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为探求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合理的水肥调控措施,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根部集中水肥补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对富水年份,不同时期、不同次数的注水注肥处理均获得较好的产量和效益,以注灌2次(抽雄期、扬花期)处理增幅最大,较无补灌对照增产11%;同期同次数的注水注肥处理均较只注水处理增产,增幅为1.42%~6.41%,以注水注肥1次增幅最大,注水注肥3次增幅最小,表明后期肥料呈现饱和状态,应依据地力进行合理施肥;平水、欠水年份水肥合理注灌时期及注灌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旱灾多发是气候变化中农业生产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而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对旱灾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本文收集了2009年和2003年山西省垣曲县农业生产调查资料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该县的肥料试验示范地小麦生产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干旱下小麦产量与正常气候年(2003年)对比的变化,表明气候变化下小麦生长期干旱导致大田小麦减产超过30%,并田块间产量变率由正常气候年的10%左右提高到22%~42%。在雨养旱地,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地减产幅度在6%以下;干旱年水浇地的增产效果达到48%~64%,而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达到30%~44%。而水浇地优化施肥示范地产量甚至比正常气候年产量提高36%~77%。肥水协调技术大幅度减缓了干旱下产量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田块间产量变率,达到有效抵御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此,发展优化施肥及肥水协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减缓潜力,而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可能成为北方气候变化下干旱对旱地作物生产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3.
房运喜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2):106-107,210
在易旱砂姜黑土冬小麦上,实施增施有机肥和无机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的施肥技术方法,显著提升抗旱减灾力度。在淮北麦区50年不遇的冬,春连旱的特殊干旱年份中,此技术获得4.4%~12.0%的增产幅度和可观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及降水利用率低,在传统地膜覆盖基础上引进甘肃省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效果。经过不断完善和提高配套栽培技术,其保墒增墒和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不仅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就地渗入和雨水富集等叠加效应,而且增产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5.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肥途径多年产量的平均结果较对照增产.农肥不仅提供作物所需养分.并显著地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化肥高量区与低量区产量的平均结果变动幅度较小.干旱少雨年份,农肥作用大于化肥;雨量充沛年份,化肥的作用大于农肥.秸秆还田量在一定地区有一定上限,过高会出现负效应,加剧了干旱程度,配施农肥、化肥能够缓冲这种负作用、并定量地给出高产的最适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6.
旱灾多发是气候变化中农业生产面临的日益严重的挑战。而干旱半干旱区农业对旱灾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本文收集了2009年和2003年山西省垣曲县农业生产调查资料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在该县的肥料试验示范地小麦生产试验资料,统计分析了2009年干旱下小麦产量与正常气候年(2003年)对比的变化,表明气候变化下小麦生长期干旱导致大田小麦减产超过30%,并田块间产量变率由正常气候年的10%左右提高到22%~42%。在雨养旱地,施肥技术试验示范地减产幅度在6%以下;干旱年水浇地的增产效果达到48%~64%,而施肥技术的增产效果达到30%~44%。而水浇地优化施肥示范地产量甚至比正常气候年产量提高36%~77%。肥水协调技术大幅度减缓了干旱下产量损失,同时大大降低了田块间产量变率,达到有效抵御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因此,发展优化施肥及肥水协调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减缓潜力,而水资源的有效供应可能成为北方气候变化下干旱对旱地作物生产的主要挑战。  相似文献   

7.
旱地谷子玉米间作节水高效模式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西属半湿润偏旱区,干旱是限制秋粮生产的主要因素,三年不同年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谷子玉米间作,避免了干旱年份玉米减产,减少了损失;平水年谷子和玉米双丰收,间作比单作增产31.3%;丰水年间作比单作增产17.2%.该种植模式提高了降水利用率,是旱地保产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9-2009年在洛阳孟津试验场内,设置深松覆盖、传统耕作(对照)2个处理,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及气象观测设备,研究深松覆盖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豫西地区干旱程度正在加剧,年平均降雨量546.7mm,与常年平均相比减少了7.95%。(2)深松覆盖在所有年份均表现增产,10a间平均增产8.67%,增产幅度为4.9%~20.87%,干旱年份增产幅度更大。(3)深松覆盖能显著提高降水贮蓄率,10a间深松覆盖降水贮蓄率在37.5%~75.0%,平均54.9%,传统耕作降水贮藏率在22.9%~64.8%,平均46.2%,深松覆盖较传统耕作平均提高22.13%。(4)深松覆盖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较高,提高的幅度更大,10a间降水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73%。  相似文献   

