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探讨三甲胺+二甲胺与氧化三甲胺摩尔比值[(TMA+DMA)/TMAO]指标评价鱼产品在-18℃条件下腐败进程的可能性,应用比色法测定冷冻4种鱼类(鲈鱼、草鱼、大菱鲆、罗非鱼)贮藏过程中的(TMA+DMA)/TMAO摩尔比值变化,用以判断鱼片的腐败进程。结果显示:TMA含量、DMA含量、甲醛(FA)含量、TMAO含量和菌落总数(TVC)不能对这4种鱼做出准确的新鲜度评价;在-18℃条件下,(TMA+DMA)/TMAO摩尔比值呈稳定的上升趋势,并且同一贮藏温度下的(TMA+DMA)/TMAO摩尔比值与挥发性盐基氮(TVB-N)含量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表明(TMA+DMA)/TMAO摩尔比值可以作为判定冷冻条件下鲈鱼、大菱鲆、草鱼和罗非鱼新鲜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以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温度贮藏过程中三甲胺(TMA)、氧化三甲胺(TMAO)、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TVC)进行检测,并进行感官评定。建立以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摩尔比值为指标的鱼产品鲜度评价方法,并通过与传统的感官评定、挥发性盐基氮、菌落总数对比,检验新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比值与传统方法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摩尔比值法比传统方法更能直接有效反映鱼产品的新鲜度,操作也更简便。  相似文献   

3.
分别以牛肉、猪肉和羊肉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贮藏温度下各样品中的常规腐败评价指标(挥发性盐基氮、硫化氢、三甲胺、过氧化物酶活性和3-甲基吲哚)进行测定,研究可能适用于腐败评价的指标。根据硫化氢、三甲胺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在肉类贮藏过程中含量的变化趋势可知,三者可能与肉质腐败程度相关。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硫化氢可作为肉类腐败评价的重要指标,三甲胺可作为肉类在25℃贮藏条件下的腐败评定指标。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的临安山核桃为试验材料,探究冷冻(-18℃)、冷藏(4℃)和常温(25℃)条件下,贮藏过程中山核桃油脂品质指标和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贮藏过程中碘值、黄酮含量呈下降趋势,总酚、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上升后下降,酸价、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呈上升趋势。低温贮藏能抑制山核桃的脂质氧化,维持其抗氧化活性。从山核桃贮藏的实际出发,若贮藏期在5个月内,考虑到耗能、技术等因素,宜采用冷藏(4℃),贮藏5个月以上时,宜采用冷冻贮藏(-18℃)。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氧化条件下,测定猪油、豆油、大豆粉、菜籽油、菜籽粉、江苏棉籽油、新疆棉籽油、罗非鱼油的酸价、碘值、过氧化值、丙二醛、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①罗非鱼油所测定的氧化指标变化较其它油脂明显,其氧化稳定性最差;②猪油、罗非鱼油、棉籽油、菜籽油、豆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POV)变化明显,应该成为油脂氧化程度评价的通用性指标;③大豆粉和菜籽粉的氧化指标变化最小,且其氧化稳定性明显好于相应的油脂;④0~70h内,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各油脂的脂肪酸组成有一定的变化。结论:在氧化过程中,不同种类油脂的氧化指标敏感度有差别,评价油脂氧化程度时应根据油脂种类选择氧化指标进行评价;在油脂氧化初期阶段,用脂肪酸的组成变化来表征油脂在氧化过程中品质的变化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新疆高白鲑鱼肉在冷藏(4℃)、冰温(0℃)和冷冻(-18℃)3个冻藏条件下理化品质、感官评价及微生物的变化。【方法】 通过对理化(pH值、TVB-N值、TBA值、色泽和质构特性)、感官评价及微生物指标的测定,研究新疆高白鲑鱼肉在冷藏(4℃)、冰温(0℃)和冷冻(-18℃)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分析高白鲑在不同冻藏温度条件下的品质变化规律。【结果】 不同冻藏温度条件下的高白鲑鱼肉,伴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其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均不同。pH值呈明显的先快速降低再缓慢升高的趋势;TVB-N值和TBA值均随贮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色泽饱和度与各项质构特性指标同贮藏时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感官评价得分逐渐降低;而菌落总数则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冷藏(4℃)的各项指标变化速率最快,冷冻(-18℃)的品质变化速率最慢且差异最小;冷藏(4℃)6 d和冰温(0℃)10 d的高白鲑鱼肉明显腐败且伴有异味,菌落总数值为5.68和7.86 lgcfu/g,已超过加工食用的最高安全限量标准值;冷冻(-18℃)20 d仍为可接受收范围,至贮藏结束菌落总数的测定结果为4.52 lgcfu/g。【结论】 与冷藏(4℃)和冰温(0℃)相比,冷冻(-18 ℃)贮藏条件可有效抑制高白鲑鱼肉酸败和腐败现象的发生,贮藏温度对高白鲑鱼肉整体色泽饱和度的变化影响较大,低温冷冻贮藏对减缓高白鲑鱼肉的固有色泽品质劣化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针对鱼肉在贮藏过程中容易腐败的问题,采用干制的方法,将鱼片放置在干燥箱中,于50 ℃分别干燥0、44和87 min,制备对照、脱水6%和12%组,将不同脱水程度的草鱼肉装入聚乙烯袋中贮藏于4 ℃,以感官评分、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三氯乙酸TCA-可溶性肽、三磷酸腺苷ATP关联物、K值、生物胺及菌群结构为指标,对不同脱水程度生鲜调理草鱼肉贮藏品质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脱水6%时,鱼肉在贮藏末期(第13天)TVB-N质量分数和TCA-可溶性肽质量摩尔浓度均低于另外2组,质地和总体可接受度评分以及次黄嘌呤核苷HxR质量摩尔浓度在贮藏末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腐胺和尸胺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脱水12%时,鱼肉的质地、总体可接受度评分以及HxR质量摩尔浓度在贮藏末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腐胺质量分数低于对照组;高通量测序结果发现,对照组的优势腐败菌为希瓦氏菌Shewanella,而脱水6%和12%组的优势腐败菌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综上,脱水6%组能使草鱼在贮藏过程中保持较好的品质,一定程度的干燥脱水有助于延缓草鱼肉的腐败变质。  相似文献   

