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是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在野外较难观察到,并且其种群数量较小。2012年5月,我们在广东北部的南雄县发现了一处海南鳽新的分布地。本文报道了该分布地海南鳽的繁殖行为。整个观察期从2012年5月4日持续至7月14日,是迄今为止在野外对海南鳽进行连续观察最长的一次。结果表明:繁殖期海南鳽亲鸟晚上飞离巢地,飞离时间的高峰出现在19:00–20:00;次日早晨返回巢地,归巢时间的高峰为04:30–05:30。亲鸟喂雏的时间多发生在05:00–5:30(占整个该类行为的26.5%),从10:00到16:00没有观察到亲鸟喂雏的行为。本文从繁殖行为结果解释了海南鳽多数情况下是在天黑前或者黎明前容易被观察到的原因。海南鳽从出雏到幼鸟离巢需要67天以上的时间,比多数鹭科鸟类的育雏时间长。研究结果弥补了以往海南鳽育雏时间长短不明确以及育雏行为资料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收容救护野生动物的救护结果,可概括为“放归野外”“康复饲养”“调配”“救护失败死亡”4种。对云南省2014—2017年期间收容救护野生动物4种救护结果的动物种类、数量和数量占比调查,结果发现:(1)全省共87科超过274种22110只收容救护野生动物归属不同的救护结果。其中:救护成功的动物放归野外超过167种,14552只,占66%;康复饲养超过145种2610只,占12%;调配超过30种339只,占1%;救护失败死亡的动物超过211种,4609只,占21%。(2)放归的动物类群集中,部分动物放归错误或不合理,某类群动物康复饲养数量多,被救护动物死亡率高。(3)放归技术不完善,没有操作规范,调配的合理性未得到重视,落后的救护机构现状与动物救护需求巨大矛盾等因素是形成此现象主要原因。相关部门应建设完整的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组织架构,增加野生动物收容救护编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建设在救护某一类群动物方面有突出能力的“专科医院”式收容救护机构。根据动物生活习性选择地点,建设适合不同类群动物的场地笼舍,提供设备设施。制定收容救护工作关键节点规范。加强救护技术交流、培训,提高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喜凤 《野生动物》2014,(3):267-270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6及PMX对中国黑叶猴圈养种群的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截至2012年12月31日,黑叶猴谱系记录了574只个体,目前种群存活个体数量为318只,分布在34家动物园或机构中。圈养种群野外捕获个体主要来源于20世纪70-90年代,目前保持稳定状态。圈养出生个体数则一直保持上升状态,是维持黑叶猴圈养种群增长的主要来源,2012年圈养出生数量占种群总数的87.4%。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42,性比M:F=1:1.04,目前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1 10只(♂48只,♀62只),显示为一个增长的种群;黑叶猴国内圈养种群有58个建立者,基因多样性GD=96.67%,平均近亲系数F=0.0207。建议增加各机构之间的合作繁殖,避免小种群的近亲繁殖,保证黑叶猴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仕群  阳刚  舒刚 《中国饲料》2021,1(6):41-45
文章旨在研究高密度饲养条件下肉鸡日粮添加黄连提取物对其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试验将640只平均体重为(42.12±0.16)g的肉鸡随机分为4组(T1~T4),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T1组肉鸡在高密度(20/m2)下饲喂基础日粮,T2组肉鸡在正常饲养密度(10只/m2)下饲喂基础日粮,T3组肉鸡在高饲养密度下饲喂基础日粮+20 mg/kg黄连提取物,T4组在正常饲养密度(10只/m2)饲喂基础日粮+20 mg/kg黄连提取物。在为期42 d的饲养试验结束后分析相关指标。结果:T4组22~42 d肉鸡平均日增重、22~42 d和1~42 d采食量最高(P<0.05),而T1组1~42 d肉鸡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最低(P<0.05)。T1组肉鸡法氏囊重量分别较T2~T4组显著降低了18.53%、17.42%和18.89%(P<0.05)。T4组肉鸡血清SOD和T-AOC活性最高(P<0.05),但血清丙二醛含量较T1组显著降低了29.04%(P<0.05)。T1组肉鸡回肠大肠杆菌数量最高,分别较其他组显著提高了7.22%、6.93%和8.10%(P<0.05),但T1组肉鸡回肠乳酸杆菌数量较其他组显著降低了14.21%、15.74%和17.62%(P<0.05)。T4组肉鸡回肠双歧杆菌数量较T1组显著提高了5.41%(P<0.05)。结论:在高饲养密度条件下肉鸡日粮中添加20 mg/kg黄连提取物可以改善肉鸡生长性能和肠道有益菌数量,提高血清抗氧化指标,降低氧化应激。 [关键词]黄连提取物|饲养密度|肉鸡|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血清生化  相似文献   

5.
