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江红霞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7):34-35,136
从娇柔塔胞藻中提取粗脂,并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粗脂对12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石油醚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但无抑菌活性;苯洗脱组分含量最少,但抑菌活性最强.对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成分较复杂,但以1-丙氧基,2-丙醇的含量最高;乙醇洗脱组分主要含有4种脂肪酸.娇柔塔胞藻的抑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从娇柔塔胞藻中提取粗脂,并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3种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石油醚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但无抗菌活性;苯洗脱组分含量最少,但抗菌活性最强。对3种洗脱组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成分较复杂,但以1-丙氧基、2-丙醇的含量最高;乙醇洗脱组分富含脂肪酸成分。娇柔塔胞藻的抗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从紫球藻中提取粗脂,并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3种植物病原茵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3种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抗茵活性,其乙醇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舍量最高,抗菌活性也最强;石油醚洗脱组分的含量低于乙醇洗脱组分,但无抗茵活性;苯洗脱组分含量最少,但对3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抗茵活性.对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纽分中3,7,11,15-四甲基,2-十六醇的含量最高;乙醇洗脱组分富含脂肪酸化合物.紫球藻的抗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相互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从铜绿聚球藻中提取粗脂,经硅胶柱层析将粗脂分离成石油醚洗脱组分(非极性脂)、苯洗脱组分(弱极性脂)和乙醇洗脱组分(强极性脂),并对粗脂和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抗甘薯薯瘟病、玉米大斑病、稻瘟病3种植物病原菌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粗脂对3种微生物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中苯洗脱组分在脂溶性化合物中含量最高(占56.36%)且抗菌活性最强;石油醚洗脱组分含量最少(占15.13%)且无抗菌活性。对3种洗脱组分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油醚洗脱组分以烷烃类化合物为主,苯洗脱组分主要含有3种酯类化合物,乙醇洗脱组分富含脂肪酸成分。铜绿聚球藻的抗菌活性是其脂溶性化合物中各种化学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海蒿子脂溶性物质的抗食物腐败菌活性。[方法]采用圆形纸片法,对海蒿子脂溶性物质及经柱层析分离得到的不同洗脱组分进行抗食物腐败菌试验。[结果]海蒿子粗脂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0和1.5 mm;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海蒿子粗脂不敏感。苯洗脱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圈均为1.0 mm;苯洗脱组分对大肠杆菌和假单胞杆菌无抑菌活性;石油醚洗脱组分对4种腐败菌亦无抑菌活性;乙醇洗脱组分对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杆菌的抑菌圈分别为3.0、4.5、4.0和2.5 mm,空白对照组均无抑菌活性。[结论]海蒿子乙醇洗脱组分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多数海藻脂溶性物质的抗菌活性主要体现在其强极性脂成分上。  相似文献   

6.
11种微藻提取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抗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纸片法对11种微藻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娇柔塔胞藻的粗脂和经过硅胶柱层析后的粗脂的各分离组分进行了抗3种植物病原菌的试验。结果表明,甘薯薯瘟病原细菌对微藻提取物最为敏感,娇柔塔胞藻的乙醚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娇柔塔胞藻的粗脂对3种植物病原菌都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娇柔塔胞藻粗脂的各分离组分中,苯洗脱组分对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7.
4种微藻提取物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纸片法对4种微藻的不同溶剂浸提液、粗脂和粗脂的各分离组分进行了抗3种植物病原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4种微藻对3种植物病原菌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各种溶剂浸提液中,乙醚浸提液的抗菌效果最好;在4种微藻的粗脂中,蛋白核小球藻的粗脂对玉米大斑病菌的抗菌活性最强;在各分离组分中,娇柔塔胞藻的苯洗脱组分对稻瘟病菌的抗菌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8.
