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桑沟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增杰 《齐鲁渔业》2004,21(8):10-11
在对桑沟湾发生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现象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基础上,从种质、生态、环境等方面对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栉孔扇贝生殖盛期能量大量消耗,降低了抵抗外界不利环境和疾病的能力;而种质退化、高温、养殖密度过高、附着生物及疾病也是造成扇贝大规模死亡的诱发原凼。  相似文献   

2.
栉孔扇贝病原感染与病害发生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桂珍 《水产学报》2003,27(3):273-277
利用电镜负染技术检测自然海区养殖和人工感染试验的栉孔扇贝组织提取液,分别发现病毒和类立克次氏体(RLO)两种病原体。动态检测两类病原体感染状况与整个养殖期间栉孔扇贝发病死亡情况,结果表明,养殖期间病毒感染率在80%—100%之间,最大感染强度出现在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7、8月份。人工感染病毒的栉孔扇贝,其病毒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当。而两种情况下栉孔扇贝类立克次氏体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未见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病毒可能是造成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体。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类立克次体自然感染调查及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从 1999年 10月至 2 0 0 1年 3月对导致栉孔扇贝 (Chlamysfarreri)大规模死亡的可疑病原进行了系统调查 ,在栉孔扇贝体内发现 1种细胞内寄生原核生物。根据该原核生物超微形态结构及所形成的包涵体形态特征及染色性质分析 ,初步确定为类立克次体 (Rickettsia likeorganisms ,RLO)。该RLO大小为 (3.6 2 3± 1.4 35 ) μm× (1.343± 0 .32 6 ) μm (n =4 5 ) ,主要寄生在栉孔扇贝的鳃、消化腺的上皮组织中。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与水温及栉孔扇贝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人工感染试验证明 ,RLO可引起栉孔扇贝感染 ,但不形成大面积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本研究表明 ,RLO对栉孔扇贝不具明显的致病性 ,不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7000hm^2,养殖产量约30万t。特别是自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使养殖面积减少约2/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5.
海湾扇贝苗种大量死亡,是目前海湾扇贝养殖中主要问题之一,对莱州市海湾扇贝苗种死亡现象进行调查后,对其在虾池保苗和海上暂养两个阶段大量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延贵 《河北渔业》2011,(12):42-43
<正>海湾扇贝,是我国扇贝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而每年海湾扇贝苗种的产量却时常不够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扇贝种贝在自然海域越冬过程中,经常会因为低温冷冻、饵料缺乏等多种原因,造成种贝发育不良,或大量死亡等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到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本年度在渤海湾金州区的七顶山和荞麦山两地进行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未发现其理化环境和浮游生物对高温期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有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七顶山筏地(内排)的生态环境及扇贝生长情况仍然好于荞麦山筏地(外排)。现行养殖规模不会造成养殖水域缺氮缺氧状态。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仍需从微生物学、寄生生物、附着生物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8.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展对大连市长海县附近养殖海域近几年夏季出现的大规模虾夷扇贝死亡现象的研究,能为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患病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培养,并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性质;通过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虾夷扇贝脓胞病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组织中分离出的其中一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菌,在水温19℃、注射浓度为1.09×105CFU/mL的条件下,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对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为查氏弧菌。  相似文献   

