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梁荣  冯斌 《中国兽医学报》1997,17(2):140-144
从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McAb)杂交瘤细胞系1D10、1G1中得到了3株能稳定分泌抗鸡免疫球蛋白(Ig)McAb的杂交瘤细胞系1B7、1D7、3G6。其抗体类和亚类均属IgG2b,腹水的ELISA效价≥1∶25600,琼扩效价为1∶8~1∶16。3株McAb能与鸡血清中的Ig出现沉淀反应,琼扩在24h以内出现清晰的沉淀线,而不能和鸭、鸽、鹌鹑等禽类及异种动物血清出现沉淀线。纯化的鸡IgG、IgM经SDS-PAGE后,分别用纯化并经辣根过氧化物酶(HPR)标记的1B7、1D7、3G6单抗酶结合物进行免疫印迹试验证明,3株单抗识别的均为IgG、IgM分子的轻链  相似文献   

2.
中国禽流感流行株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分别从广东、四川、新疆等地禽流感(AI)血检阳性、发病率高、产蛋率下降的鸡群中采集186份病料,先后分离到6株A型流感病毒。这些分离株可在鸡胚中传代,可凝集鸡红细胞,血凝价达160~1280倍。不被新城疫、减蛋综合症、败血支原体阳性血清所抑制。用这些分离毒株制成琼脂扩散(AGP)抗原与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可出现白色沉淀线。分别将分离毒株与AI标准分型血清H1~H14、N1~N9进行HI、NI试验,结果川和川农株均为H4N6,西昌1和2株及Sh株均为H9N2,新疆石河子(石)株为H14N5。分离株分别做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测定,结果所有分离株ICPI介于024~148之间,IVPI介于015~056之间.通过电镜观察,可见直径为80~120nm球状或杆状典型的禽流感病毒.经联机检索,从新疆石河子AI阳性鸡场产蛋下降的鸡群中分离出的H14N5株为国内外首次从鸡中分离出的H14亚型禽流感病毒。将某单位送检的禽流感鹅体分离株(G1株和G2株)做了血清型和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认定,G1和G2株均为A型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G1、G2株对鸡均达到高致病力毒株标准。  相似文献   

3.
五头断乳后非情期母猪分别在断乳后第2天(4头)和第36天(1头)肌注,1,000IUhUG)五头猪者有单个或多个囊肿卵泡发生,4头母猪血浆E2在小范围内波动,表现安静发情,注射hCG后既不发情也不排卵的母猪没有出现排卵前LH峰,血浆孕酮水平银低(<1ng/ml)。结果表明用hCG治疗母猪卵巢功能低下,将诱导异常的卵泡生长和LH释放,导致排卵障碍和卵巢囊肿。  相似文献   

4.
五头断乳后非情期母猪分别在断乳后第2天(4头)和第36天(1头)肌注1,000IUhCG)H头猪都有单个或多个囊肿卵泡发生。4头母猪血浆E2在小范围内波动,表现安静发情.注射hCG后既不发情也不排卵的母猪没有出现排卵前LH峰,血浆孕酮水平很低(<1ng/ml)。结果表明用hCG治疗母猪卵巢功能低下,将诱导异常的卵泡生长和LH释放,导致排卵障碍和卵巢囊肿。  相似文献   

5.
于发情周期的第10天,给12头参试母牛肌注PMSG(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总剂量为1350~2000IU)。每头参试牛于肌注PMSG前的当天,肌注后24h、48h,肌注氯前列烯醇后24h、48h,发情后48h,排卵或妊娠5、10、20、60d,从颈静脉各采血1次,共采10次,每次10ml,离心后分离血清。用放免法测定上述各生理时期血清中P4(孕酮)、LH(促黄体素)、E2(雌二醇)水平。结果表明,适量的PMSG(1350~2000IU)能诱导母牛产双胎,其双胎率为42.9%(3/7)。测定早期妊娠母牛(5、10、20、60d)血清中P4水平,证明双胎牛均高于单胎牛。  相似文献   