济宁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在2017—2019年日常救护的86只野生动物,分属16目26科40种,本地动物种类占92.5%。在野生动物救护种类和数量上以鸟类最多(79.1%),其次为兽类、两栖类、爬行类;救助成活率爬行类(100%)和鸟类成(86.7%)较高,两栖类(75%)及兽类成活率(76%)较低。本文对野生动物救护的种类、数量、伤病原因、级别进行了分析,讨论了鸟类救护方法,提出了野生动物救护合理化建议,对野生动物救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杭州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于2010~2012年救护野生动物98种491只,其中杭州市有分布的动物种类占84.7%,在救护动物种类和数量上鸟类最多,其次为爬行类、哺乳类,最少为两栖类。救护动物的成活率两栖类(93.8%)和爬行类(92%)均比较高,而兽类(54.5%)最低。3a期间救护动物月分布频次亦为鸟类最高,依次为爬行类、兽类、两栖类:救护动物高峰为4~6月、8月、10—11月。本文通过对这些救护动物的种类分布、数量、保护级别、成活率、救护病因、救护主体和救护频次等进行分析,讨论出了今后救护野生动物更有效的方法,旨在促进杭州市野生动物救护工作。  相似文献   

7.
迁地保护的海南坡鹿种群可以分为野放、半野放和圈养等3种主要类型。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最多,约占迁地保护种群个体总数的55.3%;其次为半野放种群,其个体数量占35.6%;圈养种群个体数量最少,只占9.1%。半野放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坡鹿种群恢复方式。在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中,应该增加半野放种群个体数量。本文就海南坡鹿的迁地保护提出了7点保护管理及科学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华 《中国家禽》2008,30(9):65
2008年4月24日,记者从黔东南州雷公山自然保护区获悉,经贵州省科学院野生动物鸟类学专家李筑眉教授鉴定,该保护区最近发现的一只“神秘鸟”为我国特有鸟种——海南虎斑鳽(jiān)。李教授称,发现这种鸟,不仅是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新记录,也是贵州鸟类的新记录。这一发现对当地气候环境和物种考察极具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评估腰果叶提取物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504只1日龄肉仔鸡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8只。在试验过程中,对照组、处理1和2组肉鸡分别饲喂阶段基础日粮+0、100和200 mg/kg的腰果叶提取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 mg/kg腰果叶提取物组肉鸡的末重(42 d)、22~42 d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提高2.20%和3.40%(P<0.05),生长后期(22~42 d)和全期(1~42 d)料重比分别显著降低3.78%和2.71%(P<0.05)。200 mg/kg腰果叶提取物组与对照组和100 mg/kg腰果叶提取物组对肉鸡生长指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和200 mg/kg腰果叶提取物组肉鸡白细胞数量分别显著降低66.60%和68.03%(P<0.05),而红细胞数量分别显著提高23.00%和26.20%(P<0.05),血红蛋白浓度分别显著提高73.93%和77.03%(P<0.05)。100和200 mg/kg腰果叶提取物组肉鸡的腹脂相对重量、胸肌TBARS值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综合考虑血液指标、肉品质和饲料转化率,日粮中腰果叶提取物的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关键词]腰果叶提取物|肉鸡|生长性能|血液生化|肉品质  相似文献   

10.
