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缓步动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包括染色体染色技术、核基因和线粒体基因的序列分析以及细胞色素c基因分析几个方面。其包括3纲、5目、13科、100多属,约1 000种。不同生境中的缓步动物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目前,缓步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拔对缓步动物群落的影响方面。本文按照缓步动物生态学前沿研究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简要概述了其在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与成就,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陆地-淡水缓步动物分类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简要介绍了缓步动物门的系统分类研究进展,初步分析了中国陆地-淡水缓步动物分类组成。全世界已描述发表的缓步动物种类约1 000种,隶属3纲、5目、13科、70余属。中国的缓步动物共计161种,隶属2纲、3目、5科、20属。  相似文献   

3.
刘莹  王立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61-21062,21095
对缓步动物门的系统分类及国内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缓步动物2个新纪录种记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记述了浙江省2个缓步动物新纪录种,它们分别是Macrobiotus hufelandi Schultze,1833(真缓步纲,大生熊虫科)和Isohypsibus prosostomus Thulin,1928(真缓步纲,高生熊虫科)。系浙江省缓步动物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缓步动物两新记录种记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记述了重庆市2个缓步动物新记录种,它们是真缓步纲高生科的Isohypsibius marcellinoi Binda & Pilato和真缓步纲大生熊虫科的Macrobiotus richtersi Murray.  相似文献   

6.
陈玉祥  肖欣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6049-6050,6052
简要介绍了缓步动物的生物学习性,展望了缓步动物在科学研究、医疗和商业等方面的应用前景,重点讨论了缓步动物作为模式动物及其在生物材料保存和航天工程领域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肖欣  李晓晨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9):55-56,138
缓步动物是一种十分微小的水生无脊椎动物,用传统的形态分类学方法对其进行物种鉴定难度较大。DNA条形编码技术是近几年用于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的一种新兴的分子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记述了安徽省两个缓步动物新记录种,它们是Isohypsibius marcellinoi BindaPilato(真缓步纲,高生科)和Diphascon scoticum Murray(真缓步纲,高生科)。  相似文献   

9.
记述了贵州缓步动物的2个新记录种,分别是Isohypsibius prosostomus,1928(真缓步纲,高生科)和Hypsibius convergens Urbanowicz,1925(真缓步纲,高生科).  相似文献   

10.
记述了贵州省2个缓步动物新记录种,分别为阿斯皮尔假棘影熊虫(Pseudechiniscus asper Abe ,Utsugi & Takeda,1998),异缓步纲,棘影熊虫科;日本棘影熊虫(Echiniscus japonicus Morikawa,1951),异缓步纲,棘影熊虫科。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15个鸡种的DNA编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地方鸡种与引进鸡种遗传多态性特点,探讨COⅠ这一特定基因的特定区段作为DNA条形码在识别鸡种方面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以13个中国地方鸡种和2个国外引进品种为研究对象,利用DNA测序技术测定了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果】选择的这段COⅠ基因序列有38个突变位点,15个鸡种单倍型多样度平均为0.963,核苷酸多样度平均为0.00518,其中引进鸡种明显低于地方鸡种(除藏鸡外);15个鸡种品种间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56%—0.917%,种内遗传距离为0—0.346%,15个鸡种的DNA分类和形态学分类基本一致,引进鸡种与地方鸡种分歧较远。【结论】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这一特定基因的特定区段来做DNA条形编码的基础,进行不同鸡品种鉴定,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为在分子层面分析我国眶棘鲈属(Scolopsis)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同时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眶棘鲈属鱼类物种鉴定的适用性. 本研究对采集的9种眶棘鲈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及测序,结合GenBank下载的5种眶棘鲈COⅠ基因序列共同分析.结果表明,14种眶棘鲈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 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79 4,种间距离是种内的71.76倍. 在分子系统进化树上,14种眶棘鲈主要形成3个分支:分支Ⅰ包含4种眶棘鲈,这4种眶棘鲈眶下骨均具大棘,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分支Ⅱ包含4种眶棘鲈,分支Ⅲ包含6种眶棘鲈,但进化树部分节点的支持率相对较低,表明COⅠ基因在眶棘鲈属鱼类中可作为有效的DNA条形码基因以区分物种,但不一定适合用于分子系统进化分析. 另外,部分资料中认为是同种异名的条纹眶棘鲈(Scolopsis taeniopterus)与双斑眶棘鲈(Scolopsis bimaculata)、单带眶棘鲈(Scolopsis monogramma),彼氏眶棘鲈(Scolopsis affinis)与黄带眶棘鲈(Scolopsis aurata),本研究COⅠ遗传距离分别为0.160、0.118和0.122,均远大于Hebert推荐的区分不同物种的最小遗传距离2%,各自应分别为独立物种.  相似文献   