9.
干旱地区降水偏少,土壤耕层严重缺墒,常对地膜玉米的稳产、高产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常规地膜覆盖形成膜面微弓形,使膜上有限降水散流到膜边露地上,发生膜下墒情不如露地墒情的问题.同时,常规地膜玉米播种期易受土壤墒情的限制,往往在春旱年份难以适期播种.针对上述问题及我县干旱少雨的实际,我们经过多年试验,采用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且播期不受土壤墒情的限制,达到适期播种抗旱增产的效果,该技术2002年全县示范推广475亩,平均亩产483,71千克,较常规地膜覆盖亩产438.47千克,亩增粮45.24千克,增产10.30%.  相似文献   

10.
蓝绿水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蓝绿水资源量及其时空分布评价方面,在流域尺度上考虑气候因素的蓝绿水时 空差异研究甚少。 本文选取中国西北干旱内流河地区的黑河流域,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 SPI) 和降水距平指数 (M) 2 个指标确定典型年份,并分析不同典型年份(干旱年、湿润年、平水年)的流域蓝绿水时空差异特征。 结果表 明:1)黑河流域的蓝水与绿水的合计深度从降雨量较高的上游到降雨量较低的下游呈现递减趋势;2) 蓝绿水总量 在湿润年份(1998 年,252. 72 亿 m3 )明显大于干旱年份(1978 年,167.73 亿 m3 );3)绿水系数,即蒸散发占水资源总 量的比例,在干旱年份(90.30% )明显高于湿润年份(85.41% )。 同时,降水较低的年份(干旱年份) 或地区( 下游) 绿水占水资源的比例明显高于降水较高的年份(湿润年份)或地区( 上游)。 黑河流域的典型年份蓝绿水数量与时 空差异特征的分析可为探讨气候变化下蓝绿水演变及加强中国内陆河流域绿水资源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 3 0 a的降雨量 ,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业 N、P、水的耦合效应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并根据回归模型 ,初步确定了在底墒一定条件下不同降水年型的最高产量和最适肥料投入量。试验结果表明 :水分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 ,肥料对产量的效应因投入量不同而不同 ,在低于最适投入量时 ,N的增产效应大于 P;而高于最适投入量时 ,N、P均有负增产效应 ,P的负效应大于 N。  相似文献   

12.
利用建立于1980年的砂壤质潮土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对30年的肥效演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小麦、玉米历年产量顺序基本趋势为NPK> NP>N>CK;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均高于相对应的化肥,且稳产性好.单施化肥前3年,氮肥养分效率明显,磷、钾肥效果不明显,3年后氮效下降,而磷、钾效上升;磷肥连续施用有明显的残效迭加效应,比一次足量施用具有更好的增产效果,且小麦的磷肥肥效高于玉米;砂壤质潮土增施钾肥有明显和稳定的增产效果,配施有机肥后肥效明显下降.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有机肥肥效随N、P、K配合比例的增加而降低,有机肥长期施用有明显的后效.养分供应不协调会引起作物缺素而严重影响生长发育,以致减产.  相似文献   

