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能量饮料市场发展迅速,带动了咖啡碱的市场需求。因此,研发一套制备高咖啡碱速溶茶粉的生产工艺,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和应用价值。本文以大宗绿茶为生产原料,采用膜分离法实现速溶茶粉中功能成分咖啡碱的富集,工艺简单可行。此外,试以高咖啡碱速溶茶粉为原料,配合其它辅料可开发出一款提神醒脑的绿茶类能量饮料。该产品风味怡人、安全健康,符合市场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紫外分光光度法(UV)分别检测速溶茶的咖啡碱含量,结果表明,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速溶茶咖啡碱的加标回收率为96.7%~99.7%,相对标准偏差为1.5%~1.7%,准确度和精密度均高于紫外分光光度法,且检测效率也相对较高。此外,分别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速溶红茶、速溶绿茶及速溶乌龙茶的咖啡碱含量,得出这2种检测方法结果间的数据转换系数分别为0.767、0.596、0.827。  相似文献   

3.
超临界CO2脱除茶叶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研究了超临界CO2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的工艺改革,着重讨论了影响咖啡碱脱除率的因素及茶叶风味的保存因素,结合产品质量分析,得到了预脱茶香和脱咖啡碱的两级萃取、茶香吸附和咖啡碱解析的两路分离、加稀乙醇作夹带剂的最佳工艺路线及参数,达到既保持了茶叶特别香味,又能有效脱除茶叶中咖啡碱目的.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将真空富集GABA和热水脱咖啡碱加工工艺相结合,探讨其对绿茶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真空嫌气和热水脱咖啡碱处理,可使茶样中的GABA含量达到1.5mg/g以上,且能有效降低咖啡碱含量(脱除率达75%以上),同时将茶多酚等其他有益成分的损失率控制在较低范围。  相似文献   

5.
沙棘叶茶作为风味独特的低咖啡碱代用茶在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前景。本文主要对速溶沙棘叶茶粉浸提工艺进行研究,探明速溶沙棘叶茶粉工艺生产茶水比、浸提时间和浸提温度等最佳参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为40min、茶水比为1:10,添加20%β-环状糊精,制得滋味醇和,香气明显,茶汤透亮,感官品质评价上佳的速溶茶粉,其中总黄酮含量达1.61%,水溶多糖含量为4.02%,咖啡碱含量为O.33%。  相似文献   

