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2 毫秒
1.
黄斌  查广才 《水利渔业》2011,32(4):130-136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995年6-9月间对海水施肥鱼虾混养受控围隔生态系中浮游纤毛虫的种群增长和生产量估测结果。纤毛虫的种群增长率和世代时间是通过原位试验所得。养殖期间(温度为22.6-29.7℃)优势种具沟急游虫(Strombidium sulcatum)世代时间为6.54-19.80h其种群增长率为0  相似文献   

3.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周涛 《水产学报》2014,38(9):1421-1430
通过155 d围隔实验检验了不同施肥条件下鱼蚌综合养殖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实验设3个处理:施鸭粪、施化肥、兼施鸭粪和化肥。放养种类为三角帆蚌、草鱼、鲫、鲢和鳙,放养量分别为每围隔20、15、5、5和5个。结果发现,围隔内浮游植物生物量平均值为(2.1~6.0)×108个/L。不同施肥方法对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优势种、叶绿素a(Chl.a)、生物量以及蓝藻在浮游植物生物量中的比例无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变化表现出较明显的季节性特点,影响围隔浮游植物群落的理化因子为TN、NH3-N和DO。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施肥方法的围隔内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难以从浮游植物角度解释兼施鸭粪和化肥的围隔珍珠产量高于施鸭粪或施化肥的围隔的事实,也难以确定珍珠产量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大鹏澳浮游纤毛虫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于2014年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对大鹏澳海域进行了浮游纤毛虫的调查,并采用多元分析方法研究了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共检出纤毛虫31种,隶属于4纲、8目、18属。纤毛虫平均丰度为1 487个·L-1(10~5 040个·L-1),以砂壳目(Tintinnida)、急游目(Stombidiid)和环毛目(Cyclotrichida)为主。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时空差异较大。浮游纤毛虫丰度在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种类在夏季最多,春季最少。此外,在鱼类网箱养殖区浮游纤毛虫丰度最高,而在王母河入海口最低。通过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发现,大鹏澳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差异主要与水体营养盐水平、温度和叶绿素a含量有关,且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5.
9施肥对浮游生物有哪些影响?(1)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有机肥时以隐藻、尾毛虫、周毛虫等为优势种群,4d ̄7d达到数量高峰,施无机肥时以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为优势种群,2d达到数量高峰,施氮肥时,绿球藻形成优势种群,施磷肥时固氮藻类形成优  相似文献   

6.
采用陆基试验围隔的方法研究了施肥后河蟹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的变化情况。施肥后,各试验围隔前期浮游植物生物量随着时间变化明显,迅速达到高峰期。而后,由于轮虫的大量繁殖,使浮游植物生物量又迅速回落;在种群组成上,前期小球藻一直占优势,后期大型藻类大量出现后,小球藻生物量不大;围隔水体中浮游动物主要以轮虫为主,其生物量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但空间分布不明显。轮虫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物量有影响,二者相互消长,但由于后期大型浮游植物的影响,并没有呈现出典型的负相关关系;桡足类对早期蟹苗危害较大,但后期可成为蟹苗的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7.
在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个大小为0.3hm2的空白虾池内,设立10个大小为5×5×1.6m(l×b×d)的陆基池塘围隔,对凡纳滨对虾低盐度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进行实验研究,结果低盐度围隔调控养殖系统,水体异养细菌平均为1.33~9.27×104cfu.ml-1,致病性弧菌平均为2.83~7.91×102cfu.ml-1,养殖水体致病性弧菌的数量比异养细菌平均低2个数量级。各围隔水体异养菌在养殖早期都有一个高峰期,中后期低而稳定;围隔异养细菌的数量并未因定期施菌而增高,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对虾养殖健康的围隔,中后期水体致病性弧菌保持较低的数量,而对虾发病的围隔,致病性弧菌数量高。围隔调控养殖系统,异养细菌的数量相对比较稳定,而致病性弧菌数量呈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8.
博斯腾湖哲水蚤种群消失与池沼公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英 《水生态学杂志》2009,30(4):136-139
哲水蚤目(Calanoida)是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主要种类组成之一,也是各种幼鱼和食浮游生物鱼类良好的天然饵料,其种类组成及数量变动往往直接制约经济鱼类的丰度.哲水蚤摄食浮游藻类、细菌及腐屑,对藻类的生长、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自净起到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有关方法,1984~2006年,以新疆博斯腾湖哲水蚤和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哲水蚤种类、数量和生物量的变化及对池沼公鱼生物学食性、种群数量进行长期观察,结果表明,在各种食物都比较丰盛时,公鱼摄食哲水蚤的出现率最高(41.6%),池沼公鱼种群数量的大量增加导致了哲水蚤逐渐减少乃至消失.  相似文献   