13.
王茜  金毅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281-9282,9316
测定了天津地区养殖的彭泽鲫、黄金鲫、乌克兰鳞鲤、鲤鱼4种共13尾鱼长度为814 bp的COI部分基因序列,以白鲢、罗非鱼作为外群.利用Mega4.1软件进行序列组成统计分析、种内及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并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NJ树),在NJ树上共发现由不同物种组成的5个分支,这与传统的分类学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显示,COI基因部分序列不但可以作为物种辨识的良好DNA条码,而且在鲤科鱼类的种间系统发生关系分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裸颊鲷属(Lethrinus)鱼类系统分类关系,同时探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在裸颊鲷属鱼类物种鉴定和亲缘关系的可信性.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我国南海10种裸颊鲷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2种裸颊鲷最后共12种37个个体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5.0计算序列的系统进化位点,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12种裸颊鲷种内遗传距离为0.000~0.005,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远低于物种鉴定最小种间遗传距离0.020(2%);种间遗传距离为0.074~0.210,平均遗传距离为0.155,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77.5倍,表明COⅠ基因可作为裸颊鲷鱼类物种鉴定条形码基因.构建的进化树上,12种裸颊鲷属鱼类主要形成4个分支,长吻裸颊鲷最先分化,单独形成一支(分支Ⅳ),位于进化树基部. 其次是红鳍裸颊鲷也单独形成一支(分支Ⅲ). 剩下的裸颊鲷主要聚为两支:分支I包含5种裸颊鲷,该分支裸颊鲷大部分体型较低,牙齿为犬牙状齿;分支II包含5种裸颊鲷,该分支裸颊鲷体型较高,牙齿为臼状齿,与前人研究将裸颊鲷基本分为高体型臼状齿,低体型犬牙状齿两个类群结果一致.也支持前人推断认为裸颊鲷祖先先形成高体型犬牙状齿特征,后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分化出高体型臼状齿及低体型圆锥状齿的类群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鹦嘴鱼属(Scarus)鱼类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本研究对采集的16种鹦嘴鱼类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下载的2种绿鹦嘴鱼属COⅠ基因序列共同分析,利用MEGA7.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8种鹦嘴鱼大致形成3个分支,其中青鲸鹦嘴鱼属(Cetoscarus)单独形成一支,位于进化树基部;鹦嘴鱼属进化地位较高,位于进化树顶部;绿鹦嘴鱼属(Chlorurus)进化地位介于两者之间.驼背绿鹦嘴鱼(Chlorurus gibbus)及污色绿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没有与鹦嘴鱼属聚为一支,而是与绿鹦嘴鱼属聚在一起,支持两者归为绿鹦嘴鱼属的分类观点.许氏鹦嘴鱼(Scarus schlegeli)与棕吻鹦嘴鱼(Scarus psittacus)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两者COⅠ遗传距离差异为0.085,大于0.020的种间遗传距离差异临界值,两者应该是不同的物种. 截尾鹦嘴鱼(Scarus rivulatus)与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 COⅠ遗传距离为0.017,小于0.020的临界值.但两者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同种异名可能性,有可能两者存在自然杂交或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16.
蚁科5个属蚂蚁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taxonomic status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ants at molecular level.[Method]Applying cyt b gene as a molecular marker,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14 ant species of 5 genera(Camponotus,Formica,Polyrhachis,Pheidole and Crematogaster)in Formicidae was conducted.Partial sequences of cyt b gene in 14 ant species were analyzed with software MEGA,Clustal X and PAUP,and phylogenetic trees were constructed by Neighbor-Joining method(NJ)and Maximum-Parsimony method(MP).[Result]NJ tree and MP tree showed that the 14 ant species could be clustered into 5 branches.[Conclusion]The results of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coincided with the views of traditional morphological taxonomy.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镰孢菌(Fusarium)ITS、EF-1α和β-tubulin 3个基因序列比较分析,筛选适合于镰孢菌种类鉴定的基因序列,并以此序列分析山西省植物病原镰孢菌种群分布及遗传变异情况。【方法】从2013—2015年在山西省11市28县(区)采集分离的625株镰孢菌菌株中选取形态学清晰的菌株进行ITS、EF-1α和β-tubulin基因序列联合分析,运用Sequencher软件对序列进行拼接和校对,将测序结果与NCBI及FUSARIUM-ID数据库中所有已公布的序列进行BLAST分析,结合下载概念清晰或标准种序列,运用Clustal X和Gel Doc软件进行序列对齐和编辑,运用MEGA、Excel、DNAstar和Taxon Gap软件分析镰孢菌种内种间遗传变异情况,从ITS、EF-1α和β-tubulin中筛选适合镰孢菌种类鉴定的基因序列,并以此序列分析山西省镰孢菌的种群分布特点等。【结果】在3个候选基因序列中,EF-1α基因序列是最适用于镰孢菌种类鉴定的基因序列,其种间平均遗传距离分别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4倍,种内差异小于种间差异的种的数量最多,达到供试种的73%,物种鉴定准确率最强,达到87%。基于EF-1α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27种镰孢菌中,有22种表现出单系性,相同种的不同菌株以较高支持率聚成独立支。在27种镰孢菌中,F.oxysporum是山西省镰孢菌的优势种,分离频率最高(22.1%),且分布最广,在23个县(区)均有分布;其次是F.solani(13.8%),在14个县(区)有分布。从不同地区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分布来看,运城、临汾、忻州、长治、吕梁、晋中和太原均以F.oxysporum为优势种,朔州以F.lateritium为优势种,大同以F.solani为优势种,晋城以F.verticillioides为优势种,阳泉以F.incarnatum为优势种;其中晋中和忻州的镰孢菌种类最丰富,临汾次之,朔州最少。从不同寄主镰孢菌的种群结构及分布来看,番茄上镰孢菌的种类最多(15种),其次是马铃薯(13种)和大豆(12种);番茄、黄瓜、西瓜、马铃薯、茄子、西葫芦和甘蓝,均以F.oxysporum为优势种,大豆和玉米以F.verticillioides为优势种,小麦以F.avenaceum和F.graminearum为优势种。【结论】镰孢菌种内种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其中EF-1α基因序列的遗传变异最适用于镰孢菌种类的鉴定,但形态学种和系统发育学种不完全吻合。F.oxysporum是山西省镰孢菌的优势种,不同地区、不同寄主上镰孢菌种群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研究结果可为镰孢菌的分类鉴定、DNA条形码筛选、检验检疫及其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国南海裸胸鳝属(Gymnothorax)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DNA条形码技术测定了6种中国南海裸胸鳝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部分序列(504bp)。结合来自GenBank中的分布于日本和3种同样分布于中国南海的裸胸鳝属鱼类的相应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504个位点中共有187个核苷酸位点存在变异(37.1%);(2)序列变异的转换/颠换比值平均为1.5;(3)细斑裸胸鳝(Gymnothorax fimbriatus)与黑斑裸胸鳝(G.favagineus)之间的同源序列碱基差异只有0.20%,支持二者是同种异名的观点;(4)在NJ树和MP树中,蠕纹裸胸鳝和网纹裸胸鳝聚为一支,位于系统树的基部位置。其余8种聚为另外一支,然后又细分为2个较小的分支。  相似文献   

