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 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 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 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 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 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 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 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侵染引起的巴西橡胶树棒孢霉落叶病是影响橡胶树产胶量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开展该病原菌在活体叶片中的病理学研究,本实验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表达盒插入了多主棒孢菌经定点突变后的ITS序列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 ITGH,并经PEG介导转化了原生质体,获得了GFP标记的多主棒孢菌转化子,所获得的转化子经过连续7次转接培养后仍能在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芽管和菌丝中稳定地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其生长特性和致病性与野生菌株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芒果炭疽病是世界性的主要病害之一,引起芒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2种。通过溶壁酶酶解菌丝体成功制备尖孢炭疽菌原生质体,用抗潮霉素基因作为选择标记,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用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CT74-sGFP)转化原生质体,获得表达GFP尖孢炭疽菌的转化子菌株;转化子菌株在含潮霉素平板上经多次单孢纯化后,在无选择压下连续继代培养仍能发出稳定而强烈的绿色荧光,用GFP特异性引物PCR扩增转化子菌株基因组DNA获得预期大小片段,表明gfp基因已成功导入芒果炭疽病病原菌基因组中,且稳定遗传;GFP标记菌株生长正常,致病性和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这为进一步研究该病菌在自然界的生物学及侵染方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稻曲病是一种由Ustilaginoidea virens (cooke) Takahashi侵染引起的水稻穗部病害,在中国广泛发生。被稻曲病侵染后,水稻产量与品质会受到严重影响。研究稻曲病菌侵染水稻的过程及其致病机制,将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介绍了稻曲病菌侵染过程及侵染循环、分生孢子的形成和萌发及其相关基因以及稻曲病菌与水稻分子互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草药提取物对 2 种杧果采后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测定 71 种中草药丙酮提取物对杧果炭疽病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和杧果蒂腐病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的抑菌活性以及对杧果(Mangifiera indica L.)采后炭疽病和蒂腐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 20 mg/mL 浓度下,丁香、肉桂、花椒、八角、肉豆蔻、山萘、益智、胡椒、荜茇等 9 种中草药提取物对该 2 株病原菌的平均抑制率大于 70 %,EC 50 的平均值为 4.30 mg/mL。在该浓度下,八角、荜茇提取物能有效降低杧果采后病害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对杧果炭疽病的防效分别为 92.32 %、88.01 %,对杧果蒂腐病的防效分别为 55.07 %、56.79 %。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简并引物PCR结合RACE技术获得S. turcica中亲环素基因的全长,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病菌侵染结构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125 bp,3′UTR 154 bp,5′UTR 93 bp,编码374个氨基酸,将此基因命名为CyPs1,并将其cDNA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EU679371.1,Protein ID为ACD62431.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CyPs1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蓝莓枯枝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等物种的亲环素同源性可达到90%以上。该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阶段均有表达,至附着胞形成和侵染菌丝形成阶段,转录水平分别升至分生孢子时期的2倍和3倍。  相似文献   

7.
阿米西达控制杧果果实采后病害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阿米西达控制杧果采后病害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的3种药剂中,阿米西达对杧果炭疽病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的菌丝体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杧果蒂腐病菌(Botrydiplodiatheobromae) 菌丝体生长的抑制效果较施保功差;采后用100~200μgmL的阿米西达控制杧果贮运期间炭疽病的发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在此质量浓度时,对杧果蒂腐病和酸腐病的防效则不稳定;阿米西达结合热处理防治杧果炭疽病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法,研究分生孢子浓度、芒果抗病性、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条件等因素对芒果炭疽病病斑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对病斑扩展有显著影响,接种4个分生孢子就能引起侵染;不同的芒果品种抗性级别和病斑大小之间显著相关;适合病斑扩展的温度是24~33℃,最适宜温度28℃;高湿和全黑暗条件有利于病斑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酚类代谢的变化规律,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总酚、类黄酮含量及酚类代谢相关酶(POD、PPO和PAL)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接种病菌后杧果顶芽内总酚、类黄酮含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分别出现在接种病菌45 d和30 d,酚类代谢相关酶中PAL活性变化与总酚含量变化趋势相同,POD和PPO活性在接种病菌后直线上升。F.mangiferae侵染对杧果酚类代谢产生显著影响,可干扰杧果顶芽内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变化,影响其相关酶活性,降低杧果对病菌的抵抗能力。杧果酚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为了培育更优的杧果品种,百色市发展水果生产办公室于2001年5月从中缅边境引进水英达杧到右江河谷地区进行高接换种试种试验,经过试种筛选,选育出杧果新品种“百优-1号’。其果实成熟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果实长椭圆状象牙形;未熟果果皮浓绿色,成熟后果皮呈黄绿色,后熟果皮黄至橙黄色。果实大小适中,平均单果重376.1g,果肉黄色,香气浓郁,可食率78.1%,可溶性固形物19.5%;丰产稳产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主要热带果树煤烟病的为害性及病原菌种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海南等地的调查、测定结果表明,煤烟病对热带果树有一定为害性。在特别重病的情况下,芒果产量损失9.8%;芒果品种间对煤烟病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经鉴定,芒果、荔枝、柑桔、人心果、油梨、番石榴的煤烟病有8种;其中Moliola spp。,Tripospermum spp.,Capnodium spp.为优势种群。  相似文献   