福州动物园于2009-2013年共救护野生动物70种1 033只(羽、头、尾),其中福建省有分布的动物种类占70%。在救护种类上鸟类最多有32种,其次为爬行类、兽类、两栖类;而在救护数量上爬行类最多,有633尾,其次为鸟类、两栖类、兽类。救护动物的主要来源为林业执法部门罚没。通过对福州动物园5年来救护动物的种类、数量、保护级别、动物分布情况、救护病因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为今后开展野生动物救护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大鸨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44100-57000只,其中57-70%分布于西班牙,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占15-25%,中国、蒙古及俄罗斯东南部共占4-10%,葡萄牙占3-4%,匈牙利占3%,土耳其占1-2%,其余零星分布于其他10个国家.在这次估算和调查结果中,大部分统计数据(占全球种群数量的67-75%)的可靠性很高,其余25-33%(分布于俄罗斯、蒙古国、中国、土耳其、乌克兰、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或因调查不完善或因数据陈旧导致可靠性较低.虽然有报道称部分国家(如土耳其、伊朗和中国)的大鸨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但本次调查表明,在过去的10年里,全球种群数量并没有明显减少,与目前有关全球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的预测恰恰相反.这是由于近些年在大鸨主要分布区(如西班牙、葡萄牙)开展了全面、稳定的调查,使结果更准确;且在这些国家制定禁捕令后的几十年里,大鸨数量有明显恢复.仅在生活着全球大鸨总数的6-10%的地区,种群数量仍存在明显下降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农业活动加剧以及栖息地退化、非法捕猎、触碰高压线等原因造成的.只有极少部分(占全球种群数量的3-4%)因管理和保护措施得当,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德国、奥地利)或显著的(匈牙利)增加.占全球总数的19-22%因当前或过去的调查不准确,现状和种群发展趋势不明确.因此,我们建议:1)继续保护该物种以及对全球现状的关注;2)为更准确地估算大鸨全球数量和趋势,应在种群资料相对缺乏的国家尽快展开全国性的调查.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培养物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选用432只1日龄、初始体重为(41.73±0.15)g的AA商品代肉仔鸡公雏,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0.1%、0.2%和0.3%的酵母培养物),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8只鸡。试验期42 d,分为1~21和22~42 d两个阶段,试验期间记录采食量、体重和死淘率,试验结束时每个重复选择1只与平均体重接近的肉仔鸡空腹12 h后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0.2%和0.3%酵母培养物能够显著提高肉仔鸡42 d的体重和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P< 0.05)。且当添加量为0.2%时,能显著提高肉仔鸡22~42 d平均日增重(P< 0.05),显著降低料重比(P< 0.05);显著提高试验全期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 0.05),显著降低试验全期料重比(P< 0.05)。同时,添加酵母培养物还可显著降低鸡肉的滴水损失和大肠杆菌数量(P< 0.05),并显著增加盲肠双歧杆菌数量(P< 0.05)。综上所述,肉仔鸡日粮中添加0.2%酵母培养物的效果最佳,能够显著提高肉鸡生长性能,提高肌肉的系水力,改善其肌肉品质。同时,还能有效增加肉鸡盲肠中有益菌双歧杆菌数量和减少有害菌大肠杆菌数量。  相似文献   

13.
喻世刚  孙学良  王钢  廖娟  胡强 《中国畜牧兽医》2020,47(11):3536-3545
试验旨在探究鸡腺苷琥珀酸裂解酶(adenylosuccinate lyase,ADSL)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及其与鸡肉冻藏新鲜度的相关性。以161只青脚麻鸡为研究对象,通过DNA混池测序法检测ADSL基因启动子区遗传变异。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完成个体基因型分析,并分析了各基因型与鸡胸肌肉色、体重及胸肌冷冻60 d后新鲜度K值和pH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ADSL基因启动子区ATG上游1 670 bp处发现1个SNP位点(c.-1670 C>A),其AA基因型个体肌肉冷冻60 d后新鲜度K值(23.61%)极显著低于CA(33.00%)和CC(33.56%)基因型(P<0.01),即冻藏60 d后AA基因型个体肌肉较CA和CC基因型新鲜,CA和CC基因型间新鲜度K值差异不显著(P>0.05);各基因型间鸡体重、胸肌肉色及胸肌冷冻60 d后pH均无显著差异(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发现,c.-1670 C>A导致ADSL基因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显著改变,该突变位点可能造成ADSL基因的表达差异。综上,ADSL基因启动子区c.-1670 C>A与青脚麻鸡胸肌冷冻60 d后新鲜度K值具有显著相关性,该位点可作为青脚麻鸡肉品新鲜度的候选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4.