19.
不同物种Mlo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比较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比较了从藻类到高等植物Mlo基因的CDS序列,并对该基因的遗传多样性、氨基酸功能结构及分子系统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条基因序列共检测到57个多态位点,生成70个单倍型.物种间及物种内Mlo基因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氨基酸结构域分析发现,20个物种含有一段特定的Mlo结构域,其中低等植物的跨膜螺旋区域(1~5)明显比高等植物的跨膜螺旋区域(6~8)少;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不同物种的聚类情况与植物学分类系统基本一致.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Mlo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确定该基因作为分子标记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线粒体DNA D-loop区序列探讨盘丽鱼属鱼类系统分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迄今盘丽鱼属鱼类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该属仅有一个种还是两个不同的种存在着争议。为了研究几种盘丽鱼属鱼类的亲缘关系,从分子水平探讨它们的分类地位,对绿盘丽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 aequifasciata)、褐盘丽鱼(S.a.axelrodi)和盘丽鱼(S.discus)共12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序列进行了分析,用邻接法和非加权组平均法构建了分子系统树,得到相同的拓扑结构。结果表明:盘丽鱼种内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0.015;绿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42~0.050,褐盘丽鱼与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34~0.038,绿盘丽鱼与褐盘丽鱼间的遗传距离为0.050。盘丽鱼和绿盘丽鱼、褐盘丽鱼种间差异与绿盘丽鱼和褐盘丽鱼亚种间差异接近,推测盘丽鱼可能还没有分化到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