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优选5号、优选8号、优选9号等3个杂交育成的高茶多酚茶树的生化成分与品质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茶树品种一芽二叶的生化成分含量丰富,芽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云南大叶,其中茶多酚含量比云南大叶高8.70%~10.03%,芽叶的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夏茶>春茶>秋茶,儿茶素含量表现为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表现为春茶>夏茶>秋茶,3个品种均适制高档红茶;此外,3个高茶多酚茶树品种的鲜叶产量特别高(比云南大叶高34%以上)、栽培适应性强(移植成活率达97%以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化现有茶树品种一芽三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氟元素、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的测定,探讨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采收时期茶树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号、5号、6号、10号、12号、14号等茶树品种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4号、5号、6号、12号等茶树品种春茶鲜叶内质较为突出。不同采收时期的茶树鲜叶中的茶多酚、氟含量、咖啡碱和儿茶素总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安化不同茶树品种化学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化现有茶树晶种一芽三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氟元素、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的测定,探讨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采收时期茶树鲜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号、5号、6号、10号、12号、14号等茶树品种氟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品种,4号、5号、6号、12号等茶树品种春茶鲜叶内质较为突出.不同采收时期的茶树鲜叶中的茶多酚、氟含量、咖啡碱和儿茶素总量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5.
基于茶树品种筛选的甜香型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浙江茶区主栽的20个茶树品种,分析茶树品种的理化性状、芽叶品质特征与甜香型红茶适制性的关系。在春季、夏季分别采摘20个茶树品种相同嫩度的1芽1叶鲜叶原料,采用相同的工艺分别加工成甜香型红茶,感官审评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因素,检测春季干茶样内含物质理化成分。综合茶树品种性状、感官审评结果和理化检测数据,结果表明:鸠坑早、铁观音、金观音、翠峰、浙农113、浙农117、迎霜、福鼎大白茶、春雨1号等9个品种适制甜香型红茶。  相似文献   

6.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7.
高茶黄素品种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高茶黄素茶树品种的鲜叶化学组分与红茶品质特征指标.结果表明.高茶黄素品种鲜叶生化物质含量丰富,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含量高,酚氨比及酯型儿茶素比例大;芽叶黄绿色,发酵快.终点叶色棕红、明亮.级别达到1级;成品红茶达到汤色红亮或红艳,叶底红亮,滋味浓强、鲜爽的品质水平;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适宜比例为1:5:4,茶黄素含量为1.20%-2.34%.是高茶黄素优质红茶品质的理化特征指标.  相似文献   

8.
贵州不同栽培茶树品种红茶适制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娟  潘科  沈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60-9561,9581
以贵州栽培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黔湄601、黔湄502、黔湄809、黔湄419、湄潭苔茶的一芽一叶茶青为原料,分别制成蒸青样和红茶样,采用理化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的方法分析茶样生化成分及感官质量.试验结果表明,酚氨比最大的为黔湄419茶树品种;叶绿素a/叶绿素b值最大的是黔湄419茶树品种;茶红素/茶黄素值最大的是黔湄809茶树品种.6个茶树品种的红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定8种工夫红茶样品的色素含量、茶汤色差参数值,并与感官审评评分相结合,研究不同色素含量的红茶与茶汤色差参数值的差异性,及其与感官审评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以茶汤色差对红茶品质进行有效判别的方法。结果表明,红茶色素含量与感官品质审评评分呈二次相关关系(y=-0.7123x2+115.16x-4635.1);感官品质审评评分与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色度值表征量"Cab"值、色彩饱和度表征量"Sab"值、色差值表征量"ΔE"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值、色相角表征量"Hab"值与红茶色素TR、TF呈正相关,与TB呈负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色度值表征量"Cab"值、色差值表征量"ΔE"值与红茶色素TR、TB呈正相关,与TF呈负相关;色彩饱和度表征量"Sab"值与红茶色素TB呈正相关,与TR、TF呈负相关;红茶色素TB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Sab"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用色差参数L、a、b、Cab、Sab、ΔE来反映红茶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测定8种工夫红茶样品的色素含量、茶汤色差参数值,并与感官审评评分相结合,研究不同色素含量的红茶与茶汤色差参数值的差异性,及其与感官审评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探索以茶汤色差对红茶品质进行有效判别的方法。结果表明,红茶色素含量与感官品质审评评分呈二次相关关系(y=-0.7123x2+115.16x-4635.1);感官品质审评评分与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色度值表征量"Cab"值、色彩饱和度表征量"Sab"值、色差值表征量"ΔE"值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值、色相角表征量"Hab"值与红茶色素TR、TF呈正相关,与TB呈负相关;红绿色度表征量"a"值、黄蓝色度表征量"b"值、色度值表征量"Cab"值、色差值表征量"ΔE"值与红茶色素TR、TB呈正相关,与TF呈负相关;色彩饱和度表征量"Sab"值与红茶色素TB呈正相关,与TR、TF呈负相关;红茶色素TB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与"a""Sab"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用色差参数L、a、b、Cab、Sab、ΔE来反映红茶品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弄清不同茶树品种对氟的富集特征,为选育低富集氟茶树品种提供依据,以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树种质资源圃(贵州湄潭)20个品种为材料,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了3种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结果表明:1)不同标准芽叶氟的含量由高到低的次序为一芽5叶>一芽2叶>单芽;芽叶标准与芽叶氟含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r为0.657(P<0...  相似文献   