通过冷冻胚胎移植技术,2007年和2008年前后分2批在鄂尔多斯细毛羊种羊场实施纯种澳美型细毛羊冷冻胚胎移植,共有371只(2007年266只,2008年105只)受体羊做了冷冻胚胎移植,共生产澳美型细毛羊羔羊106只(2007年70只,2008年36只)。其中公羔60只,母羔46只;受胎率分别为26.32%和37.14%;羔羊初生重为公羔(4.73±0.41)kg/只、母羔(4.54±0.43)kg/只和公羔(4.60±0.68)kg/只、母羔(4.45±0.55)kg/只。经过调查鉴定,用冷冻胚移植技术获得羔羊106只,经培养共获得纯种澳美型细毛羊106只,补充了优质澳美型细毛羊种羊的数量,大大增加了纯种澳美型细毛羊的种源数量、节省了引种费用、缩短了鄂尔多斯细毛羊改良世代间隔和选育提高周期,起到了加速优良种畜繁殖速度、迅速扩大种源的科技效应。  相似文献   

15.
疏勒河上游冻土区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疏勒河上游冻土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10 年6-7月对这一地区不同生境中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453头,隶属3纲9目13个类群,优势类群为鞘翅目幼虫、双翅目幼虫和鞘翅目成虫。与我国西北高原地区的土壤动物群落相比,疏勒河上游地区的土壤动物数量稀少、生物多样性较低,推测极端干旱可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大型土壤动物物种组成方面有较大差别,但其生物量和多样性与植被定量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之间,土壤动物生物量、个体数和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无显著差异(P>0.05),而过渡类型冻土中的土壤动物生物量和个体数却显著大于其他2种冻土类型(P<0.05)。  相似文献   

16.
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珺 《野生动物》2011,32(5):273-276
应用种群管理软件SPARKS 1.5及PM 2000 v1.214对东方白鹳的国内圈养种群进行统计分析。在有记录的36 a人工圈养的历史中,野外捕获个体在1975~1999年间是构成圈养种群的主要部分,自1984年首个圈养个体出生后,圈养出生个体数量以年平均增长率15.10%速度增长,至2000年取代野外捕获个体数量,成为目前种群发展的主要力量。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国共有61家动物园或机构圈养了375只东方白鹳个体。种群周期增长率λ=1.0311,性别比例为雄性:雌性=0.927 8,现有种群中能够繁殖的个体共25只(雄性13只,雌性12只);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标GD=95.44%,平均近亲系数F=0.031 6。为了保证东方白鹳国内圈养种群的自我维持,促进种群的健康发展,建议开展未知性别个体的性别鉴定工作、建立种群发展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7.
