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5 毫秒
1.
以猪粪和水稻秸秆为原料,在300 ℃和600 ℃的条件下制备生物炭,研究其对Cd2+的吸附性能,分析溶液初始pH值、吸附时间和Cd2+浓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初始pH值对生物炭吸附Cd2+有影响,当pH值从2.0升高至7.0时,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表现为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较好地拟合(R2>0.99)。水稻秸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约4 h达到平衡,而猪粪生物炭吸附对Cd2+的吸附约6 h达到平衡。生物炭对Cd2+的等温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方程较好地拟合(R2>0.95),生物炭对Cd2+的吸附量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加,600 ℃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的吸附量最大,达到59.84 mg·g-1。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对水培营养液中藻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对生菜的影响,将金属离子(Cu2+)和天然植物多酚(杨梅单宁BT、橡椀单宁VT、塔拉单宁Tr、单宁酸TA)自组装形成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设置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抑制小球藻试验和实际水培生菜试验。结果表明:1)多酚诱导的界面相互作用促使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能够黏附于藻类细胞表面并缓慢释放铜离子,从而引起了藻细胞的氧化损伤和藻细胞的死亡,可实现长期有效的抑藻效果。其中,铜与杨梅单宁BT形成的Cu-BT使用7 d后,对小球藻的抑制率仍然可达到99%。2) Cu2+与缩合类植物多酚(杨梅单宁BT、橡椀单宁VT)自组装形成的Cu-BT和Cu-VT对藻类生长的抑制能力优于Cu2+与水解类植物多酚(塔拉单宁Tr、单宁酸TA)自组装形成的Cu-Tr和Cu-TA。3)铜(Ⅱ)-多酚纳米复合物能够在实际生产中抑制营养液中藻类的生长,并且与对照相比...  相似文献   

3.
比较在低、中、高3种浓度水平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对Cu2+、Zn2+、Cd2+、Pb2+4种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效果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响应,结果表明:(1)在4种重金属中苦草对Cu2+的去除效果最好,对Zn2+的吸收量最高。苦草对Cu2+、Zn2+、Cd2+、Pb2+的最高吸收量分别为4.21、25.3、0.231、0.509μg/g, Cu2+的中质量浓度组衰减比最高(47.33%),Zn2+、Cd2+、Pb2+均为低质量浓度组衰减比最高,分别为33.13%、29.2%、45.7%;(2)重金属胁迫下,Cu2+、Zn2+高质量浓度组中苦草叶绿素a含量比Cd2+、Pb2+高...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典型溴化阻燃剂六溴环十二烷(HBCD)和重金属Cu2+对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的毒性作用,本研究测定HBCD和Cu2+单独和联合暴露96 h后小球藻的细胞密度、Chla含量和叶绿素荧光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单独暴露下,HBCD处理组藻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其中500μg·L-1 HBCD处理组抑制率最高(32.99%),Chl a含量和Fv/Fm则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Cu2+处理组中,96 h-EC50分别为637μg·L-1(细胞密度)和541μg·L-1(Chl a含量),Chl a含量对Cu2+的敏感性高于细胞密度,海水小球藻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且呈剂量-效应关系,1 260μg·L-1和2 000μg·L-1 Cu2+处理组中Fv/Fm分别显著降低24.24%和32.32%;HBCD和Cu2+<...  相似文献   

5.