6.
咖啡碱是茶叶中重要成分之一,摄入过量的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负面作用,特别对敏感人群,因此限制了茶和茶制品的摄入剂量。近20年来,国内外系统研究了茶叶包括原茶和速溶茶的降低咖啡碱的技术,如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热水脱除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本文即是通过对获得低咖啡碱茶的不同方式进行比较的形式对该领域的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7.
真空充氮及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探讨了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对绿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充氮和沸水脱咖啡碱工艺都能够显著改变绿茶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使其色、香、味以及功能成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单纯真空充氮处理后,茶样风味接受性下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39%,检出挥发性成分种类减少27种;酸类、呋喃类和其它杂类挥发性成分组成百分比增加,醇类减少。富集γ-氨基丁酸且脱咖啡碱茶样与只经过富集处理茶样相比,有55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减少了,有2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总量减少了56%。酸类、呋喃类在脱咖啡碱且富集处理茶样中所占百分比要较未脱咖啡碱富集处理茶样低,风味可接受性提高,说明脱咖啡碱加工工艺能改善高γ-氨基丁酸绿茶产品功能组成和风味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低pH沉淀法检测茶叶中结合咖啡碱的可行性和优势,旨在为更精确地定量茶叶中的咖啡碱提供理论参考。研究以绿茶水提物、红茶水提物和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为材料,应用低pH沉淀法检测了试样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并结合氯仿萃取法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低pH沉淀法能够准确、简便地检测茶叶中的结合咖啡碱,其中普洱茶(熟茶)水提物中的结合咖啡碱含量最高(含2.59%),而绿茶和红茶水提物中只有极少量的咖啡碱为结合态(含量分别为0.04%和0.07%)。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茶叶咖啡碱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国内外茶叶咖啡碱的药理作用、测定方法和脱咖啡碱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今后对茶叶咖啡碱理论研究和低咖啡碱茶的生产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获得低咖啡碱的茶叶,再用较少的工艺得到高含量的茶多酚,减少茶叶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环节,并且综合利用其有效成分。实验方案采取先物理方法脱咖啡碱,再提取茶多酚,以提高茶多酚的含量,减少纯化工艺。采用沸水对茶叶进行快速浸提和pH梯度对茶叶进行提取。结果表明,以水为溶剂,超声波辅助提取,去除咖啡碱达1.84%占总量的60.6%。而采取pH3.5提取茶多酚,得到的茶多酚的含量达到55.80%,提取率为63.04%。为实现茶叶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鹧鸪茶提取工艺,研究超声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对水提液中多酚提取率(Y1)、游离氨基酸总量(Y2)和水浸出物含量(Y3)的影响。将提取液进一步干燥处理得到速溶粉,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联用(GC-MS)对茶粉及速溶粉挥发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得到速溶鹧鸪茶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8 min、温度58℃、料液比1:21,在此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提取液的多酚提取率为14.53%,游离氨基酸总量为20.97 mg/g,水浸出物含量为33.45%。茶粉和速溶粉经GC-MS分析,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72种,其中茶粉含44种,速溶粉含52种,二者相同挥发性成分为26种。本研究可为鹧鸪茶生产工艺条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膜系统加工冷溶型去苦味速溶绿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证实速溶绿茶中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为0.5以上时可达到去苦味特性的基础上,试验采用中试设备,对不同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超滤蒸青绿茶微滤液的超滤效果和不同浓缩方法的浓缩效果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35℃、1.74Mpa条件下,采用3500Da膜超滤绿茶微滤液,且在滤液重量接近粗滤液重80%时,以10%粗滤液重纯净水透析两次,滤析混合液中的简单儿茶素与酯型儿茶素的比值可达0.53,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总儿茶素的得率分别达到57.00%、20.00%、20.00%、30.00%,含量分别达到14.47%、12.78%、8.34%、26.32%,产品呈现无苦味特性。在35℃、2.4Mpa条件下,采用300Da纳滤膜对超滤滤析混合液进行浓缩,工效高,产品0.45g兑140ml4℃冷水,20s内溶解,且品质成分损失很少。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2011~2014年生产的20个帝泊洱茶珍样品进行分析,建立了帝泊洱茶珍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同时结合化学计量学对帝泊洱茶珍和竞品茶珍进行区分。结果表明:指纹图谱相似性分析,帝泊洱茶珍相似系数均大于0.995,而10个竞品茶珍相似度均小于0.970。通过系统聚类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明显区分帝泊洱茶珍和竞品茶珍。变量投影重要性准则研究显示,没食子酸(GA)、3号峰(未知物)、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5种化合物相对含量的不同是区分帝泊洱茶珍与竞品茶珍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茶产品中吡蚜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Cleanert PCX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吡蚜酮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干茶、抹茶和速溶茶粉中的吡蚜酮经甲醇和水的混合溶液提取、Cleanert PCX固相萃取柱富集净化和Acquity BEH C18色谱柱分离后,通过U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05~1.000 mg·kg^-1添加范围内,吡蚜酮的平均回收率为77.0%~95.1%,相对标准偏差(RSD,n=5)为1.8%~6.9%,方法的定量限(LOQ)为0.005~0.010 mg·kg^-1。该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和回收率上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的要求,可为茶产品中吡蚜酮残留量的测定和风险评估提供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以非极性柱Rxi-5Sil MS为第一维柱,中等极性柱Rtx-200为第二维柱,对普洱茶粉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分析。结合飞行时间质谱普检索图库与全二维特有结构信息谱图,鉴定出相似度大于800、含量≥0.1%的物质90种,占总峰面积的66.306%。研究结果表明,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系统的高分离度、高峰容量和高灵敏度,以及全二维分离特有的结构谱图特征,非常适合于普洱茶粉中复杂挥发性组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实验以初制的绿茶和乌龙茶为原料,研究了在速溶绿茶和乌龙茶加工过程的浸提工序阶段,添加β-环状糊精对速溶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β-环状糊精可显著提高速溶绿茶产品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的含量,但降低了速溶乌龙茶中酯型儿茶素和EGCG的含量。  相似文献   

17.
茯茶毒理学试验报告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以提制的速溶茯茶为原料,采用药物毒理学试验方法,研究了速溶茯茶对小鼠与大鼠的毒理特性。结果表明,茯茶对雄性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4β700βmg/kg·bw,对雌性小鼠的急性经口LD50为19β600βmg/kg·bw(95%可信限为10β600~36β000),Ames及致小鼠精子畸形试验均为阴性。以含0.85%、1.25%、1.70%速溶茯茶的饲料喂饲大鼠30βd,各组大鼠生长发育良好,各剂量组对雌雄鼠血像、雄鼠血生化各项、甘油三酯、尿素酐、血肌酐、血糖和雌雄鼠脾/体、肾/体比值、组织病理均无显著影响(P<0.05),表明茯茶实际属无毒物。  相似文献   

18.
GC-MS测定绿茶及速溶绿茶的游离脂肪酸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绿茶及速溶绿茶为材料 ,采用硫酸_甲醇甲酯化 ,经GC_MS能够较好地分离和分析茶叶中的游离脂肪酸 ,三氟硼酸甲酯化不适合茶叶脂肪酸的分析。速溶绿茶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十分少 ,只有绿茶原料的0 5 %。  相似文献   

19.
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