12.
黄欢  徐帅  游轻寒  王玉娇  易美桂  梁玉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4,(14):4414+4446-4414,4446
不同采摘季节对铁观音品质影响较大,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是决定茶叶滋味、香气、汤色等品质的重要成分.以不同季节的清香型铁观音鲜叶及毛茶为原料,研究其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随采摘季节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铁观音由鲜叶加工成毛茶,茶多酚减少率及游离氨基酸增加率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咖啡碱减少率由高到低次序是:春茶、秋茶、夏茶.不同采摘季节铁观音鲜叶及毛茶的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含量由高到低次序均是:夏茶、秋茶、春茶.  相似文献   

13.
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衡量乌龙茶品种机械化采摘(简称机采)产量的因子为新梢生长量(通径系数P_y=1.2764)、发芽密度(P_y=0.9546)、新梢粗度(P_y=0.5998)和着叶数(P_y=-0.6087),其中前二者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最大。机采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式为=-292.51+1.90x_1+29.78x_2-59.51x_3+1359.45x_4。质量因子为发芽整齐度。据此建立乌龙茶品种机采适应性评价模型,对梅占、黄旦、毛蟹3个乌龙茶品种的机采适应性作出评判。评判结果表明,梅占最适合机采,其次是毛蟹,第三为黄旦。这与实际情况相符。生产上及育种中可利用此模型选择或选育适合机采的乌龙茶品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山地茶园环境和茶叶内含成分的影响。[方法]对黄山市徽州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生化品质(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叶绿素)进行研究。[结果]茶园小气候因子和茶叶品质性状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变异存在很大差异。海拔每增加100 m,年均气温下降0.65℃,降水量增加36.3 mm,相对湿度增加3.85%。茶园日光照强度曲线呈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通过对茶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分析表明,随着海拔的上升,芽叶密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产量最高值在海拔400 m的茶园。随着海拔的增加,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均是海拔600 m的茶园最高,酚氨比与海拔呈明显负相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及叶绿素总量随海拔增加呈先上升后先下降的变化规律,在海拔达到400 m时,茶树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最高分别为6.32和2.68 mg/g;而叶绿素a/b值随着海拔增加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减缓。[结论]该研究可为建立复合生态茶园优化管理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建华  马金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36-13037
[目的]考察青海黑枸杞茶叶中荼多酚含量的较优提取工艺.[方法]以青海黑枸杞茶为原料,水为浸提溶剂,采用AlCl3为沉淀剂对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沉淀剂用量、溶剂用量、浸提温度、浸提时间4个因素对茶叶中茶多酚提取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以A1C13为沉淀剂,沉淀剂∶茶叶的质量比为0.9∶2.5、茶叶∶水的料水比为1∶32 g/nl、浸提温度为80℃、浸提时间50 rain时,茶多酚的提取率最高,为6.42%.[结论]研究可为青海黑枸杞茶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的加工工艺对茶鲜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的影响,利用槠叶种群体的一芽二、三叶鲜叶为原料,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红茶、绿茶,应用SDE提取、GC/MS对香气组成进行分析,同时应用溶剂提取、双相酶解和GC/MS对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由同一批鲜叶所制的绿茶和红茶,其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在组成和含量上存在明显差异。鲜叶、绿茶和红茶中精油相对总量依次为17.263、5.004和34.702。糖苷类香气前体检测结果表明,鲜叶中的香气前体苷元有6种,分别为苯甲醇、反式-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苯乙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绿茶中有5种,苯甲醇未检测出;而红茶中只检测出了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苯乙醇两种。在绿茶加工中,鲜叶中的苷元仅有20.34%得以释放;而在红茶加工中,95.60%的苷元得以释放。这些释放出的苷元成为成品茶的重要香气组分。结果证实了鲜叶在不同的加工工艺处理下,在制得的成茶中香气和糖苷类香气前体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庐山云雾茶茶多酚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刘频健  占小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61-12662
[目的]研究庐山云雾荼茶多酚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庐山云雾茶为研究对象,考察超声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对庐山云雾中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L9(33)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试验得出,庐山云雾茶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提取20 min,料液比为1∶6 g/ml,在此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为14.35%.[结论]该研究得出的工艺合理可行,可为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选育高香优质绿茶杂交新品种。[方法]通过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性试验对对云茶春毫的品质进行鉴定。在品种比较试验中,选择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作为对照;在区域性试验中,以云抗10号和当地大叶种作为对照。[结果]1992-2010年品比、区试鉴定结果表明:云茶春毫品比产量比对照云抗10号高39.3%,比福鼎大白茶高29.6%,区试产量高于云抗10号2.5%(保山点)及10.2%(澜沧点)。制绿茶具花香显露、滋味鲜爽、叶底绿较亮等品质特点,绿茶品质总分为91.13分,超过对照福鼎太白茶(90.75分)和云抗10号(88.85分)。1芽2叶蒸青样含茶多酚28.0%,氮基酸2.7%。酚氨比值10.4,酚氨比值低于对照福鼎大白茶(10.6)和云抗10号(17.3)。云茶春毫抗旱、抗茶饼病能力超过云抗10号。[结论]云茶春毫扦插繁殖和移栽成活率高于对照品种。适应能力强,在云南大叶茶种茶区推广种植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