12.
短梗五加为五加科药膳两用灌木植物,其嫩茎芽俗称刺拐棒,是辽东民间传统食用的精品山野菜。经在丹东地区调查,危害短梗五加主要害虫有木虱、刺蛾、腊蝉、蝼蛄、金龟、古娄大蚊、大造桥虫、人纹夜蛾等。危害的主要病害为黑斑病、煤污病等。文中介绍了主要病虫害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10~2013年对四川攀西地区芒果病虫害进行调查,结果为:病害46种,害虫共33种,分属8目20科,发现国内未见报道的芒果新害虫榕母管蓟马。分析阐述主要病虫害炭疽病、白粉病、畸形病(丛芽病)、细菌性黑斑病、幼果果肉生理性褐变黑果病、主干裂皮病、低温、蓟马、桔小实蝇、叶瘿蚊、介壳虫的危害情况;当前严重威胁攀西芒果产业发展的危险性病害为芒果畸形病(又称丛芽病)、芒果猝死病(又称速死病)和芒果果实象甲。编写“攀西地区芒果病虫害名录”,并提出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辽宁花生网斑病发生危害及流行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明确辽宁省花生网斑病的发生危害及流行规律,以指导田间病害防治。调查显示2011年辽宁各花生产区网斑病病田率为100%,病叶率32.9%~66.5%,病情指数11.1~35.5。葫芦岛、阜新、锦州发病较重,沈阳次之,铁岭发病最轻。不同品种花生网斑病病情严重度依次为四粒红>白沙1016>花育20>黑花生>白花生。通过SAS软件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花生网斑病时间流行动态,并以此推导出病害流行阶段,病情指数增长最快为0.99/d。研究发现四粒红感病性较强,可成为流行学研究的良好试材。  [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云南野生茄资源的遗传背景,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本研究利用9个形态性状和8对SSR引物对从云南省搜集的43份野生茄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6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4.89%~95.64%之间,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单果重,最小的是果实横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38~1.993之间。3个质量性状中,果实颜色主要为绿色和绿紫色,果实形状主要为圆球形和卵圆形,而果肉颜色主要是白色和绿白色。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共有3个,累计贡献率为69.453%,其中果实特征占主要成分。8对SSR引物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276,Shannon’s信息指数为0.641 1,多样性指数为0.385 0。非加权算术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48处,43份野生茄资源划分为2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7份野茄材料,其余36份为第二类群。以上结果可为野生茄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部分杧果品种果实若干品质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57个杧果品种果实的7项品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杧果品种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9.00%~19.88%、11.30%~20.88%、0.02%~0.89%,糖酸比、固酸比分别为16.47~878.86、19.25~882.78,类胡萝卜素含量为6.38~48.60μg/g FW,贮藏期为6~17 d,相对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13.51%、14.44%、0.26%、127.36、127.05、23.01μg/g FW、10.17 d,不同品种果实的品质存在显著差异.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7个杧果品种的综合品质以留香杧最佳.完熟时绿色果皮品种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红色果皮品种,且糖酸比值和同酸比值显著高于红色与黄色果皮品种.多胚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单胚品种.相关分析表明,芒果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可滴定酸含量与糖酸比、固酸比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不同类型罗望子果实性状之间的差异,以3种不同类型的罗望子为试材,对其果实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酸型罗望子果肉厚度、种子厚度显著小于甜型和酸甜型罗望子;甜型罗望子果柄粗度显著小于酸型和酸甜型罗望子;3种类型的罗望子的果实纵径、果实横径、果实侧径、单果重、果皮厚度、可食率、种子数、纤维条数、皮肉间距等性状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为罗望子优良单株的筛选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也为罗望子新品种选育建立优树档案。  相似文献   

18.
芒果扁喙叶蝉是海南岛芒果树的重要害虫之一。成、若虫为害花芽、叶芽、花穗、嫩梢,被害幼叶呈干枯状,同时分泌蜜露,招致叶片、果实及枝干表面发生烟煤病,由此给芒果种植业带来直接威胁。据室内饲养观察,此虫在海南岛那大地区年发生8代,以成虫在枝、叶上越冬;成虫在田间呈核心分布,一年中以6月份虫口数量最大。建议在一个果园中种植同一品种,合理修枝及喷射20%叶蝉散2000倍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果树产量的智能评估,本研究对自然环境下的圣心芒果树图像进行果实识别研究,提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芒果图像在线识别计数方法。首先,采用Faster R-CNN深度学习模型构建芒果图像识别算法;接着基于微信小程序与网页平台开发芒果图像上传模块,实现随时随地上传芒果图像至服务器;然后采用基于TCP协议的服务器客户端通信模式,并结合基于MATLAB平台的Faster R-CNN程序集,构建上传图像的在线分析模块,实现线上芒果图像的实时识别与计数;最终,芒果图像的识别与计数结果通过微信小程序和Web页面程序反馈给用户,内容包括单张图片和1个果园区域内所有图片的识别与计数结果,并实现青色芒果和红色芒果的分类统计。应用本研究构建的在线深度学习识别计数方法,在自然环境下采集125幅芒果图像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芒果图像识别算法的计数识别准确率达到82.3%,其中漏检率与误检率分别为11.7%和8.6%,平均计数误差与计数误差率分别为4.2和7.9%;芒果图像在线识别计数方法能有效实现果树图像的采集、上传、识别与计数、分类统计和结果反馈,对整个果园区域内结果数量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果园的智慧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05~2011年,对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进行收集及鉴定评价(主要包括果实形状、果实重量、果皮颜色、果肉颜色、胚性、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和风味等)。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0份杧果种质资源中,无论是从果实的大小、颜色、胚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优良的种质资源;在杧果果实品质性状间相关性分析发现,单果重、果实长度、果实宽度、种子长度间的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可食率和种子重量间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除与果宽和果厚呈显著负相关外,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呈现显著相关。怒江流域杧果种质资源存在着丰富的优异性状,这些优异性状为杧果的品种选育及品种改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