13.
水稻超产二号优质品种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超产二号优质品种不同肥料种类和数量、不同插秧密度与产量等性状的两年回归试验分析得出,超产二号属于高产优质品种。从产量方程来看,平均产量应为8797.8kg/hm2。对超产二号产量影响最大的栽培因素为施磷量,每公顷113.4~129.1kg,其次是施氮量,每公顷以139.2~143.4kg为宜,施钾肥作用较小,每公顷67.1~84.3kg,插秧方式以30cm×(13.8~15.8)cm产量较高。单因素效应分析,产量与4个栽培因素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4.
硅钙肥对晋南褐土区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两年试验结果表明 ,晋南褐土区冬小麦施用硅钙肥能明显改善小麦生物学性状 ,提高小麦产量。在试验条件下 ,以每公顷增施硅钙肥 10 5 0kg增产效果最显著 ,能提高小麦产量 2 8.6 % ,产投比为 6 .93。  相似文献   

15.
甘蔗的硫营养与土壤硫素平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甘蔗种植区气温和降雨量均较高,土壤风化和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磷、钾、硫和阳离子代换量均较低。有近1/3面积土壤全硫含量和有效硫含量低,硫素供给不足;有近1/2面积土壤全硫含量和有效硫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随着甘蔗生产的不断发展,广西甘蔗种植区土壤有较大面积正面临着缺硫和潜在缺硫的影响。相对于不施硫肥处理,甘蔗施用硫肥的单位面积有效茎数和单茎重均有所增加,平均增产5.24%~9.43%,过磷酸钙中硫的增产效果和后效均低于含硫磷铵。甘蔗施用硫肥还能提高蔗糖分和纤维分,经济效益显著,其产出与投入比(VCR)为18.20~20.23,其中以施用含硫磷铵效益最佳。甘蔗施用硫肥能显著增加植株各部位的硫含量,但叶片的硫含量高于蔗茎;随着施硫量的增加,甘蔗对硫素的吸收量也增加,每公顷甘蔗的吸硫量达到44.1~67.0 kg;根据养分平衡分析,不施硫肥的甘蔗每年硫养分亏缺23.80 kg/hm2。  相似文献   

16.
在二种强酸性、严重缺磷的土壤上,对一年生黑麦草做了磷肥和石灰用量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严重缺磷的土壤,施磷可成倍增加黑麦草产量;黄筋泥需磷量相对红砂土较高些.施磷量与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与黑麦草产量密切相关,但土壤速效磷的等级指标,红砂土应比黄筋泥高些.石灰的增产作用远比磷肥低,增产效果还因施磷量不同而不同.在施石灰提高土壤pH达5.5的范围内,施磷量低的处理产量随石灰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量较高时,石灰的增产效果停留在低石灰用量上.  相似文献   

17.
基于长江经济带所属云南、湖北和江苏3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rans-log形式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水稻种植户的化肥施用效率,进而利用Tobit模型估计了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其水稻化肥施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仍存在31.5%的改进潜力,长江上游地区(云南)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低于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和长江下游地区(江苏);长江经济带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要低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说明现阶段减少化肥用量不仅不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反而有助于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但对于化肥施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成土地连片化经营能够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效率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太子参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连续 3年品比试验,探讨施肥对不同太子参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参品种间低水平追肥增产与高水平追肥减产的特性差别不大;太子参不耐肥,应以基肥、有机肥为主,在生长过程中,追施少量N、K复合肥,有利于植株生长及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豇豆(Vigna unguiculata)为材料,采用椰糠有机肥、生物酵素·活性菌肥和化肥作基肥,研究不同种类肥料和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养分、豇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椰糠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的改善效果更明显,尤其施用量在14 286 kg·hm~(-2)(B2)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p H值较种植前(CK0)及施用化肥的处理(CK)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且均达显著性差异;(2)椰糠有机肥总体表现出优于化肥及生物酵素·活性菌肥的良好效果,其中施用量为9 524 kg·hm~(-2)(B1)时,产量最高,B2次之,但B1,B2之间差异不显著;(3)B2处理豇豆表现出最好的综合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20.
生物菌肥对水稻营养特性和土壤养分可持续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施用生物菌肥对水稻根系活力遥影响,讨论了不同施肥处理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菌肥有利于土壤磷素可持续指数的上升,施用生物菌肥的同时必须配施足量的化学氮肥和钾肥,才能稳定水稻产量并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