8.
对氧化三甲胺及相关脂肪族胺衍生物的特征与代谢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氧化三甲胺是鱼的鲜味成分,具有很好的诱鱼效果,但是三甲胺、二甲胺、甲胺却是鱼腐败的恶臭成分。氧化三甲胺与三甲胺及其相关脂肪族胺衍生物之间的代谢变化是受到相关酶调控的,可以通过控制相关酶的活性或减少微生物污染,来减少三甲胺、二甲胺、甲胺等脂肪族胺衍生物的产生;也可以通过投喂含有胆碱或磷脂酰胆碱的饲料,间接地提高鱼体内氧化三甲胺的含量,进一步改进提升现有鱼粉及相关饲料的质量和饲养效果。  相似文献   

9.
冷却猪肉中微生物数量与不同品质指标的变化紧密相关。把冷却猪肉中的腐败菌接种到无污染冷却猪肉中,分别托盘包装贮藏1、3、5、7、9、11d,研究生物胺及各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微生物数量达到10^8cfu/g时,产品已经开始腐败。在品质变化的各指标中,与微生物数量具有相关性的尸胺,相关系数达到0.959。研究建立的微生物与各品质指标变化的回归方程,只有户胺进入了回归方程,R^2=0.919,说明尸胺变化是影响腐败程度的一个重要变量,由尸胺的数量可以推知微生物的数量及冷却猪肉的腐败程度。  相似文献   

10.
《山西农业科学》2013,(4):381-386
鱼经过冷冻贮藏,其肌肉蛋白质会发生冷冻变性,导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最终影响鱼肉的品质。试验将革胡子鲶鱼宰杀、切段、漂洗后,研究冷冻防护剂处理、镀冰衣处理以及冷冻防护剂和镀冰衣联合处理3种方式对切割鱼段冷冻贮存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通过定期观察冷冻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脂肪氧化值(TBARS值)、持水力、质构分析(TPA)、嫩度等的变化,来综合分析冷冻防护剂和镀冰衣处理对产品品质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冷冻鱼段贮藏时间的延长,TVB-N值和TBARS值呈现上升趋势,持水力、嫩度、硬度、弹性和凝聚性均呈现下降趋势;冷冻防护剂和镀冰衣联合使用能明显抑制TVB-N值和TBARS值的上升,延缓鱼段的腐败变质、控制蛋白和脂肪氧化,并提高鱼段的保水性、嫩度和质构特性。鱼质量对冷冻防护剂和冰衣处理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质量小的(350 g)效果好于中等质量(500 g)的。  相似文献   

11.
不同浓度壳聚糖对带鱼冷藏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不同浓度壳聚糖在冷藏条件下对带鱼品质变化的影响,将生鲜带鱼清理,经冰水洗净沥干后切成6~7cm长段,用不同浓度的壳聚糖溶液涂膜,然后分装于PE保鲜袋中,立即放入4℃下贮藏。以感官评分、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为指标,测定带鱼冷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能较好地维持带鱼的鲜度,抑制细菌的增长,延缓TVBN,TBA值及pH的升高。其中,1.0%壳聚糖涂膜对带鱼保鲜效果最好,相对于4℃冷藏条件,涂膜结合冷藏能将带鱼的一级鲜度延长2~3d,二级鲜度延长6~7d。  相似文献   

