目的]优化绿茶中主要生物活性物质茶多酚的提取条件.[方法]以绿茶为原料,选取提取温度、水茶比、提取时间3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在此基础上以3个因素为自变量,茶多酚提取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建立数学模型确定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试验得出绿茶中茶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80.26℃、水茶比21.35 ml/g、提取时间2.07h,此工艺下茶多酚最高提取率为23.881%.[结论]研究可为绿茶中茶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八月瓜果皮超声水解提取总多酚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八月瓜果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考察了水解p H、水解温度和水解时间对总多酚得率的影响,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用乙醇作为溶剂,按1∶20(g/m L)固液比加60%乙醇水溶液,在最优条件下(p H 5.23,水解温度53.76℃,水解时间115.66 min),模型对总多酚得率的预测值为5.63%。优化条件组合(p H 5.23,水解温度54℃,水解时间116 min)试验下总多酚得率为5.58%,模型预测值与组合试验结果吻合。[结论]试验结果为八月瓜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微波辅助提取山楂叶片果胶,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方法]以山楂叶片为材料,采用微波辅助提取工艺进行果胶提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得到各因素的最佳水平,再采取3因素3水平进行组合设计.[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到的3个因素的最佳水平为:pH l.5,微波处理时间2 min,料液比1∶130 g/ml.通过分析得到了山楂叶片果胶提取率与3个影响因素pH、微波处理时间、料液比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相关极显著,模型拟合较好.最终得到最佳提取工艺:pH为1.87,微波处理时间为2.11 min,料液比为1:124.34 g/ml,果胶提取率的预测值为6.59%.[结论]研究可为工业生产山楂果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野生小豆和栽培小豆种子表型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及性状间的关系,对于筛选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SC-G型自动考种分析及千粒重仪对54份野生小豆、55份半野生小豆和255份栽培小豆的种子进行分析,获得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长宽比、直径和圆度等8个性状的表型数据,进行种子性状的表型变异、相关性和变异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不同小豆种质资源种子表型性状变异较大,其中百粒重变异系数最大。从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籽粒逐渐增大,且籽形变圆。种子百粒重、投影面积、周长、种长、种宽和直径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种子大小和种子形状的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77.21%和21.97%,累计贡献率为99.18%。【结论】野生和栽培小豆种质资源的种子表型性状变异明显,性状间相关性显著,野生小豆到栽培小豆的驯化过程中籽粒变大趋圆,筛选出6份具有高产潜力和大粒的小豆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周丽丽  祁小丹  周迟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020-1021,1168
[目的]提高啤酒厂剩余污泥中蛋白质的提取率。[方法]分别选取水解温度、水解时间、NaOH或Ca(OH)2投加率为影响因素,以蛋白质提取率为评价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并以此为依据采用双碱法优化污泥水解的工艺条件。[结果]双碱配合水解污泥提取蛋白质的最佳条件为NaOH投加率(占干污泥的质量分数)8%,Ca(OH)2投加率15%,水解温度80℃,水解时间7 h,此时反应体系pH为13。在最优条件下,蛋白质提取率可达60.03%。[结论]该研究可为啤酒厂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均匀设计法优选大黄酸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杰  李勇  蒋斌  魏群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15-13416
[目的]探讨提取相关因素与提取物中大黄酸含量的关系,研究大黄中大黄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法探讨以乙醇水为溶剂时,使用TS-NS系列小试型提取浓缩装置以粉碎度、乙醇浓度、固液比、提取时间为探讨因素,以大黄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来筛选大黄酸的最佳工艺研究。[结果]大黄酸优选工艺为8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大黄颗粒过18目筛,固液比为1∶10,提取时间为0.5 h。[结论]该工艺科学、合理,可为以乙醇水为溶剂提取大黄中大黄酸的工艺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