6.
电活化前后小鼠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小鼠卵母细胞电活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形态学依据,以1.0kV/cm、320μs、3次直流电脉冲(每次间隔1s)的条件,对小鼠卵母细胞(hCG后17h)进行了电活化处理,对活化前后小鼠卵母细胞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电活化刺激后1~7h,大多数小鼠卵母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器和细胞核的超微结构呈现出功能活动逐渐活化的结构相,而少数卵母细胞中泡状线粒体和核仁的超微结构见有异常变化。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采用的电活化条件可有效地使小鼠卵母细胞发生活化,而少数卵母细胞中泡状线粒体和核仁出现异常,说明并非所有的活化卵都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7.
白细胞介素-1α调节仔猪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利用体外培养的2~3周龄仔猪睾丸间质细胞,研究了IL1α调节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机制。结果表明,IL1α能抑制hCG刺激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其睾酮产生量随IL1α剂量增大(0~100μ/ml)及刺激时间延长(0~48h)而下降。用20μ/ml和50μ/ml的IL1α刺激48h,可分别抑制60%和65%的睾酮产生。IL1α同样抑制cAMP(3μmol/ml)诱导的间质细胞睾酮的分泌,但不影响hCG与间质细胞膜受体的结合量及hCG诱导的第二信使cAMP的增加。说明IL1α抑制hCG促睾酮分泌的作用,其抑制点不在hCG与受体的结合及第二信使cAMP的聚集上,而在cAMP产生之后的某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鸽新城疫野毒株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瑛  张长印 《畜牧与兽医》1998,30(5):198-200
对分离的G1、G2、G33株鸽新城疫病毒进行了电镜检查、致病性指数测定、血凝试验(HA),与鸡新城疫Lasota毒株的交叉血凝抑制试验(HI)、致病性试验。测得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分别为10-8.41,10-7.53,10-7.83;鸡胚最小致死量(LD)均为10-4;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80h,90h,96h;1日龄雏鸡脑内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1.60,1.50,1.55;分离毒株与Lasota毒株和其相应血清的交叉凝集抑制试验有明显差异。将分离毒株分别接种1月龄鸽各3只,4~10d全部出现典型神经症状,15d内死亡。结果表明所分离的3株病毒为鸽新城疫病毒,在抗原性上与鸡新城疫病毒存在一定差异,对鸡也有一定致病力。为制定防制措施,研制鸽新城疫疫苗,控制新城疫流行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内毒素诱导的红细胞过氧化损伤及山莨菪碱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给山羊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复制的休克模型,研究了内毒素诱导的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并观察了山莨菪碱的相关保护效应。将30头山羊随机分成3组,第Ⅰ组(n=6)静注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第Ⅱ组(n=12)静注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2次(间隔24h),第Ⅲ组(n=12)处理同第Ⅱ组,仅处理前10min静注山莨菪碱。分别于处理后1、3、5、7、9、12h采血,制备样本供测定。结果显示,山羊注射内毒素1h后,红细胞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P<0.01),红细胞膜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并伴有红细胞SOD、GSH-Px、GR活性降低(P<0.01,P<0.05);而注射内毒素前给与山莨菪碱的山羊,其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均较小。以上结果表明,内毒素可使红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而山莨菪碱能拮抗红细胞的这种过氧化损伤,对细胞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家兔显微受精影响因素及显微受精胚胎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家兔为实验动物,利用胞质内精子注射技术和透明带下精子注射技术,对卵龄、精子获能、注射针管口径、操作室温和操作方法等影响显微受精的因素以及显微受精胚胎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胞质内单精子注射,hCG后15-17h卵的存活率为69.4%,显著(P〈0.05)高于hCG后19-21h卵的存活率(47.3%);而受精率和卵裂率(分别为52.9%和41.2%)分别低于hCG后19-21h卵的  相似文献   

11.
当用200G × 24h、20G × 24h恒定直流磁场处理一代杂交蚕催青期蚕卵时,可减少家蚕食下感染微粒子病的发生率,并可同时提高蚕茧产量与经济效益,但对胚种感染引发的微粒子病无减少作用。恒定直流磁场处理催青期蚕卵的最适强度为200G × 24h;N极单向处理效应好于N、S极双向处理;磁处理的滞后效应可一直保留至5龄。  相似文献   

12.
陈龙  张传明 《畜牧与兽医》1994,26(5):200-202
本文以12只自然分娩、初生重1.5-4.5kg的新生湖羊羔为对象,研究了7日龄产后期内血液某些免疫功能指标的特点和发育变化。结果表明:羔羊出生时WBC较低,24h内明显升高,然后稍降,3日龄后逐渐回升至相对稳定;中性粒细胞%出生时较低,1日龄明显升高,然后缓慢下降,5日龄后相对稳定,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呈相反关系变化,也于5日龄后相对稳定;淋巴细胞中B淋巴细胞比例24h内明显上升,以后随日龄增长呈波动性下降,T淋巴细胞比例变化与其相反;血浆TP、A、G、r-G含量出生时均较低,1日龄吃初乳后明显升高,以后TP保持相对稳定的高水平,A呈下降趋势,G特别是r-G进一步上升,约3日龄趋于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驯化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获得伊氏锥虫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化酶(HGPRT)缺陷株,用不同浓度的8-氮鸟嘌呤(8-AG)和8-AG加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对伊氏锥虫体外培养株进行了为期60~101d诱导驯化。结果,以每毫升含8-AG4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再配合紫外线照射,以及以每毫升含8-AG60μg的培养液培养驯化,均获得了伊氏锥虫HGPRT缺陷株。试验表明,培养虫体经过2~3个死亡期后逐步进入适应期,虫数升高到(1.5~2.5)×106/mL,饲养细胞通常于2~5d变黑、崩解,应适时更换。培养驯化的13株克隆虫株,经6-巯基鸟嘌呤(6-TG)抗性测定,10株存活。克隆株在3倍量氨基喋呤的HAT选择性培养液中死亡。生物学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在无HT的培养液中生长良好,对小鼠致病力有下隆的趋势,虫血症和小鼠死亡时间比对照组延长1倍多。抗体凝集试验表明,HGPRT缺陷株未发生抗原变异现象。超微结构显示,HGPRT缺陷株的动基体、核和核仁比对照组明显增大,核膜电子密度区也明显增宽。  相似文献   