9.
陈立婧  顾静  张饮江  刘金新 《水产科技情报》2008,35(3):135-137, 142
以浮游藻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密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参数,对人工浮岛在治理上海白莲泾水体中的作用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浮岛建立前(2006年夏季)和建立后(2007年夏季)藻类的群落结构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差异.浮岛建立前共采集到藻类6门39种;建立后浮岛外共采集到5门36种,浮岛内采集到5门41种.浮岛外、内总藻类密度分别比建立浮岛前降低了25.30%和50.93%,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提高.人工浮岛对于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藻类的数量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开展肥水素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试验,对水体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生物量、多样性以及浮游动物密度进行分析,明确其对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试验池塘浮游植物共6门56属,其中优势种13种;对照池塘共6门54属藻类,其中优势种15种。试验池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变化范围为1.74~2.77,均匀度变化范围为0.56~0.79,丰富度变化范围为2.64~3.94。中前期使用肥水素,试验池藻类种类多以绿藻、硅藻为主,且使用9 d以后藻类多样性、均匀度及丰富度呈现平稳上升趋势。后期随着水温升高,池塘有机质增加,试验池和对照池均以绿藻、蓝藻、硅藻为主。总体说来,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的类群结构及变化受多种理化等因素的影响,肥水素对水体良好藻相的形成与保持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同时增加对虾养殖单产、降低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11.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间遗传变异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微卫星DNA技术对仿刺参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在经过筛选的9个座位中,每个座位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4~12个。自然和养殖群体中,有效等位基因平均数分别为6.5556和5.8889,观测杂合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6416和0.5635。根据群体中各座位等位基因频率计算出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度为0.7970、遗传距离为0.2269。对两群体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发现,两群体在某些位点都出现了杂合子缺失现象,特别是养殖群体在位点Psj2022,其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达0.5164。结果表明,与自然群体相比,仿刺参养殖群体存在杂合度降低,遗传多样性下降的现象,这可能与人工养殖过程中,亲本群体较小,引起近交机会增加有关。应制定相应的渔业生产和管理措施加以保护,以使仿刺参养殖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罗氏沼虾缅甸品系和多年养殖的泰国品系的养殖成虾进行了外形特征的比较。结果显示:缅甸品系具有头胸部相对较小的特征,其第二步足(螯足)的指节长、掌节长和宽均大于泰国品系,体现了较高的活动性和取食能力。雌体的体重、体长均大于泰国品系,其抱卵量也较大。这些特征体现了罗氏沼虾缅甸品系在养殖和育苗中的优势。泰国品系经过多年来的养殖,仍保持了其许多优良性状,但也出现了品质退化的现象。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罗氏沼虾缅甸品系可以作为更新的养殖对象。但仍需加以驯化以适应养殖条件并在养殖过程中稳定其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4种群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4个种群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is)于2001年8月分别取自太湖、洪泽湖、广西南宁3地天然水域及浙江德清养殖种群。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为(15.83±0.32)%(质量分数),显著低于3个野生种群(P<0.05),而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37±0.02)%显著高于野生种群(P<0.05)。3个野生种群中洪泽湖种群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但太湖种群粗蛋白含量(17.71±0.38)%最高,必需氨基酸组成最为均衡,且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为最高,分别达25.904%和35.953%。比较得出太湖种群日本沼虾肌肉的营养品质最高,养殖种群最低。  相似文献   

15.
苹果螺2种群肌肉营养品质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个种群苹果螺肌肉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养殖种群的粗蛋白含量的质量分数为(14 731±0 0702)%,显著低于自然种群(P<0 05),而粗脂肪的质量分数为(0 524±0 0571)%,显著高于野生种群(P<0 05)。自然种群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养殖种群高。比较得出自然种群肌肉的营养品质高于养殖种群。  相似文献   