旨在对鸡精浆蛋白组进行分析,筛选与弱精症相关的蛋白。本试验选择同批次孵化的宁都黄鸡公鸡进行精液品质检测,每隔3 d进行1次镜检,共进行3次。选择前向精子比例<20%,且直线前向精子比例<10%的个体作为试验样本,前向精子比例>80%,且直线前向精子比例>40%的个体为对照样本,每组各4只。利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MS)技术开展鸡精浆蛋白组学的研究,筛选与弱精症相关的差异蛋白。结果显示,宁都黄鸡弱精组的精子活力和密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共筛选到差异表达蛋白78个,5个差异蛋白在弱精组中表现为上调,其余差异蛋白表现为下调。角蛋白9(KRT9)和硒蛋白P-2(SEPP2)仅在弱精组中检测到表达;4-羟基-2-氧戊二酸醛缩酶(HOGA1)、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和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仅在对照组中检测到表达。经GO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差异蛋白功能集中于新陈代谢、糖酵解、碳代谢和氨基酸合成等生物途径。本研究筛选的宁都黄鸡弱精症和正常公鸡精浆差异表达蛋白可作为今后鸡弱精症筛查和治疗的候选靶点,通过进一步功能分析与验证为阐明弱精症的发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6个地方鸡品种的母系起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线粒体DNA(mtDNA)D-loop区的测序和比对,探讨了中国6个地方鸡品种的母系起源。结果表明,文昌鸡、鲁西斗鸡、寿光鸡、济宁百日鸡和莱芜黑鸡分别有5、5、5、6和7种单倍型,琅琊鸡只有3种单倍型;6个地方鸡品种聚为3个分支:分支A是1个主要分支,共有17种单倍型,有寿光鸡(10只)、鲁西斗鸡(9只)、文昌鸡(5只)、莱芜黑鸡(6只)、济宁百日鸡(6只)和琅琊鸡(2只),分别占所分析各地方鸡品种个体数的100%、90%、84%、75%、60%和20%,与分布于老挝、云南红原鸡的3个大陆亚种(G.g.gallus、G.g.jabouile和G.g.spadi-ceus)关系较近;分支B中包含8只琅琊鸡(80%)和1只济宁百日鸡(10%);分支C中有1只鲁西斗鸡(10%)、1只文昌鸡(16.7%)、2只莱芜黑鸡(25%)和3只济宁百日鸡(30%);分支B和C分别与来自红原鸡G.g.gallus亚种H19单倍型和H32、H33单倍型聚在一起。推测这6个地方鸡品种分别来自云南、老挝和越南附近地区的红原鸡大陆亚种。基因流是上述品种群体间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错配分布和Fu'sFs检验表明,分布于山东的5个地方鸡品种未发生群体扩张。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菜籽粕替代豆粕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饲养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将600只1日龄AA肉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其中,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1、2、3组分别采用4%、8%、12%的脱毒菜籽粕替代豆粕,试验为期42d。结果表明:(1)试验1、2组肉鸡21、42d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3组(P <0.05),试验1、2组肉鸡22~42d、1~42d料重比(F/G)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3组(P <0.05)。(2)对照组肉鸡血清中总蛋白(TP)浓度显著高于试验3组(P <0.05),对照组肉鸡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显著低于试验3组(P <0.05),对照组、试验1、2组肉鸡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浓度显著低于试验3组(P <0.05),对照组、试验1组肉鸡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浓度显著低于试验3组(P <0.05)。(3)在只考虑饲料成本支出的情况下,试验1、2、3组肉鸡饲养经济效益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59、2.91、1.76元/只。结论 :随着菜籽粕添加水平的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饲养经济...  相似文献   

20.
旨在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enotyping by sequencing,GBS)技术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基因组的SNP特征进行分析。本试验采用GBS技术对梅花鹿(63个)、马鹿(12个)及其杂交后代(F1代112个,F2代38个,未知类型个体1个)共226个个体的血液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利用本实验室前期110只梅花鹿、197只马鹿和1只F1代杂交鹿的测序数据,以梅花鹿全基因组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22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322.683 Gb,平均每个样品1 427.802 Mb;将所有样本作为一个群体检测SNP变异,共检测出SNP位点23 943 582个,质控过滤后得到SNP位点31 630个。对31 630个SNPs使用最大似然(maximum likelihood,ML)法构建的分子进化树显示,梅花鹿、马鹿、F1及F2代区分明显。对梅花鹿和马鹿的SNPs进行比对分析,筛选出可用于鉴别马鹿、梅花鹿、F1、F2的物种特异SNP位点1 032个(马鹿特异SNP位点474个,梅花鹿特异SNP位点558个),计算结果显示,F1代个体包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40%~60%之间,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主要在10%~30%之间,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梅花鹿中55.49%的个体不含马鹿特异SNPs,17.34%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低于1%,13.29%的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在1%~10%之间,其余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10%~20%(其中有一个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为33.3%)。该研究为花马杂交鹿后代的鉴定提供了可靠标记,并定量估计了F1和F2代个体含马鹿特异SNPs的比例,马鹿个体中不含梅花鹿的特异SNPs,这对梅花鹿、马鹿及其杂交后代(F1、F2)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