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喹诺酮类抗菌药(QN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1],该类药物的开发可以追溯到1962年,Lesher从合成抗疟药氯喹中分离出一种副产品———萘啶酸[2],喹诺酮类历经40多年的发展,共开发出了4代喹诺酮类药物,共计50多  相似文献   

2.
喹诺酮类,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是一类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药物存在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光毒性、过敏反应、血液系统反应、肝肾功损害及软骨损伤等。如果不能正确合理使用,将会大大降低其药效,影响临床应用,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为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本文予以安全用药提示。  相似文献   

3.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1962年Lesher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吡啶酮酸类抗菌剂萘啶酸,1963年应用于临床。此后,近三十年来,此类药发展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增长率(分别为3%、4.1%),增长速度之快居各类抗菌药物之首。临床实践证明,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可部分替代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作为全身感染治疗的替换药物,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尤有临床价值,因而,该类药物将在抗感染药物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应用于临床的第一代喹诺酮类是萘啶酸(NalidixicAcid)、喹酸等;第二代的代…  相似文献   

4.
人工合成抗菌药--氟喹诺酮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杖榴  肖田安 《中国家禽》2002,24(11):35-37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螺旋酶(DNA gyrase)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其中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简称FQ)已逐渐成为该类药物的主流.目前发展迅速,临床广为使用.  相似文献   

5.
喹诺酮类(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1962年Lesher等人研制出第一个吡啶酮酸类抗菌剂萘啶酸,1963年应用于临床.此后,近三十年来,此类药发展极为迅速,大大超过了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增长率(分别为3%、4.1%),增长速度之快居各类抗菌药物之首.临床实践证明,喹诺酮类抗感染药可部分替代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作为全身感染治疗的替换药物,特别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尤有临床价值,因而,该类药物将在抗感染药物领域内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孙毓秀 《饲料研究》1997,(10):11-11
喹诺酮类抗菌剂在家禽饲养中的展望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孙毓秀喹诺酮类抗菌剂的研究起始于1962年美国Lesher等合成了吡酮酸类抗菌药物萘啶酸,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与其他抗感染药物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在临床上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耐药...  相似文献   

7.
《中国家禽》2012,(9):69
麻省理工学院和波士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揭开了三类主要的抗生素(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潜在的杀伤机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特异的DNA聚合酶DinB非常善于利用氧化鸟嘌呤元件来合成DNA。然而,  相似文献   

8.
高旅 《动物保健》2005,(1):33-33
喹诺酮类是指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该类药物主要有氟甲喹、达氟沙星、沙拉沙星、二氟沙星、麻保沙星。其中氟甲喹为第二代喹诺酮类药物,其他为第三代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药物。  相似文献   

9.
<正> 优秀的动物药品应具有以下特点:高效速效、抗菌谱广、无副作用、无残留、无抗药性,价格低廉,使用方便等。多年以来,科学家苦苦探索,一直没有找到完全满足上述特点的产品。1962年,第一个喹诺酮类药物—萘啶酸的合成,使这个目标的实现出现了曙光。1974年吡哌酸制成,1979年诺佛沙星合成后,实现上述所有目标,成了各厂家竞争的主要方向。下面,介绍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理: 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作用于细菌DNA复制过程中的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的药物,它与细菌DNA螺旋酶的DNA双链中非配对碱基结合,抑制DNA螺旋酶亚A单位,使DNA超螺旋结构不能封口,从而使DNA单链暴露,进而mRNA与蛋白质合成失败,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广东珠三角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E.coli)耐药性以及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情况,本研究通过琼脂稀释法测定251株水禽源E.coli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方法检测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水禽源E.coli对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均高于85%,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噻呋的耐药率为24.7%和31.5%,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和萘啶酸耐药率为62.9%~89.6%。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的检出率分别为89.2%、78.4%和49.4%;251株水禽源大肠杆菌中均没有检测到qnrA;qnrB和qnrD检出率较低,仅为2.5%和4%,qnrS检出率为41.1%;另外,有43.0%的E.coli同时携带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研究结果表明广东地区水禽源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情况较严重,而且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_(CTX-M)、bla_(TEM)和bla_(OXA))和喹诺酮类耐药基因(oqxB)的检出率均高于49%,提示临床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与耐药基因普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氟喹诺酮类(Flouroquinolones)亦称氟吡酮酸类,是一类全人工合成的新型抗菌药物,因其化学结构中均含氟原子,故称为氟喹诺酮类。本类药中的早期品种,如第一代药物萘啶酸、第二代药物氟甲喹、吡哌酸等,抗菌作用较弱,国内较少使用。现国内主要应用第三代品种,自80年代中期诺氟沙星用于禽病防治以来,已有十种药物陆续上市使用,且剂型正在走向多样化,是禽用药物研究、开发、应用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家禽细菌与霉形体病防治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对保障我国养禽业的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伴随着这类药物的普遍使用,滥用现象已…  相似文献   

