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氟苯尼考不宜与大环内酯类、林可胺类及双萜类半合成抗生素联用,合用时可产生拮抗作用。2氟苯尼考不可与β一内酯胺类及氟喹诺酮类联合用药,因本品是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速效抑菌剂,后者属繁殖期速效杀菌剂。在前者作用下,细菌蛋白质合成迅速被抑制,细菌停止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2.
正前言:抗菌药通常是通过霉菌发酵生产或化学合成的。这些药物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起作用:1.杀灭细菌,这种情况下将其称为杀菌剂;2.抑制细菌繁殖,这种情况下称为抑菌剂。杀菌剂通常比抑菌剂起作用更快。本文介绍了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氟苯尼考等几种常用于猪的抗菌类药物。用药前需做药敏试验,并进行药物监控。  相似文献   

3.
高旅 《动物保健》2005,(1):33-33
喹诺酮类是指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该类药物主要有氟甲喹、达氟沙星、沙拉沙星、二氟沙星、麻保沙星。其中氟甲喹为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其他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喹诺酮类药物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喹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人工合成的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DNA 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抗菌药(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1],该类药物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962年,Lesher从合成抗疟药氯喹中分离出一种副产品———萘啶酸[2],喹诺酮类历经40多年的发展,共开发出了4代喹诺酮类药物,共计50多  相似文献   

6.
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问题备受关注。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机制过去普遍认为主要起因于染色体基因突变(靶位改变、主动外排和膜孔蛋白缺失),而不存在水平传播的可转移基因。近年来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包括qnr、mfpA和氨基糖苷乙酰转移酶的变异基因(aac(6’)-Ib-c  相似文献   

7.
1抗生素的分类(按微生物的作用方式分类):1.1Ⅰ类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作用机理是能使敏感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粘肽的合成受到阻碍,造成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而死亡。对处于繁殖期的细菌使用Ⅰ类抗生素可获较好的杀菌效果。1.2Ⅱ类静止期杀菌剂如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这类抗生素对静止期内细菌有较强杀伤能力。另外多黏菌素、喹诺酮类对静止期和繁殖期细菌也有杀灭作用。此类抗生素主要是影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1.3Ⅲ类速效抑菌剂如红霉素、林可霉素及四环素。它们能快速抑制细菌蛋白质的…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常用抗菌药对滑液囊支原体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试验使用微量肉汤微稀释法确定了截短侧耳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1株鸡滑液囊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且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株分离株对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耐药(4.76%),7株对泰乐菌素耐药(33.3%),5株对替米考星耐药(23.8%),21株对红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100%);序列分析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可能与编码核糖体蛋白L4、L22 rpl D(T43C、T167C、A183G)及rpl V(T11C、T67A、C330T)突变相关;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可能与编码DNA拓扑异构酶Ⅱgyr A(T58C、A154G、G400A)、gyr B(A11G、T14A、C124T)等突变,以及编码拓扑异构酶Ⅳpar C(G61A、C149T、C162T)及par E(A122G、C291T、C680T)等突变相关。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严重,滑液囊支原体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相关基因处突变有关。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是一类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光毒性、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肝肾功损害及软骨损伤等。如果不能正确合理使用,将会大大降低其药效,影响临床应用,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为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予以安全用药提示。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上海松江区内肉猪饲养中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三类抗生素的残留情况,本研究采集2个规模猪场和61户养猪专业户的生猪尿样606份,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抗生素残留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样品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检出率为82.0%(497/606),磺胺类抗生素的检出率为7.9%(48/606),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检出率为4.4%(26/586)。  相似文献   