采用杯碟法,选取3种海洋微藻:2种硅藻(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um f.minutissim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1种绿藻(塔胞藻Pyramimonas sp.),测定了其石油醚和85%乙醇提取物对烟草青枯病的抗菌试验.结果表明,塔胞藻的乙醇提取物抑菌性最强,三角褐指藻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新月菱形藻的石油醚和乙醇提取物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性,而塔胞藻的石油醚提取物无抑菌活性.该研究为烟草病害生防制剂提供了新资源,也为进一步研究微藻抗菌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研究普洱茶分离组分对PPAR受体的激活作用来探讨其降糖降脂活性,并比较了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显示:水洗部分(Ⅱ-1)、30%乙醇洗脱部分(Ⅱ-2)、50%乙醇洗脱部分(Ⅱ-3)均表现出较好的降糖降脂活性,其中降糖活性以水洗部分活性最高,对PPARγ受体的激活倍数达2171;降脂活性以50%乙醇洗脱部分活性最高,对PPARδ受体的激活倍数为1906,与阳性药物2 Bro活性相当(1899);而儿茶素组分含量最高的30%乙醇洗脱部分,虽然在筛选中也表现出降糖降脂活性,但其降血糖活性不及Ⅱ-1组分,降血脂活性不及Ⅱ-3组分。综合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分析,说明普洱茶醇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极性较大的水溶性成分降糖活性最强,极性较小的脂溶性成分降脂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0.
以具有抑菌活性的麻疯树果壳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PTLC分离制备,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组分GP1,最后采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GP1组分在浓度为0.8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丝72 h生长抑制率均大于70%,与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im)无显著差异,显示出极高的抑菌活性.对GP1组分进行GC-MS分析,选择鉴定了含量最高的8个化合物,其含量为总量的96.76%,发现含量最高的5种化合物依次是3-己烷基过氧氢酸、2-环3[1,3-苯二氧基-5-乙基]-2-丙烯酸、2,3-环氧-2-甲基-2-戊烷、2,3,5,8-四甲基癸烷和草酸,异丁基壬基酯,其含量为总量的85.31%,主要成分属酚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
小桐子枝叶抑菌活性部位分离及其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抑菌活性的小桐子枝叶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PTLC分离制备,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部位AJ3,采用GC-MS分析,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的主体成分。结果表明,AJ3组分在浓度为0.8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菌丝72 h生长抑制率均大于85%,与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im)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极高的抑菌活性。对AJ3组分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含量最高的10个化合物,它们占总量的83.52%。含量最高的前5位成分依次是3-已(烷)基过氧氢酸、2-环,3 [1,3-苯二氧基-5-乙基]-2-丙烯酸]2,3-环氧-2-甲基已烷尧2,4-二甲基-3-已醇和苯乙烯,5种主体成分的相对总含量为64.67%,主体成分属酚酸类,单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红足蒿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湖南红足蒿枝叶乙醇提取物的抑菌作用。[方法]将红足蒿枝叶的乙醇提取物以不同溶剂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和水溶液3个部分,然后采用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对几个部分的物质进行定性分析,并采用牛津杯法研究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活性。[结果]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效果明显;乙酸乙酯萃取物对3种试验菌的抑菌效果较好;石油醚萃取物和水溶液对3种试验菌均无明显的抑菌效果。[结论]红足蒿抑菌活性主要成分为中极性化合物群,但水溶性极性成分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杭  孙利芹  赵小惠  王明雨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387-18390
[目的]探索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从卢氏藻中分离抑菌活性化合物。[方法]采用正己烷-乙酸甲酯-乙腈-水(体积比为4∶4∶3∶4)的液-液-液3相溶剂体系为高速逆流色谱的最优分离体系,以上相和中相为固定相,依次以下相和中相对样品进行洗脱,并收集分离液经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纯度。[结果]洗脱共得到RS1、RS2、RS3 3个组分物质,经HPLC纯度检测,RS1为极性较强的单一化合物;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RS1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真菌都有很好的抑菌效果,RS2对细菌有抑菌效果,对真菌无抑菌作用,RS3没有抑菌活性。[结论]液-液-液3相高速逆流色谱法能够一步从卢氏藻混合物中分离获得具有良好抑菌活性的单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具有较好抑菌效果的微藻藻株,用7种溶剂提取20株微藻的活性物质,并采用纸片法对9种常见病原真菌和细菌进行抑菌活性试验,同时提取有较好抑菌效果藻株的粗脂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20株微藻中有7株微藻提取液对9种病原菌中的8种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乙醚作为溶剂的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广谱性最强;粗脂-乙醚提取液的抑菌活性强于普通乙醚提取液;浸提3~5 d的提取液抑菌效果最好;提取液对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好于病原真菌.  相似文献   

15.