13.
1喹诺酮类药物简介喹诺酮类药物(Quinolones)是指一类具有4-喹诺酮环结构的药物,在临床治疗中已成为很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使用频率仅次于青霉素类[1],按发明先后及抗菌活性不同,已发展至第4代。自1987年以来第四代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司帕沙星(Sparflo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临床分离的4株鸡毒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方法和基因测序法对鸡毒支原体DNA回旋酶编码基因gyrA、gyrB及拓扑异构酶Ⅳ编码基因parC和parE耐药决定区进行分析。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4株分离鸡毒支原体对泰乐菌素、泰妙林、沃尼妙林和替米考星有很高的敏感性,对四环素和红霉素中度敏感,对林可霉素、氟苯尼考和氟喹诺酮类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4株耐氟喹诺酮类药物鸡毒支原体均在GyrA和ParC的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发生氨基酸的改变,GyrA的氨基酸取代模式有两种,分别为Ser81→Gly和Ser83→Ile,ParC仅在80位发生氨基酸取代(Ser80→Leu),GyrB和ParE均未发生氨基酸改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常用抗菌药对滑液囊支原体的敏感性及耐药基因的流行分布,试验使用微量肉汤微稀释法确定了截短侧耳素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对21株鸡滑液囊支原体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并且对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探讨。结果显示:1株分离株对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耐药(4.76%),7株对泰乐菌素耐药(33.3%),5株对替米考星耐药(23.8%),21株对红霉素、氟喹诺酮类药物均耐药(100%);序列分析显示,对大环内酯类耐药可能与编码核糖体蛋白L4、L22 rpl D(T43C、T167C、A183G)及rpl V(T11C、T67A、C330T)突变相关;对氟喹诺酮类耐药可能与编码DNA拓扑异构酶Ⅱgyr A(T58C、A154G、G400A)、gyr B(A11G、T14A、C124T)等突变,以及编码拓扑异构酶Ⅳpar C(G61A、C149T、C162T)及par E(A122G、C291T、C680T)等突变相关。结果表明: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严重,滑液囊支原体耐药性的产生可能与相关基因处突变有关。研究结果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河南省猪产业链中分离的28株耐头孢菌素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型、药敏试验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查,并进一步采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检测β-内酰胺基因、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及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氨基酸突变。结果显示,河南省猪产业链中耐头孢菌素沙门菌的流行率为0.89%(28/3 137),其中肝脏样品流行率最高(4.98%,16/321);28株检测菌,共分为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印第安纳(46.43%,n=13)和单相鼠伤寒变种(25%,n=7)。所有菌株除了黏杆菌素,对其他11种药物耐药率均高于60%,多重耐药率为100%;至少携带1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率最高的基因是blaCTX-M(89.29%,n=25),共携带有6种组合的β-内酰胺酶基因谱;共检测到4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aac(6)-Ib-cr、oqxAB、qnrS和qnrC),gyrB和parE均无氨基酸突变,其中15株菌同时发生gyrA(Ser83Phe与Asp87Asn/Gly)突变和parC(Thr57Ser与Ser80Ile/Arg)突变,无论是否存在喹诺酮耐药基因,对环丙沙星均呈高水平的...  相似文献   

17.
陈亮 《畜牧与兽医》1992,24(6):265-265
<正> 1 前言吡酮酸类药物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合成抗菌新药,它自1962年第一个吡酮酸类药物萘啶酸出现后,现已发展到第三代,如氟哌酸等,第三代吡酮酸具有①广谱高效;②毒副作用小;③吸收好,分布广;④与抗生素之间大都无交叉耐药性,根据有关文  相似文献   

18.
<正>抗菌药物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是防治细菌性疾病的一类药物。抗菌药物包括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和抗生素。1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分为六类:1磺胺类;2抗菌增效剂;3喹诺酮类;4喹噁啉类;5硝基呋喃类;6硝基咪唑类。这六类药物中,目前应用最多的是磺胺类与喹诺酮类,喹噁啉类的卡巴氧、喹乙醇由于有潜在的致癌作用,欧、美许多国家已禁止食  相似文献   

19.
恩诺沙星的特性及其在猪病防治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诺沙星(Enrofloxacin)为化学合成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又名乙基环丙氟哌酸、乙基环丙沙星。其研发历程始于20世纪60年代,首创第一代喹诺酮类,代表药有萘啶酸恶喹酸;70年代第二代喹诺酮类吡啶酸先后问世;80年代初期,喹诺酮的化学结构改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喹啉环的第6位接上氟原子而形成氟喹诺酮类,亦即第三代喹诺酮类,其中的恩诺沙星作为动物专用抗菌药物,倍受兽医界重视。我国于1993年研制成功,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兽医临床(赵晶等,1999)。  相似文献   

20.
为确诊南宁某养殖户黑山羊死亡的病因,取病死黑山羊的肝、脾和心血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分析、小鼠攻毒试验、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等方法,对分离到的疑似致病菌进行鉴定及药敏特性观察。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可引起80%的小鼠死亡(4/5),表明该分离菌株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特性发现该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呋喃类等4种抗生素耐药,对磺胺类、氯霉素类及多粘菌素类等5种抗生素呈中敏;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等9种抗生素敏感。检出磺胺类、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等的14个耐药基因。结果表明,分离的醋酸钙不动杆菌毒力较强,有多重耐药性,对养殖业有一定的危害,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