14.
山莨菪碱对山羊内毒素休克时肝脏自由基损伤的保护机理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将36头杂交山羊随机分成3组:1组作为对照;Ⅱ组静注大肠力内毒素1800EU/kg,注射2次,间隔24h,Ⅲ组在同Ⅱ组处理基础上,于第2次注前10min静注山莨菪碱(654-2)注射液2.5mg/kg,第2次注射内毒素后5h和12h各组均剖杀6头山羊,检测肝脏抗氧化系统功能。结果表明:Ⅱ组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明显高于Ⅰ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不麦(GR)活性及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用无特定病原体(SPF)鸡胚增殖禽流感病毒鹅体分离株A/Goose/Guangdong/1/96(H5N1)(GD1/96),提取病毒基因组总RNA,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扩增该病毒分离株的8个基因片段的cDNA,分别克隆后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到的8个片段均包含相应的病毒基因的完整开放阅读框架。GD1/96株与1997年香港禽流感事件中的4株香港流感病毒分离株(分别来自人、鸡、鸭和鹅)的HA基因的高度同源性说明它们可能起源于同一种系,但NS基因的差异说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基因群系。GD1/96株与香港流感病毒分离株的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低(63.9% ̄98.1%),而香港流感病毒分离株之间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很高(96.5% ̄100%),且香  相似文献   

16.
胆酸负荷对绵羊和大鼠血浆(血清)甘胆酸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湖羊通过颈静脉插管灌注较高剂量的胆酸和大鼠通过尾静脉给予不同剂量的胆酸造成胆酸负荷,研究其对血浆(血清)甘胆酸(CG)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湖羊血浆CG浓度在灌注胆酸后呈波动性变化,在18h和138h显著高于灌注前。大鼠以中胆酸组血清CG变动最为显著,灌注4h后开始升高,18h后达到显著水平,一直持续至138h,并在18,90,114和138h显著高于对照组;低胆酸组仅在灌注后18h血清CG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他时间变化不显著;而高胆酸组在灌注后42,66,90和114h显著高于灌注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一种快速有效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抗原,对BALB/c小鼠一次脾内直接注射免疫,免疫后6d,取其血清进行抗体检测,结果12800倍稀释度仍呈阳性。取此免疫小鼠脾细胞与同系小鼠骨髓瘤细胞NS-1进行细胞融合。融合后,将经检测抗体阳性的细胞孔置于显微镜下,挑选单个克隆进行克隆化,得到2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2A8、4E6。将其分别接种于BALB/c小鼠腹腔中,收获的腹水效价分别达10-6和10-5。  相似文献   

18.
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C48-1株(血清型为5∶A)用化学诱变剂亚硝基胍(NTG)处理,从3000多个克隆中筛选出9株链霉素依赖性基因缺陷型菌株(Cstd株),经20代连续回复突变测定,除1株外,其余8株表型稳定。将8株Cstd株用小鼠做毒力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9.
饲喂乳杆菌对雏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材料与方法1.l鸡源乳杆菌制剂由健康雏鸡消化道分离鉴定后接种于普通营养肉汤内,经37t、24h培养后,保存在4T冰箱中备用。l.2鸡白痢沙门氏菌由患有鸡白痢死亡的雏鸡的心脏及肝脏中分离并鉴定后,37℃、24h条件下,培养于普通营养肉汤内,然后置于4℃冰箱中备用。1.3试验动物依沙褐雏鸡,由吉林省长春市宏大禽业开发公司提供。1.4增重试验将120只依沙褐雏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60只。试验组在雏鸡出壳后即开始每天每只雏鸡饮服0.5亿鸡源乳杆菌,单鸡饲喂,然后进行自由采食和饮水;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  相似文献   

20.
初乳免疫物质向新生仔猪血液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4头太湖猪仔猪,在出生后即被卫离分为4组,并分别人工哺葡萄糖盐水、牛初乳、牛常乳和自然哺乳。前3且在48h后归圈哺乳。经酶联免疫竞争抑制法测定,牛IgG向BC组和BM组仔猪血液中的转移分别在24h和16h左右达到峰值,为(28.19±15.46)g/L和(12.89±1.78)g/L,以后逐渐下降,归圈自然哺乳后7d,两组仔猪均仍有5g/L左右牛IgG残留;PC组和GS组未检测到牛IgG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