随着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的产量随之增加,如何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已成为研究热点。选取鸡粪为原料,在400 ℃下限氧热解制备生物炭(CMBC-400),探究其对水体中铅离子(Pb2+)的吸附性能。通过批处理试验考察吸附时间、Pb2+初始含量、吸附温度等因素对CMBC-400吸附Pb2+性能的影响,并利用吸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计算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拟合,进一步阐述吸附过程。结果表明,CMBC-400吸附Pb2+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的吸附速率主要受化学吸附控制;相比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 (D-R)模型,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相关系数,表明CMBC-400表面均一,Pb2+吸附位点的吸附能大致相同;吸附热力学数据表明CMBC-400对Pb2+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表征结果表明,CMBC-400主要通过在表面形成含Pb微晶的形式固定水体中的Pb2+。此外,向土壤中添加CMBC-400还可促进有效态Pb转化为稳定态,降低Pb的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我国烟草生产中产生的大量烟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热解炭化技术处理制备成生物炭,并表征其理化特性,探求其吸附重金属Cd2+特性,从而为烟秆资源化利用需求途径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烟秆作为制备生物炭的原料,分别以300、400、500、600、700℃5个温度热解,通过多种表征技术手段、室内批量吸附试验和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热解温度、结构特性对Cd2+吸附的影响。【结果】不同温度热解烟秆生物炭的性状及对Cd2+吸附特征存在明显差异,热解温度从300℃提高到700℃时,pH从9.05增加到11.54;H、O、N含量及H/C、O/C及(O+N)/C的原子比例随热解温度的提高而降低,显现出高温热解的生物炭芳香结构更加复杂而稳定;低温烟秆生物炭的比表面积较大,但高温下表面孔隙结构更为发达。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能很好拟合不同温度烟秆生物炭对Cd2+的吸附过程,表明吸附是异质性化学吸附;高温热解烟秆对Cd2+吸附能力强,其表面丰富的孔隙结构可增强对Cd2+...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不同种源任豆种子萌发及其幼苗生长对重金属胁迫抗性的差异,选择广西宜州怀远(HY)、平果(PG)、云南昆明(YN)3个不同来源的任豆种子,研究不同浓度Zn2+、Pb2+、Cu2+、Cd2+胁迫对任豆种子的萌发特性及其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了任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胚芽长度、胚根长度、株高,应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来源任豆种子萌发过程中的重金属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任豆种子对不同重金属离子胁迫的耐性有较明显差异,其大小排序为Zn2+>Pb2+>Cu2+>Cd2+,任豆种子萌发过程中Cd2+、Cu2+的毒性明显大于Pb2+、Zn2+;(2)不同重金属离子对任豆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随其浓度的增大而明显增强,且重金属对任豆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任豆幼苗对不同重金属的耐性强弱排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微波作用下不同无机盐离子(Na+、K+、Mg2+、Ca2+、Cu2+)对莲子淀粉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盐离子会影响莲子淀粉的介电特性进而导致其在微波作用下的性质产生变化;微波作用下无机盐离子使部分淀粉颗粒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和变形;微波作用下,淀粉晶型由C型转变为A型,Na+和K+导致其结晶度增大,Mg2+、Ca2+和Cu2+导致其结晶度下降,短程有序结构和热焓值的变化趋势与结晶度一致;经80℃水浴加热,微波作用下含有无机盐离子的淀粉膨胀度进一步下降.本研究结果可为微波作用下无机盐离子对淀粉理化性质的改善和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小球藻吸附镉的机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暴露富集后,我们利用电镜扫描-能谱、红外光谱仪分析重金属镉富集下小球藻细胞表面发生的变化;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分析重金属镉富集下小球藻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吸附前藻细胞的细胞壁平滑,吸附后细胞壁不再光滑。