16.
乌苏里江大麻哈鱼的溯河生殖群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9月10日~10月10日于乌苏里江大麻哈鱼(Oncorhynchusketa)生殖群体中随机取样904尾,研究其年龄与生长、体长体重组成、生殖力、成熟系数及肥满度等主要群体结构特征,并与历年群体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的生殖群体主要由2 ~4 龄个体组成,其中,3 龄大麻哈鱼占数量优势(743%),该年龄中的雌性数量多于雄性。雌性的性成熟年龄为3龄,而雄性更早些。在1 ~3 龄期间,雄、雌鱼的生长率相近,但达到4 龄时,雄性生长快于雌性。该生殖群体的个体体长平均为(640±296)cm,其中,60~65cm体长的个体占数量优势(315%),个体体重平均为(34±058)kg其中,3~4kg体重的个体占数量优势(442%)。计算表明,生殖群体的体重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在55例雌性样品中,绝对生殖力为2296~6380粒,相对生殖力为03~160粒/g。绝对生殖力与鱼龄、体长、体重增长分别存在线性关系。雄性成熟系数为249~929,雌性为100~3316。这说明雄性成熟系数随体重增加而减少。雌性肥满度为09~101,雄性为102~117,说明肥满度随体长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线粒体DNA控制区和COⅠ基因序列的联合分析,研究了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类遗传生态群体(包含4个野生群体、2个驯养群体、1个选育良种"浦江1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结果表明:(1)在所分析的7个群体中,共确定了64种单倍型,群体间无共享单倍型.(2)4个野生群体内线粒体DNA的单倍型多样度(Hd)在0.857~0.943之间,核苷酸变异位点数在31~40之间,核苷酸多样性指数(π)在0.275%~0.461%之间,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的范围为4.043~6.800;2个驯养群体的相应参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714~0.800、18~21、0.122%~0.175%、1.800~2.586,均低于野生群体;选育群体的相应参数分别为0.843、23、0.193%、2.843,低于4个野生群体,但高于2个驯养群体.以上4种多样性参数在7个群体中的变化趋势一致.(3)7个群体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在0.000 6~0.003 5之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在0.010 9~0.133 1之间.4个野生群体间FST值差异不显著(P>0.05),而2个驯养群体间FST值差异显著(P<0.05),它们与选育群体间的FST值差异也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生存环境的殊异(敞开的天然水体,封闭的驯养池塘)和人工选择(严格有序的科学选育)对种群遗传结构影响巨大,导致鱼类不同遗传生态类型群体间产生遗传变异和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8.
冯广朋  张航利  庄平 《海洋渔业》2015,37(2):128-134
对长江口不同性腺发育时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的性腺与肝胰腺进行取样,对比研究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之间能量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亲蟹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性腺指数均在V期显著升高,而肝胰腺指数无显著变化;性腺总脂含量放流群体在第VI1期显著下降,自然群体在第VI2期显著升高,其它时期变化均不显著;放流群体和自然群体的肝胰腺总脂含量随着性腺的发育逐渐减小,第VI2期显著低于第IV期。在亲蟹性腺发育的同一时期,放流群体性腺和肝胰腺的蛋白水平显著小于自然群体,两个群体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水分含量、总脂含量等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可以在放流前对亲蟹进行营养强化,提高其机体蛋白含量,这有助于提升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9.
Generally, the individual weight of large fish is measured at landing, and thus, their weight composition is easily obtained. In this paper, we develop a method of population analysis using weight composition of fish, called weight-based population analysis, or WPA. WPA needs data of catch-at-weight, weight composition, weight from the growth and natural mortality M. We apply the method to the walleye pollack fishery in Funka Bay to evaluate its valid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estimated from WPA reflects the features of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the estimated parameters reflect this walleye pollack fishery. Further, we compare the results of WPA with those of virtual population analysis (VPA) using catch-at-age data.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dynamics estimated using WPA was comparable to the results of VPA, suggesting that WPA can estimate population size as well as VPA.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 deterministic, age‐structured popul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to simulate potential management scenarios designed to increase growth of individuals (quantified by maximum length) in a hypothetical population of white perch, Morone americana (Gmelin). Four scenarios were developed that included non‐selective mortality of adult white perch, increased mortality of age groups most influential on population growth, increased age‐0 mortality and inhibiting recruitment after spawning. The greatest increase in maximum length occurred with non‐selective adult mortality when population biomass was reduced by 97%; lesser increases in maximum length were achieved with the other management scenarios. Populations returned to their original state after control efforts ceased for each scenari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