9.
关于改进虾夷扇贝养殖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景山 《水产科学》1999,18(3):46-46
虾夷扇贝(peclenyessoesis)属冷水性贝类,适温范围是5℃~20℃,最适温度10℃~18℃。23℃以上的持续高温将引起大量死亡,5℃以下将延缓生长或停止生长。在大连地区现有的虾夷扇贝养殖方法中,最易被忽视的是在冬季分苗和夏季倒笼过程中,使...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1985,7(4):182-184
十、如何防止养殖扇贝大量死亡?扇贝海上养殖常发生大量死亡现象。扇贝死亡前的症状,贝壳边缘缺刻不全,贝壳内面呈黄褐色,外套膜边缘向里萎缩,症状越重的个体萎缩越厉害,得病的个体虽已过了繁殖季节,但腹嵴内仍剩有大量的生殖细胞,雌雄易辨等。这些症状说明扇贝处于病态,是发生海上大量死亡的前兆。应立即分析病态的原因,如是养殖密度过大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11.
为延长海湾扇贝贮运过程中的存活期并保证其品质,将海湾扇贝平铺放入HDPE材质的包装袋(32 cm×25 cm),并充入体积分数为99.9%的氧气,密封后将充氧包装的海湾扇贝分别置于0、5、10、15℃4个不同温度下,探讨不同温度对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密封充氧包装的海湾扇贝较低温条件下的存活率、感官评价分值和糖原明显高于同一时间的较高温条件,同时较高温条件下质量损失率、色度差、细菌总数上升速度均高于较低温条件。其中,0℃条件下无水保活效果最好,11 d出现死亡,15 d全部死亡。首次出现死亡时间比5、10、15℃组分别延长5、7、9 d;全部死亡时间比5、10、15℃组分别延长4、5、9 d。0℃条件下,其感官评价分值在0~4 d内接近满分,颜色变化最小,其色度差为3.98。综合各项指标变化,0℃条件下有利于延长充氧包装内海湾扇贝的保活时间,有效保持海湾扇贝活品品质。研究结果为活品海湾扇贝密封充氧保活保鲜技术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胶州湾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王秀华 《水产学报》2002,26(2):149-156
2 0 0 0年 1月 - 12月 ,跟踪调查了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情况 ,对养殖海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 ,并对大规模死亡期间发病栉孔扇贝进行了病理学观察。调查结果显示 ,胶州湾养殖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呈暴发性并集中在 7月下旬的高水温期。发病高峰期在 7月 2 1日至 7月 2 7日 ,最高时点患病率达 14 .5 % ,7月份的月死亡率为 5 8.0 %。至 8月 3日累积死亡率达 90 .0 % ,患病贝死亡率接近 10 0 %。发病期扇贝壳高平均为 5 .0± 0 .9cm。,养殖栉孔扇贝半数死亡时间在 7月 2 3日。通过对水环境因子、病原性生物因子的调查分析及病理学观察表明 ,栉孔扇贝的大规模死亡可能是由生物性因子 (病毒 )所致 ,而与环境中理化因子可能无直接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海湾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形态发生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4,28(3):292-296
2001年3-5月,青岛海区养殖海湾扇贝发生外套膜"糜烂病"并导致约50%亲贝死亡,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呈胶水状.电镜检测发现病贝体内感染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本文报道了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由此所产生的细胞病理学变化.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nm,具囊膜,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发生初期溶酶体内形成板层髓样结构,随后形成块状、泡状、絮状等多形态的病毒发生基质及具有正方形花样的蛋白质晶格结构.最后,大量的病毒粒子装配形成,填充在溶酶体内.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相似文献   

14.
2012年5月和9月,2013年3月和6月,在自然水温条件下,采用呼吸瓶法比较了不同温度(5.6℃、10.5℃、14.4℃、21.2℃)下普通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虾夷扇贝选育新品种海大金贝(Haida golden scallop)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置水温范围内(5.6~21.2℃),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的耗氧率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在温度达到14.4℃之前,实验贝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而在14.4℃后,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两种贝最大耗氧率分别为1.67 mg/(g·h)和1.27 mg/(g·h),其中在5.6℃和14.4℃海大金贝耗氧率显著小于普通虾夷扇贝(P0.05);10.5℃和21.2℃时,两组贝类的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普通虾夷扇贝和海大金贝排氨率随温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前者从5.6℃开始,随温度的升高,排氨率缓慢升高,水温为14.4℃时达到最大值,为0.063 mg/(g·h),然后逐渐降低,14.4℃水温的排氨率显著大于10.5℃和21.2℃(P0.05);而从5.6℃到10.5℃,后者的排氨率逐渐降低,10.5℃时达到最低值,为0.029 mg/(g·h),然后随温度升高缓慢升高,到21.2℃达到最高值。海大金贝组在温度条件为5.6℃和21.2℃时排氨率高于普通虾夷扇贝组(P0.05);而水温为14.4℃时,普通虾夷扇贝组排氨率显著高于海大金贝组(P0.05);10.5℃时两者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两实验组耗氧率Q_10系数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O/N结果表明,普通虾夷扇贝在本次研究的设定温度区间内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海大金贝以消耗蛋白质为主,当温度逐渐升高,转化为以消耗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为主,当水温达到较高的水平,又转换为以消耗蛋白质为主。  相似文献   

15.
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致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王崇明 《水产学报》2004,28(5):547-553
对2000-2002年山东沿海6个疫区患病栉孔扇贝进行电镜观察,在消化腺、外套膜、肾和肠的结缔组织细胞和间质细胞中发现一种球形病毒.并引起相直的病理学变化。该病毒具囊膜,直径为130~170nm,核衣壳直径为90~140nm。病毒分离纯化后.观察到的病毒囊膜表面覆有长20nm的纤突。病毒在细胞质中的囊泡样结构内完成装配,其内未发现包涵体存在。从发病疫区栉孔扇贝组织中分离出病毒毒种对键康扇贝进行人工感染。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表现出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相同的临床症状。病毒注射组死r二率为?5%,病毒浸浴组死亡率为68.7%.灭活病毒注射组和空白对照组死亡率皆为12.5%。病毒注射、浸浴组与灭活病毒注射组、空白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显著。电镜复检结果显示,各感染实验组发病扇贝组织中分布有大量病毒粒子,与自然海区发病扇贝组织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在形态特征和病理学特征上完全一致。以上结果证明,病毒是导致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直接病原。  相似文献   