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吸附后3 276 cm-1处的吸收强度减弱,1 535 cm-1处的酰胺Ⅱ带,N—H弯曲振动和C—N伸缩振动,1 044 cm-1处有减少17 cm-1的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发现吸附后Cd2+增加,K+、Na+含量也有所增加,而Ca2+、Mg2+、Mn2+和Fe2+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采自新疆天山的无柄灵芝菌(G.resinaceum)中筛选获得1株高产漆酶的LZ02菌株,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研究部分酶学性质。【方法】 采用单因素实验,对其产酶条件优化并研究其酶学特性,采用双向电泳检测酶蛋白。【结果】 LZ02菌株产漆酶的最佳碳源为2.5%麦麸+1%葡萄糖,最佳氮源为干酪素; Cu2+、Mg2+、Fe2+、 Zn2+和Ca2+的添加对LZ02产漆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o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藜芦醇和愈创木酚抑制产酶并使产酶高峰由第3 d推后至第9 d,添加没食子酸和ABTS对产酶影响不大,单宁酸对产酶有抑制作用。LZ02菌漆酶最适反应温度为60℃,且在80℃仍具有漆酶活性;在40℃,pH 4.0~5.0,酶活性最稳定;最适反应pH为3.0,Mn2+ 、Zn2+、 Cu2+ 、Ba2+和K+对酶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o2+、Cd2+、Cr2+和Pb2+对酶的稳定性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对菌体及发酵液进行了双向电泳检测,测定其等电点为4.1;获得了1个纯化酶蛋白质谱序列,该蛋白与Ganoderma Lucidum来源的Laccase高度同源。【结论】 无柄灵芝菌(G.resinaceum)漆酶的合成和分泌受到营养水平、培养条件、生长阶段以及培养基中诱导剂的严格调控,木质素或木质素相关的芳香类化合物、N源和C源也能调节漆酶的合成;漆酶活性对不同种类、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以及诱导剂的响应不尽相同,其具有较复杂的生理功能及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鉴定分离自新疆某辐射污染区的丝状真菌F161,研究其吸附锶特性。【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碳源利用实验鉴定菌种;采用压力试验和吸附试验研究特性,对锶的吸附测定采用ICP-MS,对放射性90锶的吸附的测定采用液闪检测仪。【结果】菌株F161鉴定为青霉属真菌;菌株F161能够耐受10 KGy剂量的钴源照射,对重金属离子Cr3+、Zn2+、Co2+、Pb2+、Hg2+均有较高耐受性。在pH 7.0,28℃下,伴随生长3~4 d,F161对Sr2+吸附效率最高能达到36.67%,对放射性90锶的吸附率为49.45%。【结论】F161是1株对放射性核素污染具有修复能力的土著丝状真菌,在有较高的重金属离子混合污染的放射性环境中具有一定的修复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抗坏血酸(ascorbate, ASA)- 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在植物响应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探究ASA-GSH在小麦Cu2+胁迫响应中的作用,以小麦品种‘百农207’为材料,用0.05、0.10、0.50、1.00 mmol·L-1 Cu2+进行处理,检测Cu2+对小麦生长参数、受伤害程度、及非酶促反应相关参数ASA和GSH等生理指标的影响,进而测定ASA-GSH循环相关酶基因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APX)、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DHAR)、单脱水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MDHAR)、谷胱甘肽合成酶基因(GR)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随着Cu 2+浓度的升高,小麦的株高、根长、总鲜重和总干重逐渐降低,而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ASA和GSH的含量则显著升高。APX基因在叶片和根中的表达趋势基本一致,在低浓度下(0.05和0.10 mmol·L-1)表达量显著下降,高浓度下(0.50和1.00 mmol·L-1)则显著升高;DHAR和GR基因表达趋势相似,在叶片中低浓度表达量显著升高,高浓度则显著下降,在根中则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呈现增加的趋势;MDHAR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和DHAR和GR基因相似,在根中则与APX基因相似;上述结果表明,APX、DHAR、MDHAR、GR在转录水平均受到Cu 2+胁迫的诱导。