大孔树脂分离对银杏外种皮多酚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银杏(Ginkgo biloba L.)外种皮为原料,乙醇回流提取粗多酚,选择D-101型大孔树脂纯化,分别用30%、50%、70%、90%乙醇洗脱,考察不同洗脱物的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对银杏外种皮多酚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90%乙醇洗脱物多酚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胡萝卜汁产生菌的抑菌结果表明,90%乙醇洗脱物的抑菌活性明显高于粗提物。D-101型大孔树脂适用于银杏外种皮多酚的初步纯化。  相似文献   

16.
钮子茎中石油醚提取物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秦巴山区钮子茎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石油醚为溶剂,采用超声法对秦巴山区野生的钮子茎粉末进行提取,得石油醚提取物,利用GC-MS分析对其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9种化合物,主要有萜类、脂肪酸、烯醇、烯烃、酚类化合物,占脂溶性成分总量的95.15%。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中相对含量最高的组分是(-)-斯巴醇,为22.07%,其次为棕榈酸,含量为11.18%,再次是β-芹子烯,含量为9.20%,它们的结构中都含有不饱和双键,预示着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结论]钮子茎的石油醚提取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7.
用石油醚淋洗红缘拟层孔菌醇提物得到弱极性组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用Alamar Blue法检测其对NCI-H460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用DPPH自由基清除法榆测其抗氧化活性.从红缘拟层孔菌醇提物弱极性成分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麦角甾醇类、羊毛甾醇类和脂肪酸及酯类,其中含量最高的为麦角甾-7,22-二烯-3-醇(12.47%)和麦角甾醇(11.548%).红缘拟层孔菌醇提物弱极性成分在100 μg/mL时对NCI-H460肿瘤细胞的抑制率为95.93%,在20 mg/mL浓度时,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5.0%.结果表明红缘拟层孔菌醇提物弱极性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离鉴定出核桃(Juglans regiaL.)青皮中对植物病原真菌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依次测定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石油醚相分离流分和活性化合物对葡萄蔓枯病菌(Cryptosporella viticola)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合抑菌活性追踪,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分离纯化活性组分,核磁共振波谱(NMR)对活性物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和3种萃取物以及石油醚萃取相的分离流分,分别对供试的10种、4种和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流分Fr1-4和Fr1-5对葡萄蔓枯病菌(Cryptosporella viticola)、葡萄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4个流分,流分Fr1-4对葡萄蔓枯病菌的抑制率达70.08%;分别从Fr1-4和Fr1-5鉴定出1个环状二芳基庚烷化合物胡桃素和4,8-二羟基-1-四氢萘酮(胡桃酮);胡桃素对供试的葡萄蔓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均显示出抑制活性,对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0、0.124 mg/mL.[结论]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及其石油醚、三氯甲烷萃取物均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从中分离获得的胡桃素对葡萄蔓枯病菌有显著抑菌活性,对辣椒疫霉病菌有中等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用纸片法和玻片法检测了海头红的4种有机溶剂提取物及极性分离物对食用菌4种竞争性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海头红的无水乙醇和甲醇∶甲苯(3∶1)提取物(0.1 mg/g)对黑曲霉和圆弧青霉的抑制作用明显,乙酸乙酯和苯提取物对4种真菌无抑制活性,4种溶剂提取物对绿色木霉和红色链孢霉均无抑制作用。无水乙醇提取物通过不同的极性溶剂(石油醚、苯、乙醇)分离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3种分离组分中,只有乙醇极性分离物对4种真菌的孢子萌发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醇极性组分浓度为0.05 mg/g和0.002 mg/g时对黑曲霉和圆弧青霉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桑枝作为原料,研究其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桑枝乙醇提取物的挥发性组分,主要由酯类(47.76%)、烷烃类(20.27%)、芳香烃类(15.84%)等化合物组成,GC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1.20%),GC含量较高的化合物为十一烷(20.27%)。桑枝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桑枝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11.77±0.54) mm。桑枝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桑枝乙醇提取物50%DPPH自由基清除率质量浓度(IC_(50))为1.570 mg/mL,维生素C IC_(50)为0.001 mg/mL。桑枝乙醇提取物50%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质量浓度(IC_(50))为68.437 mg/mL,维生素C IC_(50)为7.082 mg/mL。桑枝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