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畜牧兽医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精液中精子质量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技术对优良家畜(如猪、马、牛和羊)的繁殖,挽救濒危动物以及解决人类的不孕症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国外,大多数检测方法都已用于生产或实验室的研究,而国内的检测方法主要局限于利用光学显微镜通过传统的手段检测。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这些检测具有准确和简便的特点,而且检测指标比较全面,能够充分反映精子的结构和功能状态。此次试验以公猪精子为试验材料,以精子的质膜完整性、线粒体活性、顶体完整性和获能状态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2.
小鼠卵母细胞去核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将一段DNA片段导入哺乳动物细胞中后,能够定位并且与内源的同源序列重组,这种类型的同源重组叫做基因打靶(gene targting)。基因打靶技术可以用来生产转基因动物。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中应用这一技术已生产出各种不同基因位点的突变体,可对小鼠中特异性基因的表型进行评价。基因打靶技术不只是一种使基因失活的手段,而且可作为一种用来改变基因活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小鼠电融合胚胎发育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电融合技术,是获得四倍体胚胎的主要手段.本试验研究了各种不同因素,对小鼠电融合胚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刺激前后,使用不同的操作液对融合胚发育有影响.电刺激前使用M2液、电刺激后在Whitten氏液中融合,然后转入CZB液中培养,这一操作体系(M/W—CZB)效果最好,融合胚的囊胚发育率为80.5%,显著高于M/W—W,W/W—W,W/W—CZB组,后者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0,0,54.5%(P<0.05).试验还发现,刺激强度为1.0kv/cm,80μs;1.0kv/cm.40μs和0.8ky/cm,80μs时,融合囊胚的发育率分别为79.0,81.9和71.1%.HCG注射后47h、48h的2—细胞胚胎的融合胚发育率,显著高于(P<0.01)HCG注射后42h、44h和46h的,囊胚发育率分别为82.9,80.6,0,0和22.8%.  相似文献   
5.
试验以小鼠为试验动物,研究了次黄嘌呤(HX)对小鼠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抑制作用,以期更好地掌握小鼠卵母细胞的成熟机制,提高卵母细胞成熟效率。研究表明,①HX能有效地抑制卵母细胞发生生发泡成熟;②HX作为抑制剂对裸卵成熟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③在生发泡抑制期间,卵母细胞胞质并没有成熟。结果显示,次黄嘌呤是一种有效的生发泡破裂抑制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国产药品和试剂对绵羊进行超数排卵和胚胎细胞核移植。以 McGrath Solter 和Willadsen 两种去(注)核方法,将8-细胞胚胎细胞核经电融合植入去核成熟卵母细胞内,并经琼脂包埋和中间受体培养,使移核胚胎发育。实验结果表明:(1)用国产激素和化学药品进行绵羊胚胎细胞核移植可使移核胚胎在中间受体内发育为囊胚或桑椹胚;(2)去核时卵母细胞质剩得过少可导致移核胚过早(6-细胞期)发生致密化或形成内细胞团细胞数目较少的小囊胚;(3)Willadsen 去(注)核方法的去核和注核操作成功率明显优于 McGrath-Solter 方法;应用McGrath Solter 法的去核率仅为60%;(4)强度为0.63KV/cm,持续160微秒(μs)的一次电脉冲获得的胚胎融合率最高,达71.2%;以同样电场条件刺激未去核卵母细胞的孤雌活化率在71.4%。  相似文献   
7.
田间采用经筛选的两种自制复合生物制剂SD-1、SJ-2以及市售的生物制剂绿风95为处理剂,用清水作对照,分别喷施大豆N1215两次。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3种生物制剂对大豆N1215的熟期、株高、荚数、粒重、产量、种子蛋白质含量、含油量及对霜霉病的防治等方面作用不同。其中,自制生物制剂SJ-2在促进大豆产量方面最好,SD-1在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以及防治霜霉病方面最佳。绿风95对大豆N1215营养生长有一定促进,且产量和含油量略有增加,同时亦降低了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鲫鱼卵子发生──Ⅰ.皮层小泡的形成和卵黄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鲫鱼卵母细胞的皮层小泡,首先在外周卵质中出泡,然后向内部卵质扩散,接近成熟的卵子中,皮层小泡又重新集中在外周卵质部分,皮层小泡是由液泡体和高尔基复合体产生的囊泡融合而成,鲫鱼卵黄核是由一些致密的无定形物质和纤维网状物质组成。在Ⅲ2期卵母细胞中,观察到卵黄有3种来源(即外源性卵黄,内源性蛋白质卵黄和内源性脂质卵黄).鲫鱼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球大多数是均质的,但有时包含一些电子致密的颗粒。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I(UEA-I)为探针,检测其结合位点a-L岩藻糖在小鼠妊振1~8d、假孕1~6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a-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1~4d的子宫腔上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UEA-I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1~2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假孕3~4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UEA-I的结合部位,在发情期明显增多,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UEA-I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UEA-I的结合位点消失,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表明UEA-I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荧光技术以生物素化的荆豆素-Ⅰ(UEA -Ⅰ)为探针,检测其结合位点α-L-岩藻糖在小鼠妊娠1~8 d、假孕1~6 d及发情周期子宫中的表达情况,并以摘除卵巢的小鼠为模型观察雌激素、孕酮对小鼠子宫α-L-岩藻糖表达的影响.结果,UEA-Ⅰ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妊娠1~4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在假孕小鼠,UEA-Ⅰ的结合位点主要位于假孕1~2 d的子宫腔上皮及腺上皮中,假孕3~4 d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逐渐减少或消失.另外,在发情周期各期的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也发现很多UEA-Ⅰ的结合部位,在发情期明显增多,当用雌激素处理时在这些部位的结合明显增加.这些表明,UEA-Ⅰ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上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的存在与否无关, 而是受母体雌激素的调节.但胚胎着床后UEA-Ⅰ的结合位点消失,以后又在初级蜕膜中出现,表明UEA-Ⅰ的结合位点可能与胚胎着床后的蜕膜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