综上,ASA-GSH在小麦响应铜胁迫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这一作用的发挥与ASA和GSH含量的改变以及ASA-GSH循环相关酶基因的差异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盐碱胁迫下矿质离子分布与甜瓜耐盐碱性的关系,为甜瓜耐盐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对盐胁迫耐受性不同的2个甜瓜品种为材料,设3个盐碱浓度处理,在幼苗期进行胁迫处理,分析不同浓度盐碱胁迫下甜瓜各器官对Na+、K+、Ca2+、Fe2+、Mg2+、Cu2+、Zn2+7种离子选择性吸收和分配的差异。【结果】受到盐碱胁迫影响,2个甜瓜品种根、茎、叶中Na+含量均增加,K+含量均下降,变化趋势与浓度上升呈正相关;Ca2+、Mg+含量随浓度变化在根部表现为递增,但在茎、叶部含量表现为下降,Fe2+、Cu2+、Zn2+含量在不同胁迫浓度下的各器官中均显示出不同变化趋势。风味5号吸收的Na+总量低于西州密17号,K+、Ca2+总吸收量均高于西州密17号,Mg2+、Fe2+、Zn2+总量差异较小。风味5号向叶部输送分配K+、Ca2+、Mg2+较多,同时在茎中截留大量的Na+,而西州密17号叶部、茎部积累大量Na+和K+,并且根部积累较多Ca2+、Mg2+,造成盐碱胁迫下风味5号叶片中K+/Na+、Ca2+/Na+和 Mg2+/Na+比均高于西州密17号。【结论】盐碱胁迫下风味5号通过在茎中区域化Na+,选择性吸收和向叶片分配K+、Ca+、Mg2+等矿质离子维持体内离子平衡,达到缓解盐害,适应盐碱胁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分离了一株在PDA上强烈产生红色素的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内生菌, ITS-nrDNA序列分析及形态学初步鉴定为:刀孢轮枝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其产红色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在513 nm处有强吸收峰,该色素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迅速,培养至23 d色素达到最大的浓度2.73 mg·mL-1,随后浓度逐渐下降。氧化剂H2O2和还原剂Na2SO3浓度逐步增大对色素有减色反应,色素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红色加深,紫外光下长时间放置无大变化,但在紫外光照射3 h时色素达到最大色度,温度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较小。金属离子Ca2+、Fe2+、Cu2+和Zn2+对色素影响较大,能改变色素颜色。该色素浓度为2.11 mg·mL-1时,对Escherichia coliPseudomonas syringa pv. actinidia拮抗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高产漆酶的最佳发酵条件,确定其酶学性质,为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大斑刚毛座腔菌为出发菌株,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影响菌株产漆酶的碳源、氮源及铜离子的种类及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采用central composite design(CCD)响应面设计试验,利用Design Expert软件对响应值进行3因素3水平下的多元二次回归拟合分析,优化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发酵培养基成分;初步分离大斑刚毛座腔菌发酵液中的漆酶,以ABTS为反应底物,设置不同温度及pH,测定漆酶的最适反应温度、pH及热稳定性、pH稳定性,进一步测定其反应动力学常数Km值、Vm值,确定其酶学特性。【结果】建立了以漆酶酶活力为响应值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差异显著(P=0.0001),可以用该模型来拟合试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漆酶活力的影响大小依次为Cu2+>葡萄糖>尿素,而葡萄糖和尿素交互作用极显著;通过拟合求出模型极值点,对应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葡萄糖50.05 g?L-1,KH2PO4 1 g?L-1,尿素1.46 g?L-1,MgSO4 0.5 g?L-1,蛋白胨2 g?L-1,玉米浆0.5 g?L-1,CuSO4 0.07 g?L-1,Tween80 3 mL?L-1,28℃,150 r/min振荡培养7 d;在此条件下漆酶活力最高达(40.00±1.20)U?mL-1。对大斑刚毛座腔菌漆酶发酵液初步分离,经SDS-PAGE检测其漆酶相对分子量约为80 kD;以ABTS为底物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4.2,在温度较高且弱酸性条件下活性较高,并且具有良好的温度稳定性和pH稳定性,常温下pH为4.2保持14 h后酶活力基本不变,50℃保温14 h后漆酶活力仍保持在60%以上;进一步在常温、pH为4.2时测定其米氏常数Km值为0.036 mmol?·L-1,最大反应速率Vm为28.63 mmol?L-1?min-1。【结论】利用大斑刚毛座腔菌液体发酵产漆酶并研究其酶学特性,表明作为玉米致病菌的大斑刚毛座腔菌产漆酶具有发酵周期短、活性高、稳定性好等特性,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6.