16.
饲料蛋白对翘嘴红鲌蛋白质周转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桂芹 《水产学报》2006,30(3):397-403
在养殖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多次将其按大小分级。传统方法采用筛子和分级机筛分,会使扇贝受到振动、碰撞。振动影响扇贝生长发育,碰撞使扇贝边缘受到损伤,贝壳碎裂外套膜裸露在壳外,造成病贝、死贝,且机械筛分分级精度低,人工筛分劳动强度大、效率低。本文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利用机器视觉检测扇贝大小。通过摄像头获取扇贝图像、计算机对输入的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分割、膨胀腐蚀,提取扇贝的面积等特征值,建立扇贝的几何模型、数学模型,确定面积与壳长的关系,进一步识别扇贝的大小。试验表明,该方法检测速度快,正确率高,能够满足虾夷扇贝分级要求。摄像头与扇贝不接触,可以避免机械振动、碰撞对扇贝的损伤。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建立虾夷扇贝的动态能量收支(Dynamic Energy Budget,DEB)数值模型,为进一步构建北方海域虾夷扇贝养殖容量评估模型奠定基础。根据DEB理论,以水温和叶绿素浓度作为强制函数,基于现场及室内实验收集DEB模型参数,针对桑沟湾养殖环境和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利用STELLA软件构建了虾夷扇贝的DEB模型,以长海县养殖环境和1龄、2龄、3龄虾夷扇贝生长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模拟结果显示:(1)构建的DEB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虾夷扇贝软体部干重的生长,反映了不同时间的能量分配情况;(2)在桑沟湾,6月1日至9月25日期间水温的限制性强于食物限制;在长海海域,9月15日至次年的6月20日期间食物的限制性强于水温的限制,由此推断,长海海域虾夷扇贝的养殖密度过大,可能超出了海域的养殖容量。另外,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能量分配系数k以及食物摄食能力参数–最大体表面积吸收率PAM、半饱和常数Xk,对虾夷扇贝生长模拟结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例如,PAM提高10%,生长模拟结果可增加13%。因此,这些敏感性较大的参数需要通过室内实验或者现场实验准确测定,谨慎赋值。  相似文献   

18.
虾夷扇贝面盘幼虫细菌性疾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下沉死亡的虾夷扇贝面盘幼虫中分离到3株细菌X1,X2,X3,经过人工感染试验证实,3株细菌均对虾夷扇贝面盘幼虫具有致病性。应用PCR技术扩增16S 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测定,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3株细菌分别与交替单胞菌属、冰居壶属和假交替单胞菌属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相似性均超过98%。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3株细菌对菌必治均敏感。  相似文献   

19.
两种扇贝病害的ELIS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LISA分析技术,对烟台海区不同时期的栉孔扇贝和海湾扇贝体内感染的病毒粒子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一龄栉孔扇贝体内病毒粒子的含量在8月份最高,其P/N值和OD值分别为0.8305和2.23,与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时期相一致。一龄海湾扇贝的OD值在8月份的检测中大于1,即表示海湾扇贝中可能存在栉孔扇贝病毒粒子。其他月份的检测结果均为完全阴性,即没有检测到栉孔扇贝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20.
Saroma Lake is the southernmost lagoon exhibiting seasonal sea ice coverage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quaculture areas for Japanese scallops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Under conditions of adequate food and appropriate temperature, scallops grow well from the time of ice melting in April to harvesting starting in July. However, over the past decade, Saroma Lake frequently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covered by ice in winter, and the production of Japanese scallops has shown significant changes. Therefore, this study integrated data from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buoys,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with climatic events [the winter East Asian Monsoon (EAM) and El Niño/La Niña–Southern Oscillation event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ice coverage variations on scallop growth in Saroma Lake between 2007 and 2015. Daily ice conditions were detected using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 false colour images and an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AM strongly influenced the ice coverage variation in Saroma Lake through their effects on temperature during winter. Ice coverage variations show a strong correlation with water temperature and spring phytoplankton blooms, which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actors for scallop growth. In addition, extreme climate events could cause water temperature anomalies (as in 2015) which are unfavourable for scallop growth. Monitoring ice condi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when developing plan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scallop aquaculture in Saroma L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