12.
应用电子鼻采集冷藏真空包装罗非鱼贮藏过程的气味信息,以鱼肉品质变化为参考,对识别传感器和特征信息提取进行分析,旨在筛选适用于鱼肉品质判定的传感器种类和特征提取.结果表明:罗非鱼贮藏过程中,鱼肉的新鲜度逐渐下降,部分传感器的响应信号随着气味浓度的增强而增大;40~42 s的信号特征稳定,与品质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用于特征提取;通过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与品质指标线性关系较好的传感器种类;使用筛选后的传感器种类和特征提取进行模式识别,能够很好地区分鱼肉的不同品质等级,表明筛选后的传感器条件可用于品质判定.  相似文献   

13.
以褐藻酸钙膜为主要镀膜材料,通过对石斑鱼、平鲷、真鲷、七星鲈、大黄鱼等几种鱼类在保鲜过程中鲜度指标K值、TMA、VB-N及鱼体中细菌总数、感官指标的分析测定,研究了镀膜保鲜技术在这几种鱼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经镀膜的鱼在同等条件的保鲜过程中细菌总数远低于未镀膜的鱼,各项鲜度指标、感官指标也均明显优于未镀膜的鱼,采用镀膜保鲜技术有助利延长鱼类的保质期限、其保质期可延长4~5天。  相似文献   

14.
鱼类镀膜保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褐藻酸钙膜为主要镀膜材料,通过对石斑鱼、平鲷、真鲷、七星鲈、大黄鱼等几种鱼类在保鲜过程中鲜度指标K值、TMA、VB-N及鱼体中细菌总数、感官指标的分析测定,研究了镀膜保鲜技术在这几种鱼类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经镀膜的鱼在同等条件的保鲜过程中细菌总数远低于未镀膜的鱼,各项鲜度指标、感官指标也均明显优于未镀膜的鱼,采用镀膜保鲜技术有助利延长鱼类的保质期限、其保质期可延长4~5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温胁迫下短期储藏时间内糙米气味指纹图谱变化规律性,为糙米品质劣变的快速检测提供参考。【方法】以17.0%水分含量的新鲜糙米随机等分成6组进行储藏,采用顶空进样方式,分别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和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对高温储藏环境(40℃、相对湿度70%)中0、5、10、15、20和25 d的糙米挥发性化学成分及GC-IMS指纹图谱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动态主成分和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GC-MS定量分析表明,在新鲜糙米顶空气体成分中共检测出42种挥发性成分(GC-MS匹配度>85%),主要由醛类、醇类、烃类组成,含量占比超过85%。高温短期储藏15 d后,正己醛含量从初始的(81.09±0.53)μg·kg-1显著上升至(185.18±15.71)μg·kg-1,储藏25 d时,又急剧下降至(12.89±0.72)μg·kg-1P<0.01)。部分物质如苯甲醇、1-辛烯-3-醇、苯乙烯等在储藏过程中被检出。结合GC-IMS方法,乙酸丙酯对应的气味挥发性色谱分离离子迁移信号随储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可以作为糙米高温储藏期的重要标识物质。动态主成分降维处理后表明,基于GC-IMS气味指纹图谱可以区分不同储藏时间的糙米样品。与GC-MS相比,GC-IMS在糙米挥发性醇类、酮类等挥发性物质定性识别方面优势较为明显。【结论】GC-MS和GC-IMS技术结合气味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可以对高温胁迫下短期储藏糙米的挥发特性进行有效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高温环境下不同储藏阶段糙米样品的准确区分和糙米储藏新鲜度的判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真空包装草鱼片在低温条件下的变化,将真空包装草鱼片分别于-18、0、4、10℃贮藏15 d,以贮藏期间K值(ATP分解指数)的变化来评价其化学变化。结果表明:在0、4、10℃下贮藏15 d后,草鱼肌纤维间的空隙变大,由于鱼肉内水的结晶,在-18℃下肌纤维间的空隙达到最大(约100μm);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片的持水能力显著下降,-18℃下贮藏鱼片的持水能力最低,0、4℃贮藏鱼片的持水能力高于10℃贮藏鱼片;于较高温度(0、4、10℃)贮藏后,鱼肉的亮度值(L*)、红绿值(a*)和黄蓝值(b*)均较高,在-18℃低温贮藏后鱼肉的亮度值增加;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鱼片颜色(色差仪分析结果)趋向于红色值和黄色值增大;在-18℃贮藏15 d后,鱼片仍然新鲜,但质构变差。  相似文献   