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对磷迁移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PHA)与常规腐殖酸(HA)对肥料磷迁移、Ca2+及磷酸盐吸附特征的差异,明晰腐殖酸在磷肥增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在实验室分别制备腐殖酸、腐殖酸磷肥及普通磷肥,利用腐殖酸“碱溶酸析”的原理,通过调节腐殖酸磷肥溶液pH分离得到PHA。研究磷肥配施两种添加量的HA和PHA对肥料磷迁移状况的影响,HA和PHA的配施量分别为施磷量的0.5%与5%,代号分别为0.5HA+P、0.5PHA+P、5HA+P及5PHA+P,同时设置单施磷肥(P)及不施肥(CK)两个处理。并通过HA和PHA对Ca2+及磷酸盐的吸附特征解释二者对肥料磷迁移存在差异的原因。【结果】HA和PHA配施磷肥,肥料磷的迁移距离与迁移量均高于P处理:P处理肥料磷可以迁移到距施肥层垂直距离42 mm处,而配施HA和PHA处理可以分别到达距施肥层46与50 mm处,这与HA和PHA对土壤Ca2+存在较高的吸附容量,进而减少土壤对磷的固定有关。距施肥层42 mm以后,土壤速效磷总量占总施磷量的累积百分数基本趋于不变,且0.5HA+P ≈ 5PHA+P>5HA+P>0.5PHA+P>P处理。PHA对肥料磷迁移的促进作用会随其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强,而提高HA用量反而会减弱其对肥料磷迁移的促进作用,这与PHA移动性强于HA,对磷酸盐的吸附弱于HA有关。HA与PHA对Ca2+ 的吸附均是膜扩散与颗粒内扩散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与HA相比,Ca2+向PHA颗粒表面扩散的难度降低,在PHA颗粒内部扩散的难度变大。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HA或PHA和Ca2+的等温吸附曲线,HA对Ca2+理论最大吸附量高于PHA,然而PHA对Ca2+的吸附以化学吸附为主。【结论】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与普通腐殖酸均对Ca2+存在一定的吸附能力,因此均可以促进肥料磷的迁移,但是磷肥配施腐殖酸磷肥中的腐殖酸,肥料磷的迁移距离大于常规腐殖酸,这可能是腐殖酸磷肥中腐殖酸增效磷肥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根霉(Rhizopus sp.A03)发酵豆渣产α-半乳糖苷酶,粗酶液依次经过三相分离、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获得了电泳纯的α-半乳糖苷酶,纯化了2.3倍,总酶活回收率达到25.9%,SDS-PAGE显示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68.8 kDa。该酶水解对硝基苯-α-D-吡喃半乳糖苷的最适pH值为4.5,最适温度为45℃,表观Km值为0.340±0.026 mmol/L,表观kcat/Km值为2.866×104 mol-1/(L·s);水解蜜二糖和棉子糖的表观速率均为10.0μmol/(h·mg);水解活性受Fe3+、Cu2+、Mn2+和Hg+等离子的强烈抑制,但Fe2+对酶活性具有显著的激活作用。该酶活性在pH4.0~8.9保持稳定,在45℃时保温60min,残余酶活达到了77.4%。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官能团多壁碳纳米管对镉离子(Cd2+)的吸附作用,揭示多壁碳纳米管影响镉细菌毒性的机制。  方法  通过批量吸附平衡实验研究不同官能团(羟基化、羧基化、氨基化、未经修饰)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对Cd2+的吸附性能,通过细菌毒性实验评估不同官能团多壁碳纳米管和Cd2+对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毒性效应。  结果  4种多壁碳纳米管对Cd2+的吸附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羟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多壁碳纳米管、氨基化多壁碳纳米管,吸附性能与碳纳米管含氧量相关。多壁碳纳米管- Cd2+复合物细菌毒性低于游离Cd2+,随纳米管质量浓度增加(0~200 mg·L?1),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Cd2+复合物作用下细菌存活率从67%提高到81%。  结论  不同官能团多壁碳纳米管对Cd2+的吸附量与碳纳米管含氧量呈正相关;多壁碳纳米管-Cd2+复合物细菌毒性低于游离Cd2+,认为多壁碳纳米管可降低游离Cd2+的细菌毒性。图4表2参26  相似文献   

19.
高国庆    张胜利    梁翠萍  于金鑫    潘泰臣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8,33(6):1-9
在秦岭南坡中山地带火地塘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火地沟和板桥沟流域,以及火地沟流域的2个支沟集水区,对1997-2016年流域和支沟河床径流水pH值及化学成分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6年径流pH值呈降低趋势,1999-2016年径流Na+浓度呈增大趋势,除2005-2009年外,1997-2016年径流Ca2+和Mg2+浓度呈增大趋势;1997-2016年径流SO42-和PO43-浓度呈增大趋势,NO3-和K+浓度呈降低趋势,NH4+浓度较低,无明显变化趋势。探讨结果的影响因素表明:径流pH值降低和SO42-浓度增大,主要是秦岭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远距离输入引起的,径流NO3-和K+浓度降低与秦岭南坡年降雨量增大、年蒸散量降低以及森林植被逐渐恢复有关,径流PO43-浓度增大与大气降雨PO43-浓度增大以及秦岭南坡年降雨量增大有关,径流Na+、Ca2+和Mg2+浓度增大与雨水和径流pH值降低有关。1997-2016年秦岭南坡水源涵养林区河床径流水pH值以及各离子浓度变化较小,不会对秦岭南坡水源地和丹江口水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