11.
在畜禽养殖业中,氟喹诺酮类抗菌药(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FQs)的广泛使用导致氟喹诺酮类抗性基因(fluoroquinolones resistance genes, FRGs)在环境中传播,对环境生态造成威胁。目前,好氧堆肥是去除FRGs的有效手段之一。笔者综述了畜禽粪便好氧堆肥中不同因素[FQs、微生物群落、可移动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环境因素(温度、pH值、含水量、碳氮比、电导率等)和重金属]对FRGs去除效果的影响,旨在为FRGs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兔巴氏杆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临床分离的36株兔巴氏杆菌,按照Kirby-Bauer药敏纸片法进行了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实验.结果:兔巴氏杆菌耐药性比较严重,而且多数为多重耐药,对临床常用的药物(如喹诺酮类、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多数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同时发现对青霉素类、氟苯尼考以及利福平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1962年Lesher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吡啶酮酸类抗菌剂萘啶酸,1963年应用于临床。此后,近三十年来,此类药发展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增长率(分别为3%、4.1%),增长速度之快居各类抗菌药物之首。临床实践证明,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可部分替代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作为全身感染治疗的替换药物,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尤有临床价值,因而,该类药物将在抗感染药物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代喹诺酮类是萘啶酸(NalidixicAcid)、喹酸等;第二代的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家禽》2012,(9):69
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三类主要的抗生素(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潜在的杀伤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异的DNA聚合酶DinB非常善于利用氧化鸟嘌呤元件来合成DNA。然而,  相似文献   

15.
<正>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日益加重,以往喹诺酮类的耐药研究多集中在染色体介导的靶位改变、膜通透性降低、外排泵亢进机制,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鲜见报道。近年来出现一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lasmid-mediated-quinolone-resistance,PMQR)因子,是一种新的喹诺酮耐药机制。到目前为止发现3大类(qnr,aac(6′)-Ib-cr和qep A或oqx AB)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类型。这些由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可以在菌间进行水平传  相似文献   

16.
<正> 优秀的动物药品应具有以下特点:高效速效、抗菌谱广、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多年以来,科学家苦苦探索,一直没有找到完全满足上述特点的产品。1962年,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的合成,使这个目标的实现出现了曙光。1974年吡哌酸制成,1979年诺佛沙星合成后,实现上述所有目标,成了各厂家竞争的主要方向。下面,介绍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作用于细菌DNA复制过程中的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牛支原体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靶位的突变情况,对分离自我国多个省份的牛支原体进行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检测和耐药株筛选,通过对临床分离敏感株、耐药株及体外诱导高度耐药株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决定区(QRDR)进行测序分析,发现分离菌株中有19%(6/32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其QRDR中均存在gyr A(Ser83Phe)或par C(Ser80Ile)的氨基酸突变;但在体外诱导的高度耐药株中QRDR突变类型则以gyr A(Ser83Phe/Tyr或Glu87Lys)和par C(Ser80Ile或Asp84Asn/Tyr)的氨基酸发生突变为主,以上靶位突变在介导牛支原体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水平方面是否起着决定性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8.
氟喹诺酮类药是最近十几年来研究、开发出的新一代抗菌药。其特点是抗菌谱广,抗菌力强,血容量大,体内分布广等。对多数致病菌的抗菌效力不亚于头孢菌素类。一,氟喹诺酮类药的结构与特点喹诺酮类药六十年代最早使用的是奈啶酸等,由于药效低、副作用多、应用很少。七十年代初研究出第二代吡哌酸等,药效有了提高,但由于其抗菌效力远比不上抗菌素  相似文献   

19.
布鲁氏菌是感染哺乳动物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能够引起布鲁氏菌病。感染导致家畜(绵羊、公羊等)流产和不育。对人类特别危险的是:羊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等,它们会引发非特异性症状,表现类似流感。布鲁氏菌是通过宿主细胞、吸入、皮肤擦伤摄入或粘膜引入的。布鲁氏菌最重要的特征是能够在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内生存和繁殖。布鲁氏菌不产生典型的毒力因子:外毒素、胞内素、外酶、质粒、菌毛和耐药形式。主要的毒力因子有:脂多糖(LPS)、T4SS分泌系统和BvrR/BvrS系统,它们与宿主细胞表面相互作用,形成早期、晚期BCV(布鲁氏菌含液泡),并在细菌繁殖时与内质网(ER)相互作用。布鲁氏菌病的治疗是基于两种药物的治疗,最常见的抗生素组合是:多西环素与利福平或氟喹诺酮类与利福平。目前,也有其他方法用于破坏布鲁氏菌细胞内复制(牛磺脱氧胆酸或人参皂苷级分A)。  相似文献   

20.
为建立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同时测定鸡肉中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药物残留的分析方法,通过准确称取2 g鸡肉样品,经PBS缓冲液提取,以Agilent Pleax PCX固相萃取柱净化,最后以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最优试验条件下测得磺胺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