17.
不同包装方式对大米储藏品质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测定不同包装方式大米储藏过程中食用品质(质构品质、糊化特性)以及挥发性成分,判断大米品质的变化,为小包装(规格为10 cm×18 cm)大米保鲜技术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粳稻99号’为材料,将大米采用编织袋包装、自然密闭缺氧包装及抽真空包装3种方式,分别置于15℃、25℃和30℃(60%湿度)的环境下储藏180 d。每月对其食用品质和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蒸煮米饭弹性、回复性逐渐下降,硬度、黏着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各项指标变化幅度较大。3种包装方式下大米消减值随储藏时间延长逐渐增大,崩解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大米热糊稳定性变差,容易老化。新鲜大米中挥发性成分共鉴定出41种,主要包括烃类、醇类、醛类、酮类、酯类、有机酸类以及杂环类化合物等。醛类含量可以用来评价大米的食味和鲜度,储藏180 d后,编织袋包装的大米含量最高,占挥发性成分20%以上,自然密闭缺氧包装次之,抽真空包装醛类物质最少。2-戊基呋喃是亚油酸氧化产物,新鲜大米中2-戊基呋喃含量仅为0.30%,随着储藏时间延长,编织袋包装的大米2-戊基呋喃含量急剧上升。醛类及2-戊基呋喃含量受包装方式影响较大,3种包装方式对大米储藏保鲜效果的排序为:抽真空自然密闭缺氧编织袋,然而当储藏温度过高时,即使采用抽真空包装,大米储藏品质也发生了劣变。3种包装方式下2-戊基-呋喃每个时期均被检测出,编织袋、自然密闭缺氧、抽真空3种包装方式己醛含量分别为1.82%、1.55%、1.16%,壬醛含量分别为4.7%、3.94%、2.77%,2-戊基-呋喃含量分别为2.27%、1.85%、1.43%,由此可以推断编织袋包装的大米产生较明显的油脂氧化的异味,陈化最为严重,自然密闭缺氧次之,抽真空能有效延缓大米品质陈化的速率。【结论】大米储藏过程中的硬度、弹性、黏着性、回复性以及糊化特性均不及新鲜大米。抽真空包装有益于大米储藏,可有效延缓大米劣变。醛类含量可以用来评价大米的食味和鲜度,储藏180 d后,3种包装方式中醛类含量皆有增长,以编织袋包装的醛类含量增长最为明显。大米挥发性成分中的醛类物质中,己醛、壬醛和2-戊基-呋喃可以较好地反映大米的储藏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比较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和普通尼罗罗非鱼肌肉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采纳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两种尼罗罗非鱼肌肉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尼罗罗非鱼生肉样品所含有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和含量不完全相同,确定了尼罗罗非鱼主体风味物质是:庚醛、辛醛、癸醛、壬醛、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2,3-辛二酮等化合物,且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的主要风味物质如庚醛、辛醛、壬醛和1-辛烯-3-醇较普通尼罗罗非鱼多,而癸醛以及2,3-辛二酮较普通尼罗罗非鱼少,2,4-癸二烯醛无明显差异.脆化养殖尼罗罗非鱼经不同烹饪方法处理后样品之间的风味差异主要来源于其所含的比例不同.然而,对两种尼罗罗非鱼鱼肉进行热处理均能降低腥味物质的含量并改变挥发性物质的化学组成.其中,烤制处理能增加鱼肉的奶油香味和产生清香味物质柠檬烯,赋予鱼肉特殊的香气.探究两种尼罗罗非鱼以及不同热处理对鱼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食品加工及储藏技术提供一定理论指导,为脆化养殖罗非鱼预制菜的开发,加工工艺选择,产品后续推广提供风味相关的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9.
鱼类鲜度评价指标及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鱼类鲜度的评价方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简要介绍了鱼类鲜度的变化机制,并从感官评价、物理评价、化学评价、微生物评价方面综述了鱼类鲜度评价指标和测定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最后对鱼类鲜度评价现状加以总结,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基于近红外光谱的生鲜猪肉pH检测及其品质安全判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近红外光谱检测生鲜猪肉贮藏于室温(约15℃)和冷藏温(约4℃)期间的pH,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适用于此2种贮藏温度的pH的近红外校正模型。对样品光谱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研究猪肉在贮藏期pH的变化,确定其在各个新鲜度下的分类阈值。结果表明:近红外光谱技术可用于建立检测生鲜猪肉pH的定量模型,其决定系数R2达到0.92;将聚类分析应用到猪肉新鲜度的定性判别中,确定了生鲜猪肉经历的尸僵、成熟、自溶、腐败4个阶段其对应的pH。通过分析肉质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变化情况,确定不同新鲜度下pH的分类阈值。该方法准确、灵敏,可用于生鲜猪肉pH的定量检测及其品质安全的定性判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